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疏〕宋国之君,欲画国中山川地土图样,而画师并至,受君令命,拜揖而立,调朱和墨,争竞功能。除其受揖,在外者半,言其趋竞者多。
  有一史后至者,值值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15砖赢。君日:可矣,是真画者也。
  〔注〕内足者,神闲而意定。
  〔疏〕值值,宽闲之貌也。内既自得,故外不矜持,徐行不趋,受命不立,直入就舍,解衣箕坐,保露赤身,曾无惧惮。元君见其神彩,可谓真画者也。
  文王观於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
  〔注〕聊以卒岁。
  〔疏〕臧者,近渭水地名也。丈夫者,寓言於太公也。吕望未遭文王之前,纶钓於臧地,无心施饵,聊自寄此逍遥。
  非持其钓有钓者也,
  〔注〕竟无所求。
  常钓也。
  〔注〕不以得失经意,其於假钓而已。
  〔疏〕非执持其钓,有意羡鱼,常游渭滨,卒岁而已。
  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
  〔疏〕文王既见贤人,欲委之国政,复恐皇亲宰辅,猜而忌之;既欲拾而释之,不忍苍生失於覆荫,故言无天也。
  於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顺,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於臧丈人,庶几乎民有廖乎。
  〔疏〕既欲任贤,故托诸梦想,乃属语臣佐云:我昨夜梦见贤良之人,黑色而有须显,乘驳马而蹄偏赤,号令我云:寄汝国政於臧丈人,慕贤进隐,则民之荒乱病叉疹差矣。驳,亦有作群字者,随字读之也。
  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
  〔疏〕文王之父季历生存之日,黑色多显,好乘驳马,驳马蹄偏赤。王之所梦,乃是先君教令於王,是以蹴然惊惧也。
  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他,又何卜焉。
  〔疏〕此是先君令命,次定无疑,卜以央疑,不疑何卜也。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
  〔疏〕君臣契协,遂迎丈人,拜为卿辅,授其国政。於是典宪刑法,一施无改,偏曲敕令,无复出行也。
  三年,文王观於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锁斛不敢入於四境。
  〔疏〕植,行列也,亦言境界引舍以受练书也,亦言是谏士之馆也。庾,六斗四升也。为政三年,移风易俗,君臣履道,无可箴规,散却列士之爵,打破谏书之馆,上下咸亨,长官不显其德,遐迩同轨,度量不入四境。
  列士坏植散掌,则尚同也;
  〔注〕所谓和其光,同其尘。
  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
  〔注〕洁然自成,则与众务异也。
  斔斛不敢入於四境#16,则诸侯无二心也。
  〔注〕天下相信,故能同律度量衡也。
  〔疏〕天下大同,不竞忠谏,事无隔异,则德不彰,五等守分,则四方宁谧也。
  文王於是焉以为太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沱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注〕为功者非己,故功成而身不得不退,事遂而名不得不去,名去身退,乃可以及天下也#17。
  〔疏〕俄顷之问,拜为师傅,北面事之,问其政衍。无心荣宠,故泛然而辞;其意消声,故昧然不应。由名成身退,推功於物,不欲及於天下,故逃遁无闻。然吕佐周室,受封於齐,检於史传,竟无逃迸,而云夜遁者,盖庄生之寓言也。
  颜渊问於仲尼曰:文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
  〔疏〕颜子疑於文王未极至人之德,真人不梦,何以梦乎?
