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疏〕所不善者,桀坏也;所以善者,圣逵也。盗坏行不善以据束陵,田怛行圣逵以窃齐国。故臧谷业毕,亡羊趣同,或桀坏行殊,损性均也。愚俗之徒,妄生臧否,善与不善,诚未足定也。
  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喘奕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
  〔注〕夫吉凶悔吝,生於动也。而知之所动,诚能摇荡天地,运御群生,故君人者,胡可以不忘其知哉。
  〔疏〕是以,仍上辞也。只为上来用智执进,故天下大乱。悖,乱也。烁,销也。堕,坏也。附地之徒日喘更,飞空之类日肖翘,皆轻小物也。夫执逵用智,为害铃甚,故能鼓动阴阳,摇荡天地,日月为之薄蚀,山川为之崩竭,炎冻为之愆叔,风雨所以不时,飞走水陆,失其本性,好知毒物,一至於此也。
  自三代以下者是己,舍夫种种之民#15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恢无为而悦夫哼哼之意,哼哼已乱天下矣。
  〔注〕咛咛,以己诲人也。
  〔疏〕自,从也。三代,谓夏殷周也。种种,淳朴之人。役役,轻点之貌。释,废也。哼咛,以己诲人也。夫上古至淳之世,素朴之时,像圆天而清虚,法方地而安静,并万物#16而为族,同禽兽之无知。逮乎散浇去淳,离道背德,而五常圣进已彰,三代用知更甚;舍淳朴之素士,爱轻点之佞夫,废无欲之自安,悦有心之诲物,已乱天下,可不悲夫。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二竟
  #1郭庆藩引文『信』作『言』。
  #2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境』俱作『竟』。
  #3《阙误》引张君房本『圣人』作『圣智』,下同。
  #4四库本、浙江书局本『驰』作『胞』,下同。
  #5郭庆藩引文『群』改作『佯』。
  #6王孝鱼说『以』字当依《说宛》原语文改作『而』。
  #7郭庆藩引文『裹』作『裹』。
  #8原作『结』,疑『结』之误,今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及文意改正。
  #9郭庆藩引文改『事』作『语」。
  #10赵本无『也』字。
  #11郭庆藩引文『近』作『迩』。
  #12『骨」字依正文改作『滑』。
  #13郭庆藩引文『说』作『诡』。
  #14赵本『止』作『正』。
  #15浙江书局本,世德堂本『民』作『机』。
  #16『并万物』三字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补。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三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在宥第十一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注〕宥使自在则治,治之则乱也。人之生也直,莫之荡,则性命不过,欲恶不爽。在上者不能无为,上之所为而民皆赴之,故有诱慕好欲而民性淫矣。故所责圣王者,非贵其能治也,贵其无为而任物之自为也。
  〔疏〕宥,宽也。在,自在也。治,统驭也。寓言云,闻诸贤圣任物,自在宽宥,即天下清谧;若立教以驭苍生,物失其性,如伯乐治马也。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疏〕性者,禀生之理;德者,功行之名;故致在宥之言,以防迁淫之过。若不任性自在,恐物淫僻丧性也。若不宥之,复恐效他,其德迁改也。
  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注〕无治乃不迁淫。
  〔疏〕性正德定,何劳布政治之哉。有政不及无政,有为不及无为。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偷也。
  〔注〕夫尧虽在宥天下,其进则治也。治乱虽殊,其於失后世之恬愉,使物争尚畏鄙而不自得则同耳。故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也。
  〔疏〕恬,静也。愉,乐也。瘁,忧也。尧以德临人,人歌击壤,乖静#1性也;桀以残害於物,物遭忧瘁,乖其愉乐也。尧桀政代斯异,使物失性均也。
  夫不恬不偷,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注〕恬愉自得,乃可长久。
  〔疏〕尧以不恬淮人,桀以不愉取物,不合淳和之性;欲得长久,天下未之有也。
  人大喜邪?毗於阳;大怒邪?毗於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
  〔疏〕毗,助也。喜出於魂,怒出於魄,人禀阴阳,与二仪同气。尧令百姓喜,毗阳暄舒;桀使人怒,助阴惨肃。人喜怒过分,天则失常,盛夏不暑,隆冬无霜?既失和气,加之天灾,人多疾病,岂非反伤形乎。不可有为作法,铃致残伤也。
