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南华真经注疏
南华真经注疏
〔疏〕本,道也。哈噫,气聚也。从道理而观之,故知生者聚气之物也,奚足以惜之哉。
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爽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
〔注〕死生犹未足殊,况寿夭之问哉。
〔疏〕一生之内,百年之中,假令寿夭,余促诅几。俄顷之问,须臾之说耳,何足以是尧非桀而分别於其问哉。
果菰有理,
〔注〕物无不理,但当顺之。
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注〕人伦有智慧之变,故难也。然其智慧自相齿耳,但当从而任之。
〔疏〕在树日果,在地日放。桃李之属,瓜瓠之徒,木生藤生,皆有其理。人之处世,险阻艰难,而贵贱尊卑,更相齿次,但当任之,自合天道,譬彼果蕨,有理存焉。
圣人遭之而不违,
〔注〕顺所遇也。
过之而不守。
〔注〕宜过而过。
〔疏〕遭遇轩冕,徒而不违,既以过焉,亦不留合也。
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
〔注〕调偶,和合之谓也。
〔疏〕调和庶#20物,顺而应之,上德也;偶对前境,逗机应物,圣道也。
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注〕如斯而已。
〔疏〕夫帝王兴起,俯应韦生,莫遇调偶随时,逗机接物。
人生天地之问,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
〔注〕乃不足惜。
〔疏〕白驹,骏马也,亦言日也。隙,孔也。夫人处世。俄顷之问,其为迫促,如驰骏驹之过孔隙,效忽而已,何曾足云也。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浮然,莫不入焉。
〔注〕出入者,变化之谓耳,言天下未有不变也。
〔疏〕注勃是生出之容,油胶是入死之状。言世问万物,相与无怛,莫不从变而生,顺化而死。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注〕俱是化也。
生物哀之,
〔注〕死物不哀#22。
人类悲之。
〔注〕死类不悲。
〔疏〕夫生死往来,会变化耳,委之造物,何足系哉。故其死也,生物人类,共悲哀之务,非类非生,故不悲不哀也。
解其天强,堕其天裹,
〔注〕独脱也。
〔疏〕技,囊藏也。裹,束囊也。言人执是竞非,欣生恶死,故为生死束缚也。今既一於是非,忘於生死,故车解天然之技工袅也。
纷乎宛乎,
〔注〕变化姻媪。
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
〔注〕无为用心於其问也。
〔疏〕纷纶宛转,并适散之貌也。魂魄往天,骨肉归土,神气离散,纷宛任从,自有还无,乃大归也。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
〔注〕不形,形乃成;若形之,形#22则败其形矣。
〔疏〕夫人之未生也,本不有其形,故从无形;气聚而有其形,气散而归於无形也。
是人之所同知也,
〔注〕虽知之,然不能任其自形而反形之,所以多败。
非将至之所务也,
〔注〕务则不至。
〔疏〕夫从无形生形,从有表复无形质,是人之所同知也。斯乃人问近事,非诣理至人之达务也。
此众人之所同论也。
〔注〕虽论之,然故不能不务,所以不至也。
〔疏〕形质有无,生死来往,众人凡类,同共乎论耳。
彼至则不论,
〔注〕悦然不觉乃至。论则不至。
〔疏〕彼至圣之人,忘言得理,故无所论说,若论说之,则不至於道。
明见无值,
〔注〕闻至乃值。
〔疏〕值,命遇也。夫能闭智塞聪,冥契玄理,若显明问见,则不会真也。
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注〕默而塞之,则无所奔逐,故大得。
〔疏〕夫大辫饰词,去真远矣;忘言静默,玄道近焉。故道不可以多闻求,多闻求不如於合塞。若能妙知於此意,可谓深得於大理已矣。
束郭子问於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疏〕居在束郭,故号束郭子,则无择之师东郭顺子也。问庄子曰:所谓虚通至道,於何处在乎?
