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南华真经注疏
南华真经注疏
〔疏〕玄德圣人,冥真契理,藏神隐智,其在兹乎。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疏〕玄古圣人,得道之士,知与境合,故称为至。
恶乎至?
〔疏〕何至所由,有何为至?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
〔疏〕此显至之体状也。知既造极,观中皆空,故能用诸有法,未曾有一物者也,可谓精微至极,穷理尽性,虚妙之甚,不复可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
〔疏〕其次以下,未达真空,而诸万境,用为有物也。
将以生为丧也,
〔注〕丧其散而之乎聚也。
以死为反也,
〔注〕还融液也。
〔疏〕丧,失也。流俗之人,以生为得,以死为丧。今欲反於迷情,故以生为丧,以其无也;以死为反,反於空寂,虽未尽於至妙,犹齐於死生。
是以分已。
〔注〕虽欲均之,然已分也。
〔疏〕虽齐死生,犹见死生之异,故从非有而起分别也。
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尸;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43者,吾与之为友。
〔疏〕其次以下,心知稍合,而始本无有,从无有生,俄顷之问,此生彼灭。故用无为其头,以生为其形体,以死为其尸。谁能知有无生死之不二而以此修守者,庄生狎而友朋#44,斯人犹难得也。
是三者虽异,公族也,
〔注〕或有而无之,或有而一之,或分而齐之,故谓三也。此三者,虽有尽与不尽,然俱能无是非於胸中,故谓之公族。
〔疏〕三者,谓以无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尸是也。於一体之中而起此三异,犹如楚家於一姓之上分为三#45族。
昭景也,着戴也,甲氏也,着封也,非一也。
〔注〕此四者虽公族,然已非一,则向之三者已复差之。
〔疏〕昭屈景,楚之公族三姓。昔屈原为三闲大夫,掌三族三姓,即斯是也。此中文略,故直言昭景。王孙公子,长大加冠,故着衣而戴冠也。各有品秩,咸往职官,因官赐姓,故甲第氏族也。功绩既着,封之茅土,枝派分流,故非一也。犹如一道之中,分为有无生死,种类不同,名实各有异,故引其族内譬也。
有生,赃也,
〔注〕直聚气也。
〔疏〕默,疵也。无有此形质而谓之生者,直是聚气成疵赃,非所贵者也。
披然曰移是。
〔注〕既披然而有分,则各是其所是矣。是无常在,故曰移。
〔疏〕披,分散也。天道无彼我而物有#46是非,是非不定,故分散移徙而不常也。其移是之状,列在下文。
尝言移是,非所言也。
〔注〕所是之移,已着於言前矣。
〔疏〕理形是非,故或言耳。然是非之移,非忠言也。
虽然,不可知者也。
〔注〕不言其移,则其移不可知,故试言也。
〔疏〕虽复是非不由於言,而非言无以知是非,故试言是非,一遣於是非。名不寄言,则不知是非之无是非也。
腊者之有胜肢,可散而不可散也;
〔注〕物各有用。
〔疏〕腊者,大祭也。肌,生百叶也。赅,备也,亦言是牛琥也。腊祭之时,牲牢甚备,至於四枝五藏,并皆陈设。祭事既讫,方复散之,则以散为是;若是祭未了,则不合散,则以散为不是。是知是与不是,移是无常。
观室者周於寝庙,又适期偃#47焉,
〔注〕偃,谓屏厕。
〔疏〕偃,屏厕也。祭事既竟,斋官与饮,施设余砟屋室之中,观看周旋於寝庙之内。饮食既久,应须便僻,故往囿团而便尿也。饮食则以寝庙为是,便尿则以囿国为是,是非无常,竟何定乎?腊者明聚散无怛,观室显处所不定,俱无是非也。
为是举移是。
〔注〕寝庙则以飨燕,屏厕则以偃溲#48;当其偃波,则寝庙之是移於屏厕矣。故是非之移,一彼一此,谁能常之。故至人因而乘之则均耳。
请常言移是。是以生为本,
〔注〕物之变化,无时非生,生则所在皆本也。
〔疏〕夫悲忘生死者,则无是无非者也,祇为滞生,所以执是也。铃能遣生,是将安寄?故知移是以生为本。
以知为师,
〔注〕所知虽异,而各师其知。
因以乘是非;
〔注〕乘是非者,无是非也。
〔疏〕因其师知之心,心乘是非之用,岂知师知者颠倒是非者无是非乎。
果有名实,
〔注〕物之名实,果各自有。
〔疏〕夫物云云,悉皆虚幻,刍狗万像,名实何於#49。倒置之徒,谓次定有此名实也。
因以己为质;
〔注〕质,主也。物各谓己是,足#50以为是非之主。
〔疏〕质,主也。妄执名实,遂用己为名实之主而竞是非也。
使人以为己节,
〔注〕人皆谓己是,故莫通。
〔疏〕节者,至操也。既迷名实,又滞是非,遂使无识之人,坚执虚名以为节操也。
因以死偿节。
〔注〕当其所守,非真#51脱也。
