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衍义本草

  《唐本》注云:白石脂,今出慈州诸山,胜於余处者。太山左侧不闻有之。
  唐˙韦宙《独行方》: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兼赤肿,以白石脂细末,熬温,扑脐中,日三良。
  《斗门方》:治泻痢。用白石脂、乾姜二物停捣,以百沸汤和面为稀糊,搜匀,并手丸如梧子,暴乾,饮下三十丸。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霍乱,煎浆水为使。
  《子母秘录》:治小儿水痢,形赢不胜大汤药。白石脂半大两研如粉,和白粥空服与食。
  绿青
  味酸,寒,无毒。主益气,疗鼽音求鼻,止泄痢。生山之阴穴中,色青白。
  陶隐居云:此即用画绿色者,亦出空青中,相带挟。画工呼为碧青,呼空青作绿青,已#20反矣。
  《唐本》注云:绿青即扁青也,画工呼为石绿。其碧青即白青也,不入画用。
  《衍义》曰:绿青,即石绿是也。其石黑绿色者佳,大者#21刻为物形,或作器用。又同硇砂,作吐风涎药,验则验矣,亦损心肺。
  石中黄子
  味甘,平,无毒。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此禹余粮壳中未成余粮黄浊水也。出余粮处有之。陶云:芝品中有石中黄子,非也。
  《图经》曰:石中黄子,《本经》不载所生州土,云出禹余粮处处#22有之,今惟出河中府中条山谷内。旧说是余粮壳中未成余粮黄浊水。今云其石形如面剂,紫黑色,石皮内黄色者,谓之中黄。两说小异。谨按:葛洪《抱朴子》云:石中黄子所在有之,近水之山尤多,在大石中,其石常润湿不燥,打石,石有数十重,见之赤黄,溶溶如鸡子之在壳,得时即当饮之,不尔,便坚凝成石,不中服也。
  《衍义》曰:石中黄子,此又字误也。子当作水,况当条目言未成余粮黄浊水,焉得却名之子也?若言未乾者,亦不得谓之子也。子字乃水字无疑。又曰:太一余粮者,则是兼石言之者也。今医家用石中黄,只石中乾者及细末者,即便是。若用禹余粮石,即用其壳故#23。故本条言一名石脑,须火烧醋淬。如此即是石中黄水为一等,石中黄为一等,太一余粮为一等,断无疑焉。
  无名异
  味甘,平。主金疮折伤内损,止痛,生肌肉。出大食国。生於石上。状如黑石炭,蕃人以油炼如黳石,嚼之如肠。
  《图经》曰:无名异,出大食国,生於石上。今广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里龙济山中亦有之。黑褐色,大者如弹丸,小者如墨石子。采无时。《本经》云:味甘,平。主金疮折伤内损,生肌肉。今云味咸,寒。消肿毒痈疣,与《本经》所说不同,疑别是一种。又岭南人云:有石无名异,绝难得。有草无名异,彼人不甚贵重。岂《本经》说者为石,而今所有者为草乎?用时以醋磨涂傅所苦处。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无名异,无毒。
  《衍义》曰:无名异,今《图经》曰:《本经》云,味甘,平。治金疮折伤,生肌肉。今云味咸,寒。消肿毒痈肿,与《本经》所说不同,疑别是一种。今详上文三十六字,未审今云字下,即不知是何处云也。
  黄石脂
  味苦,平,无毒。主养脾气,安五脏,调中,大人、小儿泄痢肠澼,下脓血,去白虫,除黄疸,痈疽虫。久服轻身延年。生嵩高山。色如莺雏。采无时。曾青为之使,恶细辛,畏蜚蠊。
  雷公云:凡使,须研如粉,用新汲水投於器中,搅不住手,了,倾作一盆。如此飞过三度。澄者去之,取飞过者,任入药中使用,服之不间多少,不得食卵味。
  黑石脂
  味咸,平,无毒。主养肾气,强阴,主阴蚀疮,止肠澼泄痢,疗口疮咽痛。久服益气,不饥延年。一名石涅,一名石墨。出颖川阳城。采无时。
  陶隐居云:此五石脂如《本经》,疗体亦相似,《别录》各条,所以具载,今俗用赤石、白石二脂尔。
  《日华子》云:五色石脂,并温,无毒。畏黄苓、大黄。
  白青
  味甘、咸、酸,平,无毒。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可消为铜剑,辟五兵。生豫章山谷。采无时。
  陶隐居云:此医方不复用,市人亦无卖者,惟《仙经》三十六水方中时有须处。铜剑之法,具在《九元子卫》中。
  《唐本》注云:陶所云,今空青,圆如铁珠,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研之色有如碧色,谓之碧青,不入画用。无空青时,亦用之,名鱼目青,以形似鱼目故也。今出简州、梓州者好。
