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灵图类
-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
《外台秘要》:治阴□。白头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捣之。随编#50肿处以傅之,一宿当作疮,二十日愈。
《肘后方》:小儿秃。取白头翕根,捣傅一宿,或作疮,二十日愈。
《衍义》曰:白头翁,生河南洛阳界及新安土山中。性温。止腹痛,暖腰膝,《唐本》注及《药性论》甚详。陶隐居失於不审,宜其排叱也。新安县界兼山野中,屡尝见之,正如《唐本》注所说。至今本处山中人卖白头翁丸,言服之寿考,又失古人命名之意。
甘蕉根
根大寒。主痈肿结热。
陶隐居云:本出广州,今都下、东闾并有。根、叶无异,惟子不堪食尔,根捣傅热肿甚良。又有五叶莓,生人篱援间,作藤,俗人呼为笼草。取其根捣傅痈廊亦效。
《唐本》注云:五叶即乌蔹草也。其甘蕉根,味甘,寒,无毒。捣汁服,主产后血胀闷,傅肿,去热毒亦效。岭南者子大,味甘,冷,不益人。北间但有花汁无实。
今注:此药本出广州。然有数种,其子性冷,不益人,故不备载。按此花叶,与芭蕉相似而极大,子形圆长及生青熟黄。南人皆食之,而多动气疾。其根捣傅热肿尤良。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俗为芭蕉,多生江南,叶长丈许,阔二尺余,茎虚软,根可生用,不入方药。
《药性论》云:甘蕉根,捣傅一切痈肿上,乾即更上,无不瘥者。
《日华子》云:生芭蕉根,治天行热狂,烦间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乾人。并绞汁服,及梳头长益发,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罯傅。又云:芭蕉油,冷,无毒。治头风热并女人发落,止烦渴及汤火疮。
《图经》曰:甘蕉根,旧不着所出州郡。陶隐居云:本出广州,江东并有。根、叶无异,惟子不堪食。今出二广、闽中、川蜀者有花,闽、广者实极美,可啖。他处虽多,而作花者亦少,近岁都下,往往种之甚盛,皆芭蕉也。蕉类亦多,此云甘蕉,乃是有子者,叶大抵与芭蕉相类,但其卷心中抽秆作花,初生大萼,如倒垂菡萏,有十数层,层皆作瓣,惭大则花出瓣中,极繁盛。红者如火炬,谓之红蕉。白者如蜡色,谓之水蕉。其花大类象牙,故谓之牙蕉。其实亦有青、黄之别,品类亦多,食之大甘美。亦可暴乾寄远,北土得之,以为珍果。闽人灰埋其皮,令锡滑,绩以为布,如古之锡衰焉。其根极冷,捣汁以傅肿毒,蓐妇血妨,亦可饮之。又芭蕉根,性亦相类,俚医以治时疾,狂热及消渴,金石发动躁热,并可饮其汁。又芭蕉油治暗风痫病,涎作晕闷欲倒者,饮之得吐便瘥,极有奇效。取之用竹筒插皮中,如取漆法。
《食疗》:主黄疸。子,生食大寒。止渴润肺,发冷病。蒸熟暴之令口开,拍取人食之。性寒,通血脉,填骨髓。
《百一方》:发背欲死也,取根捣涂之。
《子母秘录》:治小儿赤游,行於上下,至心即死。捣芭蕉根汁煎,涂之。
《衍义》曰:芭蕉,三年已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茎止一花,全如莲花。叶亦相似,但其色微黄绿,从下脱叶。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莲样,然未尝见其花心,剖而示之亦无蕊,悉是叶,但花头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开,直至中秋后方尽。凡三叶开则三叶脱落。北地惜其种,人故少用。缕其苗为布。取汁,妇人涂发令黑。余说如《经》。
芦根
味甘,寒。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陶隐居云:当掘取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也。
《唐本》注云:此草根,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其花名蓬蕽音农,水煮汁服,主霍乱大善,用有验也。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芦根,使,无毒。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喊不止。
《日华子》云: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图经》曰:芦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二月、八月采,日乾。用之当极取水底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谨按《尔雅》谓:芦根为葭华。郭璞云:芦,苇也,苇即芦之成者,谓蒹为蒹,与廉同,蒹似雈音完而细长,高数尺,江东人呼为蒹。荻与荻同,荻者谓菼他敢切,为薍五芭切。薍似苇而小,中实,江东呼为乌蓲音丘者,或谓之荻。荻至秋坚成,即谓之雈,其芭皆名苕徒雕切,其萌笋皆名虇音绻。若然,所谓芦苇,通一物也。所谓廉,今作蒹者是也。所言菼,人以当薪爨者是也。今人罕能别蒹菼与芦苇。又北人以苇与芦为二物。水傍下湿所生者皆名苇;其细不及指,人家池圃所植者为芦。其干差大,深碧色者,谓之碧芦,亦难得。然则本草所用芦,今北地谓苇者,皆可通用也。古方多单用。葛洪疗呕哕。切根水煮,顿服一升。《必效方》以童子小便煮服,不过三升差。其蓬茸,主卒得霍乱,气息危急者。取一把煮浓汁,顿服二升瘥。兼主鱼蟹中毒,服之尤佳。其笋,味小苦,堪食。法如竹笋,但极冷耳。