〔疏〕守是非以成志操,殷乎不技,期死执之也。
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
〔注〕不能随所遇而安之。
〔疏〕以炫耀为智,晦进为愚,通彻为.荣名,穷塞为耻辱,若然者,岂能一穷通荣辱乎。
移是,今#52之人也,
〔注〕玄古之人,无是无非,何移之有。
〔疏〕夫固执名实,移滞是非,浇季浮伪,今世之人也,岂上古淳和质朴之士乎。
是蜩与莺鸠同於同也。
〔注〕同共是其所同。
〔疏〕蜩膏二虫,以蓬蒿为是。二虫同是,未为通见,移是之人,斯以类也。蜩同於鸠,鸠同於蜩,故曰同於同也。
踞市人之足,则辞以放惊,
〔注〕称己脱误以谢之。
〔疏〕跟,蹋也,履也。履蹋市崖之人不相识者之节脚,即谢云,己傲慢放纵错杂误而然,非故为也者。
兄则以妪,
〔注〕言妪翎之,无所辞谢。
〔疏〕蹋着兄弟之足,则妪翎而怜之,不以言愧。
大亲则已矣。
〔注〕明恕素足。
〔疏〕若父蹋子足,则默#53然而已,不复辞费。故知言辞往来,虚#54伪不实。
故曰,至礼有不人,
〔注〕不人者,视人若己。视人若已则不相辞谢,斯乃礼之至也。
〔疏〕自彼两志,视人若己,不允人者己外,何辞谢之有乎。斯至礼也。
至义不物,
〔注〕各得其宜,则物皆我也。
〔疏〕物我双遣,妙得其宜,不却我外有物,何裁#55非之有。斯至义。
至知不谋,
〔注〕谋而后,知非自然知。
〔疏〕率性而照,非谋谟而智,斯至智也。
至仁无亲,
〔注〕譬之五藏,未曾相亲,而仁已至矣。
〔疏〕方之手足,更相御用,无心相为,而相济之功成矣,岂有亲爱於其问哉。
至信辟金。
〔注〕金玉者,小信之质耳,至信则除矣。
〔疏〕辟,除也。金玉者,信之质耳,至信则弃除之矣。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56,去德之累,达道之塞。
〔疏〕彻,毁也。勃,乱也。缪,系缚也。此略标名,下具显释也。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
〔疏〕荣贵,富赡、高显、尊严、声名、利禄,六者乱情志之具也。
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
[疏〕容貌、变动、颜色、辞理、气调、情意,六者绸缪系缚心灵者也。亦有作谬字者,解心之谬妄也。
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
〔疏〕憎恶、爱欲、欣喜、志怒、悲哀、欢乐,六者德家之息累也。
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
〔疏〕去拾、从就、责取、施与、知虑、彼能,六者蔽真道也。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注〕荡,动也。
〔疏〕四六之病,不动荡於胸中,则心神平正,正则安静,静则照明,明则虚通,虚则恬淡无为,应物而无不穷也。
道者,德之钦也;
〔疏〕道是所修之法,德是临人之法。重人轻法,故钦仰於道。
生#57者,德之光也;
〔疏〕天地之大德日生,故生化万物者,盛德之光华也。
性者,生之质也。
〔疏〕质,本也。自然之性者,是禀生之本也。
性之动,谓之为;
〔注〕峡性自动,故称为耳;此乃真为,非有为也。
〔疏〕率性而动,分内而为,为而无为,非有为也。
为之伪,谓之失。
〔疏〕感物而动,性之欲#58伪情,分外有为,谓之丧道也。
知者,接也;知者,谟也;
〔疏〕夫交接前物,谋模情事,故谓之知也。
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
〔注〕夫目之能视,非知视而亲也;不知视而视,不知知而知耳,所以为自然。若知而后为,则知伪也。
〔疏〕睨,视也。夫目之张视也,不知所以视而视,视有明暗。心之能知,不知所以知而知,而知有深浅。目不能视而不可强视,心不能知而不可强知,若有分限,故犹如睨也。
动以不得已之谓德,
〔注〕若得已而动,则为强动者,所以失也。
〔疏〕夫迫而后动,和而不习,不得已而用之,可谓盛德也。
动无非我之谓治,
〔注〕动而效彼则乱。
〔疏〕率性而动,不拾我效物,合於正理,故不乱。
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牌〕有彼我之洛,故反;各#59得其实,则视。
〔疏〕有彼我是非之名,故相反;无彼我是非之实,故实相顺也。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
〔注〕善中则善取誉矣,理常俱。
〔疏〕羿,古之善射人。工,巧也。羿弯弓放矢,工中前物,尽射家之微妙。既有斯侠,则擅斯名,使己无令誉,不可得也!
