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注〕陈其性而安之。
  〔疏〕六合之内,谓苍生所禀之性分。夫云云取拾,皆起妄情,寻责根源,并同虚有。圣人随其机感,陈而应之。既日冯虚,亦无可详议,故下文云,我亦妄说之。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注〕顺其成迩而凝乎至当之极,不执其所是以非众人也。
  〔疏〕春秋者,时代也。经者,典诰也。先王者,三皇五帝也。志,记也。夫祖迷轩顼,宪章尧舜,记录时代,以为典谟,轨辙苍生,流传人世。而圣人议论,利益当时,终不执是辩非,滞於陈逵。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注〕夫物物自分,事事自别。而欲由已以分别之者,不见彼之自别也。
  〔疏〕夫理无分别,而物有是非。故於无封无域之中,而起有分有辫之见者,此乃一曲之士,偏滞之人,亦何能剖析於精微,分辫於事物者也。
  曰:何也?
  〔疏〕假问质疑,发生义旨。
  圣人怀之,
  〔注〕以不辫为怀耳,圣人无怀。
  〔疏〕夫达理圣人,冥心会道,故能怀藏物我,包括是非,桔木死灰,曾无分别矣。
  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日辩也者有不见也。
  〔注〕不见彼之自辫,故辫己所知以示之。
  〔疏〕众多之人,即众生之别称也。凡庸迷执,未解虚妄,故辫所知,示见於物,岂唯不见彼之自别,亦乃不鉴已之妙道,故云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
  〔注〕付之自称,无所称谓。
  〔疏〕大道虚廓,妙绝形名,既非色声,故不可称。谓体道之人,消声亦尔也。
  大辩不言,
  〔注〕已自别也。
  〔疏〕妙悟真宗,无可称说,故辫雕万物,而言无所言。
  大仁不仁,
  〔注〕无爱而自存也。
  〔疏〕亭毒群品,泛爱无心,譬彼青春,非为七也。
  大廉不赚,
  〔注〕夫至足者,物之去来非我也,放无所容其赚盈。
  〔疏〕夫玄悟之人,鉴达空有,知万境虚幻,无一可责,物我俱空,何所逊让。
  大勇不仗。
  〔注〕无往而不顺,故能无险而不往。
  〔疏〕快,逆也。内蕴慈悲,外弘接物,故能俯顺尘俗,惠救苍生,虚己逗机,终无迎逆。
  道昭而不道,
  〔注〕以此明彼,彼此俱失矣。
  〔疏〕明己功名,炫耀於物,此乃淫伪,不是真道。
  言辩而不及,
  〔注〕不能及其自分。
  〔疏〕不能玄默,唯滞名言,华词浮辫,不达深理。
  仁常而不成#17,
  〔注〕物无常爱,而常爱铃不周。
  〔疏〕不能忘爱释知,玄同彼我,而恒怀恩惠,每挟亲情,欲效成功,无时可见。
  廉清而不信,
  〔注〕缴然康清,食名者耳,非真康也。
  〔疏〕校然异俗,卓尔不群,意在声名,非实康也。
  勇技而不成。
  〔注〕技逆之勇,天下共疾之,无敢举足之地也。
  〔疏〕拾慈而勇,快逆物情,众共疾之,叉无成遂也。
  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注〕此五者,皆以有为伤当者也,不能止乎本性,而求外无已。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犹以圆学方,以鱼慕乌耳。虽希翼鸾凤,拟规日月,此愈近彼,愈远实,学弥得而性弥失。故齐物而偏尚之累去矣。
  〔疏〕园,圆也。几,近也。五者,即已前道昭等也。夫学道之人,直须韬晦;而乃矜炫己之能,显耀於物其於道也,不亦远乎。犹如慕方而学园圆,爱飞而好游泳,虽希翼鸾凤,终无骞当之能,拟规日月,诅有几方,之效故也。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注〕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故止於所知之内而至也。
  〔疏〕夫境有大小,智有明合,智不逮者,不须强知。故知止其分,学之造极也。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注〕浩然都任之也。
  〔疏〕孰,谁也。天,自然也。谁知言不言之言,道不道之道?以此积辩,用兹通物者,可谓合於自然之府藏也。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注〕至人之心若镜,应而不藏,故旷然无盈虚之变也。
  而不知其所由来,
  〔注〕至理之来,自然无边。
  〔疏〕夫巨海深宏,莫测涯际,百川注之而不满,尾闲泄之而不竭。体道大圣,其义亦然。万机顿起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怖其虑,故能囊括群有,府藏含灵。又譬悬镜高堂,物来斯照。能照之智,不知其所由来,可谓即照而忘,忘而能照者也。
  此之谓葆光。
  〔注〕任其自明,故其光不弊也。
  〔疏〕葆,蔽也。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韬蔽其光,其光弥朗。此结以前天府之义。
  故昔者尧问於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注〕於安任之道未弘,故听朝而不怡也。将寄明齐一之理於大圣,故发自怪之问以起对也。
  〔疏〕释然,怡悦貌也。宗、脍、胥敖,是尧时小蕃三国号也。南面,君位也。舜者,颛顼六世孙也。父日瞽晚,母日握登,感大虹而生舜。生於姚墟,因即姓姚,住於伪水,亦日伪氏,目有重瞳子,因字重华。以仁孝着於乡党,尧闻其贤,妻以二女,封邑於虞。年三十,总百揆,三十三,受尧禅。即位之后,都於蒲圾。在位四十年,让禹。后崩,葬於苍梧之野。而三国贡赋既愆,所以应须问罪,谋事未定,故听朝不怡。欲明齐物之一理,故寄问答於二圣。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问。
  〔注〕大物之所安无陋也,则蓬艾乃三子之妙处也。
  若不释然,何哉?
