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南华真经注疏
南华真经注疏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注〕此盖恐悸之异。
〔疏〕惴惴,休惕也。缦缦,沮丧也,夫境有违从,而心怛忧度,虑其不遂,恐惧交怀。是以小恐惴栗而休惕,大恐宽暇而沮丧也。
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
〔疏〕机,弩牙也。括,箭括也。司,主也。言发心逐境,速如箭括;役情拒害,猛若弩牙。唯主意是非,更元他谓也。
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
〔注〕此盖动止之异。
〔疏〕诅,祝也。盟,誓也。言役意是非,由如祝诅,留心取境,不异誓盟。坚守确乎,情在胜物。
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注〕其衰杀日消有如此者。
〔疏〕夫素秋摇落,玄冬肃杀,物景贸迁,骤如交臂,愚惑之类,岂能觉邪。唯争虚妄是非,诅知日新消毁,人之衰老,其状例然。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
〔注〕其溺而遂往有如此者。
〔疏〕滞溺於境,其来已久,所为之事,背道乖#16真。欲使复命还原,元由可政。
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17也;
〔注〕其厌没於欲,老而愈洫,有如此者。
〔疏〕厌,没溺也。类倒之流,厌没於欲,惑情坚固,有类缄绳。岂唯壮年纵恣,抑乃老而愈洫。
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注〕其利息轻祸,阴结遂志,有如此者。
〔疏〕莫,元也。阳,生也。耽滞之心,邻乎死地,欲使反於生道,元由得之。
喜怒哀乐,虑叹变恕,姚佚启态;
〔注〕此盖性情之异者。
〔疏〕几品愚迷,则#18执违顺,顺则喜乐,违则哀怒。然哀乐则重,喜怒则轻。故喜则心生惧悦,乐则形於舞祚。怒则当时瞋恨,哀则举体悲号,虑则所度未来,叹则咨嗟已往,变则改易旧事,愁则屈伏不伸,姚则轻浮躁动,佚则奢华纵放,启则开张情欲,态则娇淫妖冶。众生心识,变转元穷,略而言之,有此十二。审而察之,物情斯见矣。
乐出虚,蒸成菌。
〔注〕此盖事变之异也。自此以上,略举天籁之元方;自此以下,明无方之自然也。物各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则形虽弥异,其#19然弥同也。
〔疏〕夫箫管内虚,故能出於雅乐;湿暑气蒸,故能生成朝菌。亦犹二仪万物,虚假不真,从元生有,例如菌乐。浮幻若是,喜怒何施。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注〕日夜相代,代故以新也。夫天地万物,变化日新,与时俱往,何物萌之哉?自然而然耳。
〔疏〕日昼月夜,轮转循环,更相递代,互为前后。推求根绪,莫知其状者也。
已乎已乎。日一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注〕言其自生。
〔疏〕已,止也。推求日夜,前后难知,起心虞度,不如止息。又重推旦暮,覆察昏明,亦莫测其所由,固不知其端绪。欲明世问万法,虚妄不真,推求生死,即体皆寂。故《老经》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理由若此。
非彼元我,非我元所取。是亦近矣,
〔注〕彼,自然也。自然生我,我自然生。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岂远之哉。
〔疏〕彼,自然也。取,禀受也。若非自然,谁能生我?若元有我,谁禀自然乎?然我则自然,自然则我,其理非远,故日是亦近矣。
而不知其所为使。
〔注〕几物云云,皆自尔耳,非相为使也,故任之而理自至矣。
〔疏〕言我禀受自然,其理已具。足行手捉,耳听目视,功能御用,各有司存。亭之毒之,非相为使,元劳措意,直置任之。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
〔注〕万物万情,趣舍不同,若有#20真宰使之然也。起索真宰之吠进,而亦终不得,则明物皆自然,元使物然也。
〔疏〕夫肢体不同,而御用各异,似有真性,竟元宰主。映进攸肇,从何而有?
可行己信,
〔注〕今夫行者,信己可得行也。
〔疏〕信己而用,可意而行,天机自张,率性而动,自济自足,岂假物哉。
而不见其形,
〔注〕不见所以得行之形。
〔疏〕物皆信己而行,不见信可行之貌者也。
有情而元形。
〔注〕情当其物,枚形不别见也。
〔疏〕有可行之情智,元信己之形质。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
〔注〕付之自然,而莫不皆存也。
〔疏〕百骸,百骨节也。九窍,谓眼耳鼻舌口及下二漏也。六藏,六腑也,谓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藏,谓五脏,肝心脾肺肾也。赅,备也。言体骨在外,藏腑在内,窍通内外。备此三事以成一身,故言存。
吾谁与为亲?
