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圣人一死生,不利彼此,故无死生。愚人异死生,利在得失,故沦死生。
道县天,物布地,和在人,人主不和,即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调,风雨不时,人民疾饥。
道系於天,物产於地,中和在人。人者,天之精也,地之灵。故为人之主,必和洽其气,安抚万物,则风雨不愆,灾害不作也。
老子曰: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适。
一言有益,万兵非贵。一事可尊,和璧非宝。
天下虽大,好用兵者亡,国虽安,忘战者危。故小国寡民虽有什伯之器而勿用。
大国莫若修德,小国莫若事人,则征伐不兴,上下安泰也。
老子曰:能成霸王者,必胜者也;
非道不御。
能胜敌者,必德者也,
非德不胜。
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
用贤者之力,得众人之心也。
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胜不如己者,至於若己者而格,柔胜出於若己者,其事不可度,故能以众不胜成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唯保谦柔众不能胜,故能成其胜也。
通玄真经卷之四竟
通玄真经卷之五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云县令朱弁正仪注
道德篇
夫道也者,通自分之常理也;德也者,备所得之总名也。且《文子》总有一十二篇之目各异,唯《道德》再举者,何也?夫道德之道也,即可物之道也,由可道而成德者,亦可据之德也,但非至道与玄德尔。所以首篇《道原》后篇《上德》原称道本,上乃德极,唯原上之用兹一篇。唯道德之体各归本自然,人间之世,行道立德,修身核名,生且有伦,死而不朽者,莫若此篇耳。
文子问道。
夫道绝学,至理无问,斯所问者,盖触类之道也。
老子曰:学问不精,即听道不深。
人之学者,欲复其性也。因好问而成待间,假修学以至无学。若不精於此,何穷深旨矣?
凡听者将以达智,
达圣哲也智。
将以成行也,
成仁义之行。
将以致功名也。
致同佐之功。
不精不明,不深不达,
精则明,深则达。
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上学体道以达智,中学好道以成行,下学游道以至名也。
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
浅深,比也。
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诚。
听彼不深,则无今知之明,斯未造其极者也。夫未明於中,行诚於外者,未之闻也。
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
谓损其气以处道。
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
内外各息所能事,奉彼之旨也。
专精积蓄,内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长久之。
专一所得,意无分想,则明纳理本,尽其精妙自然,物不能迁,与时俱精矣。
夫道者原产有始,
肇生有形。
始於柔弱,成於刚强,
始夫道母,气皆柔弱;成乎形质,性乃刚强。
始於寡短,成於众长。
生生故不寡,是以众也。资生故不短,是以长也。
十围之木始於把,百仞之台始於下。此天之道也。圣人法之,
夫道以包小为大,天以配下为高;察始察成,可尚微本。故圣人法之也。
卑者所以自下也,
礼下之卑。
退者所以自后也,
持后之退。
俭者所以自小也,
小足之俭。
损者所以自少也,
少欲之损。
卑即尊,
亲下故尊。
退即先,
不犯故先。
俭即广,
是用故广。
损即大,
成德故大。
此天道所成也。
天道亏盈益谦,圣人则之,自然成其众利。
夫道者德之先,
因乎道体,方成德用。
大之根,
两仪宗本。
福之门,
安静之由。
万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宁。
皆假无以为耳。
夫道无为无形,不为事先不为物迹。
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
夫用道者,内可以修身,外可以治人,而所济无迹,皆若自然,则与天之功未始相远也。
无为而无不为,
此义已见道原篇,
莫知其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随感而至,得非信乎?
天子有道,即天下服,长有社稷;
道也者,随位分而各通也。故尧舜有之,则至德可称。汤武有之,则神功不朽。可道之道,斯非谓欤。
诸侯有道,即人民和睦,不失其国;
古者诸侯有国。
士庶有道,即全其身,保其亲;强大有道,不战而克;
夫晋楚之类,有道者霸,非在料敌而克。
小弱有道,不争而得;
曹卫之类,有道者附,亦非率先而得也。
举事有道,功成得福。
顺於时者功必见,修於正者福必应。
君臣有道即忠惠,
君惠臣忠。
父子有道即慈孝,
父慈子孝。
士庶有道即相爱,
无相夺伦,理自容爱。
故有道即和,无道即苛。
夫各正性命,则异俗可和。苟踰位分,则骨肉自虐。而有家有国不本道者,不其殆哉?
