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南华真经注疏
南华真经注疏
〔疏〕夫人情驱使,其法赢浅,所以易欺;天然驭用,斯理微细,是故难矫。故知人问涉物,叉须率性任真也。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注〕言必有其具,乃能其事,今无至.虚之宅,无由有化物之实也。
〔疏〕夫乌无六翩,铃不可以传空;人无二智,亦未能以接物也。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
〔注〕夫视有若无,虚室者也。室虚而纯白独生矣。
〔疏〕瞻,观照也。彼,前境也。阕,空也。夫观察万有,悉皆空寂,故能尽#29其心室,反照真源,而智惠明白,随用而生。白,道也。
吉祥止止。
〔注〕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虚至静也。
〔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止者,凝静之智。言吉祥善福,止在凝静之心,凝静之心#30亦能致吉祥之善应也。
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注〕若夫不止於当,不会於极,此为以应坐之日而驰骛不息也。故外敌未至而内已困矣,岂能化物哉。
〔疏〕苟不能形同稿木,心若死灰,则虽容仪端拱,而精神驰骛,可谓形坐而心驰者也。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
〔注〕夫使耳目闭而自然得者,心知之用外矣。故将任性直通,无往不冥,尚无幽昧之责,而况人问之累乎。
〔疏〕徇,使也。夫能令根窍内通,不绿於物境,精神安静,志外於心知者,斯则外遣於形,内忘於智,则集体黜聪,虚怀任物,鬼神冥附而舍止,不亦当乎。人伦钻仰而归依,固其宜矣。故《外篇》云,无鬼责无人非也。
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羲几莲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注〕言物无贵贱,未有不由心知耳目以自通者也。故世之所谓知者,岂欲知而知哉?所谓见者,岂为#31见而见哉?若夫知见可以欲而为#32得者,则欲贤可以得贤,为圣可以得圣乎?固不可矣。而世不知知之自知,因欲为知以知之;不见见之自见,因欲为见以见之;不知生之自生,又将为生以生之。故见目而求离朱之明,见耳而责师旷之聪,故心神奔驰於内,耳目竭丧於外,处身不适而与物的不冥矣。不冥矣,而能合乎人问之变,应乎世世之节者,未之有也。
〔疏〕是,指,斥之名也,此近指以前心斋等法,能造化万物,孕育苍生也。伏牛乘马,号日伏牺,姓风,号太昊。几还者,三皇已前无文字之君也。言此心斋之道,夏禹虞舜以为应物纲纽,伏牺几还行之以终其身,而况世问凡鄙疏散之人,轨辙此道而欲化物。
叶公子高将使於齐,问於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
〔注〕重其使,欲有所求也。
〔疏〕楚庄王之玄孙尹成子,名诸梁,字子高,食采於叶,僭号称公。王者,春秋实为楚子,而僭称王。齐,即姜姓太公之裔。其先禹之四岳,或封於吕,故谓太公为吕望。周武王封太公於营丘,是为齐国。齐楚二国,结好往来,王帛使乎,相继不绝,或急难而求救,或问罪而请兵,情事不轻,委寄甚重,是故诸梁忧虑,询道仲尼也。
斋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
〔注〕恐直空报其敬,而不肯急应其求也。
〔疏〕斋侯逵尔往来,心无真实,至於迎待楚使,甚自殷动,所请事情,未达依允。奉命既重,预有此忧。
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
〔疏〕匹夫鄙志,尚不可动,况乎五等,如何可动。以此而量,甚为忧栗之也。
子尝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惧成。
〔注〕夫事无小大,少有不言以成为惧者耳。此仲尼之所曾告诸梁也。
〔疏〕子者,仲尼。寡之言少。夫经营事绪,抑乃多端。虽复大小不同,而莫不以成遂为惧适也。故诸梁引前所禀,用发后机。
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
〔注〕夫以成为惧者,不成则怒矣。此楚王之所不能免也。
〔疏〕情若乖阻,事不成遂,则有人伦之道,刑罚之忧。
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
〔注〕人息虽去,然喜惧战於胸中,固已结冰炭於五藏矣。
〔疏〕喜则阳舒,忧则阴惨。事既成遂,中情允惬,变昔日之忧为今时之喜。喜惧交集於一心,阴阳勃战於五藏,冰炭聚结,非息如何?故下文云。
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注〕成败若任之於彼而莫足以息心者,唯有德者乎。
〔疏〕安得丧於灵府,任成败於前涂,不以忧喜累心者,其唯盛德焉。
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
〔注〕对火而不思冻,明其所撰俭薄也。
〔疏〕臧,善也。清,凉也。承命严重,心怀怖惧,执用粗养,不暇精膳。所候既其检薄,爨人不欲思冻,然#33火不多,无热可避之也。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注〕所撰检薄而内热饮冰者,诚忧事之难,非美食之为。
〔疏〕诸梁晨朝受诏,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需#34灼。询道情切,达照此怀也。
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
〔注〕事未成则唯恐不成耳。若果不成,则恐惧结於内而刑网罗於外也。
〔疏〕夫情事未决,成败不知,而忧喜存怀,是阴阳之患也。事若乖舛,铃不成遂,则有人臣之道,刑网斯及。有此二息,何处逃愆?