  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注〕此皆尧桀之流,使物喜怒太过,以政斯息也。人在天地之中,最能以灵知喜怒扰乱群生而振荡阴阳也。故得失之问,喜怒集乎百姓之怀,则寒暑之和败,四时之节差,百度昏亡,万事夭#2落也。
  〔疏〕为滞喜怒,遂使百姓谋虑失真,既乖宪章之法,斯败也已。
  於是乎天下始乔请卓惊,而后有盗蹑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
  〔注〕慕赏乃善,故赏不能供。
  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
  〔注〕畏罚乃止,故罚不能胜。
  〔疏〕乔,诈伪也。诂,责问也。卓,独也。惊,猛也。於是乔伪诂责,卓尔不群,独怀惊猛,轻陵於物,自尧为始,次后有盗坏之恶,曾史之善,善恶既着,赏罚系焉,慕赏行善,惧罚止恶,举天下斧铁不足以罚恶,倾宇宙之藏不足以赏善。给,犹足也。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
  〔疏〕若忘赏罚,任真乃在足也。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注〕忘赏罚而自善,性命乃大足耳。夫赏罚者,圣王之所以当功过,非以着劝畏也。故理至则遗之,然后至一可反也。而三代以下,遂寻其事逃,故为匈匈焉与进竞逐,终以所寄为事,性命之情何暇而安哉。
  〔疏〕匈匈,罐哗也,竞逐之谓也。人惧斧铁之诛,又慕轩冕之赏,心怀百虑,事出万端,匈匈竞逐而不知止。夏殷已来,其风渐扇,赏罚缨扰,终日荒忙,有何容暇安其性命。
  而且悦明邪?是淫於色也;悦聪邪?是淫於声也;
  〔疏〕悦,受#3染也。淫,耽滞也。希离慕旷,为滞声色也。
  悦仁邪?是乱於德也;悦义邪?是悖於理也;
  〔疏〕德无憎爱,偏爱故乱德;理无是非,裁非故逆理。悖,逆也。
  悦礼邪?是相於技也;悦乐邪?是相於淫也;
  〔疏〕礼者,擎腮曲拳,节文隆杀。乐者,咸池大夏,律吕八音。说礼乃助浮华技能,爱乐更助官商淫声。
  悦圣邪?是相於艺也;悦知邪?是相於疵也。
  〔注〕当理无悦,悦之则致淫悖之患矣。相,助也。
  〔疏〕说圣逵,助世问之艺衍;爱智计,益是非之疵病也。
  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
  〔注〕存亡无所在,任其所受之分,则性命安矣。
  〔疏〕八者,聪明仁义礼乐圣智是也。言人禀分不同,性情各异。离旷曾史,素分有者,存之可也;众人性分本无,企慕乖真,亡之可也。
  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蛮卷伧#4囊而乱天下也。
  〔注〕铃存此八者,则不能纵任自然,故为蛮卷伧囊也。
  〔疏〕蛮卷,不舒放之容也。伧囊,忽遽之貌。天下群生,唯知分外,不能安任,黉巷自拘,夸华人事,伧囊急速,争驰逐牧,由八者不忘,致斯弊者也。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
  〔注〕不能遗之,已为误矣。而乃复尊之以为贵,岂不甚惑哉。
  〔疏〕前八者,乱天之经,不能忘遗,已是大惑。方复尊敬,用为楷模,痛惜甚也。
  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斋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僎之,吾若是何哉。
  〔注〕非直由寄而过去也,乃珍贵之如此。
  〔疏〕八条之义,事同刍狗,过去之后,不合更收。诫禁致斋,明言执礼,君臣跪坐,更相进献,鼓九韶之歌,舞大章之曲。珍重还庐,一至於此,庄生自击,无奈之何也。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注〕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不得已者,非迫於威刑也,直抱道怀朴,任乎叉然之极,而天下自宾也。
  〔疏〕君子,圣人也。不得已临莅天下,怛自无为。虽复无为,非关拱默,动寂无心,而性命之情未始不安也。
  故贵以身於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於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注〕若夫轻身以赴利,弃我而殉物,则身且不能安,其如天下何。
  〔疏〕贵身贱利,内我外物,保爱精神,不荡於世者,故可寄坐万物之上,托化於天下也。
  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
  〔注〕解擢则伤也。
  〔疏〕五藏,精灵之宅;聪明,耳目之用。若分辨五藏情识,显擢聪明之用,则精神奔驰於内,耳目竭丧於外矣。
  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
