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注〕儒墨更相是非,而天下皆儒墨也。故百家并起,各私所见,而未始出其方也。
  〔疏〕天下莫不自以为是,以彼为非,彼亦与汝为非,自以为是。故各用己是是彼非,各用己非非彼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注〕夫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元是元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元是元非也。欲明元是元非,则莫若还以儒墨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则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则元非,非是则元是。
  〔疏〕世皆以他为非,用己为是。今欲翻非作是,翻是作非者,元过还用彼我,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则所非者非非则元非,所是者非是则元是。元是则元非,故知是非皆虚妄耳。
  物元非彼,物元非是。
  〔注〕物皆自是,故元非是;物皆相彼,故元非彼。元非彼,则天下元是矣;元非是,则天上元彼矣。元彼元是,所以玄同也。
  〔疏〕注曰,物皆自是,故元非是,物皆相彼,故元非彼。元非彼也,则天下元是矣;元非是也,则天下元彼矣。元彼元是,所以玄同。此注理尽,元劳别释。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疏〕自为彼所彼,此则不自见,自知己为是,便则知之;物之有偏也,例皆如是。若审能见他见自,故元是元非也。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注〕夫物之偏也,皆不见彼之所见,而独自知其所知。自知其所知,则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则以彼为非矣。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相因而生者也。
  〔疏〕夫彼对於此,是待於非,文家之大体也。今言彼出於是者,言约理微,举彼角势也;欲示举彼明此,举是明非也。而彼此是非,相因而有,推求分析,即体皆空也。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注〕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死生之状虽异,其於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为死,则元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元死矣。元生元死,元可无不可,故儒墨之辫,吾所不能同也;至於各冥其分,吾所不能异也。
  〔疏〕方,方将也。言彼此是非,无异生死之说也。夫生死交谢,由寒暑之递迁。而生者以生为生,死者将生为死,亦如是者以是为是,而非者以是为非。故知因是而非,因非而是一因非而是,则元是矣二,因是而非,jlJ元非矣。是以元是元非,元生元死,元可元不可,何彼此之论乎。
  是以圣人不由,而服之于天,亦因是也。
  〔注〕夫怀豁者,因天下之是非而自无是非也。故不由是非之途而是非无患不当者,直明其天然而元所夺故也。
  〔疏〕天,自然也。圣人达悟,不由是得非,直置虚凝,照以自然之智。只因此是非而得元非元是,终不夺有而别证无。
  是亦彼也,
  〔注〕我亦为彼所彼。
  彼亦是也。
  〔注〕彼亦自以为是。
  〔疏〕我自以为是,亦为彼之所非;我以彼为非,而彼亦以自为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注〕此亦自是而非彼,彼亦自是而非此,此与彼各有一是一非於体中也。
  〔疏〕此既自是,彼亦自是;此既非彼,彼亦非此;故各有一是,各有一非也。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注〕今欲谓彼为彼,而彼复自是;欲谓是为是,而是复为彼所彼;故复是有无,未果定也。
  〔疏〕夫彼此是非,相待而立,反覆推讨,举体浮虚。自以为是,此则不无;为彼所彼,此则不有。有无彼此,未可次定。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注〕偶,对也。彼是相对,而圣人两顺之。故无心者与物冥,而未尝有对於天下也。枢,要也。#27此居其枢要而会其玄极,以应夫无方也。
  〔疏〕偶,对也。枢,要也。体夫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凝神独见而无对於天下者,可谓会其玄极,得道枢要也。前则假问有无,待夺不定;此则重明彼此,当体自空。前浅后深,所以为次也。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注〕夫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无是无非,故能应夫是非。是非无穷,故应亦无穷。
