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序例

  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绝驰骛能所之心,专博施救拔之意。如此则心识自明,神物来相,又何必戚戚沽名,龊龊求利也。如或不然,则曷以致姜抚沽誉之惭,逋华佗之矜能受戮乎?
  尝读《唐.方技传》有云:医要在视脉,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一药偶得,他药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今详之:病有大小、新久、虚实,岂可止以一药攻之?若初受病,小则庶几;若病大多日,或虚或实,岂得不以他药佐使?如人用硫黄,皆知此
  物大热,然石性缓,仓卒之问,下咽不易便作效。故智者又以附子、乾姜、桂之类相佐使以发之,将并力攻疾,庶几速效。若单用硫黄,其可得乎?故知许嗣宗之言,未可全信,贤者当审度之。
  夫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干人命。用药亦然,一误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成然后议定,议定然后书罪。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今医人才到病家,便以所见用药。若高医识病知脉,药又相当,如此,即应手作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乱投汤剂,遗巡便致困危。如此杀人,何太容易!世问此事甚多,良由病家不择医,平日未尝留心於医术也,可不惧哉!
  序例下
  治妇人虽有别科,然亦有不能尽圣人之法者。今豪足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幔之内,复以帛蒙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婵切脉之巧,四者有二阙焉。黄帝有言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又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若患人脉病不相应,既不得见其形,医人止据脉供药,其可得乎?如此言之,乌能尽其术也。此医家之公患,世不能革。医者不免尽理质问。病家见所问繁,还为医业不精,往往得药不肯服,似此甚多。扁鹊见齐侯之色,尚不肯信,况其不得见者乎#17?呜呼!.可谓难也已!
  又妇人病温已十二日,诊之,其脉六七至而涩,寸稍大,尺稍小,发寒热,颊赤、口乾,不了了,耳聋。问之,病后数日,经水乃行,此属少阳热入血室也。若治不对病,则必死。乃按其证,与小柴胡汤服之。二日,又与小柴胡汤加桂枝乾姜汤,一日,寒热遂已。又云:我脐下急痛,又与抵当丸,微利,脐下痛痊。身渐冻和,脉渐匀,尚不了了,乃复与小柴胡汤。次日云:我但胸中热燥,口鼻乾。又少与调#18胃承气汤,不得利。次日又云:心下痛。又与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而次日虚烦不宁,时妄有所见,时复狂言。虽知其尚有燥屎,以其极虚,不敢攻之。遂与竹叶汤,去其烦热。其夜大便自通,至晓两次,中有燥屎数枚。而狂言虚烦尽解。但咳嗽唾#19,此肺虚也。若不治,恐乘虚而成肺痿,遂与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乾姜、五味子汤。一日咳臧,二日而病悉愈。以上皆用张仲景方。