  菩萨石
  平,无毒。解药毒、蛊毒,及金石药发动作痈疽渴疾,消扑损瘀血,止热狂惊痛,通月经,解风肿,除淋,并水磨服。蛇虫、蜂蜴、狼犬、毒箭等所伤,并末傅之,良。新补。见《日华子》。
  《衍义》曰:菩萨石,出峨媚山中,如水晶明彻,日中照出五色光,如峨媚普贤菩萨圆光,因以名之。今医家鲜用。
  婆娑石
  主解一切药毒,瘴疫热闷头痛。生南海。胡人采得之,无斑点,有金星,磨成乳汁者为上。又有豆斑石,虽亦解毒,功力不及,复有鄂绿,有文理,磨点鸡热血,当化成水是也。此即俗谓之摩娑石。
  《衍义》曰:婆娑石,今则转为摩娑石,如淡色石绿间微有金星者佳,磨之色如淡乳汁,其味淡。又有豆斑石,亦如此石,但於石上有黑斑点,无金星。
  绿矾
  凉,无毒。治喉痹,蚛牙,口疮及恶疮疥癣。酿鲫鱼烧灰和服,疗肠风泻血。新补。见(日华子》。
  《图经》曰:文具附矾石条下。
  柳絮矾
  冷,无毒。消痰,治渴,润心肺。新补。见(日华子》。
  《图经》:文具附矾石条下
  扁青上音褊
  味甘,平,无毒。主目痛、明目,折跌,痈肿,金疮不瘳,破积聚,解毒气,利精神,去寒热风痹,及丈夫茎中百病,益精。久服轻身不老。生朱崖山谷、武都、朱音殊提音持。采无时。
  陶隐居云:《仙经》俗方都无用者。朱崖郡先属交州,在南海中,晋代省之。朱提郡今属宁州。
  禹锡云:按吴氏云:扁青,神农、雷公:小寒,无毒。生蜀郡。治丈夫内绝,令人有子。
  金线矾
  《广州志》云:生波斯国。味咸、酸、涩,有毒。主野鸡瘘痔,恶疮疥癣等疾。打破内有金线文者为上。多入烧家用。
  波斯白矾
  《广州记》云:出大秦国。其色白而莹净,内有棘针纹。味酸、涩,温,无毒。主赤白漏下,阴蚀泄痢,疮疥,解一切虫蛇等毒。去目赤暴肿,齿痛。火炼之良。恶牡砺。多入丹灶家,功力逾於河西石门者,近日文州诸番往往亦有,可用也。
  古镜
  味辛,无毒。主惊痫邪气,小儿诸恶。煮取汁和诸药煮服之。文字弥古者佳尔。
  金浆
  味辛,平,无毒。主长生神仙。久服肠中尽为金色也。
  铁锈
  主恶疮疥癣,和油涂之。蜘蛛虫等咬,和蒜磨傅之。此铁上衣也。铸生铁上者堪用。
  铜盆
  主熨霍乱。可盛灰厚二寸许,以炭火安其上,令微热,下以衣籍#24患者腹,渐渐熨之。腹中通热差。
  黄银
  银注中苏云:作器辟恶,瑞物也。按瑞物即黄银载於一《图经》。银瓮丹甑,非人所为,既堪为器,明非瑞物。今乌银辟恶,煮之,工人以为器物,养生者为器,以煮药。兼於庭中,高一丈,夜承得醴,投别器中,饮长年。今人作乌银以硫黄熏之,再宿,泻之出,即其银黑矣。此是假,非真也。
  石黄
  雄黄注中陶云:通名黄石。按石黄,今人敲取精明者为雄黄,外黑者为熏黄。主要疮,杀虫,熏疮疥虮虱,和诸药熏嗽。其武都雄黄,烧不臭。熏黄中者,烧则臭。以此分别之,苏云通名,未知是也。
  玄黄石
  味甘,平,温,无毒。主惊恐身热邪气,镇心。久服令人眼明,令人悦泽。出淄川北海山谷土中。如赤土,代赭之类。又有一名零陵,极细,研服之,如代赭。土人用以当朱,呼为赤石,恐是代赭之类也。人未用之。
  石栏杆
  味辛,平,无毒。主石淋,破血,产后恶血。磨服,亦煮汁服,亦火烧投酒中服。生大海底,高尺余,如树,有眼、茎,茎上有孔,如物点之,渔人以网罾得之,初从水出,微红,后渐青。
  石髓
  味甘,温,无毒。主寒热中,羸瘦无颜色,积聚,心腹胀满,食饮不消,皮肤枯槁,小便数疾,癖块,腹内肠呜,下痢,腰脚疼冷,男子绝阳,女子绝产,血气不调,令人肥健能食,合金疮。性拥,宜寒瘦人。生临海华盖山石窟。土人采取,澄淘如泥,作丸如弹子,有白有黄,弥佳矣。
  玉膏
  味甘,平,无毒。玉石。主延年神仙。卫家取蟾蜍膏软玉如泥,以苦酒消之成水,此则为膏之法。未试。玉石间水,饮之长生,令人体润,以玉投朱草汁中,化成醴,朱草瑞物,已出金水卷中。《十洲仙记》瀛洲有玉膏泉如酒,饮之数杯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有仙家似吴儿,虽仙境之事,有可凭者,故以引为证也。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竟
  #1色:晦明轩本此下有『画石上有青白腻文,入用妙也。黄滑石色似金,颗颗圆』二十一字。
  #2蜜:原作『密』,据晦明轩本改。
  #3钱:晦明轩本『钱」下有『匕』字。
  #4丹:晦明轩本无此字。
  #5图经曰:原作『日华子云』,据晦明轩本改。
  #6亦:晦明轩本作『立』。