  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
  〔注〕任诸大夫而不自任,斯尽之也。
  而又何论刺焉。彼直以循斯须也。
  〔注〕斯须者,百姓之情,当悟未悟之顷,故文王循而发之,以合其大情也。
  〔疏〕斯须由须臾也。循,顺也。夫文王圣人,尽於妙理,汝宜寝默,不劳讥刺。彼直随任物性,顺苍生之望,欲悟未悟之顷,进退须突之问,故托梦以发其性耳,未足怪也。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
  〔注〕盈贯,谓溢镝也。
  措杯水其肘上,
  〔注〕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右手放发而左手不知,故可措之杯水也。
  〔疏〕御寇无人,《内篇》具释。盈贯,满镞也。措,置也。御寇风仙,鲁#18之善射,右手引弦,如附枝而满镝,左手如拒石,置杯水於肘上,言其停审敏捷之至也。
  发之,适矢复杳,
  〔注〕矢去也。箭适去,复歃#19杳也。
  方矢复寓。
  〔注〕箭方去未至的也#20,复寄杯於肘上,言其敏捷之妙也。
  〔疏〕适,往也。杳,重也。寓,寄也。弦发矢往,复重杳前箭,所谓擘括而入者。箭方适探,未至于的,复寄杯水,言其敏捷。寓字亦作隅者,言圆镝重杳,破括方全,插孔复於寓角也。
  当是时,犹象人也。
  〔注〕不动之至。
  〔疏〕象人,木偶土梗人也。言御寇当射之时,掘然不动,犹土木之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疏〕言汝虽巧,仍是有心之射,非忘怀无心,不射之射也。
  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疏〕七尺曰仞,深七百尺也。若,汝也。此是不射之射也。
  於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边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疏〕前略陈射意,此直欲弯弓。适巡,犹却行也。进,让也。登峻耸高山,履危悬之石,临极险之渊,仍背渊却行,足垂二分在外空裹。控弦自若,揖御寇而让之。御寇怖惧,不能举头,於是冥目伏地,汗流至脚也。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阀青天,下港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注〕挥斥,犹纵放也。夫德充於内,则神满於外,无远近幽深,所在皆明,故审安危之机#21而泊然自得也#22。
  今汝休然有徇目之志,尔於中也殆矣夫。
  〔注〕不能明至分,故有惧,有惧而所丧多矣,岂唯射乎。
  〔疏〕挥斥,犹纵放也。徇,惧也。夫至德之人,与太空等量,故能上阀青天,下隐黄泉,譬彼神龙,升沈无定,纵放八方,精神不改,临彼万仞,何足介怀。今我观汝有休惕之心,眼目眩惑,怀佝惧之志,汝於射之#23危殆矣夫。
  肩吾问於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问栩栩然,子之用心独奈何?
  〔疏〕肩吾,隐者也。叔教,楚之贤人也。栩栩,欢畅之貌也。夫达者毁誉不动,宠辱莫惊,故孙叔教三仕而不荣华,三黜而无忧色。肩吾始闻其言,犹怀疑惑,复察其貌,栩栩自欢,若为用心,独得如此也?
  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
  〔疏〕夫轩冕荣华,物来傥寄耳,故其来不可遣却,其去不可禁止。穷通得丧,岂由我哉。达此去来,故无忧色,何有艺卫能过人耶。
  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
  〔注〕旷然无系,玄同彼我,则在彼非独亡,在我非独存也。
  [疏〕亡,失也。且不知荣华定在彼人,定在我己?若在彼邪?则於我为失;若在我邪?则於彼为失。而彼我既其玄同,得丧於乎自泯也。
  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
  〔注〕踌躇四顾,谓无可无不可。
  〔疏〕踌躇是逸豫自得,四顾是高视八方。方将磅砖万物,挥斥宇宙,有何容暇至於人世,留心贵贱之问乎。故去之而无忧色也。
  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牺黄帝不得友。
  〔注〕伏牺黄帝者,功号耳,非所以功者也。故况功号於所以功,相去远矣,故其名不足以友其#24人也。
  〔疏〕仲尼闻孙叔敖之言而美其德,故引远古以证斯人。古之真人,穷微极妙,纵有智言之人,不得辨说,美色之姿,不得淫滥,盗贼之徒,何能劫剥,三皇五帝,未足交友也。
  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
  〔疏〕人虽日新,死生大矣,而不变於己;况於爵禄,岂复栖心。
  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
  〔注〕割肌肤以为天下者,彼我俱失也一,淡人人自得而#25己者,与人而不损於己也。其神明充满天地,故所在皆可,所在皆可,故不损己为物而放於自得之地也。
  [疏〕介,碍也。既,尽也。夫真人入火不热,入水不濡,经乎大山而神无障碍,屈处卑贱,其道不亏,德合二仪,故充满天地,不损己为物,故愈有也。
