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疏〕弁义已忘,於理渐可;解心尚浅,所以犹未。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疏〕他日,犹异日也。空解日新,时更复见。所言进益,列在下文。
  曰:何谓也?
  〔疏〕所言益者,是何意谓?
  曰:回忘礼乐矣。
  〔疏〕礼者,荒乱之首,乐者,淫荡之具,为累更重,次忘之也。
  曰:可矣,犹未也。
  〔注〕礼者,形体之用,乐者,乐生之具。忘其具,未若忘其所以具也。
  〔疏〕虚忘渐可,犹未至极#35。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
  〔疏〕并不异前解也。
  曰:回坐忘矣。
  〔疏〕虚心无着,故能端坐而忘。坐忘之义,具列下文。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注〕蹴然,惊悚貌也,忘遣既深,故悚然惊欺。坐忘之谓,厥义云何也?
  颜回曰:填肢体,黜聪明,
  〔疏〕廖,毁废也。黜,退除也。虽听属於耳,明关於目,而听明之用,本乎心灵。既悟一身非有,万境皆空,故能毁废四肢百体,屏黜聪明心智者也。
  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
  〔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志哉。既忘其迸,又忘其所以述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外则离析於形体,一一虚假,此解寨朋体也。内则除去心识,愧然无知,此解黜聪明也。既而枯木死,灰冥同大道,如此之益,谓之坐忘也。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
  〔注〕无物不同,则未尝不适,未尝不适,何好何恶哉。
  化则无常也。
  〔注〕同於化者,唯化所适,故无常也。
  〔疏〕既同於大道,则无是非好恶;冥於变化,故不执滞守常也。
  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疏〕果,次也。而,汝也。忘遣如此,定是大贤。丘虽汝师,遂落汝后。从而学之,是丘所愿。拥谦退己,以进颜回者也。
  子舆与子桑友,而淋#36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疾矣。裹饭而往食之。
  〔注〕此二人相为於无相为者也。今裹饭而相食者,乃任之天理而自尔,非相为而后往也。
  〔疏〕雨经三日已上为霖。殆,近也。子桑家贫,属斯霖雨,近於饿病。此事不疑於方外之交,任理而往,虽复裹饭,非有相为之情者也。
  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疏〕任,堪也。趋,卒疾也。子桑既遭饥馁,故发琴声,问此饥贫从谁而得,为关父母二为是人夫,此则歌哭之词也。不堪此声,又率尔诗咏也。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
  〔注〕嫌其有情,所以趋出远理。
  〔疏〕一於死生,忘於哀乐,相与#37於无相与,方外之交。今子歌诗,似有怨望,故入门惊怪,问其所由矣。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贱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注〕言物皆自然,无为之者也。
  〔疏〕夫父母慈造,不欲饥冻,天地无私,岂独贫我。思量主宰,皆是自然,寻求来由,竟无兆朕。而使我至此穷极者,皆我之赋命也;亦何惜之有哉。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八竟
  #1赵本无『道』字。
  #2郭庆藩引文改『有』作『其』字。
  #3郭庆藩引文『运新运新』四字作『运运新新』。
  #4《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杀』上有『故』字。
  #5依郭庆藩引文和正文当补『既死』二字。
  #6郭庆藩引文『救』作『惠」。
  #7郭庆藩引文『修』作『循』。
  #8郭庆藩引文『也』作『而』。
  #9原作『一』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改作『二』。
  #10郭庆藩引文『虽』作『离』。