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疏〕忝为人臣,滥充末使,位高德薄,不足任之。子既圣人,情兼利物,又有所以,幸来告示。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疏〕戒,法也。寰寓之内,教法极多,要切而论,莫过二事。二事义旨,具列下文。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於心;
〔注〕自然结固,不可解也。
〔疏〕夫孝子事亲,尽於爱敬。此之性命,出自天然,中心率由,故不可解也。
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问。
〔注〕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不乱则散。故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此天人之道,叉至之宜。
〔疏〕夫君臣上下,理固又然。故忠臣事君,死成其节,此乃分义相投,非关天性。然六合虽宽,未有无君之国。若有罪责,亦何处逃愆。是以奉命即行,无劳进退。
是之谓大戒。
〔注〕若君可逃而亲可解,则不足戒也。
〔疏〕结成以前君亲大戒义矣。
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疏〕夫孝子养亲,务在顺适,登仕求禄,不择高卑,所遇而安,方名至孝也。
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疏〕夫乱臣#35事主,事尽忠贞,无#36夷险,安之若命,岂得拣择利害,然后奉行,能如此者,是忠臣之盛美也。
自事其心者,一反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注〕知不可奈何者命也而安之,则无哀无乐,何易施之有哉。故冥然以所遇为命而不施心於其问,泯然与至当为一而无休戚於其中,虽事几人,犹无往而不适,而况君亲乎。
〔疏〕夫为道之士而自安其心智者,体违顺之不殊,达得丧之为一,故能涉哀乐之前境,不轻易施,知穷达之铃然,岂人情之能制。是以安心顺命,不乖天理,自非至人玄德,孰能如前#37也。
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
〔注〕事有铃至,理固常通,故任之则事齐,事齐而身不存者,未之有也,又何用心於有身哉。
〔疏〕夫臣子事於君父,铃须致命尽情,有事即行,无容拣择,忘身整务,固是其宜。苟不得止,应须任命也。
何暇至於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注〕理无不通,故当任所遇而直前耳。若乃信道不笃而悦恶存怀,不能与至当俱往而谋生虑死,未见能成其事者也。
〔疏〕既曰行人,无容悦恶,奉受君命,但当适齐,有何闲日谋生虑死也。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
〔注〕近者得接,故以其信验亲相靡服也。
远则必忠之以言,
〔注〕遥以言传意也。
〔疏〕几交游邻近,则以性#38情靡顺;相去遥远,则任言以表忠诚。此仲尼引己所闻劝戒诸梁也。
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
〔注〕夫喜怒之言,若过其实,传之者宜使两不失中,故未易也。
〔疏〕以官表意,或遣人传,彼此相投,乍相喜怒。为此使乎,人闲未易。
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注〕溢,过也。喜怒之言常过其当也。
〔疏〕溢,过也,彼此两人,互相善怒,若其顺情,则美恶之言叉当过者也。
凡溢之类妄,
〔注〕嫌非彼言,似传者妄作。
〔疏〕类,似也。夫溢当之言,体非真实,听者既疑,似使人妄构也。
妄则其信之也莫,
〔注〕莫然疑之。
〔疏〕莫,致疑貌也。既似传者妄作,遂生不信之心,莫然疑之也。