由是观之,道之於人,无所不宜也。
小大之用皆可。
夫道者,小行之小德福,大行之大德福,尽行之天下服,服即怀之。
随器而受酌焉不竭。夫能尽是道者,天下执不归之也。
故帝者,天下适之也,王者,天下往之也。
适往一也,皆归德之辞。然适者通谓性命之所安,往者不得已就耳。取其会理,优劣乃殊。
天下不适不往,不可谓帝王。
有位而无德,非此宜也。
故帝王者不得人不能成,得人失道,亦不能守。
既因兆人以成其位,则独任於己,其可守乎?
夫失道者,奢泰骄佚,慢倨矜傲,见余自显,执雄坚强作难结怨为兵,主为辞首,
此举失道之状。
小人行之,身受大殃,
以至於刑戮耳。
大人行之,家国灭亡,
侯伯失国,卿大夫即亡家也。
浅及其身,深及子孙。故罪莫大於无道,怨莫深於无德,天道然也。
无道者逆于天,无德者暴於物。理为罪怨之首耳。
老子曰:夫行道者,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击之不中。
夫能制彼气敌,善应机端,道者之中,盖有此小术之用。
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而犹辱也,
虽不我伤,而能攻辱,亦皆已显矣。
未若使人虽勇不敢刺,虽巧不敢击。
谦柔自守,则勇所未陵。出处无机,则巧者不及。
夫不敢者,非无其意也,
未能使彼之无意。
未若使人本无其意。
将无屈奇之服,诡异之行,浩然无得,与彼同波,则天下之人何意加此也。
夫无其意者,未有爱利之心也。
未能使彼之心,而反爱利於我。
不若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
夫道者之功极,则天下攸归,物得而利。故虽县解外患,亦未足称。为以反同众流,游杂庶类,以我为利爱之主,待我於性命之场,我无所存,将自化妙,可言其至矣。
若然者,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莫不愿安利之,
自昆虫已上,莫非愿就利者,故不待位地而可君长天下。
故勇於敢即杀,勇於不敢即活也。
勇於击刺者,心杀於彼。勇於柔弱者,道活於物矣。
文子问德,老子曰:畜之养之,遂之长之,兼利无择,与天地合,此谓之德。
夫人之生也,形与物接,心与事交,固不可暂无损益於外矣。唯内忘爱恶,迹绝利害,则能御群物而不抑,涉万方而成化。苟非此道,利不兼焉。能使乎物,得以宜。夫加暴,则各失全性之惠,岂合德於一仪也。
何谓仁?曰:为上不矜其功,为下不羞其病,
未能退。
於大不矜,於小不偷,兼爱无私,久而不衰,此之谓仁。
非夫至性,安可久而不衰?故贤圣难之以称五教之首也。
何谓义?曰:为上即辅弱,为下即守节,达不肆意,穷不易操,一度顺理,不私枉挠,此之谓义。
理正也。一,常也。顺正以为常度,不容私挠,乃可存终矣。
何谓礼?曰:为上即恭严,为下即卑敬,退让守柔,为天下雌,立於不敢,设於不能,此之为礼。
所谓内和外饰,非止揖让登降也。
故修其德即下从令,修其仁即下不争,修其义即下平正,修其礼即下尊敬,四者即修,国家安定。故物生者道也,长者德也,爱者仁也,正者义也,敬者礼也。不畜不养,不能遂长,不慈不爱,不能成遂,不正不匡,不能久长,不敬不宠,不能贵重。故德者民之所贵也,
德能安之,天下莫不贵其安全者也。
仁者民之所怀也,
物情莫不归其惠爱耳。
义者民之所畏也,
方割无私,莫不畏正。
礼者民之所敬也。
威仪叙列,莫不敬奉。
此四者文之顺也,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
若非正顺於人文,则万情多端,不可驱御矣。
君子无德即下怨,
以抑其性故怨。
无仁即下争,
以无所惠故争。
无义即下暴,
以踰我分故暴。
无礼即下乱。
以失常叙故乱。