〔注〕直自#21存耳。
汝皆悦之乎?其有私焉?
〔注〕皆悦之,则是所私也。有私则不能赅而存矣,故不悦而自存,不为而自生也。
〔疏〕言夫六根九窍,俱是一身,岂有亲疏,私存爱悦。若有心爱悦,便是有私。身而私之,理在不可。莫不任置,自有司存。於身既然,在物亦尔。
如是皆有为臣妾乎?
〔注〕若皆私之,则志过其分,上下相冒,而莫为臣妾矣。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则失矣。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岂直人之所为哉。
〔疏〕臣妾者,士女之饯职也。且人之一身,亦有君臣之别,至如见色则目为君而耳为臣,行步则足为君手为臣也。斯乃出自天理,岂人之所为乎。非关系意亲疏,故为君臣也。《郭注》云,时之所贤者为君,才不应世者为臣。治国治身,内外元异。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注〕夫臣妾但各当其分耳,未为不足以相治也。相治者若手足耳目,四肢百体,各有所司而更相御用也。
〔疏〕夫臣妾御用,各有职司,知#22手执脚行,当分自足,岂为手之不足而脚为行乎?盖天几自张,无心相为励而治理之也,举比手足,诸事可知也。
其递相为君臣乎?
〔注〕夫时之所贤者为君,才不应世者为臣。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在上,足自居下,岂有递哉。虽无错於当而铃自当也。
〔疏〕夫首自在上,足自居下;目能视色,耳能听声。而用拾有时,故有贵贱。岂措情於上下,而递代为君臣乎?但任置元心而叉自当也。
其有真君存焉?
〔注〕任之而自尔,则非伪也。
〔疏〕直置忘怀,元劳措意,此即真君妙道,存乎其中矣。又解:真君即前之真宰也。言取拾之心,青黄等色,本元自性,缘合而成,不自不他,非元非有,故假设疑问,以明元有真君也。
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注〕凡得真性,用其自为者,虽复皂隶,犹不顾毁誉而自安其业。故知与不知,皆自若也。若乃开希幸之路。以下冒上,物丧其真,人忘其本,则毁誉之问,俯仰失错也。
〔疏〕夫心境相感,欲染斯兴。是以求得称情,即谓之为益;如其不得,即谓之为损。斯言凡情迷执,有得丧以樱心;道智观之,元损益於其真性者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注〕言性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待终,而愚者抱愚以至死,岂有能中易其性者也。
〔疏〕夫察受形性,各有涯量,不可改愚以为智,安得易丑以为妍。是故形性一成,终不中途亡失,适可守其分内,待尽天年矣。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注〕群品云云,逆顺相交,各信其偏见而恣其所行,莫能自反。此比#23众人之所悲者,亦可悲矣。而众人未尝以此为悲者,性然故也。物各性然,又何物足悲哉。
〔疏〕刃,逆也。靡,顺也。群品云云,说情逐境。境既有逆有顺,心便执是执非。行有终年,速如驰;骤唯知责境,曾元止息。格量物理,深可悲伤。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注〕夫物情元极,知足者鲜。故得此#24不止,复逐於彼。皆疲役终身,未厌其志,死而后已。故其成功者元时可见也。
〔疏〕夫物浮竞,知足者稀,故得此不休,复逐於彼。所以终身疲役,没命食残,持影系风,功成何日。
莆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注〕凡物各以所好役其形骸,至于疢困莆然。不知所以好此之归趣云何也。
〔疏〕莆然,痕顿貌也。而所好情笃,劳役心灵,形魂归弊,莆然困苦。直以信心,好此食竞,责其意谓,亦不知所归。愚痴之甚,深可哀欺。
人谓之不死,奚益。
〔注〕言其实与死同。
〔疏〕奚,何也。耽滞如斯,困而不已,有损行业,元益神气,可谓虽生之日犹死之年也。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注〕言其心形并驰,困而不反,比於凡人所哀,则此真哀之大也。然凡人未尝以此为哀,则凡所哀者,不足哀也。
〔疏〕然,由知此也。念念迁移,新新流谢,其化而为老,心识随而昏昧,形神俱变,故谓与之然。世之悲哀,莫此甚也。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注〕凡此上事,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日芒也。今夫知者皆不知所以知而自知矣,生者不知所以生而自生矣。万物虽异,至於生不由知,则未有不同者也,故天下莫不芒也。
〔疏〕芒,昧合也。言凡人在生,芒昧如是,举世皆惑,岂有一人不昧者。而庄子体道真人,智用明达,俯同尘俗,故云而我独芒。郭注稍乖,今不依用。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元师乎?
