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夫慈,故能勇;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法道之卑者,所以自下也。卑则尊,此天道之所成也。
  俭,故能广;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法道之俭者,所以自少也。俭则广,此天道之所成也。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法道之退者,所以自后也。退则先,此天道之所成也。
  今舍其慈且勇,
  《通玄经》曰:末世人性好强而恶弱,而不知失,强梁者亡。
  舍其俭且广,
  《通玄经》曰:末世人性好奢而恶俭,而不知失,骄奢者亡。
  舍其后且先,
  《通玄经》曰:末世人性好先而恶后,而不知失,争先者丧。
  死矣。
  《通玄经》曰:勇强之本,务在卑弱;广用之本,务在俭约;争先之本,务在谦退。三者既失,国家丧亡。
  夫慈,以战则胜,
  《通玄经》曰:故道不以坚强胜,在天下自服,不在於自取,柔弱则胜。
  以守则固。
  《通玄经》曰:末世城高池深,不足以为固。善守者,无与御。
  天将梂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盈而益寡。《洞灵经》曰:道德盛则鬼神助,可谓有德者也。
  以慈卫之。
  《通玄经》曰:世治则以义卫身,世乱则以身卫义。
  善为士者章第六十八
  此章《南华经》言:魏武侯谓徐无鬼曰: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徐无鬼曰:君兵如鹤列於丽谯门之间,阵无以徒骥於锱坛之宫,岂为偃兵?古者无藏逆於得,无以巧胜人,不以谋胜人,不以战胜人。今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和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君若勿已,为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无为之情而不撄挠。夫民死已脱矣,君将恶乎用夫偃兵哉。古之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用贤不争,天下太平也。
  善为士者不武,
  《洞灵经》曰:甲兵不足以恃强。
  善战者不怒,
  《通玄经》曰:古善用兵者畜其怒,怒畜而威可立也。
  善胜敌者不争,
  《通玄经》曰:善战者无与斗,乘时势,因民欲,而天下服。
  善用人者为之下。
  《通玄经》:古善用人者,若蚈之足众而不相害,若舌之与齿坚柔相摩而不相败。夫夏后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秽,然天下宝之者,贤人也,不以小恶妨大美。夫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长,而欲求贤於天下,即难矣。
  是谓不争之德,
  《通玄经》曰: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成霸王者,必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德者也。
  是谓用人之力,
  《通玄经》曰:爱贤之谓仁,敬贤之谓礼。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通玄经》曰: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用兵有五: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诛暴救弱,谓之义兵。敌来加己,不得已而用之,谓之应兵。争小故,不胜其心,谓之忿兵。利人土地,欲人财货,谓之贪兵。持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之众,欲见贤於敌国者,谓之骄兵。义兵王,应兵胜,忿兵败,贪兵死,骄兵灭,此天之道也。今战国乱臣贼子用兵轻敌#1,掩袭不备,先僭致祸也,祸莫大於轻敌。
  用兵有言:
  《通玄经□上礼》曰:以奇用兵,奇逸为劳,奇饱为饥,奇静为动,奇治为乱,奇后为先。何往而不胜?后者胜矣。
  吾不敢为主
  《通玄经》曰:先唱者,穷之路也。
  而为客,
  《通玄经》曰:后动者,建之源也。
  不敢进寸
  《通玄经》曰:屈者,所以求伸也。
  而退尺。
  《通玄经》曰:屈寸以伸尺,君子为之。
  是谓行无行,
  《通玄经》曰:举兵以为人者,众助之;以自为者,众去之。
  攘无臂,
  《通玄经》曰:众之所助,虽弱必强。
  仍无敌,
  《通玄经》曰:众之所去,虽大必立。
  执无兵。
  《通玄经》曰:古者怀制胜利於不战而罢兵也,诸侯宾伏,此用兵之上也。
  祸莫大於轻敌,
  《通玄经》曰:武勇以强梁死,辩士以智能困。能以智而知胜,不能以智不知其败。勇於一能,察於一辞,可与曲说,未可广应。
  轻敌则几丧吾宝。
  《通玄经˙上德篇》曰:老子观影而知持后,后动者未尝失宜。故圣人曰:无因循,常后而不先。譬若积薪,后者为上。
  故抗兵相加,
  《通玄经》曰:闻敌国之君有暴厉其民者,即举兵而临其境,而敌相当欲交兵接刃,后者胜矣。
  哀者胜矣。
