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
功名小大,随位而立。
权任至重,不可以自轻,
《庄子》曰:轻用吾身而亡吾国也。
自轻则功名不成。
未有身不洽而国治者也。
夫道大以小成、多以少生,
大之资者,一豪耳。多之要者,一笄耳。
故圣人以道莅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俭啬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
道以微妙为大,德以损缺为美。
天之道,抑高举下,损有余,奉不足,
其犹张弓乎?势之均也。
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必故圣人卑谦守静辞让者,见下也,虚心无有者,见不足也。
法江海之故也。
见下故能致其高,见不足故能致其贤。
心之常下,德之弥高;身之常退,行之弥进也。
矜者不立,奢者不长,。强梁者死,满溢亡。飘风骤雨不终日,小谷不能须臾盈。
小谷褊狭,若注之须臾,则至乎盈溢。
飘风骤雨行强梁之气,故不能久而灭,小谷处强梁之地,故不得不夺。
夺其归,奉之德。
是以圣人执雌牝,去骄奢,不敢行强梁之气,
遵天地之戒也。
执雌牝,故能立其雄牡,不敢奢泰,故能长久。
唯能雌者,故能有立健之德也。
老子曰:天道极即反,盈即损,日月是也。
日中则昊,月盈则亏。
故圣人日损,而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
日进以牝者,推柔以御物也。天道亏盈益谦,圣人能法。故盛德日新而无所替。
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恶下,好得而恶亡,好利而恶病,好尊而恶卑,好贵而恶贱,众人为之,故弗能成,执之,故弗能得。
夫物宜更变,理势大均,果且而有成。果且而无得。设使居其位者,亦素定分,岂好恶偏执而能得之者哉?
是以圣人法天,弗为而成,弗执而得,
乘彼自然,则与时而成,与物而得也。
与人同情而异道,故能长久。
同所适之情,异所从之道,反其爱恶之私,乃成长久之德。
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则正,其盈则覆。
事具《周与》。
夫物盛则衰,日中而移,月满则亏,乐极而悲。是故聪明广智守以愚,
至察无徒,匿耀守众。
多闻博辩守以俭,
矜能有辱,持后无失。
武力勇毅守以畏,
轻敌多败,虞慎保胜。
富贵广大守以狭,
骄盈日危,谦损日福也。
德施天下守以让,
自伐乃丧,推物乃全。
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夫有天下者,位之极也。若以极欲而持极位,则倾覆矣。非此五德,何以守之也?
服此道者,不欲盈,
盖顺中为常,如彼戒器者。
夫唯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
以谦虚之故弊,资道德之新成。
老子曰: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
所谓大顺。
能至於无乐也,即无不乐也,
无可无不可,则常可矣。无乐则常乐矣。
无乐,即至乐极矣。
言乐之所存,哀之所顺,唯忘所乐者,何待而不极焉。
是以内乐外,不以外乐内也,
内乐外者,我畅於物外;乐内者,物变於我,故同於失者,失亦得之矣。
故有自乐也,即有自志,贵乎天下,
冥然万物之上,真自贵耳。
所以然者,因天下而为天下之要也,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身,身得则万物备矣。
自得者,天地万物莫不得?
故达於心术之伦者,即嗜欲好憎外矣,
尽为弃物。
是故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万物玄同,无非无是,
是非之伦生於爱恶,心既无矣,物自玄同,故不知所以遗,而是非都尽矣。
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
虽未忘所存,已得自安自道也。
不待势而尊,不须财而富,不须力而强,不利货财,不贪势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
苟定其分,何所假待?
形神气志,各居其宜。
四者同在,一安之道遂不至相反也。且士女节操,尚能如是,而况圣人全德者乎?
夫形者生之舍也,
居舍在形。
气者生之元也,
元本在气。
神者生之制也,
由制在神。
一失其位,则三者伤矣。
一失所养之位,则并伤之也。
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
制之使不犯,故利也。
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
恣轻炀,充口腹则害。
贪叨多欲之人,颠冥乎势利,诱慕乎名位,几以过人之智位高於世,即精神日耗以远久,淫而不还,形闭中距,即无由入矣,
形以刚强为闭,中无和气为距。
是以时有盲忘自失之患。
夫外诱中募,久乃类冥。往而不知归,资盲忘之患也。
夫精神志气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以老。
神全则兼物,由其静也。形困则支策,在其动也。岂可失盛衰之节哉?
是故圣人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浮沉,
虽物之往来,莫不顺道也。
如此即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
与所化而合,与所变而通。
守朴
不加欲於性命之分,而浑乎变化之根,谓之朴也。
老子曰: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也,
不自动用,与造化者为人。
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虽事物皆实,而真性不知所存也。
治其内不治其外,
未有内治而外欲者。
明白太素,无为而复朴,
夫无为之为亦朴矣,则体真之士静动亦出乎虚白之域。
体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
体元气之本,抱变化之神,居物象之先也。
芒然仿佯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性离所污,直以无事为常。
机械智巧,弗载於心,审於无瑕,不与物迁,
审犹委也。不载於心,复何瑕哉?则物之自迁,奚与同往耳?尝试论之,曰,且夫物也者,一时之所也。向非今也,理不至迁矣。而评世之士,定论之人,尚正彼形,不复随妄。况乎性与道合,牵之遂流者哉?