〔注〕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心。人自师其成心,则人各自有师矣。人各自有师,故付之而自当。
〔疏〕夫域情滞着,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夫随顺封执之心,师之以为准的,世皆如此,故谁独元师乎。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注〕夫以成代不成,非知也,心合得耳。故愚者亦师其成心,未肯用其所谓短而合其所谓长者也。
〔疏〕愚惑之类,坚执是非,何铃知他理长,代己之短,唯砍斥他为短,自取为长。如此之人,处处皆有,愚痴之辈,先豫其中。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注〕今日适越,昨日何由至哉?未成乎心,是非何由生哉?明夫是非者,群品之所不能元,故至人两顺之。
〔疏〕吴越路遥,铃须积旬方达,今朝发途,昨日何由至哉?欲明是非彼我,生自妄心。言心爻也未生,是非从何而有?故先分别而后是非,先造途而后至越。
是以元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注〕理元是非,而或者以为有,此以元有为有也》。惑心已成,虽圣人不能解,故付之自若而不强知也。
〔疏〕夏禹,字文命,鲧子,启父也。《镒法》:泉源流通日禹,又云:受禅成功日禹。理元是非而惑者为有,此用元有为有也。迷执日久,惑心已成,虽有大禹神人,亦不令其解悟。庄生深怀慈救,独奈之何,故付之之自若,不强知之者也。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
〔注〕各有所说,故异於吹。
〔疏〕夫名言之与风吹,皆是声法,而言者铃有诠辨,故日有言。
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注〕我以为是而彼以为非,彼之所是,我又非之,故未定也。未定也者,由彼我之情偏。
〔疏〕虽有此言,异於风吹,而咸言我是,素日彼非。既彼我情偏,故独未定者也。
果有言邪?
〔注〕以为有言邪?然未足以有所定。
其未尝有言邪?
〔注〕以为元言邪?则据己已有言。
〔疏〕果,次定也。此以为是,彼以为非,此以为非,而彼以为是。既而是非不定,言何所诠。故不足称定有言也。然彼此偏见,各执是非,据己所言,故不可以为元言也。
其以为异於毂音,亦有辩乎,其元辩乎?
〔注〕夫言与谷音,其致一也,有辫元辫,诚未可定也。天下之情不铃同而所言不能异,故是非纷纭,莫知所定。
〔疏〕辫,别也。鸟子欲出卯中而吗,谓之毂音也,言亦带壳曰壳。夫彼此偏执,不定是非,亦何异毂鸟之音,有声无辫。故将言说异於毂音者,恐未足以为别者也。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疏〕恶乎,谓於何也。虚通至道,非真非伪,於何逃匿而真伪生焉?
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注〕道焉不在。言何隐蔽而有真伪,是非之名纷然而起?
〔疏〕至教至言,非非非是,於何隐蔽,有是有非者哉?
道恶乎往而不存?
〔注〕皆存。
〔疏〕存,在也。陶铸生灵,周行不殆,道元不偏,于何不在乎。所以在伪在真而非真非伪也。
言恶乎存而不可?
〔注〕皆可。
〔疏〕玄道真言,隋物生杀,何往不可而言隐邪?故可是可非,而非非非是者也。
道隐於小成,
〔疏〕小成者,谓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谓之小成也。世薄时浇,唯行仁义,不能行於大道,故言道隐於小成,而道不可隐也。故老君云,大道废,有仁义。
言隐於荣华。
〔注〕夫小成荣华,自隐於道,而道不可隐。则真伪是非者,行於荣华而止於实当,见於小成而灭於大全也。
〔疏〕荣华者,谓浮辩#25辞,华美之言也。只为滞於华辩,所以蔽隐至言。所以《老君经》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故有儒墨之是非,
〔疏〕昔有郑人名缓,学於求#26氏之地,三年艺成而化为儒。儒者祖迷尧舜,宪章文武,行仁义之道,辫尊卑之位,故谓之儒也。缓弟名翟,缓化其弟,遂成於墨。墨者,禹道也。尚贤崇礼,俭以兼爱,摩顶至踵以救苍生,此谓之墨也。而缓翟二人,亲则兄弟,各执一教,更相是非。缓恨其弟,感激而死。然彼我是非,其来久矣。争竞之甚,起自二贤,故指此二贤为乱群之帅。是知道丧言隐,方督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