  《通玄经》曰:所谓后者,圣人守静道,拘雌节,因循而应变,常后而不先,功大靡坚,不能与争也。后者胜矣。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此章《冲虚经》言: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不知。太宰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太宰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问曰:西周之人太史老聃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蔷荡乎民无能名焉,可谓大圣人矣。故老圣曰:吾言大道,无为之化也。
  吾言
  《南华真经》曰:老聃明白於天地无为简易之德者,此之谓大宗大本大宗师也。
  甚易知,
  《通玄经》曰:治大国者,道不可小。国地广者,制不可狭。王位高者,事不可烦。治民众者,教不可苛。事烦难治,法苛难行,求寡难赡,大较易为之智,曲辩难为治。故无益於治,有益为乱者,圣人不为也。无益於用,有益於费者,智不行也。故功不厌约,事不厌省,求不厌寡。功约易成,事省易治,求寡易赡。
  其易行。
  《通玄经》曰:河以逶迤,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道以优游,故能化。夫通於一技,审於一事,察於一能,可以曲说,末可广应於治要也。道之言曰:芒芒昧昧,与天同气。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功者霸,无一焉者亡。故不言而治,无事而化,是以天心动化无为者也。故有道以治之法、事少足以治,无道以治之法,事多足以乱。
  天下
  《通玄经》曰:末世天下民甚拘於小好而塞於大道,不能知行也。
  莫能知,
  《通玄经》曰:末世小学蔽德不能知也。《南华经》曰:古者德固不小识,后世小识伤德,不能知也。
  莫能行。
  《通玄经》曰:末世小善塞道,不能行也。《南华经》曰:古者道固不小行,后世小行伤道,不能行也。
  言有宗,
  《通玄经□微明篇》曰:言有宗,事有君,至言去言。
  事有君。
  《通玄经□精诚篇》曰:言有宗,事有本,至为去为。
  夫唯无知,
  《通玄经》曰:末世小学,争鱼者濡,逐驮者趋,浅之人所争者,末矣,夫唯无知。
  是以不我知。
  《通玄经》曰:末世小道,失其宗本,技能虽多,濡沬浅涸,不如寡言,害众着任而使断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稀,
  《冲虚经》曰:西周之人太史老聃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可谓大圣人矣。
  则我者贵。
  《通玄经》曰:幽凭玄默,无为而治,不知所为而功自成者,圣人也。所贵乎道者,贵其龙变也,唯神化为贵。
  是以圣人,
  《南华经》曰:不离於宗谓之天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於变化,谓之圣人。
  被褐怀玉。
  《通玄经》曰:玉在山而草木润,珠在渊而岸不桔,道在中而形自治。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此章《南华真经》言:道不欲杂,杂学士多,多则扰,扰则乱,乱则忧患斯起,忧而不能救。其书学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於下,万民怀德。至其衰也,朋党比周,各推其与,废公趣私,内外相举,奸者在位,贤者隐处。古之道德有蔽塞在於诸子之书是者,儒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驳杂无治,其言也繁乱不中於用。墨家墨翟、禽滑厘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墨子称禹道,将使彼世之墨者必自劳苦。名家宋钘、尹文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以为无益於天下。法家彭蒙、田骈、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於死人之理。公孙龙纵横辩者之徒,能以辩服人口,不能以辩服人之心,皆书学巧智教民伪端,而纵之於僻邪淫#2,而弃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也。独在巧智,失则多矣,好智穷术也,以智治国,国之贼。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剥;木生虫,还自食;人生学,还自乱。上多学,下多事;上多事,下烦乱。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无为自正。今诸子之书邪说奸言,为天下繁乱之蔽也。
  知不知,上
  《通玄经˙符言篇》曰:古士善用道者,无为自化,终无害也,故曰: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通玄经》曰:今士不知道者,有为自乱,福为祸也,故曰: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
  《通玄经》曰:下士众人皆之书学利利,利学为病而不知病病。
  是以不病
  《南华经》曰:南荣趎曰:里人有病,里人问之,有病者能言其病,慎不病乎。
  圣人不病,
  《南华经》曰:然其病病者,犹不病也。
  以其病病,