四经不立,谓之无道。不亡者,未之有也。
老子曰:至德之世,贾便其市,农乐其野,大夫安其职处,士修其道,民人乐其业。是以风雨不毁折,草木不夭死,
德被於物,故阴阳和合,动植各遂其生。
河出图,洛出书。及世之衰也,赋敛无度,杀戮无止,刑谏者,杀贤士,是以山崩川涸,蠕动不息,野无百蔬。
毒流蒸人,下结烦怨之气,气能逆天戾常,故生灾馑之变。
故世治即愚者不得独乱,世乱即贤者不能独治。
贤愚之功未能加於时也。
故圣人和愉宁静,生也;
末尝忧躁以亏性分。
志得道行,命也,
以能知命,故穷达皆安。
故生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时而后能明,
命遇道行,时宜则功着。
必有其世,而后有其人。
时无明王,则圣贤无措其乎足。故《九守》篇曰:非有其世,孰能济焉?
文子问圣智,老子曰: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
心见者圣,目见者智。
故圣人常闻祸福所生,而择其道,
择平静之道而守之,则无因以为朕兆。
智者常见祸福成形,而择其行。
择正慎之行而修之,则能预杜萌渐。
圣人知天道吉凶,故知祸福所生;
圣人知不足者吉,有余者凶,皆祸福之所由矣。故平静以守之,不为先始也。
智者先见成形,故知祸福之门。
智者不惑於萌盛,故免乎奄忽而至。
闻未生,圣也,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者愚也。
老子曰:君好知,即信时而任己,弃数而用思。
谓信所愚之时,因以为已知;弃必然之数,而用思所及者也。
物博智浅,以浅赡博,未之有也。独任其智,失必多矣。
物宜多端,智有涯极,故不能赡,以至多失。
好知,穷术也,好勇,危亡之道也。
必穷之术,必亡之道。
好与即无定分,
以其好故不定。
上之分不定,即下之望无止,
君上锡赍无度,臣下希冀无已。
若多敛即与民为雠,
重赋敛则反乐推之道,故怨之始雠。
少取而多与,其数无有,
十一而税,则不给无恒之用。
故好与,来怨之道也。
不均於土,则庶官怨;重赋於民,则卒士怨。
由是观之,财不足任,道术可因明矣。文子问曰:古之王者,以道莅天下,为之奈何?
老子曰:执一无为,因天地与之变化。
执一者,谓无所执也。无为者,言不敢为也。夷如是,则循彼性而治之,得非因天地之所宜,而与万物同变化。
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能为一事,必败於万物之事;能执一性,必失於万类之性也。
执一者见小也,
不载纤芥之能,岂非谦小?
见小故能成其大。
且无所载,因彼而成则无之,不通反成大治。
无为者守静也,
不先动之谓也。
守静故能为天下正。
夫好动者,伤物性也。故大顺天下,与化推移,则物有所宜各性自正矣。
处大满而无溢,居高贵而无骄。
见小守静,故无骄溢。
处大不溢,盈而不亏,居上不骄,高而不危。
夫道然也。
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富贵不离其身,禄及子孙,古之王道,期於此矣。
唯上此道,可立天下也。
老子曰:民有道所同行,有法所同守,
皆慕义道而惧典法。
义不能相固,威不能相必,故立君以一之。
民不能永固所义,专必所畏,故立君以齐一之也。
君执一即治,无常即乱。
乱生於无恒之政也。
君道者,非所以有为也,所以无为也。
治道贵静,岂先物为?因民为而化之,亦非以为也。
智者不以德为事,
以政治之德为己之能事者,非君上之智也。
勇者不以力为暴,
以威势之力而为暴雷者,非人君之勇也。
仁者不以位为惠,
以露天个之位而为己惠者,非王者之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