  〔疏〕夫绝待独化,道之本始,为学之要,故谓之枢。环者,假有二窍;中者,真空一道。环中空矣,以明无是无非。是非无穷,故应亦无穷也。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注〕天下莫不自是而莫不相非,故一是一非,两行无穷。唯涉空得中者,旷然无怀,乘之以游也。
  〔疏〕夫物莫不自是,故是亦一无穷;莫不相非,故非亦一无穷。唯彼我两忘,是非双遣,而得环中之道者,故能大顺苍生,乘之游也。
  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疏〕指,手指也。马,戏筹也。喻,比也。言人是非各执,彼我异情,故用己指比他指,即用他指为非指;复将他指比汝指,汝指於他指覆为非指矣。指义既尔,马亦如之。所以诸法之中独举指者,欲明近取诸身,切要无过於指,远托诸物,胜负莫先於马,故举二事以况是非。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注〕夫自是而非彼,彼我之常情也。故以我指喻彼指,则彼指於我指独为非指矣。此以指喻指之非指也。若复以彼指还喻我指,则我指於彼指复为非指矣。此以#28非指喻指之非指也。将明无是无非,莫若反覆相喻。反覆相喻,则彼之与我,既同於自是,又均於相非。均於相非,则天下无是,同於自是,则天下无非。何以明其然邪?是若果是,则天下不得复#29有非之者也。非若果非,亦#30不得复有是之者也。今是非无主,纷然骰乱,明此区区者各信其偏见而同於一致耳。仰观俯察,莫不皆然。是以至人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故浩然大宁,而天地万物各当其分,同於自得,而无是无非也。
  〔疏〕天地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何以知其然邪?今以彼我是非反覆相喻,则所是者非是,所非者非非。故知二仪万物,无是无非者也。
  可乎可,
  〔注〕可於已者,即谓之可。
  不可乎不可。
  〔注〕不可於己者,即谓之不可。
  〔疏〕夫理无是非,而物有违顺,故顺其意者则谓之可,乖其情者则谓之不可。违顺既空,故知可不可皆妄也。
  道行之而成,
  〔注〕无不成也。
  〔疏〕大道旷荡,亭毒含灵,周行万物,无不成就。故在可成於可,而不当於可;在不可成不可,亦不当於不可也。
  物谓之而然。
  〔注〕无不然也。
  〔疏〕物情斯倒,不达违从,虚计是非,妄为然不。
  恶乎然?然於然。恶乎不然?不然於不然。
  〔疏〕心境两空,物我双幻,於何而有然法,遂执为然?於何不然为不然也?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注〕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
  〔疏〕物情执滞,触境皆迷,必固为有然,必固谓有可,岂知可则不可,然则不然耶。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疏〕群品云云然,可其所见。皆然其所然,可其所可。
  故为是举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橘怪,道通为一。
  〔注〕夫筵横而楹纵,厉丑而西施好。所谓齐者,岂必齐形状,同规矩哉。故举纵横好丑,恢恑橘怪,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则理虽万殊而性同得,故曰道通为一也。
  [疏〕为是义故,略举八事以破之。筵,屋梁也。楹,舍柱也。病丑人也。西施,吴王美姬也。恢者,宽大之名。恑者,奇变之称。橘者,矫诈之心。怪者,妖异之物。夫纵横美恶,物见所以万殊;世情用之为倾侧#31。故有是非#32不可,迷执其分。今以玄道观之,本来无二,是以妍丑之状万殊,自得之情惟一,故曰道通为一也。
  其分也,成也;
  〔注〕夫物或此以为散,而彼以为成。
  〔疏〕夫物或於此为散,於彼为成,欲明聚散无怛,不可定执。此则於不二之理更举论端者也。
  其成也,毁也。
  〔注〕我之所谓成而彼或谓之毁。
  〔疏〕或於此为成,於彼为毁。物之涉用,有此不同,则散毛成毡,伐木为舍等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注〕夫成毁者,生於自见而不见彼也。故无成与毁,犹无是与非也。
  〔疏〕夫成毁是非,生於偏滞者也。既成毁不定,是非无主,故无成毁,通而一之。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疏〕寓,寄也。庸,用也。唯当达道之夫,凝神玄鉴,故能去彼二偏,通而为一。为是义故,成功不处,用而忘用,寄用群才也。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注〕夫达者无滞於一方,故忽然自忘,而寄当於自用。自用者,莫不条畅而自得也。
