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三解

  德曰:紫阳所谓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变者也。三者混而为一,固不可以致诘,直待功夫至此而自知之矣。故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迎之不可见其首,随之不可见其后,故曰不可致诘。若执此道,以御今有,先知大始,然后能行,故曰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经曰:古之有道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惟此不识,故强为之容:初犹豫兮若冬涉川,次夷犹兮若畏四邻,其次俨然若客,其次泱若冰将释,至於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其容有七变,容之强也。至如浊以静之徐清,安以久之徐生,其孰能与於此?容之神也。故保此道者,不欲满盈。惟此不盈,是以能故而不新成其容。
  道曰: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言而五行合,人不言而万事备,故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具三才之道也。以其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自豫若涉川至於浑兮若浊,易一变而为七也。静之徐清,久之徐生,七变而为九也。保此道者不欲盈,是以能敝不新成,九复变而为一也。大哉,老子之言。圣人谓其犹龙邪,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斯亦不过矣。
  德曰:得道之士真乎四德,搏之不得名曰微,阴阳不测名曰妙,天地变化名曰玄,往来不穷名曰通,故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临深履薄也。犹若畏四邻,不敢进寸而退尺也。俨若客,不敢为主而为客也。涣若冰将释,识心见性也。敦兮其若朴,甲庚正完也。旷兮其若谷,戊己门开也。浑兮其若浊,铅采癸生也。孰能浊以静之徐清,上善若水也。孰能安以久之徐生,十月胎圆也。保此道者,不欲满盈,盈则精神露矣。夫惟不盈,是以能敝而不新成其容。
  道德真经三解卷之一竟
  #1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夫唯不居』四字原脱。
  道德真经三解卷之二
  玉宾子邓锜述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经曰:致虚极,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也。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也。不知其常,妄作乃凶。知常能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以没身不殆。
  道曰:太极中空,致虚极也。虚极既致,静笃乃守。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至於四象八卦而生三百八十四爻,万物并作,乾以君之也,吾以观其复,坤以藏之也,故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万物之所归也。静曰复命,冬至一阳生也。复命曰常,又行一周天也。知常曰明,四时不忒也。不知常,使民失时也,申妄作凶矣。知常则能容,万物是知容乃公道,公乃王道,王乃天道,天乃道道。道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是以没身不殆。
  德曰:紫阳言:万物芸芸各反根,归根复命即长存,知常妙道人难会,妄作招凶往往闻。政虚至极,守静至笃,故得万物并作,吾欲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而人蠢蠢不知复命,悲夫。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苟知其常,不妄作劳,不知其常,以妄为常。以妄为常,则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是以凶也。知常则能容物矣,容乃生公,公乃生王,王乃生天,天乃生道。得道乃久,是以没身不殆。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犹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经曰:太上之道,不知有之。其次亲之,始知誉之。其次不亲,尚知畏之。其次不畏,从而侮之。故信不足而有不信,夷犹犹其贵言说。逮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之自然。
  道曰:太上之道,太极一圈也。不知有之,是生两仪也。其次亲之誉之,两仪生四象也。其次畏之,四象生八卦也。信不足,有不信,八卦定吉凶也。犹其责言,吉凶生大业也。功成事遂,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故日百姓皆谓我自然。
  德曰:太上之道,西南一阳也。自下而观,始知有之。其次不知不观之道,但能亲之誉之。其次闻而畏之,其次笑而侮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世人无缘哉,信不足至有不信者。圣人犹其贵言,使人知之也。及其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得自然之道,不知圣人其贵言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经曰:大道不容仁义,仁义出自大道。智慧不容大伪,大伪出自智慧。六亲和则不有孝慈,知有孝慈六亲已不和矣。国家治则不有忠臣,知有忠臣,国家已昏乱矣。自然之理也。
  道曰:大道废,有七义,羲农之於尧舜也。智慧出,有大伪,禹汤之於桀纣也。六亲不和,有孝慈,文武之於幽厉也。国家昏乱,有忠臣,桓文之於定哀也。大道废,圣人相三皇而系《周易》。有仁义,圣人宗五常而定《书》。智慧出,圣人子三王而删《诗》。有大伪,圣人孙五伯而作《春秋》,孝慈忠臣在其中矣。
  德曰:大道,大药也。仁义,品药也。智慧,妙法也。大伪,傍门也。大药苟废,不失品药,故曰大道废,有仁义。妙法若出,必有傍门,故曰知慧出,有大伪。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即希夷合自然,六亲不和,有孝慈也。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国家昏乱,有忠臣也。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经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献不足,故令各有所属。见素抱朴,得少私寡欲。