  《南华经》曰: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能除有病之病,而不病矣。
  是以不病。
  《通玄经》曰:惟古圣人知道病之无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此章《通玄经》言:上古圣人以道镇静,守柔弗强,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人之情性,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德在与不在来,自爱故能成其贵,爱民来王,天下皆归也。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冲虚经》曰:而欲人尊己,不可得道也。人不尊己,何危辱及之矣。
  无狭其所居,
  《南华经》曰:狶韦氏之圃,黄帝之囿,唐虞之宫,汤武之室,德渐下衰,渐狭其居。
  无厌其所生。
  《通玄经》曰:治大国者,道不可小。国地广者,制不可狭。帝王不得人民不能成天下,得人失道亦不能守。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冲虚经》曰:法度在身,稽考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
  是以圣人,
  《冲虚经》曰: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
  自知
  《通玄经》曰:来民之本,务在自知。当责他人之非者,知己是乎哉。
  不自见,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弗强,故能成其王。
  自爱
  《通玄经》曰:仁莫大於爱人,爱人则无怨刑。
  不自贵。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自爱,故能成其贵。
  故去彼取此。
  《通玄经》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则咎去福来。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九竟
  #1 战国:原本作『战兵』,据清刊本改。
  #2 僻邪淫:疑作『放僻邪淫』。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十
  古襄寇才质集
  勇於敢则杀章第七十三
  此章《通玄经》言:七国用兵,杀无罪之民,养不义之主,害莫大也。肆一人之意,忘海内之患,此天伦所取也,民之所雠,天之所诛。故勇於敢则杀,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网恢恢,而不失也。
  勇於敢则杀,
  《通玄经˙道德篇》曰:末世战国有利害之心,本有杀意,故勇於敢则杀。
  勇於不敢则活。
  《冲虚经》曰:夫行道者,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击之不中。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而犹辱也,未若古圣人使人,虽勇不敢刺,虽巧不敢击。夫不敢者,非无其杀意也,未若圣人本无其杀意也。夫无其杀意也,未有爱利之心也,遂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不敢杀也。若然无杀意者,无地而为君,无官以为长,是天下莫不愿安利之,故勇於不敢则活。
  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通玄经》曰:好勇,危亡之道,武勇以强梁死。
  天之所恶,谁知其故?
  《冲虚经》曰:老聃语关尹曰:天之所恶,谁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通玄经》曰:天下莫易於为善,所谓为善者,则静而无为,故为善易也。天下莫难於为不善,所谓不善者,篡弒矫诈,非人之性,故为不善难也。
  天之道,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盈而益寡,鬼神之道骄溢不与。
  不争而善胜,
  《通玄经》曰: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明召。种黍者不获谷,树恶者无报德。
  不言而善应,
  《通玄经》曰:为不善於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於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诛之。
  不召而自来,
  《通玄经》曰:夫天道,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极自然至精之感,不召而来,不去而往。
  繟然而善谋。
  《通玄经》曰:天道坦坦,去身不远。苟向善,虽过无怨;苟不向善,虽忠来恶。
  天网恢恢,
  《洞灵经》曰:禁网疏阔,则易避而难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疏而不失。
  《通玄经》曰:战国勇敌者,杀戮无罪,民之所雠,天之所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