道德真经次解

  夷平也道若类,
  大道平正,有如类物。
  上德若俗,
  德虽居上,不离凡俗。
  大白若辱,
  洁白之人,常如受辱。
  广德若不足,
  德广无边,故常不足。
  建德若偷,
  立德之人,如偷盗物,畏人知也。
  质真若渝,
  真正之人,常似渝滥。
  大方无隅,
  四方阔远,难定疆隅。
  大器晚成,
  造大器物者,不可以卒成。。
  大音希声,
  至大者莫若於雷,不可以长吼。
  大象无形,
  大象,天地也,无有定形。
  道隐无名。
  道不可以名字呼也。
  夫唯道,善贷且成。
  唯道贷与人精气,使各遂其生成也。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名。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道生一气,一气生二仪,二仪生三才,三才生万物。万物负荷其阴,常抱其阳,用冲气和上下。取孤寡比王公,损益之道,人之常也。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以强梁者为鉴戒,欲使人常守柔弱之道矣。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弱胜刚强也。
  无有入无间,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无间是无间隔之处,将无为之道入得无间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少有人得之。希犹少也。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疏身亲,不可损身而逐名。身少货多,不可丧身而求货。得有得病,失有失病,有爱有费,有藏有亡。欲要长久,知足守分,不见危殆矣。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故也。大满若冲,其用不穷匮也。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能为天下政。
  道德成满之后,以亏缺冲和为称,则其用无故弊穷匮,所以直似屈,巧如拙,辩由讷。躁热皆烦挠之名,寒静则无事之境,为正理之本也。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去也走马亦戎马也以粪事田园也。天下无道,戎马甲兵也生於郊。
  国君有道,不事走马而事田园。无道则戎马徧於郊野,言好甲兵也。事田园,劝农也。事甲兵,害物也。
  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甚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可欲之罪,求遂志也,殃咎及身。若不知足,是好贪欲也。故知足,凡事皆足矣。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天下之道,一也。户内与天下无二也,但修其内,自知其外。天道与人道合,但修其身,天道必应,何假远行窥牖也。故圣人不以出门求,不以见闻取,不以言论得,自然而成也。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无为无所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博学日有所益。为道德日有所损,谓损情欲也。使至於无为无事之际,则天下之心无难取矣。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百姓有欲,圣人无为。以无为之心,从有欲之心,随其性矣。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善者,善解祗对,不善者,亦善解祇对,为得其善道。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为得其信理也。
  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忄亥恤之。
  圣人惵惵孜孜,与百姓混同其心,百姓注目望恩,圣人皆忄亥恤之。
  五十章
  出生入死,
  修道则出生,耽欲则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人之在世,生死是常。纵死十分之中三分,有其生路。纵生十分之中三分,是其死路。为其求生之厚,不免有死有生,故动则犯其死地。
  盖闻善摄养也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丘乃。
  害人者,兕有角,虎有爪,兵有刃。
  兕无所驻其角,虎无所错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陆行知晨夕,入军识进退,能养生,善避害,故无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万物赖道生德畜,形立身成,故尊道而贵德。
  道尊德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德自然,非因爵赏而称尊贵。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谓道能生、畜、长、育、成、熟、覆、养之后,不宰其生,为之玄妙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道也,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万物也。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却守其道,没身不殆。
  万物从道而生,故为其母。母须知其子,子须知其母,子母守为,不失其道,故身无危殆。
  塞其兑目也,闭其门口也,终身不勤。开其门,济其事,终身不救。
  守道者,口不贵言论,目不观好恶。违之者,事无穷救,身受勤劳。
  见小曰明,
  明见其微
  守柔曰强。用其光,道也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凡事从小至大,守柔自强,动用归道,莫失其常,故无身殃。
  五十三章
  使我介善也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使我善知,有其大道。所畏者,施行不得俗为,知道易,行道难也。
  大道甚夷,其人好径。
  大道如平路,人不好行,尽往邪径。
  朝甚除,
  日有除改,为改易衣服器皿,好玩仆马宅舍之属,
  田甚苗,仓甚虚,
  田畴虽有苗稼,其那仓库空虚,言费用多。
  服文彩,
  衣美服饰,谓绫罗绵绣也。
  带利剑,
  好弓剑也。
  厌饮食,
  烹宰不暇。
  资货有余,
  积聚宝货,多金玉也。
  是谓盗跨,非道也哉。
  如此所好,与盗贼无殊。跨是者,非道德也。
  五十四章
  善建立也不拔,
  善建立事者,不可抽拔。
  善抱不脱,
  善抱道者,不可脱落。
  子孙祭杞不辍。
  有道德者,子子孙孙世世不绝祭祀。
  修之於身,其德能真;
  正真无邪。
  修之於家,其德有余;
  德业有余。
  修之於乡,其德能长;
  为事长远。
  修之於国,其德能丰
  万物丰饶。
  修之於天下,其德能普。
  德泽普褊。
  故以身观身,
  修身则吉,不修则凶。
  以家观家,
  修家则理,不修则乱。
  以乡观乡,
  修乡则和,不修则争。
  以国观国。
  修国则政,不修则亡。
  以天下观天下。
  修天下则混同,不修则渍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圣人用此道,可以观天下。
  五十五章
  舍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伤也,攫鸟猛兽不搏。
  厚舍容道德之者,常如赤子,无心於物,故鸟兽见之不为伤害。搏犹害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赤子柔弱,虽柔弱而能熟持坚固,为元气在也。