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
〔注〕任其自然,天也;有心为之,人也。
〔疏〕前起譬,此合论也。圣人妙契自然,功侔造化,使莘品日用不知,不显其连,此诚难也。故上文云使天下兼忘我难。
夫工乎天而偎乎人者,唯全人能之。
〔注〕工於天,即偎於人矣,谓之全人,全人则圣人也。
〔疏〕俍,养鸟全人,神人也。夫巧合天#60然,善能晦透,泽及万世而日用不知者,其神人之谓乎。神人无功,故能之耳。
唯虫能虫,唯虫能天。
〔注〕能还守泸,即是能天。
〔疏〕鸟飞兽走,能虫也;蛛网蜕丸,能天也。皆察之造物,岂仿效之所政哉。
全人恶天?恶人之天?
〔疏〕夫全德之人,神功不侧,岂嫌己之素分而恶人之所禀哉?盖不然,率顺其天然而已矣。
而况吾天乎人乎。
〔注〕都不知而任之,斯而#61谓工乎天。
〔疏〕天乎人乎,不见人天之异,都任之也。尔自遗天人美恶,犹有天人。此可混一天人,不见天人之异也。吾者,论主假自称也。
一雀适羿,羿必得之,威也;
〔注〕威以取物,物必逃之。
〔疏〕假有一雀,羿善射,射铃得之。以此灭猛,猛非由德慧,故所获者少,所逃者多。以威御世,其义亦尔。
以天下为天之笼,则雀无所逃。
〔注〕天下之物,各有所好,所好各得,则逃将安在。
〔疏〕大#62道旷荡,无不制围,故以天地为笼。是知以威取物,深乖大造。
是故汤以庖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
〔疏〕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能调鼎,负玉鼎以干汤。汤知其贤也,又顺其性,故以庖厨而笼之。百里奚没狄,狄人爱羊皮,秦穆公以五色羊皮而赎之。又云:百里奚好着五色羊皮裘,号曰五羖大夫。而汤圣穆贤,俱能好士,故得此二人,用为良佐,皆顺其本性,所以笼之。
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疏〕顺其所好,则天下无难;逆其本性而笼得者,未之有也。
介者侈画,外非誉也;
〔注〕画,所以饰容貌也。刖者之貌既以亏残,则不复以好丑在怀,故栘而弃之。
〔疏〕介,刖也。栘,去也。画,装也,装严服饰,本为容仪。残刖之人,形貌残损,至於非誉荣辱,无复在怀,故栘而弃之。
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
〔注〕无赖於生,故不畏死。
〔疏〕胥靡,徒役之人也。千金之子固贵其身,仆隶之人不重其命,既不矜惜,故登危而不怖惧也。
夫#63复诸不馈而忘人,
〔注〕不识人之所惜。
〔疏〕馈,本亦有作愧字者,随字读 之。夫复於本性,胥以成之,既不拾己效人,遂弃忘於愧谢,斯忘於人伦之道也。譬之手足,方诸服用,更相御用,岂谢赖於其问哉。
忘人,因以为天人矣。
〔注〕无人之情,则自然为天人。
〔疏〕率其天道之性,忘於人道之情,因人#64於自然之理也。
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注〕彼形残胥靡而犹同乎天和,况天和之自然乎。
〔疏〕同乎天和,忘於逆顺,故恭敬之而不喜,侮慢之而不怒也。
出怒不怒,则怒出於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於无为矣。
〔注〕此故是无不能生有有不能为生之意也。
〔疏〕夫能出怒出为者,不为不怒者也,是以从不怒不为出。故知为本无为,怒本不怒,能体斯趣,故侮之而不怒也。
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绿於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注〕平气则静,理足顺心则神功至,绿於不得已则所为皆当。故圣人以斯为道,岂求无为於恍惚之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