《唐本》:余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乾用之。
雷公云:凡使,须要逆水芦。其根逆水生并黄泡肥厚者,味甘,采得后去节须并上赤黄了,细锉用。
《圣惠方》:治食马肉中毒,痒痛。芦根五两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千金方》:治乾呕哕,若手足厥冷。芦根三斤浓煮汁,饮之。
《肘后方》:食鲈鱼肝,鯸鮧鱼中毒。锉芦根煮汁一二升,饮之。
《梅师方》;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胀口乾,忽发热妄语。煮芦根饮之。
《金匮主函方》: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鬼臼
味辛,温、微温,有毒。主杀蛊毒,鬼疰精物,辟恶气不祥,逐邪,解百毒,疗咳嗽喉结,风邪烦惑,失魄妄见,去目中肤翳,杀大毒,不入汤。一名爵犀,一名马目毒公,一名九臼,一名天臼,一名解毒。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畏垣衣。
陶隐居云:鬼臼如射干,白而味甘,温,有毒。主风邪,鬼疰,蛊毒,九臼相连,有毛者良。一名九臼,生山谷,八月采,阴乾。又似钩吻。今马目毒公如黄精,根臼处似马眼而柔润。鬼臼似射干、朮辈,有两种:出钱塘、近道者,味甘,上有丛毛,最胜;出会稽、吴兴者,乃大,味苦,无丛毛,不如,略乃相似而乖异毒公。今方家多用鬼臼,少用毒公,不知此那复顿尔乖越也。
《唐本》注云:此药生深山岩石之阴。叶如蓖麻、重楼辈。生一茎,茎端一叶,亦有两歧者。年长一茎,茎枯为一臼。假令生来二十年,则有二十臼,岂惟九臼耶?根肉皮须并似射干,今俗用皆是射干。及江南别送一物,非真者。今刑州当阳县、硖州远安县、襄州荆山县山中并有之,极难得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花生茎间,赤色。今出硖州、襄州深山,二月、八月采根,日乾用之。
《药性论》云:鬼臼,使,味苦。能主尸疰,殗殜劳疾,传尸瘦疾,主辟邪气,逐鬼神。
《图经》曰:鬼臼,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今江宁府、滁、舒、商、齐、杭、襄、硖州、荆门军亦有之,多生深山岩石之阴。叶似蓖麻、重楼辈。初生一茎,茎端一叶,亦有两歧者,年长一茎,茎枯为一臼,二十年则二十臼也。花生茎间,赤色,三月开,后结实。根、肉、皮、须并似射干,俗用皆是射干,当细别之。二月、八月采根,暴乾用。古方治五尸,鬼疰,百毒,恶气方用之。一说鬼臼生深山阴地,叶六出或五出,如雁掌。茎端一叶如伞,盖旦时东向,及暮则西倾,盖随日出没也。花红紫如荔枝,正在叶下,常为叶所蔽,未常见日。一年生一叶,既枯则为一臼,及八九年则八九臼矣。然一年一臼生而一臼腐,盖陈新相易也,故俗又名曰害母草。如芋魁、乌头辈亦然。新苗生则旧苗死,前年之魁腐矣。而本草注谓全似射干,今射干体状虽相似,然臼形浅薄,大异鬼臼,鬼臼如八九天南星侧比相迭,而色理正如射干。要者,当使人求苗采之,市中不复有也。
角蒿
味辛、苦,平,有小毒。主甘湿□诸恶疮有虫者。
《唐本》注云:叶似白蒿,花如瞿麦,红赤可爱,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月、八月采。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蛇床、青蒿等。子角似蔓菁,实黑细,秋熟,所在皆有之。
陈藏器云:□蒿,味辛,温,无毒。主破血下气,煮食之似小蓟。生高岗。宿根先於百草。一名莪蒿。《尔雅》云:莪,萝。注:□蒿也。释曰:《诗˙小雅》云:菁菁者莪。陆机云:莪蒿也,一名萝蒿。生泽田堑洳处。叶似邪蒿而细,科生三月中。茎可食,又可蒸,香美,味颇似茎蒌蒿。
雷公云:凡使,勿用红蒿并邪蒿,二味真似角蒿,只是上香角短。采得,并於槐砧上细锉用之。
《外台秘要》:凡齿龈宣露多是疳。角蒿取灰,夜涂龈上。使慎,油腻、沙糖、乾枣切忌之。
《千金方》:治口中疮久不瘥,入胸中并生疮。角蒿灰涂之一宿效,口中若有汁,吐之。
《宫气方》:治小儿口疮。角蒿灰贴疮,妙。
《衍义》曰:角蒿,茎、叶如菁#51蒿,开淡红紫花,花大约径三四分。花罢,结角子,长二寸许,微弯。苗与角治口齿绝胜。
马兜铃
味苦,寒,无毒。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瘘疮。生关中,藤绕树而生。子状如铃,作四五瓣。今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马兜铃,平。能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连连不可。