  有妇人病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冷,渐无脉,凡一日半,与大承气汤两剂,至夜半渐得大便通,脉渐生,翌日乃安。此关格之病,极难治,医者当审谨也。《经》曰:关则吐逆,格则不得小便。如此亦有不得大便者。
  有小儿病虚滑,食略化,大便日十余次,四肢柴瘦、腹大,食讫又饥。此疾正是大肠移热於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传者。时五六月问,脉洪大,按之则绝。今六脉既单洪,则夏之气独然,按之绝,则无胃气也。《经》曰:夏脉洪,洪多胃气,少曰病,但洪无胃气日死,夏以胃气为本。治疗失於过时,后不逾旬,果卒。
  有人病久嗽,肺虚生寒热,以款冬花焚三两芽,俟炯出,以笔管吸其姻,满口则咽之,至倦则已。凡数日之问五七作,差。
  有人病疟月余日,又以药吐下之,气遂弱,疾未愈。观其病与脉,乃夏伤暑,秋又伤风,乃与柴胡汤一剂。安后,又饮食不节,寒热复作。此盖前以伤暑,今以饮食不谨#20,遂致吐逆不食,胁下牵急而痛,寒热无时,病名痰疟。以十枣汤一服,下痰水数升,明日又与理中散二钱,遂愈。
  有人苦风痰、头痛、颤掉、吐逆,饮食喊。医以为伤冷物,遂以药温之,不愈。又以丸药下之,遂厥。复与金液丹后,谵言。吐逆,颤掉,不省人,狂若见鬼,循衣摸床,手足冷,脉伏。此胃中有结热,故昏瞥不省人。以阳气不能布於外,阴气不持於内,即颤掉而厥。遂与大承气汤,至一剂,乃愈。方见仲景。后服金箔丸,方见《删繁》。
  有男子,年六十一,脚肿生疮,忽食堵肉不安。医以药利之,稍愈,时出外中风,汗出后,头面暴肿起,紫黑色,多睡,耳输上有浮泡小疮,黄汁#21出。乃与小续命汤中加羌活一倍,服之遂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近服菟丝有效。小年常服生硫黄数斤,脉左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紧有力。五七年来,病右手足筋急拘孪,言语稍迟,遂与仲景小续命汤,加慧苜人一两,以治筋急。减黄苓、人参、芍药各半,以避中寒,杏人只用一百五枚。后云尚觉大冷,因令尽去人参、芍药、黄苓三物,却加当归一两半,遂安。今人用小续命汤者,比比皆是,既不能逐证加减,遂至危殆,人亦不知。今小续命汤,世所须也。故举以为例,可不谨哉!
  夫八节之正气,生活人者也;八节之虚邪,杀人者也。非正气则为邪,非真实则为虚。所谓正气者,春温、夏热、秋冻、冬寒,此天之气也。若春在经络,夏在肌肉,秋在皮肤,冬在骨髓,此人之气也。在处为实,不在处为虚。故日,若以身之虚,逢时之虚邪不正之气,两虚相感,始以皮肤、经络,次传至脏腑;逮於骨髓,则药力难及矣。如此则医家治病,正宜用药抵截散补,防其深固而不可救也。又尝须保护胃气。举斯为例,余可效此。
  图经衍义本草上卷三竟
  #1乐:晦明轩本『乐』上有『安』字。
  #2天上:晦明轩本作『厚生』。
  #3之病:原作『无乃』,据晦明轩本改。
  #4私:原作『天』,据晦明轩本改。
  #5失:原作『人』,据晦明轩本改。
  #6今则:原作『应不』,据晦明轩本改。
  #7伸:原作『神』,据晦明轩本改。
  #8影:晦明轩本作『鼹』。
  #9石:晦明轩本作『玉』。
  #10须:晦明轩本作『顷』。
  #11乎:晦明轩本作『见』。
  #12种:原作『称』,据晦明轩本改。
  #13谨:晦明轩本作『慎』。
  #14中: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5合:晦明轩本作『含』。
