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灵真经注

  按《史记》称:舜父瞽叟与庶母弟皆欲杀舜。使舜修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抒而下。去,得不死。后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孔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填井,舜匿孔出,去。是其事也。于时天以休美之德,震动舜心,神明#1赫然,令其免害。及出之后,事父弥馑。尧知其圣,历试诸难,后乃禅其位焉。
  文王之为太子也,其大孝矣,朝夕必至乎寝门#2之外,问寺人曰;兹日安否?何如?
  寺人,奄#3官。主在左右侍君也。
  曰:安,太子温然喜色。小不安节,太子色忧满容。朝夕食上,
  谓侍者进食於君也。
  太子必视寒暖之节,食下必知膳#4养所进,然后退。
  知所食之多少。
  寺人言疾,太子肃冠而斋,
  君有疾,故太子严肃衣冠而斋斋者,虚心专志以祈神明,使救护者耳。
  膳宰之馔,必敬视之,汤衣之贡衣必亲赏之,
  馔,饮食也。贡,进之也。
  尝馔#5善,
  谓君尝候者也。
  则太子亦能食,尝馔寡,太子亦不能饱,以至乎复初,然后亦复初。
  君病间,而太子亦复初也。
  君后有过,怡声以讽。
  怡,悦也。谓下气怡声,几微讽谏。
  君后所爱虽小,物必严龚。
  不敢慢君父之所爱。
  是故孝成於身,道洽天下。《雅》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雅》,《诗□大雅》也。陟,升也。帝,天也。左右,助也。言文王所为,天必助之。
  言文王静作进退,天必赞之,故纣不能害。
  赞,佐也。文王事纣,为天所佐。故殷纣虽暴,不能辄害。
  梦启之寿,
  《礼记》云:文王有疾,旬有二日乃间。文王谓武王曰:汝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汝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君王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我百尔九十,吾与汝三焉。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也。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善事父母之所致也。
  《左传》曰: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闵子骞曰:善事父母之道幸既闻之矣,敢问教子之义?仲尼曰:凡· 三王教子必视礼乐。
  视,犹示也。
  乐所以修内,
  和其心也。
  礼所以修外,
  检其容也。
  礼,乐交修,则德容发辉于貌,故能温恭而文明。夫 人臣者,杀其身有益於君则为之,况利其身以善其君乎?是故择建忠良贞正之士为之师傅,欲其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夫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此三王教子之义也。
  三王,谓夏、殷、周三代之王也。
  闵子骞退而事之於家,三年人无间於父母兄弟之言,
  上事父母,下顺兄弟,尽善尽美。故人无非间之言也。
  交游称其信,乡党称其仁,宗族称其悌,德行之声溢於天下,此善事父母之所致也。齐太子坐清台之上,燕壮侯他,
  壮,燕侯谥也,他,名也。
  高冠严色,左带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
  言玉佩之光交相#6照也。
  太子读书不视,壮侯他问曰:齐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齐国之宝也。壮侯他应声解剑而去。
  闻义而服也。此言君子尚德,不尚华饰也。
  呜呼,人有偏蔽,终身莫自知已乎?贤者见之宽恕而不言,小人暴爱而溢言,亲戚怜嫉而贰言。人有偏蔽,恶乎不自知哉?
  恶乎,犹何也。
  是故君子检身常若有过。衣其衣,食其食,知其过而不克音克有以正之者,君子耻之。
  言为人臣#7,不能有所匡正也。
  将欲有言,识其必不能行者,君子罕言。
  君不纳忠练,则罕言以避患也。
  当责众人之恶者,视己善乎哉?当责众人之邪者,视己正乎哉?此之谓反明。
  先审身之善正,然后责人之邪恶也。
  翟西氏之子甚孝谨,翟西怜其子而好妄与之言。翟西出,夕返,则曰:甲死矣。其子信之,既而甲在焉。他夕则曰:乙且害。余其子伺将行仇。既而不见恶端。他夕则曰:丁病矣。其子觇之,丁诚无恙,举此类也。
  觇,视也。恙,忧也。举,皆也。
  冒淹年序。子固孝谨,至於训勒,益不保承。乡国之人,疾其咎口,谋将煞之。翟西闻而惧,归以告子,子未甚信,既而翟西见煞。
  此章戒人轻言政害。虽爱子,犹不信之,以至见煞,况他人乎?
  谓多言之人为疏露,亦有辞约而不密者;谓轻佻之人为不定,亦有体闲而心躁者;
  轻佻,犹轻躁也。
  谓丛杂之人为猥细,亦有外洁而内浊者。若类而引之,不可殚载。若非彻识,孰音克究详?