莫#39则传言者殃。
〔注〕就传过言,似於诞妄。受者有疑,则传言者横以轻重为罪也。
〔疏〕受者生疑,心怀不信,传语使乎,殃祸斯及。
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注〕虽闻临时之过言而勿传也,必称其常情而要其诚致,则近於全也。
〔疏〕夫处涉人问,为使实难,叉须未察常情、铃使宾主折中,不得传一时喜怒,致两言有问#40。能如是者,近获全身。夫子引先圣之格言,为当来之轨辙也。
且以巧阙力者,始乎阳,
〔注〕本共好戏。
常卒乎阴,
〔注〕欲胜情至,潜兴害彼#41。
〔疏〕阳,喜也。阴,怒也。夫较‘力相戏,非无机巧。初始戏雊,则情在喜惧;逮乎终卒,则心生忿怒,好胜之情,潜以相害。世间喜怒,情使例然。此举阙力以譬之也。
泰至则多奇巧;
〔注〕不复循理。
〔疏〕忿怒之至,欲胜之甚,则情多奇谲,巧诈百端也。
以礼饮酒者,始乎治,
〔注〕尊卑有别,旅酬有次。
常卒乎乱,
〔注〕湛湎淫泱也。
〔疏〕治,理也。夫宾主献酬,自有伦理,侧弁之后,无后尊卑,初正卒乱,物皆如此。举饮酒之为譬。
泰至则多奇乐。
〔注〕淫荒#42纵横,无所不至。
〔疏〕宴赏既酣,荒淫斯甚,当歌屡舞,无复节文,多方奇异,欢乐何极。
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注〕夫烦生於简,事起於微,此必至之势也。
〔疏〕几情常事,亦复如然。莫不始则诚信,终则鄙恶;初起简步,后铃巨大。是以烦生於简,事起於微。此合喻也。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
〔注〕夫言者,风波也,故行之则实丧矣。
〔疏〕夫水因风而起波,譬心因言而喜怒也。故因此风波之言而行喜怒者,则丧於实理者也。
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
〔注〕故遗风波而弗行,则实不丧矣。
夫事得其实,则危可安而荡可定也。
〔疏〕风鼓水波,易为动荡,譬言丧实理,危殆不难也。
故忿设无由,巧言褊辞。
〔注〕夫忿怒之作,无他由也,常由巧
言过实,偏辞失当。
〔疏〕夫施设忿怒,更无所由,每为浮伪巧言偏辞馅佞之故也。
兽死不择音,气息第然,於是并生心厉。
〔注〕譬之野兽,蹴之穷地,意急情尽,则和声不至而风息不理,第然暴怒,俱生疣疵以相对之。
〔疏〕夫野兽因窘,迫之穷地,性命将死,呜不择音,气息第郁,心生疵疾,忽然暴怒,搏噬於人。此更起譬也。
克核太#43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
〔注〕夫宽以容物,物叉归焉。克核太精,则鄙吝心生而不自觉也。大人荡然放物於自得之场,不苦人之能,不竭人之欢,故四海之交可全。
〔疏〕夫克切责核,逼迫太甚,则不善之心钦然自应,情事相感,物理自然。是知躁则失君,宽则得众也。
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
〔注〕苟不自觉,安能知祸福之所齐诣也。
〔疏〕夫急躁件物,铃拒之理,数自相召,不知所以。且当时以不肖应之,则谁知终后之祸者邪?
故《法言》曰:无迁令,
〔注〕传彼实也。
〔疏〕承君令命,以实传之,不得以临时喜怒辄为迁改者也。
无劝成,
〔注〕任其自成。
〔疏〕直陈君令,任彼事情,无劳劝奖,强令成就也。
过度益也。
〔注〕益则非任实。
〔疏〕安於天命,率性任情,无劳添益语言,过於本度也。
迁令劝成殆事,
〔注〕此事之危殆。
〔疏〕改於君命,强劝彼成,其於情事,大成危殆。
美成在久,
〔注〕美成者任其时化,譬之种植,不可一朝成。
〔疏〕心之所美,率意以成,不由劝奖,故能长久。
恶成不及改,
〔注〕彼之所恶而劝强成之,则悔政寻至。
〔疏〕心之所恶,强劝而成,不及多时,寻当改悔。
可不慎与。
〔疏〕处涉人世,街命使乎,先圣法言,深宜戒慎。
且夫乘物以游心,
〔注〕寄物以为意也。
〔疏〕夫独化之士,混迸人间,乘有物以遨游,运虚心以顺世,则何殆之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