  〔疏〕夫有夫至功而推功於物,驰驭亿兆而寄用群才者,其惟圣人乎。是以应感无心,灵通不滞,可谓冥真体道,得玄珠於赤水者也。
  适得而几矣。
  〔注〕几,尽也。至理尽於自得也。
  〔疏〕几,尽也。夫得者,内不资於我,外不资於物,无思无为,绝学绝待,适尔而得,盖无所由,与理相应,故能尽妙也。
  因是已。
  〔注〕达者因而不作。
  〔疏〕夫达之士,无作无心,故能因是非而无是非,循彼我而无彼我。我因循而已,岂措情哉。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注〕夫达者之因是,岂知因为善而因之哉?不知所以因而自因耳,故谓之道也。
  〔疏〕已而者,仍前生后之辞也。夫至人无心,有感斯应,譬彼明镜,方兹虚谷,因循万物,影响苍生,不知所以然,不知所以应,岂有情於臧否而系於利害者乎。以法因人,可谓自然之道也。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
  〔疏〕夫玄道妙一,常湛以#33然,非由心智谋度而后不二。而愚者劳役神明邂逅言辩而求一者,与彼不一无一异矣,不足类#34也。不知至理,理自混同,岂俟措心,方称不二耶。
  谓之朝三。
  〔疏〕此#35起譬也。
  何谓朝三?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注〕夫达者之於一,岂劳神哉?若劳神明於为一,不足赖也,与彼不一者无以异矣。亦同众狙之惑,因所好而自是也。
  〔疏〕此解譬也。狙,欐猴也。赋,付与也。芋,橡子也,似栗而小也。《列子》曰:宋有养狙老翁,善解其意,戏狙曰:五伟与汝芋,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又曰:我与汝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焉。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其於七数,并皆是一。名既不亏,实亦无损,而一喜一怒,为用愚迷。此亦同其所好,自以为是。亦犹劳役心虑,辩饰言词,混同万物以为其一因以为一者,亦何异众狙之惑耶。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
  〔注〕莫之偏任,故付之自均而止也。
  〔疏〕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夫达道圣人,虚怀不执,故能和是於无是,同非於无非,所以息智乎均平之乡,休心乎自然之境也。
  是之谓两行。
  〔注〕任天下之是非。
  〔疏〕不离是非而得无是非,故谓之两行。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二竟
  #1赵谏议本无『解』字。
  #2王孝鱼依上句例补『为』字。
  #3四库本『寞』作『漠』,浙江书局本寂寞作宝莫。
  #4赵本『无心而自得』作『无心自得』。
  #5世德堂本,四库本门『二』作『一』。
  #6浙江书局本『几』作『机』,下同。
  #7世德堂本、四库本『有』均作『见』。
  #8王孝鱼认为『人』字依注文当删。
  #9原作『芳』依四库本及上下文改作『方』。
  #10《阙误》引李氏本『参』作『飕』。
  #11原作『异』,依四库本及上注文改作『众』。
  #12原作『玲』,诸本皆作『泠』,故改正,下疏文『冷』均作『泠』。
  #13世德堂本及卢校『刁刁』作『刀刀』,下注及疏文并同。
  #14原作『珠』,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改作『殊』。
  #15王孝鱼依下句例补『有取有舍』句。
  #16原作『乘』,今依郭庆藩引文改作『乖』。
  #17《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洫』作『溢』。
  #18郭庆藩引文改『则』作『耽』。
  #19世德堂本『其』作『自』。
  #20赵本『若有』作有『若』。
  #21赵本『自』作『目』。
  #22郭庆藩引文改『知』作『如』。
  #23#24依宋本、世德堂本及四库本分别改『皆』为『比』,改『止』为『此』
  #25郭庆藩引文『辩』下有『之』字。
  #26王孝鱼依《渔父篇》改『求』作『裘』。
  #27『柜要也』三字依四库本及上下文补。
  #28『以』,原作『亦』,依宋本、四库本改。
  #29『复』,原作『彼』,依宋本、四库本改。
  #30王孝鱼认为当依焦汰本『亦』上补『则天下』。
  #31郭庆藩引文『倾侧』作斗颠倒』。
  #32郭庆藩引文『非』字下有『可』字。
  #33郭庆藩引文『以』作『凝』。
  #34王孝鱼以下注文改『类』为『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