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解义

  御注曰:别而言,则有道德势物之异,合而言,则皆出於道。道者万物之奥也,万物化作而道与之生,万物敛藏,而道与之成。出乎震,成乎艮,养乎坤,覆乎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若有机缄而不能自已,道实冒之。
  臣义曰:夫德之畜,物之形,势之成,皆出於道。道冒万物,为万物之奥,故物之出入生成,作化覆被,孰有外乎道者。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御注曰:生则兆於动出,为则效於变化,长则见於统壹,道之降,而在德者尔。然生而不有其功,为而不恃其能,长而不睹其刻制之巧,非德之妙而小者,孰能与此?故曰是谓玄德。
  臣义曰:有所生,有所为,有所长,离乎道而见乎德者也。惟其能生,而其功不有。能为,而其能不恃。能长,而其宰制之述无所见,故为德之玄。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御注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与母皆道也。自其气之始则谓之始,自其生生则谓之母,有始则能生生矣。
  臣义曰:天下有始,道之一而已,非天地之始也,所谓有名万物之母是也。一者,有名之始,故为天下母。气之始者,一也。物之所自生,有母道焉。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御注曰:道能母万物而字之,则物者其子也。通於道者兼物,物故得其母,以知其子。
  臣义曰:一之所起,道之所以生物也。得其母,则知万物为之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段身不殆。
  御注曰: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穷物之理而不累於物,达道之缴而不失其妙,则利用出入,往来不穷,可以全生,可以尽年,而无危殆之患。
  臣义曰:庄周曰:形非道不生,则万物本乎道,而一之所生也。知万物皆母於一,则一不可以不守。能守一,则身虽投而神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御注曰:兑以言悦,门以言出,物诱於外,则心悦於内。耳目鼻口,神明、出焉。慎汝内,闭汝外,不以通物为乐,物无得而引之,则乐天而自得,孰弊弊然以物为事?
  臣义曰:兑,悦於外,则心有所之。门开其出,则神向於动。其兑塞,心致一也。其门闭,神致静也。心一神静,此所以守其母也。守其母,则复乎道,而无所适而不自得,何勤之有。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御注曰:妄见可说,与接为构,而从事於务,则与物相刃相靡,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臣义曰:心悦於物,徇妄逐末,往而不返,费其神用,竭劳於事,以求其济,愚孰甚焉。以此丧精失灵,夫何以救。
  见小曰明,
  御注曰:小者,道之妙,见道之妙者,自知而已,故无不明。
  臣义曰:小与朴虽小同,故见之曰明,自知故也。
  守柔曰强。
  御注曰:柔者,道之本。守道之本者,自胜而已,故无不胜。
  臣义曰:知以柔为守,则知所以自胜。
  用其光,复归其明。
  御注曰:明者光之体,光者明之用,圣人之应世,从体起用,则辉散为光,摄用归体,则智彻为明,显诸化,藏诸用,如彼日月万物,皆照而明,未尝亏,所以神明其德者是也。
  臣义曰:光者,明之见於外者也。圣人显七以应世,光之用也。藏用以复道,明之复也。
  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御注曰:物之化,无常也。惟复命者遗物离人,复归於明,而不与物俱化,故体常而无患,与形蝶成光者异矣。
  臣义曰:用其光而不复,则以我为有,而对物之无穷。光用有尽,而物为身殃,是自遗其殃也。惟复归其明,而还复於朴,故体常而不与物化,是谓袭常。真常之妙,可以冥一,而不可以显取,故谓之袭。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御注曰:道去奢去泰,奢者淫於德,秦则侈於性,施之过也。介者,小而辩於物。介然辩物,而内以自知,则深根固柢,而取足於身,故唯施是畏。
  臣义曰:志心者,可以得道。忘心则无畏,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则有心於道矣。故於施为不能无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御注曰:道夷而径速,欲速以邀近功,’而去道也远矣。
  臣义曰:夫道易知易行,而无难者也,若大路然,其夷甚矣,而民好径,用智巧,趋速捷,以求近功,故失道。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御注曰:尚贤使能,以致朝廷之治,而不知力穑积用,以成富庶之俗,则徇末而弃本,非可久之道。
  臣义曰:朝甚除,则饰於外,田芜仓虚,则本不恤矣。饰外而弃本,非持久之道。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御注曰: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行乎无名,则惟施是畏,志乎期费,则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资财有余以为荣,不足以为辱,怙侈灭义,骄淫矜夸,岂道也哉?