庄子曰:无所不在。
〔疏〕道无不褊,在处有之。
束郭子曰:期而后可。
〔注〕欲令庄子指名所在。
〔疏〕郭注云:欲令庄子指名所在也。
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梯秆。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臂。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束郭子不应。
〔疏〕大道无不在,而所在皆无,故处处有之,不简秽贱。束郭未达斯趣,谓道卓尔清高,在瓦号已嫌卑甚,又闻屎溺,故瞋而不应也。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注〕举其标质,言无所不在,而方复怪此,斯不及质也。
〔疏〕质,实也。言道无不在,岂唯梯牌。固答子之问,犹未逮真也。
正获之问於监市履稀也,每下愈死。
〔注〕稀,大豕也。夫监市之履豕以知其肥瘦者,愈履其难肥之处,愈知豕肥之要。今问道之所,在而每况之於下贱,则明道之不逃於物也必矣。
〔疏〕正,官号也。则今之市令也。获,名也。监,市之魁也,则今屠卒也。稀,褚也。凡今问於屠人买褚之法,云:践豕之股脚之问,难肥之处,愈知豕之肥瘦之意况也。何者?近下难肥之处有肉,足知易肥之处足脂。亦犹屎溺卑下之处有道,则明清虚之地皆褊也。
汝唯莫必#23,无乎逃物。
〔注〕若必谓无之逃物,则道不周矣,道而不周,则未足以为道。
〔疏〕无者,无为道也。夫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汝唯莫言至道逃弃於物也。爻其逃物,何为周褊乎。
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注〕明道不逃物。
〔疏〕至道,理也;大言,教也。理既不逃於物,教亦普褊无偏也。
周褊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疏〕周悉普褊,咸皆有道。此重明至道不逃於物,虽有三名之异,其实理指归则同於一也。
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
〔注〕若游有,则不能周褊咸也。同合而论之,然后知道之无不在,知道之无不在,然后能旷然无怀而游彼无穷也。
〔疏〕无何有之官,谓玄道处所也;无一物可有,故日无何有也。而周褊三者,相与敖游乎至道之乡,实旨既一,同合而论,冥符玄理,故无终始穷极耳。
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问乎。
〔注〕此皆无为故也。
〔疏〕此总欺周褊咸三功能盛德也。既游至道之乡,又处无为之域,故能恬淡安静,寂寞清虚,柔顺调和,宽闲逸豫。
寥已吾志,
〔注〕寥然空虚。
〔疏〕得道玄圣,契理冥真,性志九夷,寂寥而已乎。
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
〔注〕志苟寥然,则无所往矣;无往焉,故往而不知其所至;有往焉,则理未动而志已至#24矣。
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
〔注〕斯顺之也。
〔疏〕语#25既寂寥,故与无还#26往。假令不往而往,不来而来,竟无至所,亦无止住。
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
〔注〕但往来不由於知耳,不为不往来也。往来者,自然之常理也,其有终乎。
〔疏〕假令往还造物,来去死生,随变任化,亦不知终始也。
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
〔注〕冯闳者,虚廓之谓也。大知由#27乎寥廓,恣变化之所知,故不知也。
〔疏〕彷徨是放任之名,冯阂是虚旷之貌,谓入契会也。言大圣知之人,能会於寂寥虚旷之理,是以逍遥自得,放任无穷。
物物者与物无际,
〔注〕明物物者,无物而物自物耳。物自物耳,故冥也。
〔疏〕际,崖畔也。夫能物於物者,圣人也。圣人冥同万境,故与物无彼我之际畔。
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
〔注〕物有际,故每相与不能冥然,真所谓际者也。
〔疏〕物情分别,取舍万端,故有物我之交际也。
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
〔注〕不际者,虽有物物之名,直明物之自物耳。物物者,竟无物也,际其安在乎。
〔疏〕际之不际者,圣人之达观也;不际之际者,凡鄙之滞情也。
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注〕既明物物者无物,又明物之不能自物,则为之者谁乎哉?皆忽然而自尔也。
〔疏〕富贵为盈,贫贱为虚;老病为衰杀,终始为本末;生来为积,死去为散。夫物物者非物,而生物谁乎?此明能物所物,皆非之也。物既非物,何盈虚衰杀之可语邪。是知所谓盈虚。皆非盈虚故《西升经》云,若能明之,所是反非也。
坷荷甘与神农同学於老龙吉。