  殚,犹尽也。
  时有不可不应也者,内静而外动,易动而难静。
  谓外见利贪而逐之,愈得愈贪,故身劳而难静。
  时有不可不求使也者,内思而外待,待至而后乐。
  谓内兴情欲,缘境思求,心有所待,故待得而复乐,不知心摇而伤性。
  是故外静而内动者,摇思而损性;奔走而逐利者,劳力而害名。
  唯泊然无情欲,而不为名利所诱者,然后身安而性全也。
  人生於世或有不遂志,而宣言云不遇时者,是无异负丹颈之罪,俟时行戮,岂不殆哉?
  不能危行言逊,干犯时君,无异负斩首之罪,待时行戮也。丹,血色。
  其博才通识未见称用者,正可云时非不清,命未与耳,岂不韪欤?
  韪,犹是也。
  长於谏者,务依存前人之性而翦制其情之所由起,是彼此开进,亲敬殷笃。不长於谏者,务攻前人之性而暗於情之所来,是以彼此嫌贰猜衅日积。儿童之所简者,乃耆耋之所非;耳目之所娱者,乃心虑之所疾。健责天下之愚者,己之未贤也;健责天下之迷者,己之未明也。
  贤明者当恕,愚迷而勿责。
  以未贤责众愚,未贤者以之亡;以未明责众迷,未明者以之伤。
  愚迷之人无所损,健责者徒自伤耳。
  农道篇第八
  夫谷者,人之天。理国之道,务农为本。
  人舍本而事未,则不一令,
  本谓农也,未谓趋浮利也。人趋末利,则奸诈多端,故一令不能制也。
  不一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趋利多端,人心不一。故不可以固守,不可以攻战也。
  人舍本而事未,则兀音其产约,
  人贪浮利则产业薄也。
  兀产约则轻流徙,轻流徙则国家时有灾患。皆生远志,无复居心。人舍本而事未则好知,好知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巧法令则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古先圣王之所以理人者,先务人。人非徒为坠利也,贵行其志也。
  志在安人。
  人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安则主位尊。人则童,
  如童儿无异志也。
  童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博深则兀产复,
  复,犹厚也。
  兀产复则重流散,
  不流散也。
  重流散则死其处无二虑,是天下一心矣。天下一心,轩皇几莲之理不足#8过也。
  轩皇、几连,古之有道之君也。
  古先圣皇之所以茂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躬率诸侯耕籍田,火夫、
  士第有功级劝人尊坠产也,
  第,次第也。《月令》云:正月中气,天子乃择元辰,亲载耒耜,置之车右,率公卿、诸侯、大夫,躬耕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是以功级劝人也。
  后妃率嫔御蚕於郊,桑公田,劝人力,归教也。
  《月令》云:三月中气,命有司无伐桑柘。乃修器。后妃斋戒享先,蚕而躬桑,以劝蚕事。
  《祭义》云: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近川而为之,君卜三官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室,世妇亲蚕,奉以示于君,遂献于夫人。夫人缲,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缲之。此劝妇教也。
  男子不织而衣,归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资相业,此圣王之制也。
  贸,犹易也。
  故敬时爱日,坍实课功,
  埒,量也。
  非老不休,非疾不息,一人勤之,十人食之。
  上农夫,食十人。
  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料师旅,男不出御,女不外嫁,
  一作大嫁。
  以妨也。
  兴土功,治师旅,行婚嫁,皆谓妨农业也。御,迎也。谓男子不亲御。
  黄帝曰:四时之不可正,正五谷而已耳。夫稼,为之者人也,
  稼,谓种也。
  生之者天也,养之者地也。是以稼之容足,耨之容耰,
  耨,锄也。又,耰,谓锄器也。
  耘之容手,
  耕,除草也。
  是谓耕道。
  种苗可使容足,褥之可使容粮,耘之可使容手。
  攻食,工攻器,贾攻货。
  攻,治也。
  时不龚,敚之以土功,是谓大。