  臣义曰:弃本逐末,徇外伤内,忘其固有,而有非其所自有,忘其自贵,而夸非其所自贵,是谓盗夸。
  宋徽宗这德真经解义卷之七竟
  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卷之八
  登仕郎臣章安撰义
  德经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御注曰:建中以该上下,故不拔。
  臣义曰:心有系则偏倚不中,中则无偏系而善建者也,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御注曰:抱一以应万变,故不脱。
  臣义曰:善抱者,抱一也。纯粹不杂,一而不二,故能应变於无穷,未始或脱也。
  子孙以祭祀不辍。
  御注曰:建中而不外乎道,抱一而不离於精,若是者,岂行一国与当年,盖将及天下与来世,其传也远矣。
  臣义曰:建中抱一,其施无穷,其道冒於天下,后世使之享福不已,故子孙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御注曰:修之身,其德乃真,所谓道之真以治身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所谓其绪余以治人也。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所谓其土直以治天下国家也。其修弥远,其德弥广,在我者皆其真也,在彼者特其末耳。故余而后长,丰而后普,於道为外。
  臣义曰:建中则无过不及,抱一则精全不二,以此修身,德乃真也。以此修家,德乃余也。以此修国,德乃丰也。以此修天下,德乃普也。其修弥远,其德弥广,道之真在我者也,故以真修身,身修然后推其德,自家自乡至於国,至於天下,而德弥广矣。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御注曰: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故以身观身而身治,推此类也。天下有常然,以之观天下,而天下治矣。
  臣义曰:天下之理,盖有常然,而各有极也。能尽之者,不容私智,故观身者不外乎身,观家者不外乎家。观乡观国观天下,皆若是也。异乎此,非善观者。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御注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臣义曰:所以知天下之然,而尽天下之理者,本乎中一,可谓易简,因性循理而已。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御注曰: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含德之厚,不迁於物,则气专而志一。孟子曰: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臣义曰:人之德性,本自浑全,因物有迁,薄而不厚。惟物我两忘,而含德之厚,精全不亏,神一不二,故复乎无知,而心同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乌不搏。
  御注曰:含德之厚者,忧息不能入,邪气不能农,故物莫能伤焉。庄子曰: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下之?
  臣义曰:比於赤子,则精全神固,心复乎无心,而恐惧忧息所不能入,固未始有震物心也。故物亦莫之伤。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
  御注曰:德全者形全,故骨弱筋柔而握固。形全者神全,故未知牝牡作合而□之。精之至者,可以入神,《庄子》曰:圣人贵精。
  臣义曰:德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神全则形全,神全者形不滞於有,而气为之变化,故骨弱筋柔而握固。气不感於动,而精全於一,故未知牝牡之合而□作。
  终日号而嗑不嘎,和之至也。
  御注曰:致一之谓精,精则德全而神不亏,冲气以为和,和则气全而嗌不嗄。人之生也,精受於天一而为智之源,和得於天五而为信之本,及其至也,可以入神,可以复命,而失其赤子之心渚,精摇而不守,气暴而不饨,驰其形性,潜之万物,岂不悲夫?