〔疏〕姓何,字荷甘。神农者,非三皇之神农也,则后之人物耳。二人同学於老龙吉。老龙吉亦是号也。
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坷荷甘日中奋户而入曰:老龙死矣。
〔疏〕隐,凭也,阖,合也。杳,开也,亦排也。学道之人,心神凝静,闭门隐几,守默而暝。荷甘既闻师亡,所以排户而告。
神农隐几拥杖而起,曝然放杖而笑,
〔注〕起而悟夫死之不足惊,故还放杖而笑也。
〔疏〕曝然,放杖声也。神农闻吉死,是以拥状而惊;覆思死不足哀,故还放杖而笑。
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注〕自肩吾已下,皆以至言为狂而不信也。故非老龙连叔之徒,莫足与言也。
〔疏〕夫子,老龙吉也。言其有自然之德,故呼之曰天也。狂言,犹至言也,非世人之所解,故名至言为狂也。而师知我偏僻鄙陋,慢訑不专,故弃背吾徒,止息而死。哲人云亡,至言斯绝,无复谈玄垂训,开发我心。
彝纲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
〔注〕言体道者,人之宗主也。
今於道,秋豪#28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
〔注〕秋豪之端细矣,又未得其万分之一。
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瓦夫体道者乎。
〔注〕明夫至道非言之所得也,唯在手自得耳。
〔疏〕姓拿,名钢,隐者也。系,属也。闻龙吉之亡,傍为议论云:体道之人,世间共重,贤人君子,系属归依。今老龙之於玄道,犹豪端万分之未一,尚知藏其狂简,处顺而亡,况乎妙悟之人,曾肯露其言说。是知体道深玄,忘言契理者之至稀也。
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於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注〕冥冥而犹复非道,明道之无名也。
〔疏〕夫玄道虚漠,妙体希夷,非色非声,绝视绝听。故於学人论者,论曰冥冥而谓之冥冥,犹非真道也。
於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
〔疏〕泰,大也。夫至道宏旷,恬淡清虚,囊括无穷,故以泰清无穷为名也。既而泰清以知问道,无穷答以不知,欲明道离形声,亦不可以言知求也。
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
〔疏〕子既知道,颇有名数不乎?其数如何,请为略迷。
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疏〕贵为帝王,贱为仆隶,约聚为生,分散为死,数乃无极。此略言之,欲明非名而名,非数而数也。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疏〕至道玄通,寂寞无为,随迎不测,无终无始,故寄无穷无始为其名焉。无穷无为,弗知与知,谁是谁非,请定臧否。
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疏〕不知合理,故深玄而处内:知之乖道,故粗浅而疏外。
於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注〕几得之不由於知,乃冥也。
〔疏〕泰清得中道而嗟叹,悟不知乃真知。谁知不知之知,明真知之至希也。
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注〕故默成乎不闻不见#29之域而后至焉。
〔疏〕道无声,不可以耳闻,耳闻非道也;道无色,不可以眼见,眼见非道也;道无名,不可以言说,言说非道也。
知形形之不形乎。
〔注〕形自形耳,形形者竟无物也。
〔疏〕夫能形色万物者,固非形色也,乃曰形形不形也。
道不当名。
〔注〕有道名而竟无物,故名之不能当也。
〔疏〕名无得道之功,道无当名之实,所以名道而非。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
〔注〕不知故问,问之而应,则非道也。不应则非问者所得,故虽问之,亦终不闻也。
〔疏〕夫道绝名言,不可问答,故问道应道,悉皆不知。
道无问,问无应。
〔注〕绝学去教,而归於自然之意也。
〔疏〕体道离言,有何问应。几言此者,覆释前文。
无问问之,是问穷也;
〔注〕所谓贵空。
〔疏〕穷,空也。理无可问而强问之,是贵#30空也。
无应应之,是无内也。
〔注〕实无而假有以应者外矣。
〔疏〕理无可应而强应之,乃成殊外。
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
〔疏〕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太初,道本也。若以理外之心待空之智者,可谓外不识乎六合宇宙,内不知乎己身之妙本者也。
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