  〔疏〕三子,即三国之君也。言蓬艾贱草,斥鹦足以逍遥,况蕃国虽卑,三子足以存养,乃不释然,有何意谓也。
  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
  〔注〕夫重明登天,六合具照,无有蓬艾而不光被也。
  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注〕夫日月虽无私於照,犹有所不及,德则无不得也。而今欲夺蓬艾之愿而伐使从己,於至道岂弘哉。故不释然神解耳。若乃物畅其性,各安其所安,无远迩幽深,付之自若,皆得其极,则彼无不当而我无不怡也。
  〔疏〕进,过也。《淮南子》云,昔尧时十汨并出,焦禾稼,杀草木,封稀长蛇,皆为民害。於是尧使羿上射十日,遂落其九;下杀长蛇,以除民害。夫十日登天,六合俱照,覆盆隐处,犹有不明。而圣德所临,无幽不烛,运兹二智,过彼三光,乃欲兴动干戈,伐令从己,於安任之道,岂曰弘通者耶。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疏〕啮缺,许由之师,王倪弟子,并尧时贤人也。托此二人,明其齐一。言物情颠倒,执见不同,悉皆自是非他,颇知此情是否。
  曰:吾恶乎知之。
  〔注〕所同未叉是,所异不独非,故彼我莫能相正,故无所用其知。
  〔疏〕王倪答啮缺云:彼此各有是非,遂成无主。我若用知知彼,我知还是是非,故我於何知之。言无所用其知也。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疏〕子既不知物之同是,颇自知己之不知乎?此从赢入妙,次第穷质,假托师资,以显深趣。
  曰:吾恶乎知之。
  〔注〕若自知其所不知,即为有知。有知则不能任群才之自当。
  〔疏〕若以知知不知,不知还是知。故重言於何知之,还以不知答也。
  然则物无知邪?
  〔疏〕重责云:汝既自无知,物岂无知者邪?
  曰:吾恶乎知之。
  〔注〕都不知,乃旷然无不任矣。
  〔疏〕岂独不知我,亦乃不知物。唯物与我,内外都忘,故无所措其知也。
  虽然,尝试言之。
  〔注〕以其不知,故未敢正言,试言之耳。
  〔疏〕然乎,犹虽然也。既其无知,理无所说,不可的当,故尝试之也。
  庸诅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注〕鱼游於水,水物所同,咸谓之知。然自乌观之,则向所谓知者,复为不知矣。夫蛄蜕之知在於转九,而笑结蜕者乃以苏合为贵。故所同之知,未可正据。
  〔疏〕夫物或此知而彼不知,彼知而此不知。鱼乌水陆,即其义也。故知即不知,不知即知。凡庸之人,诅知此理耶。
  庸诅知吾所谓不知之非不知邪?