  臣义曰:赤子形与物接,而心常静一,其声之所发,气之所动尔,非心使其气,而有动气之累,故全精之一,完气之冲,神不亏而溢不嘎,故其妙可以入神,其常可以复命,和之至也如此。
  知和曰常,
  御注曰:纯气之守,制命在内,形化而性不亡。
  臣义曰:常者至真而常然,未始或变也,故形虽蜕化之不一,而性有所不立。守气之纯,保乎泰和,知其和而无所变,故曰常。
  知常曰明,
  御注曰:明足以见道者,知性之不亡故也。
  臣义曰:知其性有常而不变,而未始或亡,见道明矣,故曰明。
  益生曰祥,
  御注曰:祥者,物之先见,生物之理,增之则赘,祸福特未定也。
  臣义曰:生理固全,何事於益,益之为祥,祸福未定。
  心使气日强。
  御注曰:体合於心,心合於气,则气和而不暴,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心实使之兹强也。以与物敌,而非自胜之道。
  臣义曰:心复於无,则气保於冲。心使气,则气失於暴。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御注曰:道无古今,物有壮老,强有时而弱,盛有时而衰,役於时而制於数,岂道也哉?
  臣义曰:有壮有老,随时徙化,形与之变,是物也。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有常不变,其几道乎。
  不道早已。
  御注曰:道未始有穷,民之迷,其日固已久矣。
  臣义曰:不以道,则其生虽壮,已失生理。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御注曰:道无问,问无应,知道者默而识之,无所事言。啮缺问於王倪,所以四问而四不知,多言数穷,离道远矣。
  臣义曰:道不可言也,故道者不言而默识。可言者,道之粗也,多言则数穷,故言者不知道。
  塞其兑,闭其门,
  御注曰:涂部守神,退藏於密,
  臣义曰:塞其兑,则心无悦於外,闭其门,则神不驰於物,所以退藏於密也。
  挫其锐,解其纷,
  御注曰:以深为根,以约为纪。
  臣义曰:挫其锐,钝而后利也。解其纷,不为物结也。根深者不见其锐,纪约者何事解纷。
  和其光,同其尘,
  御注曰: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臣义曰:和其光,复归其明也。同其尘,则混同於物也。复其明混於物,故能同其波。
  是谓玄同。
  御注曰:道复乎至幽,合乎至一,至幽之谓玄,至一之谓同。玄同则万物与我,将择焉而不可得,岂窃窃然自投於亲疏利害贵贱之间为哉?
  臣义曰:至幽则尽妙,至一则不二,有无物我,玄同一致。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御注曰:世之人爱恶相攻,而有戚疏之态,情伪相感而有利害之见,用舍相权而有贵贱之分,反复更代,未始有极,奚足为天下贵?知道者忘言,忘言者泯好恶,忘情伪,离用舍而玄同於一性之内,良贵至足,天下兼亡心,故为天下贵。
  臣义曰:物於物者,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之也。至於物我玄同,则物物而不物於物,故莫之爵而常自然。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御注曰:正者道之常,奇者道之变,无事者道之真。国以正定,兵以奇胜,道之真,无容私焉。顺物自然,而天下治矣。
  臣义曰:治国以正定,道之常也。用兵以奇胜,道之变也。取天下以无事,道之真也。侯王得一为正,而物莫不正,国之治也。兵以克变为奇,而物莫能胜,兵之用也。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故无为之君执左契,而天下应之,所谓无事以取天下也。
  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御注曰: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致其所恶则散。今也无爱利之心,而多忌讳之禁,民将散而之四方,故民弥贫。
  臣义曰:多忌讳,则多事而多禁,故民扰於法,而业不得安,故民始乱而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御注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生则纯白不备,而或罔上以非其道。
  臣义曰:人以机械相胜,诈伪萌生,迭为朋附罔蔽,此所以滋昏也。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御注曰:侠巧胜则人趋末,而异服奇器出以乱俗。
  臣义曰:尚伎巧,则风俗弊於奇异。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御注曰:克核太至者,必有不肖之心应之。
  臣义曰:国家昏於人之利器相胜,风俗弊於人之伎巧相尚,忌讳多禁,民贫失业,则治国失其正,而以多事扰天下也。至於法令滋彰,防制密甚,然后民益无耻矣,民无耻,则无所不为矣,故盗贼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