  #16知:原作『和』,据晦明轩本改。
  #17乎:『乎』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8调:原作『谓』,据晦明轩本改。
  #19唾:晦明轩本『唾』下有『沫J字。
  #20谨:晦明轩本作『慎』。
  #21汁:原作『汗』,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上卷四
  宋通直郎辨验药村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村许洪校正
  序例下
  谨按诸药,一种虽主数病,而性理亦有偏着。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复恐单行经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药名,便可於此处疗,若欲的寻,亦兼易解。
  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惟冷热须明。今依《本经》、《别录》,注於本条之下。其有不宜入汤酒,宜入汤酒者,今亦条於后矣。
  疗风通用
  防风温 防己平,温 秦艽平,微温 独活平,微温 芎藭温 羌活平,微温 麻黄微温 鹿药温 天麻平 海桐皮平 威灵仙温 枫香平。治疹痒毒。臣 薏苡人微寒。主风筋孪急,屈伸不得。君 萎蕤平。治中风,暴热,不能转动者。君 巴戟天微温。治风邪气。君 侧子大热。治湿风,大风,拘急。使 淡竹沥及叶大寒。主风愈疾。臣 白薇大寒。治暴风身热,四肢急满,不知人。臣 桂心大热。吹鼻中,主风瘠。君白鲜皮寒。治风,不得屈伸,风热。臣 鳖头血治口僻。臣 山茱萸平。治风气。臣 牛膝平。主风孪急。君 细辛温。主风孪急。君 菖蒲温。君葛根平。治暴中风。臣 枳壳 牡荆子微寒,平 天门冬平,大寒 附子温,大热 杜若微温 麦门冬平,微寒#1 羚羊角温,微寒 犀角寒 本温,微寒 天雄大温 黄耆微温 蒺藜子温,微寒 耳实温 叶微寒 菊花平 狗脊平,微温 莽草温 柏子人平 蔓荆子微寒,微温 当归温,大温 乌喙微温 萆薢 平 踯躅温 栾荆温 辛夷温 小天蓼温 乾蝎温 乌蛇温 天南星温 乌头温,大热 白花蛇温 酸枣人平 鼠黏子平 牛黄平
  风眩
  菊花平 飞廉平 踯躅温 虎掌温,微寒 杜若微温 狭神平 茯苓平 白芷温 伏牛花平 芍药温。臣 防风微温。主头眩颠倒,大风湿痹。臣 人参微温。主头眩。君 兔头骨平。臣 蔓荆实微寒 署预温,平 术温 蘼芜温
  头面风
  芎藭温 署预温,平 天雄温,大温 山茱萸平 莽草温 辛夷温 牡荆子温 蔓荆子微寒,平,温 本温,微寒 蘼芜温 耳温 何首乌微温 皂荚温。主风眩。使 巴戟天微温。主头面风。君 白芷温。主#2头面风。臣 防风温。治头面来去风气。臣 蜂子微寒,微温 杜若
  中风脚弱
  石斛平 石锺乳温 殷孽温 孔公孽温 石硫黄温,大热 附子温,大热 豉寒 丹参微寒 五加皮温,微寒 竹沥大寒 大豆平 天雄温,大温 侧子大热 木防己平。治孪急。臣 独活微温。主脚弱。君 松节温。治脚膝弱。君 牛膝平。治痛痹。君 胡麻平
  久风湿痹#3
  菖蒲温,平 茵芋温,微温 天雄温,大热 附子愠,大热 乌头温,大热 细辛 蜀椒温,大热 牛膝平 天门冬平,大寒 术温 丹参微寒 石龙茵平 茵陈蒿平,微寒 松叶温 松节#4 侧子大热薏苡人微寒。治中风,湿痹,筋孪。君 独活微温。治风,四肢无力,拘急。君 踯躅温。治风。使 柏子人平。治风湿瘟。君 天门冬平,大寒 蔓荆子微寒 耳实温 叶微寒
  贼风挛痛