《日华子》云:治痔瘘疮,以药於瓶中烧熏病处,入药炙用,是上青木香,独行根子。越州七八月采。
《图经》曰:马兜铃,生关中,今河东、河北、江淮、夔、浙州郡亦有之。春生苗如藤蔓,叶如山芋叶,六月开黄紫花,颇类枸杞花,七月结实枣许大如铃,作四五瓣。其根名云南根,似木香,小指大,赤黄色。亦名土青木香。七月、八月采实,暴乾。主肺病。三月采根,治气下膈,止刺痛。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去叶并蔓了,用生绢袋盛,於东屋角畔悬。令乾了,擘作片,取向裹了#52,去革膜,并令净,用子并皮。勿令去革膜不尽用之。
《圣惠方》:治五种蛊毒。用兜铃根三两为末,分为三贴,以水一盏,煎五分,去滓,频服。当吐蛊出,未快再服,以快为度。又方:草蛊术正因方及岭南。人若行此毒,入人咽刺痛欲死者。用兜铃苗一两,为末。以温水调下一钱匕,即消化,蛊出,效。
《外台秘要》:崔氏蛇蛊,食饮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咽不下,吐不出,闷心热。服兜铃即吐出。又服麝香一钱匕,即吐蛊毒。
《简要济众》:治肺气喘嗽。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却壳,酥半两,入碗内拌和匀,慢火炒乾,甘草一两炙,二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以药末含咽津,亦得。
《衍义》曰:马兜铃,蔓生,附木而上。叶脱时,铃尚垂之,其状如马项铃,故得名。然熟时则自折坼,间有子全者。采得时须八九月间。治肺气喘急。
仙茅
味辛,温,有毒。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一名独茅根,一名茅瓜子,一名婆罗门参。《仙茅传》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尔。生西域,又大庾岭。亦云忌铁及牛乳。二月、八月采根。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治一切风气,延年益寿,补五劳七伤,开胃下气,益房事。彭祖单服法:以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无妨损。
《图经》曰:仙茅,生西域及大庾岭,今蜀川、江湖、两浙诸州亦有之。叶青如茅而软,复稍阔,面有纵理,又似棕榈。至冬尽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栀子黄,不结实。其根独茎而直,傍有短细根相附,肉黄白,外皮稍粗,褐色。二月、八月采根,暴乾用。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结黑子。谨按《续传信方》叙仙茅云:主五劳七伤,明目,益筋力,宣而复补,本西域道人所传。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明皇服之有效,当时禁方不传。天宝之乱,方书流散,。上都不空三藏始得此方,传与李勉司徒、路嗣恭尚书、齐杭给事、张建封仆射,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无效、及得此药,其益百倍。齐给事守缙云、日少气力,风疹继作,服之遂愈。八九月时采得,竹刀子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两宿,阴乾捣筛,熟蜜丸如梧子,每旦空肚酒饮任使下二十丸。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减药力也。《续传信方》伪唐筠州刺史王颜所着,皆因#53书编录,其方当时盛行。故今江南但呼此药为婆罗门参。
《海药》云:生西域。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文理。其黄色多涎。梵云呼为阿输乾阤。味甘,微温,有小毒。主风,补缓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久服轻身,益颜色。自武城来,蜀中诸州皆有。叶似茅,故名日仙茅。味辛,平。宣而复补,无大毒,有小热,有小毒。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不倦。用时竹刀切,糯米泔浸。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清水洗令净,刮上皮,於槐砧上用铜刀切豆许大,却用生稀布袋盛,於乌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湿拌了蒸,从巳至亥,取出暴乾。勿犯铁器,斑人须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