  #7亦: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8正:晦明轩本作『三』。
  #9空:晦明轩本『空」上有『腹中』二字。
  #10乾:原作『石」,据晦明轩本改。
  #11钦:晦明轩本作『恭』。
  #12澈:原作『彻』,据晦明轩本改。下仿此。
  #13惊:晦明轩本『惊』下有『悸』字。
  #14澈:原作『彻』,据晦明轩本改。下仿此。
  #15燕:晦明轩本作『榴』。
  #16肠: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7杵:原作『杆』,据晦明轩本改。
  #18槐:晦明轩本作『桃』。
  #19滓:晦明轩本作『饮』。
  #20已:晦明轩本作『正』。
  #21者:原作『也』,据晦明轩本改。
  #22处处:晦明轩本『处』下不迭『处』字。
  #23故:晦明轩本无『故』字。
  #24籍:晦明轩本作『藉』。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村许洪校正
  玉石部中品
  雄黄
  味苦、甘,平、寒、大温,有毒。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疗疥虫,□疮,目痛,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百节中大风,积聚,癖气中恶,腹痛,鬼疰,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杀诸蛇虺毒,解藜芦毒,悦泽人面。炼食之,轻身神仙。饵服之,皆飞入人脑中,胜鬼神,延年益寿,保中不饥。得铜可作金。一名黄食石。生武都山谷、炖煌山之阳。采无时。
  《图经》曰:雄黄,生武都山谷炖煌山之阳,今阶州山中有之。形块如丹砂,明澈不挟石,其色如鸡冠者为真。有青黑色而坚者名熏黄,有形色似真而气臭者名臭黄,并不入服食药,只可疗疮疥耳。其臭以醋洗之便可断气,足以乱真,用之尤宜细辨。又阶州接西戎界,出一种水窟雄黄,生於山岩中有水泉流处。其石名青烟石、白鲜石。雄黄出其中,其块大者如胡桃,小者如栗豆,上有孔窍,其色深红而微紫,体极轻虚,而功用胜於常雄黄,丹灶家尤所贵重。或云雄黄,金之苗也,故南方近金坑冷处时或有之,但不及西来者真好耳。
  《唐本》注云:出石门名石黄者,亦是雄黄,而通名黄食石。而石门者最为劣尔,岩#1昌、武都者为佳,块方数寸,明彻如鸡冠,或以为枕,服之辟恶。其青黑坚者,不入药用。若火飞之而疗疮亦无嫌。又云:恶者名熏黄,用熏疮疥,故名之,无别熏黄也。正#2观年中以岩州新出有得方数尺者,但重脆不可全致之尔。
  《日华子》云:雄黄,微毒。治疥癣,风邪,癫痫,岚瘴,一切蛇虫犬兽伤咬。久服不饥。通赤亮者为上,验之,可以□#3虫死者为真,臭气少,细嚼口中含汤不激辣者,通用。
  雷公云:凡使,勿用熏鸡黄、自死黄、夹腻黄。其臭黄真似雄黄,只是臭不堪用,时用以醋洗之三两度,便无臭气,勿误用也。次有夹腻黄,亦似雄黄,其内一重黄一重石,不堪用。次有熏鸡黄,亦似雄黄,如乌鸡头上冠也。凡使,要似鹧鸪乌肝色为上。
  《抱朴子》云:雄黄当得武都山所出者,纯而无杂,其赤如鸡冠,光明晔晔者,乃可用耳,其但纯黄似雄黄色无光者,不任作仙药,可以合理病药耳。
  《抱朴子》又云:饵之法,或以蒸煮,或以酒服,或以消石化为水乃凝,之,或以猪胴#4裹蒸之於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三物炼之,引之如布,白如冰。服之皆令人长生,百病除,三尸下,瘢痕灭,白发黑,堕齿生,千日玉女来待,可使鬼神。
  《太平广记》:刘无名,成都人也。志希延生,谓古方草木之药,但愈疾得效,见火辄为灰烬,自不能固,岂有延生之力哉?乃入雾中山,尝遇人教服雄黄,凡三十余年。一旦,有二人赤巾朱服,径诣其室,刘问何人?对曰:我太山直事,追摄子耳,不知子以何卫,我已三日冥期,迫促而无计近子,将欲阴符谴责,以稽延获罪,故见形相问。刘曰:余无他卫,但真心至道不视声利,静处幽山,志希度世而已。二使曰:子之黄光照灼於顶,迨高数尺,得非雄黄之功乎?
  《太上八帝玄变经》:小丹法:用雄黄、柏子。拘魂制魄方:柏子细筛去滓,松脂十斤,以和柏子、雄黄各二斤,色如赤李,合药臼中复捣如蒸药一日。如饵,正坐北向,平旦顿服五丸,百日之后,与神人交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