  未知玄牝之合而竣精气结实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声散为嗄。和之至。
  玄牝,夫妇之道也。其未知之,则正精常存。号而不散,言和气至也。
  知和曰常,益生曰详,
  审度精气。
  心使气曰强。
  不使则住。
  物壮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能知和气常存,用心审度,使资益於身为强明,又长守柔弱,壮则非道也。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亲,不可得疏,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贵,不可得贱,故为天下贵。
  知道者不言,为守道也。不知道者常以言语,欲行其道也。知道者塞兑闭门,挫锐解忿,和光同尘,所以无有亲疏、利害、贵贱,与道同於玄德,故得天下贵之。不知道者反此。
  五十七章
  以政之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政可以治国,奇可以用兵。用兵将奇谋异茉,驱之死地,不可示以哀诚。治国欲安治民,莫示以奇诈。先除己之患难,然后可以拓土开疆。圣人知此二者,为政治之然也。
  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
  忌多叛乱,故立其制。讳不从所欲,故行其刑。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以利害为器用,是国家政治之昏乱。
  人多知巧,奇物滋起;
  人足奇巧,多异物以惑众。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贼盗数起,畏法令而为之。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人自化,
  不肃而成。
  我无事而人自富,
  各从所欲。
  我好静而人自政,
  不设法,以临人。
  我无欲而人自朴。
  不立名教,无人委知。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人蠢蠢;其政察察,其人缺缺。
  为政闷闷,其人蠢静。为政孜切,其人残缺。
  祸,福之所倚侍也;福,祸之所伏藏也。孰谁也知其极?
  人倚有祸,修福助之。不知福生,却有祸至。
  其无政。
  失其治也。
  政为奇,善复为谈。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秽,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失其政洽,政事翻作奇诈,善事复为訞乱,人迷惑久固於斯。圣人方圆而不割,廉慎而不秽浊,正直而不申肆,韬光而不晶耀也。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式法也。夫唯式,是以早伏。早伏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充,无不充,莫知其极。能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母犹道也,可以久长。深根固蒂深植其根,蒂无标落。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情,事天时,莫若守法式,故得万物早归伏。归伏之后为重积德,积德充满,莫知物之穷极。能知穷极,可以治国,然后为母。深根固蒂,为善保国家,可大可久也。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腥小腥杂类。以道莅临也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
  圣人在上,禽鱼遂性,而况於国乎?以道莅天下者,时气雍和,淫厉不作,故鬼不能为神也。万物皆有其神,为神则伤人。唯正神不伤人,圣人体道,亦不伤人,故交归於德。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郊,天下之郊牝。
  牝,雌也,为柔。
  常以静雌守静也胜牡。
  牡,雄也,为刚。大国如川源下流,众物皆归,天下混一,四方为郊,常以柔胜刚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聚大国。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夫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欲畜,小欲事。故大者宜为下。
  大国以礼小国,小国以礼大国,大国欲畜人,小国入事人。虽两有所求,大者宜下取。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
  深奥者莫过於道,善人所为你宝,不善人不解所保持。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善能取与。
  人之不善,奚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天子治三公,三公治百职,百职治万民,故无弃人。
  虽有拱璧以四马骏马,不如坐进此道。
  道与四马拱璧皆能行,唯修道者身不往。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
  古者云:不须日行大道,济利一切,但无罪僭,便为贵也。
  六十三章
  为无为无作用也,事无事不劳役也,味无味守淡泊也。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之与小,多之与少,尽以德服之,必无怨恶也。
  图难於易,为大於细微也。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大事必作於小。
  凡事先易后难,从小至大,则难事易为,大事易作。
  夫轻诺必寡信,
  先轻唯诺,后必无应。
  多易必多难。
  容易施为,终难成立。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历试诸难,后成功德。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安静则易保持。
  其未兆易谋,
  未有形兆,则易谋度。
  其毳易破,
  当织毳时,则易破除。
  其微易散。
  物微小,则易为分散。
  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治乱於未乱之前,为事於未成之际,豫备不虞。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重之台,起於累土;百仞之高,起於足下。
  从微至着,以小成大。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人之从事,常於几微也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世人执着有欲,动则乖违。圣人常事无为,不见衰盛。世人又不能敬始慎终,才拟施为,早已败失。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备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欲於不欲,学於不学,不重货财,不贪名位,如此则备见众人之过,乃辅成万物,以至於自然,此盛人之旨也。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娱之悦乐也。人之难治,以其知故谓有分别。以智治国,国之贼害也,不以智治国,国之德富有其事。知此两者以智不以智也,亦为楷式定法也。常知楷式,是谓玄德治本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