  〔注〕所谓不知者,直是不同耳,亦自一家之知。
  〔疏〕所谓不知者,彼此不相通耳,非谓不知耳。
  且吾尝试问乎汝:
  〔注〕己不知其正,故试问汝。
  〔疏〕理既无言,不敢正据,聊复反质,试问乎汝。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
  〔注〕此略举三者,以明万物之异便。
  〔疏〕惴栗徇惧,是恐迫之别名。然乎哉,谓不如此也。言人湿地辟寝,则病腰跨偏枯而死,泥鳍岂如此乎?人於树上居处,则迫怖不安,猨猴跳踯,曾无所畏。物性不同,便宜各异。故举此三者,以明万物谁知正定处乎。所是知蓬户金闺,荣辱安在。
  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鸦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注〕此略举四者,以明美恶之无主。#18
  〔疏〕刍,草也,是牛羊之类;豢,养也,是犬豕之徒;皆以所食为名也。麋与鹿而食长荐茂草,鸦鸢鸦乌便嗜腐鼠,蜈蚣食蛇。略举四者,定与谁为滋味乎?故知盛撰蔬食,其致一者也。
  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犹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乌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注〕此略举四者,以明天下所好之不同也。不同者而非之,则无以知所同之铃是。
  〔疏〕猨猴狙以为雌雄,麋鹿更相挠,泥鳍与鱼游戏。毛嫱,越王嬖妾;丽姬,晋国之宠嫔。此二人者,妹妍冠世,人谓之美也。然鱼见怖而深入,乌见惊而高飞,麋鹿走而不顾。举此四者,谁知宇内定是美色耶?故知凡夫愚迷,妄生憎爱,以理观察,孰是非哉?次,卒疾貌也。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般乱,吾恶能知其辩。
  〔注〕夫利於彼者或害於此,而天下之彼我无穷,则是非之境无常。故唯莫之辩而任其自是,然后荡然俱得。
  〔疏〕夫物乃众而未尝非我,故行仁履义,损益不同,或於我为利,於彼为害,或於彼为是,则於我为非。是以从彼我而互观之,是非之路,仁义之绪,樊乱纠纷,若殽撰之杂乱,既无定法,吾何能知其分别耶。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注〕未能妙其不知,故犹嫌至人当知之。斯悬之未解也。
  〔疏〕啮缺曰,未悟彼此之不知,更起利害之疑。请云:子是至人,应知利害。铃其不辩,迷合若夜游。重为此难,冀州后答之矣。
  王倪曰:至人神矣。
  〔注〕无心而无不顺。
  〔疏〕至者,妙极之体;神者,不测之用。夫圣人虚匕,应物无方,知而不知,辩而不辩,岂得以名言心虑亿度至人耶。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19风振海而不能惊。
  〔注〕夫神全形具而体与物冥者,虽涉至变而未始非我,故荡然`无蔓介於胸中也。
  〔疏〕冱,冻也。原泽焚燎,河汉水凝,雷霆奋发而破山,飘风涛荡而振海。而至人神凝未兆,体与物冥,水火既不为灾,风雷诅能惊骇。犹如此也,虚淡无心,方之云气,荫篦群品,顺物而行。
  若然者,乘云气,
  〔注〕寄物而行,非我动也。
  骑日月,
  〔注〕有昼夜而无死生也。
  〔疏〕昏明代序,有昼夜之可分;处顺安时,无死生之能异。而控驭群物,运载含灵,故有乘骑之名也耳。
  而游乎四海之外。
  〔注〕夫唯无其知而任天下之自为,故驰万物而不穷也。
  〔疏〕动寂相即,真应一时,端坐寰宇之中,而心道四海之外矣。
  死生无变於己,
  〔注〕与变为体,故死生若一。
  而况利害之端乎。
  〔注〕况利害於死生,愈不足以介意。
  〔疏〕夫利害者,生涯之损益耳。既死生为昼夜,乘变化以邀游,况利害於死生,曾何足以介意矣。
  瞿鹊子问乎长悟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於务,
  〔注〕务自来而理自应耳,非从而事之也。
  〔疏〕务,犹事也。诸,於也。瞿鹊是长梧弟子,故谓师为夫子。夫体道圣人,忘怀冥物,虽涉事有而不以为务。混迹尘俗,泊尔无心,岂措意存情,从於事物。瞿鹊既欲请益,是以迷昔之所闻者也。
  不就利,不违害,
  〔注〕任而直前,无所避就。
  〔疏〕违,避也。体穷通之关命,达利害之有时,故推理直前,而无所避就也。
  不喜求,
  〔注〕求之不喜,直取不怒。
  〔疏〕妙悟从远#20也。故物求之而不听喜矣。
  不缘道;〔注〕独至者也。
  〔疏〕夫圣智凝湛,照物无情,不将不迎,无生无灭,固不以攀缘之心行乎虚通至道者也。
  无谓有谓,有谓无谓,
  〔注〕几有称谓者,皆非吾所谓也,彼各自谓耳,故无彼有谓而有此无谓也。
  〔疏〕谓,言教也。夫体道至人,虚夷寂绝,从本降迸,感而遂通。故能理而教,无谓而有谓,杀而理,有谓而无谓者也。
  而游乎尘垢之外。
  〔注〕凡非真性,皆尘垢也。
  〔疏〕和光同尘,处染不染,故虽在云俗之中,而心自进於尘垢之外者矣。
  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