  菌芋温,微温 附子温,大热 侧子大热 麻黄温,微温 芍苹温 杜仲平,温 草藓平 狗脊平,微温 白鲜皮寒 白及平,微寒 耳温 猜椒温 石斛平 汉防己平,温
  暴风瘙痒
  蛇床子平 茹蕃温 乌喙微温 汉藜子温,微 寒景天平 荒蔚子微温 青箱子微寒 香脂平 藜芦寒,微寒 乌蛇平 葶苈寒。主中暴风。 使根壳微寒 根实微寒。主大风,在皮肤中痒。君 谷茎主身瘾疹,煮水洗。臣
  伤寒
  麻黄温,微温 葛根平 杳人温 前胡微寒 柴胡平,微寒 大青大寒 龙胆大寒 芍药平,温#5,寒 熏草平 升麻平,微寒 牡丹寒 虎掌温,微寒 木防己平,温 石膏微寒 牡蛎平,微寒 贝母平,微寒 鳖甲平 犀角寒 羚羊角寒 葱白平 生姜微温 豉寒 人溺寒 芒硝大寒 栝楼寒。主烦热渴,发黄。臣 葱根寒。主头痛,发表。臣 大黄大寒。使 雄黄平。君 白鲜皮寒。主时病,出汗。臣 栀子大寒。臣 射干微温。治时气病,鼻塞#6,喉痹,阴毒。使 茵陈蒿平,微寒。主发黄。臣 寒水石大寒。主五内大热。臣 青竹茹微寒。主头痛。臣 水牛角平。主温病。使 紫草寒。主骨内#7 中痛。臣 耳微寒。臣 虎骨平 知母寒 半夏微寒
  大热
  凝水石寒,大寒 石膏大寒 滑石寒,大寒 黄苓平,大寒 知母寒 白鲜皮寒 玄参微寒 大黄大寒 沙参微寒 苦参寒 茵陈蒿平,微寒 鼠李根皮寒 竹沥大寒 栀子大寒 蛇莓大寒 人粪汁寒 白颈蚯蚓寒 芒硝大寒 梓白皮寒。除热。使 地肤子寒 小麦微寒。主胃中热 水萍寒。主暴热身痒 理石寒。君 垣衣大寒。主发疮 白薇大寒。臣 升麻微寒。主热毒。君 石胆寒。主肝脏中热。臣 蜣螂寒。主狂语,头发热。使 木兰皮寒。主身大热,热暴面庖。臣 牛黄平。主小儿热痛,口不开。君 羚羊角微寒。主热在肌肤,臣 景天平。主身热,小兄发热惊气。君 龙齿角平。主小儿身热。臣 葶苈寒。主治暴热,利小便。使 薤叶实寒。主五心烦闷。君 楝实寒。作汤,浴通身热,主温病。使 荆沥大寒。主胸中痰热。臣
  劳复
  鼠屎微寒 豉寒 竹沥大寒 人粪汁寒 大黄大寒 葱白平 犀角寒 防己 虎掌温 牡蛎微寒 生姜微温 芒硝大寒 鳖甲 平柴胡平,微寒 麦门冬平,微寒
  疟
  常山寒,微寒 蜀漆平,微温 牡蛎平,微寒 鳖甲平 麝香温 麻黄温 大青大寒 防葵寒 猪苓平 防己平,温 茵芋温 巴豆生温,熟寒 白头翁温 女青平 羌花温 白薇平,大寒 松萝平 天灵盖平 荛花寒 茵陈蒿平 龟甲平。臣 小麦微寒 踯躅温。使 白敛微寒。使 蒴藋根温。使 竹叶平。合常山煮,主孩子久疟极良。鸡子黄和常山为丸,用竹叶汤下,主久疟 当归温。主疟寒热。君 桃人平 乌梅平 雄黄平,大温 菖蒲温 莽草温 生姜
  中恶
  麝香温 雄黄平,寒,大温 丹砂微寒 升麻微寒 乾姜温,大热 巴豆温,生温熟寒 当归温,大温 芍药平,微温 吴茱萸温,大热 鬼箭寒 桃枭微温 桃皮平 桃胶微温 乌头温,大温 乌雌鸡血平 海桐皮平 肉豆蔻温 蓬莪茂温 牛黄平。君 芎藭温。臣 苦参寒。君 栀子大寒。臣 耳实温。臣 桔梗温。臣 桃花平。使
  霍乱
  人参微寒,微温 术温 附子温,大热 桂心大热 乾姜温,大热 橘皮温 厚朴温,大温 香 麋舌微温 高良姜大温 木瓜温 小蒜温 鸡屎白微寒 藊豆叶 鸡舌香微温 豆蔻温 楠材微温 蓬莪茂温 肉豆蔻温 海桐皮平 吴茱萸大热。臣 丁香
  转筋
  小蒜温 木瓜温 橘皮温 鸡舌香温 楠材微温 豆蔻温 香微温 杉木微温 藊豆微温 姜微温
  呕啘
  厚朴温,大温 香微温 麋舌微温 鸡舌香微温 附子温,大热 小蒜温 楠材微温 高良姜大温 木瓜温 桂大热 橘皮温 枇杷叶平 麝#8香温 肉豆蔻 芦根寒。生主啘#9 通草平。主啘。臣 青竹茹微寒。主啘呕。臣 生蘡薁藤汁寒 人参微寒,微温 丁香温 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