  #11郭庆藩引文『齐』作『脐』。
  #12原作『问』,今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改作『闲』。
  #13依世德堂本『之』字当删,浙江书局本无『之』字。
  #14世德堂本『变』作『而』。
  #15赵本无『夫』字『者』字。
  #16世德堂本、浙江书局本『官』均作『管』。
  #17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有』当改作『友』。
  #18赵本上『弘』字和下『弘』字俱作『冥』,四库本上『弘』字和下『弘』字俱作『私』。
  #19王孝鱼依世德堂本改『挥』作『见』。
  #20郭庆藩引文无『之者』二字。
  #21浙江书局本、世德堂本『极』作『及』。
  #22原作『若』四库本、浙江书局本俱作『共』,故改。
  #23赵本『大』作『人』。
  #24郭庆藩引文『拖』作『沱』。
  #25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壹』俱作『一』。
  #26世德堂本『往』作『生』。
  #27原作『旦』,今依郭庆藩引文及正文改正。
  #28郭庆藩引文『新』下有『耳』字而无『利』字。
  #29郭庆藩引文【异』作『累者』二字。
  #30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宜也』二字作『乃』字。
  #31四库本、浙江书局本『锤』俱作『捶』。
  #32世德堂本【知我』作『我知』。
  #33郭庆藩引文『刻雕』二字倒置。
  #34原『或』疑『咸』之误,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改。
  #35郭庆藩引文『极』下有『也』字。
  #36四库本、浙江书局本『淋』俱作『霖』字。
  #37『相与』二字,依郭庆藩引文补。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九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内篇应帝王第七
  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
  啮缺问於王倪,四问而四不知。
  〔疏〕四问而四不知,则《齐物》篇中四问也。夫帝王之道,莫若忘知,故以此义而为篇首。《老子》云不以智治国国之德者也。
  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
  〔疏〕蒲衣子,尧时贤人,年八岁,舜师之,让位不受,即被衣子也。啮缺得不知之妙旨,仍踊跃而喜欢,走以告於蒲衣子,迷王倪之深义。蒲衣是方外之`大贤,达忘言之至道,理无知而固久,汝今日乃知也?
  有虞氏不及泰氏。
  〔注〕夫有虞氏之与泰氏,皆世事之边耳,非所以述也。所以逃者,无逃也,世孰知之哉。未之尝名,何胜负之有邪。然无述者,乘群变,属万世,世有夷险,故述有不及也。
  〔疏〕有虞氏,舜也。泰氏,即太昊伏羲也。三皇之世,其俗淳和;五帝之时,其风浇。竞浇竞则运知而养物,淳和则存真而驭寓,不及之义,验此可知也。
  有虞氏,其犹臧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
  〔注〕夫以人所好为是人,所恶为非人者,唯以是非为域者也。夫能出於非人之域者,铃入於无非人之境矣,故无得无失,无可无不可,岂直臧七而要人也。
  〔疏〕夫舜,包臧七义,要求士庶,以得百姓之心,未是忘怀,自合天下,故出於是非之域。亦有作臧字者。臧,善也。善於仁义,要求人心者也。
  泰氏,其外徐徐,其觉于于;
  〔疏〕徐徐,宽缓之容。于于,自得之貌。伏牺之时,淳风尚在,故外则安闲而徐缓,觉则欢娱而自得也。
  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
  〔注〕夫如是,又奚是人非人之有哉。斯可谓出於非人之域。
  〔疏〕忘物我,遣是非,或马或牛,随人呼召。人兽尚且无主,何是非之有哉。
  其知情信,
  〔注〕任其自知,故情信。
  〔疏〕率其真知,情无虚矫,故实信也。
  其德甚真,
  〔注〕任其自得,故无伪。
  〔疏〕以不德为德,德无所德,故不伪者也。
  而未始入於非人。
  〔注〕不入乎是非之域,所以绝於有虞之世。
  〔疏〕既率其情,其德不伪,故能超出心知之境,不入是非之域者也。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汝?