  君王不恭,则大凶之道也。
  凡稼早者先时,暮者不及时,寒暑不节,稼乃多灾。
  言太早太晚者,谓不得中和之气也。
  冬至已后五旬有七日而昌生,
  旬,十日也。五十七日在立春节中,而草木昌发。
  於是乎始耕。之道,见生而艺生,见死而获死。
  因天时而兴人事也。艺,种也。获,刈也心
  天发时,坠产财,不与人音期。
  产,生也。
  有年祀土,无年祀土,
  有年,丰年也。无年,荒年也。祀土,祭社稷也。春祭祈丰,祥也。秋祭报成,熟也。不以有年则祭,无年不祭,所以祈地,利重人命。
  无失人时,迨时而作,过时而止,老弱之力可使尽起。
  迨,及也。虽老弱可使尽,耕所以趋时也。
  不知时者,未至而逆之,
  谓兴农太早也。
  既往而慕之,
  时既过,往而慕之,是大晚。
  当兀时而薄之,
  虽当其时而用功寡薄,所收亦不多。
  此从使之下也。
  此三者,虽从农务,不得其时,故云下也。
  夫褥必以旱,使坠肥而土缓。
  夫锄必用旱时,旱时则草易死,而土脉肥缓也。
  稼欲产於尘土而殖於地坚者,
  殖,长也。下种欲其土细如尘,则地虚而根深;及苗长也,得雨则土坚,坚则茎固也。
  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
  数,为烦也。
  於其施土,无使不足,亦无使有余。
  施土,谓施种於土也。种不足则伤疏而费地,种有余则伤密而损谷。不费不损,取其中也。
  圳欲深以端,亩欲沃以平。
  端,正直也。圳深直则水流疾,亩沃平则润泽匀。
  下得阴,上得阳,然后成生。
  下阴谓水润,上阳谓日气。
  立苗有行,故速成,强弱不相害,故速大。
  苗成行则长疾,强不害弱则易大也。
  正兀行,通其中,疏泠风,
  使苗疏而通风。
  则有收而多功。率稼望之有余,就之则疏,是坠之窃也。
  由地瘠薄也,苗不茂盛,若被窃之状。
  不除则芜,除之则虚,是伤之也。
  除,治也。草盛而后除之,苗则虚矣,是人事伤之也。
  苗兀弱也欲孤,
  欲一一孤生不并聚也。
  兀夫也欲相与居,
  与众同居,共相荫映。
  兀熟也欲相与扶。
  无倒折之害也。
  三以 族,稼乃多谷。
  三者,如人之宗族,共相扶持则多收。
  凡苗之患不俱生而俱死,
  生不齐则大苗凌小,小苗不茂。
  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
  强者凌弱,故后生者不实。
  是故其也,其兄而去其弟。
  以人喻苗也,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也。
  树肥无使扶疏,树硗不欲专生而独居。
  硗,瘠地。专生#9独居,不耐风旱。
  肥而扶疏则多枇,硗而专居则多死。不知耨者,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上下不安,则稼多死。得时之禾,长秱而大穗,圜粟而薄糠,饴而香,舂#10之易而食之强
  禾,谓粟也。秱,穗颈也。圜,圆也。饴,谓味甘如饴也。
  失时之禾,深芒而小茎,穗锐多□而青蘦。
  深芒,长芒也。锐细也。青蘦,其米青也。
  得时之黍,穗不芒以长,搏米而寡糠;
  搏,谓以手挼谷而出米。
  失时之黍,大本华茎,叶膏短穗。
  本,根也。华茎,茎傍有华也。膏,言肥大也。
  得时之稻,茎葆长秱,穗如马尾;
  葆,大也。马尾,言长也,
  失时之稻,纤茎而不滋厚糠而菑死。得时之麻,疏节而色阳,坚枲而小本;
  阳,光扬也。坚,牢也。言皮坚劲。
  失时之麻,蕃柯短茎,岸节而叶虫。
  蕃柯,谓枝柯多也。岸节者,高节也。
  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多枝数节,竞叶繁实,称之重,食之息;
  菽者,豆也。族,聚也。息,犹盈也。
  失时之菽,必长以蔓,浮叶虚本,疏节而小荚。得时之麦,长秱而颈族,二七以行,薄翼谓音屯色,食之使人肥且有力;
  薄翼,谓糠也。,黄色也。其麦穗一行有二七粒。
  失时之麦,胕肿多病,弱苗而翜穗。
  胕肿,谓茎根粗而且虫。翜穗,多芒。
  是故得时之稼丰,失时之稼约。庶谷尽宜,从而食之,使人四卫变强,耳目聪明,气不入,身无苛殃,
  四卫,四支也。
  善乎,孔子之言:冬饱则身温,夏饱则身凉。夫温凉时适,则人无疾疢;人无疾疢,是疫疠不行;疫疠不行,咸得遂其天年。故曰:谷者,人之天。是以兴王务,王不务,是弃人也。王而弃人,将何国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