见事之化,而守其宗,
不与物迁之谓。
心意专於内,通达偶於一,
专气无杂,通而不异。
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
无为无故。
弗学而知,弗视而见,
与物同和,与物自见。
弗为而成,弗治而辨。
顺天下而自成,随品类而自辨。
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往,
未尝先始。
如光之耀,如影之效,
纯粹之体,清而能照,虚而能应也。
以道为循,有待而然,
循之则如待也,此寄言耳。
廓然而虚,清静而无,
是其真体。
以千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宗,
居原者,同之也。
有精而弗使,有神而弗用,
不使而同,可谓至精。不行而通,谓至神也。
守大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
无所想象。
其智不萌,
不先其物,
其动无形,
玄应之迹不可见也。
其静无体,
非有依而立静。
存而若亡,生而若死,
不自存生,非无神妙之用。
出入无间,
不碍金石。
役使鬼神,
无心合虚故耳。
精神之所以能登假於道者也,
有上之德,乃能登至道乎?
使精神畅达,而不失於元,
谓得所受之本。
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
和气接物而无间息。
即是合而生时於心者也。
心不自生,合时而生。
故形有靡而神未尝化,
形同於物故化,神同於道故存。
以不化应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
夫水火之功,不能自制,其类故化者不能化物,不化者方能化耳。以不化之体化无穷之物,故不可极也。
化者复归於无形也,
物之生也,各归其根。
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
道在象先,
故生生者未尝死,其所生者即死,化物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
义已见上。
此真人之游也,纯粹之道也。
通玄真经卷之三竟
通玄真经卷之四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云县合朱弁正仪注
符言篇
符者,契也。言者,理也。故因言契理之微,悟道忘言之妙,可谓与矣。
老子曰: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
上乎无上,下乎无下,故能高能深,能上能下也。
平乎准,直乎绳,
非衡能平,无处不夷。非绳能直,无处不正。
圆乎规,方乎矩,
非圆能圆而无圆,非方能方而无方。
包裹天地,而无表里,
其大无外,其细无内。
洞同覆盖,而无所碍,
大圆无涯,大通无滞。
是故体道者,不怒不喜,其坐无虑,寝而不梦,见物而名,事至而应。
前已解。
老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
尸主求名者必有事,事生即不和,故令去名而就公。
倍道而任已,见誉而为善,立名而为贤,
倍,背也。背道祈誉,非善之善。趋俗求名,非贤之贤也。
即治不顺理,而事不顺时,治不顺理则多责,事不顺时即无功,
顺理则用心寡,而成事大,逆时则用力多而见功鲜。
妄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责,事败足以灭身。
要誉立效,求合时君者,功未济物,败以及身也。
老子曰: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智主,藏於无形,行於无怠,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动不为主则无形,无形故无将迎之福。唱而方应则无怠,无怠故无未来之祸也。
始於无形,动於不得已,欲福先无祸,欲利先远害。
治未兆之事则为福,绝非常之利则无害也。
故无为而宁者,失其所宁即危,无为而治者,失其所治则乱。
失所宁者,谓舍内宁而外求宁,则固矣。失所治者,谓遗身而求治人,则惑矣。
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谓玉石分而争夺生。
其文好者皮必剎,其角美者身必杀,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物有美而见害,人晞名而召祸。
华荣之言后为愆,
先聘华词,后招身祸。
石有玉伤其山,
山不藏宝必见鉴,人不慎言必招祸。
默首之患固在言。前黎民所以蒙祸、其妄议国家典法之言故也。
且君子攸戒,尚亦三缄,小人腾口,得不招祸也?
老子曰:时之行,动以从,不知道者福为祸。时之从,动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
夫圣人治道,先知存亡,县料得失,故舒卷扉定,宠辱不惊,方获终吉以保其身。至於昧者,多承福而作威,故福极而祸生。非祸福相倾,乃动用之乖分耳。
天为盖,地为轸,善用道者,终无尽,地为轸,天为盖,善用道者终无害。
以天为盖覆无涯而皆善,以地为轸运无穷而莫害。
陈彼五行,必有胜,
金火相攻,衰王递作。
天之所覆无不称,
天道包弘各称。
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知无知者善,不知强知者病也。
老子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剥,木生虫,还自食,人生事,还自贼。
名显道丧,事起害生。
夫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
未有涉水不濡其足,蒙尘不垢其身。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矜其能,丧厥功。骋其伎,丧厥身也。
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
时会自得,不假力争。道在自尊,何烦矜圣?
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
道之所贵,德之所尚,不争而高,不疾而速。
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败。
道无形状,不可把握,故执之则失。又非形体,难以雕刻,故为之则败也。
老子曰:一言不可穷也,二言天下宗也,三言诸侯雄也,四言天下双也。贞信则不可穷,道德则天下宗,举贤德,诸侯雄,恶少爱众,天下双。
兼得四句者,上为皇为帝,偏得一言,则下为霸为佐也。
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
言非命,人自取之也。
饮食不节,简贱其身,病共杀之;乐得无已,好求不止,刑共杀之;以寡犯众,以弱陵强,兵共杀之。
故死生在我,祸福无门。匪降自天,职竞由人也。
老子曰: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无患者,未之有也。察其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来矣。
功高则报厚,怨深则息大。随其轻重,遗之恩怨也。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即治道通矣。原天命,即不惑祸福,治心术,即不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贪无用,适情性,即欲不过节,不惑祸福,即动静顺理,不妄喜怒,即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过节,即养生知足。凡此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己而得矣。
明此四者,可谓大通。不因於人,省己而已。
老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
无谲诈之行,人何非我?怀仁恕之情,我无尤人也。
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
自修己德,不求人誉。
不能使祸无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来,信己之不让也,
不能防不测之祸,信命不遗。不能要必至之福,来者当受也。
祸之至,非己之所生,故穷而不忧,福之来,非己之所成,故通而不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