  道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我无事而民自富也。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我无欲而民自朴也。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也。此三者以为文物典章不足故也,故令各有所属。圣智,民利之属。仁义,孝慈之属。巧利,盗贼之属。惟见大素,惟拘大朴,即得少私寡欲,不必文教而足此三者矣。
  德曰:大道废,有仁义,巧利出,有盗贼,此为文法不足,皆令各有所属。道在先天,殊无文字语言,亦无作为巧利,故圣知仁义自然有乎其中矣。紫阳所谓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盖以此也。惟遇太白山见素女子,抱乎先天一朴,自然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於母。
  经曰:绝学则无忧。若至一唯与阿,其间相去几何?乃至善之与恶,其间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果无所畏,流连荒亡其未极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澹泊如未形兆,痴若婴儿,未成提孩,乘乘且止,若无所归。众人世味皆谓有余,而独我为人长若有遗,我岂愚人之心也哉,混混沌沌,一无所知。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然若晦,寂兮无所止,世人皆有所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者,何哉?而贵食於万物之母。
  道曰:绝此三者之学,始得无忧矣。一唯圣智仁义,阿附巧利盗贼,其间相去几何?圣智之善,盗贼之恶,相去何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荒兮淫兮,无所不至。登春台,享太牢,世人之极乐也。惟我澹泊如未形兆,若为婴儿,未得提孩之养,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有余,招损之道也。我独若遗,受益之道也。以此言之,我愚人之心也哉,混兮沌兮,养素抱朴。俗人昭昭察察,亡而为有,虚而为盈也。我独昏昏闷闷,有若无,实若虚也。故忽然向晦,若入宴息,寂兮寥兮,又似无所止而不有为也。众人有为,皆有所以,我独如顽且鄙,皆出无心。我有独异於人者,一而已矣,求食母道而众人不知其贵也。
  德曰:绝此圣智之学,不为后天盗贼之利,吾有何忧?吾有何息?故曰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大事在身,动止畏忌。苟不知畏,左金右木,无所不至,若在众人熙熙,然如享太牢之滋味,荒荒兮如春登台之极乐,我独畏之,何哉?二气未有形兆,婴儿未成提孩,乘乘兮若无所归,如龟养虚,如鸡抱卵,如龙蜕骨,如蛇存身,朝屯暮蒙,午姤子复,众人皆曰有余,而岂真知我哉?我独若遗多矣。我非愚人之心而不知足,混兮沌兮,惟要养成大道。昏昏闷闷,犹畏散失,昭昭察察,可在畏邪?故忽若月晦,生光息明,旁死载营,寂兮寥兮而又似无所止。恍恍惚惚,其中须有一物而乘也,众人得之皆有所用,我独愚顽且鄙。坚固精粹,寿千万劫,然后遣其幻妄,一归真寂,变变化化,与道合真,此我独异於人者,以其太始之时,而贵求食於母也。故曰:天下女儿是我母。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经曰:盛德形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恍恍惚惚。惚兮恍恍,其中有象。恍兮惚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冥,其中有精。冥兮窈窈,其中有信。其精甚真,其信甚时,象物精信,恍惚窈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所以阅其众甫。吾何以知众美之然哉,以此精信之道。
  道曰:着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皆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故曰唯道是从。夫道之为物也,不见惚恍,不知有象,不见恍惚,不知有物,故精信而行之不辍者,自见其道於窈冥之间矣,是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常无欲以观其妙,玄之又玄,入於众妙之门者,以此。
  德曰:人之学道,无德可容,唯道是从,孔德之容。先天为物,相逢恍惚;先天为象,相见惚恍。先天之精,得之窈冥,其精甚真;先天之信,得之冥窈,其信甚时。是以自古及今,铅汞之名不去,以观众人之甫。吾何以知其甫之为美?以此先天铅汞。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经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损益盛衰之道也。是以圣人唯抱乎一,以为天下之式。不自见,故能明;不自是,故能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唯此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能全而归之。
  道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垫,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其先曲而枉之,而后全而直之,其先洼而弊之,而后盈而新之,其先少之,而后得之,其先多之,而后惑之,消息盈虚之道也。是以圣人抱乎一贯之一,而为天下所矜式。一不自见,故能用天下之明;一不自是,故能用天下之彰;一不自伐,故能用天下之功;一不自矜,故能用天下之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有与之争。岂虚言哉,诚能全而归之。
  德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必然之理也。紫阳有云:但将死户为生户,莫把生门作死门。若会杀机明反覆,始知害里却生恩。曲则全也。是以圣人抱乎太极之一,以为潜龙勿用,确乎其不可拔,而为天下所矜式。故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唯一不争二字,可以纵横天下,而皆莫能与之争也,故言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经曰:夷希为言,自然之道也。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事?天地也。天地之为,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至失者亦同於失。故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犹信不足,则有不信。
  道曰:飘风骤雨,天地之所为也,尚不能终日,而况於人乎?天地之为风雨,飘骤自有定数,然风雨不能久者,亦天地自然之道也,故曰希言自然。是故以此从事於道者,即同於道而道亦得之;以此从事於德者,即同於德而德亦得之;乃至从事於失者,即同於失而失亦得之。惟是信不足,至有不信,试推而行之,未有不信者矣。苟非其人,道不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