  〔疏〕肩吾接舆,已具前解。日中始,贤人姓名,即肩吾之师也。既是汝师,有何告示?此是接舆发语以问故也。
  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1,孰敢不听而化诸。
  〔疏〕式,用也。教我为君之道,化物之方,叉须己出智以经纶,用仁义以导俗,则四方氓庶,谁不听从,遐远黎元,敢不归化耶。
  狂#2接舆曰:是欺德也;
  〔注〕以己制物,则物失其真。
  〔疏〕夫以己制物,物丧其真,欺诳之德非实道。
  其於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蚤负山也。
  〔注〕夫寄当於万物,则无事而自成;以一身制天下,则功莫就而任不胜也。
  〔疏〕夫淇海宏博,深广难穷,而穿之为河,铃无成理。亦犹大道遐旷,玄绝难知,而凿之为义,其功难克。又蚤虫至小,山岳极高,令其负荷,无由胜任。以智经纶,用仁理物,德小谋大,其义亦然。
  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
  〔注〕全其性分之内而已。
  〔疏〕随其分内而治之,铃不分外治物。治乎外者,言不治之者也。
  正而后行,
  〔注〕各正性命。
  〔疏〕顺其正性而后行化。
  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注〕不为其所不能。
  〔疏〕确,实也。顺其实性,於事有能者。因而任之,止於分内,不论於外者耳#3。
  且乌高飞以避增弋之害,鼹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需凿之患,
  〔注〕禽默犹各有以自存,故帝王任之而不为,则自成也。
  〔疏〕缯,网也。弋,以绳系箭而射之也。既鼠,小鼠也。神丘,社坛也。乌则高飞而逃网,鼠则深穴而避熏,斯皆率性自然,岂待教而远害者也。乌鼠既耳,在人亦然。故知式义出经,诬罔之甚矣。
  而曾二虫之无知。
  〔注〕言汝曾不知此二虫之各存而不待教乎。
  〔疏〕而,汝也。汝不曾知#4此二虫,不待教令,而解避害全身者乎?既深穴高飞,岂无知耶。况在人伦,而欲出经式,义欺矫活#5物,不亦妄哉。
  天根游於殷阳,至梦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
  〔疏〕天根无名,并为姓字,寓言问答也。殷阳,殷山之阳。寥水,在赵国界内。遭,遇也。天根遨游於山水之侧,适遇无名人而问之,请问之意,在乎天下。
  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6也。
  〔注〕问为天下,则非起於太初,止於玄冥也。
  〔疏〕汝是鄙陋之人,宜其速去。所问之旨,甚不悦豫我心。
  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
  〔注〕任人之自为。
  〔疏〕夫造物为人,素分各足,何劳作法,措意治之。既同於大通,故任而不助也。
  厌,则又乘夫莽眇之乌,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
  〔注〕莽眇,群碎之谓耳。乘群碎,驰万物,故能出处常通,而无狭滞之地。
  〔疏〕莽眇,深块之谓。圹浪,宏博之名。乌则取其无迩轻升。六极,犹六合也。夫圣人驭世,恬淡无为,大顺物情,有同造化。若其息用归本,厌离世问,则乘深远之大道,凌虚空而灭述?超六合以放任,进无有以逍遥,凝神智於射山,处清虚旷野。如是,则何天下之可为哉。盖无为者也。
  汝又何闹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
  〔注〕言皆放之自得之场,则不治而自治也。
  〔疏〕夫放而任之,则物皆自化。有何帛衍,辄歌治之?感动我心,何为如此?
  又复问。
  〔疏〕天根未达,更请次疑。
  无名人曰:汝游心於淡,
  〔注〕其任性而无所饰焉则淡矣。
  合气於漠,
  〔注〕漠然静於性而止。
  〔疏〕可进汝心神於恬淡之域,合汝形气於寂寞之乡,唯形与神,二皆虚静。如是,则天下不待治而自化者耳。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注〕任性自生,公也;心欲益之,私也;容私果不足以生生,而顺公乃全也。
  〔疏〕随造化之物情,顺自然之本性,无容私作法衍,措意治之。放而任之,则物我全之矣。
  阳子居见老聪,曰:有人於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疏〕姓阳,名朱,字子居。问老子明王之道:假且有人,素性聪达,神智捷疾,犹如向应,涉事理务,强干果次,鉴物洞彻,疏通明敏,学道精动,曾无懈倦。如是之人,可得将明王圣帝比德不乎?
  老聘曰:是於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休心者也。
  〔注〕言此功夫,容身不得,不足以比圣主#7。
  〔疏〕若将彼人比圣主,无易胥徒劳苦,改易形容。技衍工巧,神虑系累#8劬劳,故形容变改;系累,故心灵休惕也。
  且也虎豹之文来田#9,猥狙之便执厘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注〕此皆以其文章技能系累其身,非涉虚以御乎无方也。
  〔疏〕藉,绳也。狠狙,称猴也。虎豹之皮有文章,故来田猎;孺猴以跳跃便捷,怛被绳拘;狗以执捉狐狸,每遭系颈。若以向疾之人类於圣帝,则此之三物,可比明王也耳?
  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疏〕既其失问,故惊怀变容,重请明王为政,其义安在。
  老聘曰:明王之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
  〔注〕天下若无明主,则莫能自得。今之自得,实明王之功也。然功在无为而还在天下。皆得自任,故似非明王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