  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日凡亡者三。
  〔注〕言有三亡征也。
  〔疏〕楚文王共凡僖侯同坐,论合从会盟之事。几是国名,周公之后,国在汲郡界,今有凡贱是也。三者,谓不敬鬼、尊贤、养民也。而楚大几小,楚有吞夷之意,故使从者以言感也。
  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
  〔注〕遗几故也。
  〔疏〕自得造化,。怡然不惧,可谓周公之后,世不乏贤也。
  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
  〔注〕夫遗之者不足以亡,为亡则存亦不足以为存矣。旷然无矜,乃常存也。
  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注〕存亡更在於心之所措耳,天下竟无存亡也#26。
  〔疏〕夫存亡者,在心之得丧也;既亡於得丧,故亡者未叉亡而亡者更存,存者不独存而存者更亡也。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二十三竟
  #1『失』字依四库本及正文改。
  #2《阙误》引江南古藏本『道』作『导』。
  #3郭庆藩引文『矢』作『矣』。
  #4王叔岷云,『执臂』当作『交臂』。
  #5『人』疑『今』之误,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当改。
  #6唐写本无『故』字。
  #7王孝鱼依正文改『摇』作『掘』。
  #8依四库本『而』当改作『尔』。
  #9郭庆藩引文『生』作『住』。
  #10依正文『日』当作『日』。
  #11『未』字依四库本补。
  #12四库本『故』下有『也』字。
  #13郭庆藩引文删『也』字。
  #14依上下文『秦』当改作『晋』。
  #15四库本、浙江书局本『盘』俱作『般』。
  #16浙江书局本『境』作『竟』。
  #17赵本无『也』字。
  #18郭庆藩引文改『鲁』作『郑』。
  #19四库本『敌』作『软』。
  #20四库本『也』作『已』。
  #21四库本『机』作『几』。
  #22赵本无『也』字。
  #23王孝鱼依正文改『之』作『中』。
  #24四库本、世德堂本,浙江书局本,『其』均作『於』。
  #25四库本『而』作『於』。
  #26四库本无『也』字。
  
  洞神部玉诀类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二十四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知北游於玄水之上,登隐井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
  〔疏〕此章并假立姓名,寓言明理。北是幽冥之域,水又幽昧之方,隐则深远难知,井则郁然可见。钦明至道玄绝,显晦无常,故,寄此言以彰其义也。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
  〔疏〕若,汝也。此明运知极心问道,假设宾主,谓之无为。
  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疏〕此假设言方,运知问道。若为寻思,何所念虑,则知至道?若为服动,於何处所,则安心契道?何所依从,何所道说,则得其道也?
  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疏〕知,分别也。设此三问,竟无一答,非无为谓惜情不答,直是理无分别,故不知所以答也。
  知不得问,反於白水之南,登狐阅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疏〕白是洁素之色,南是显明之方,呱者疑似夷犹,阕者空静无物。问不得决,反照於白水之南,拾有反无,狐疑未能穷理,既而猖狂妄行,掘若槁木,欲表斯义,故曰狂屈焉耳。
  狂屈#1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疏〕俟,应声也。初欲言语,中途忘之,斯忘之衍,反照之道。
  知不得问,反於帝官#2,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疏〕轩辕体道,妙达玄言,故以一无无#3於三问。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耶?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注〕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
  〔疏〕真者不知也,似者中忘也,不近者以其知之也。行不言之教,引《老子经》为证也。
  道不可致,
  〔注〕道在自然,非可言政者也。
  〔疏〕致,得也。夫玄道不可以言得,言得非道也。
  德不可至。
  〔注〕不失德故称德,称德而不至也。
  〔疏〕夫上德不德,若为德者,非至德也。
  仁可为也,
  〔疏〕夫至仁无亲,而今行偏爱之仁者,适可有为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