  〔注〕出处默语,常无其心而付之自然。
  〔疏〕圣人寂同死尸寂泊,动类飞龙在天,岂有寂动理教之异哉。故寂而动,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欲明寂动动寂,理教教理,不一异也。
  神动而天随,
  〔注〕神顺物而动,天随理而行。
  〔疏〕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即动即寂,德同苍昊,随顺生物也。
  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
  〔注〕若游尘之自动。
  〔疏〕累,尘也。从容自在,无为虚淡,若风动细尘,清空中浮物,阳气飘飘,任运去留非#5已。
  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物我齐混,俱合自然,何劳功暇,更为治法也。
  崔瞿问於老聪曰:不治天下,安臧人心?老聪日:汝慎无樱人心。
  〔注〕樱之则伤其自善也。
  〔疏〕姓崔,名瞿,不知何许人也。既问:在宥不治人心,何以履善?答曰:宥之放之,自合其理,作法理物,则樱挠人心。引下文云。
  人心排下而进上,
  〔注〕排之则下,进之则上,言其易摇
  荡也。
  〔疏〕人心排他居下,进己在上,皆常情也。
  上下囚杀,
  〔注〕无所排进,乃安全耳。
  〔疏〕溺心上下,为境所牵,如禁之囚,
  搂烦困苦。潭约柔乎刚强。
  〔注〕言能淳约,则刚强者柔矣。
  〔疏〕淳约,柔弱也。矫情行於柔弱,欲制服於刚强。
  廉剧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
  〔注〕夫鱼火之热,凝冰之寒,皆喜怒并积之所生。若乃不雕不琢,各全其朴,则何冰炭之有哉。
  〔疏〕康,务令也。创,伤也。雕琢名行,欲在物前。若违情起怒,寒甚凝冰;顺心生喜,热喻焦火。
  其疾倪仰之问而再抚四海之外。
  〔注〕风俗之所动也。
  〔疏〕逐境之心,一念之顷,已遍十方,况倪仰之问,不再临四海哉。
  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
  〔注〕静之可使如渊,动之则系天而踊跃也。
  〔疏〕有欲之心,去无定准。偶尔而静,如流水之遇渊潭;触境而动,类高天之县;不息动之,则系天环跃。
  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注〕人心之变,靡所不为。顺而放之,则静而自#6通;治而系之,则趺而愤骄。债骄者,不可禁之势也。
  〔疏〕排下进上,美恶喜怒,愤发骄矜,不可禁制者,其在人心乎。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樱人之心,
  〔注〕夫黄帝非为仁义也,直与物冥,则七义之透自见。逵自见,则后世之心叉自殉之,是亦黄帝之述使物搂也。
  〔疏〕黄帝因宜作则,慈爱养民,实异偏尚之七,裁非之义。后代之主,执之轨辙,苍生名之为圣,搂人之心自此始也。弊起后王,衅非黄帝。
  尧舜於是乎股无肱,经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
  〔疏〕肱,白肉也。尧舜行黄帝之连,心形瘦弊,股瘦无白肉,经秃无细毛,养天下形容,安万物情性,五藏忧愁於内,血气矜庄於外,行仁义以为规矩,立法度以为楷模,尚不免流放凶族,则有不胜。
  尧於是放谁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脆,流共工於幽都,此不胜天下也。
  〔疏〕昔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混沌,即罐兜也,为党共工,放南裔也。缙云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饕餮,即三苗也,为尧诸侯,封三苗之国。国在左洞庭,右彭蠡,居豫章,近南岳。三蟾,山名,在西裔,即秦州西羌也。少昊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穷奇,即共工也,为尧水官。幽都在北方,即幽州之地。《尚书》有殖鲧,此文备也。四人皆包藏凶恶,不遵尧化,故投诸四裔,是尧不胜天下之事。故四凶由舜,今称尧者,其时舜摄尧位故耳。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
  〔注〕夫尧舜帝王之名,皆其述耳,我寄斯逵而述非我也,故骇者自世。世弥骇,其边愈粗,粗之与妙,自涂之夷险耳,游者岂常改其足哉。故圣人一也,而有尧舜汤武之异。明斯异者,时世之名耳,未足以名圣#7人之实也。故夫尧舜者,岂直一尧
  舜而已哉。是以虽有矜愁之貌,仁义之逵,而所以逵者故全也。
  〔疏〕施,延也。自黄帝延乎尧舜,圣迸滞,物扰乱,延及三王,惊骇更甚。
  下有桀蹑,
  〔疏〕桀坏行小人之行为下,曾史行君子之行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