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灵图类
-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
萹蓄
味苦,平,无毒,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疗女子阴蚀。生东莱山谷。五月采,阴乾。
陶隐居云:处处有,布地生,花节间白,叶细绿,人亦呼为萹竹。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如竹,茎有节,细如钗股。生下湿地,今所在有。二月、八月采苗,日乾。
《尔雅》云:竹,萹蓄。释云:李巡云:一物二名也。孙炎引《诗˙卫风》云:绿竹猗猗。郭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又杀虫。陶注本草谓之萹竹是也。
《药性论》云:萹竹,使,味甘。煮汁与小儿服,主蛔虫等咬心,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死者,取十斤细锉,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饴。空心服,虫自下,皆尽止。主患痔疾者,常取叶捣汁服,效。治热黄,取汁顿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根一握洗去土,捣汁服之一升,恶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又傅热肿,效。
《图经》曰:萹蓄,亦名萹竹。出东莱山谷,今在处有之。春中布地生道傍,苗似瞿麦,叶细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间花出甚细,微青黄色,根如蒿根,四月、五月采苗,阴乾。谨按《尔雅》云:竹,萹蓄。郭璞注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又杀虫。《卫诗》:绿竹猗猗。说者曰:绿王刍也。竹,萹竹也;即谓此萹蓄。方书亦单用治虫。葛洪小儿蛔方,煮汁令浓,饮之即差。
《食疗》云:蛔虫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水取叶十斤,细切;以水三石三斗,煮如饧,去滓。通寒温,空心服一升,虫即下。至重者再服,仍通宿勿食,来日平明服之。患治#37,常取萹竹叶煮汁澄清,常用以作饭。又,患热黄、五痔。捣汁顿服一升,重者再服。丹石发,冲眼目肿痛。取根一握,洗。,以少水,绞取汁服之。若热肿处,捣根、茎傅之。
《外台秘要》:治丹发疼痛。捣萹竹汁服一升,一两服便差。若未差,再服效。
《千金翼》:治外痔。捣萹竹绞取汁,溲面作馎饦,空心吃。日三度,常吃。
《肘后方》:恶疮连痂痒痛,捣萹竹封痂,落即差。
《食医心镜》:治小儿绕虫攻下部痒。取萹竹叶一握,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饮之,虫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又方:治霍乱,吐痢不止。萹竹,豉汁中以五味调和,煮羹食之,佳。
《杨氏产乳》:治虫#38,状如蜗牛,食#39下部痒。取萹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岁儿空腹服三五合,隔宿食,明早服之,尤佳。
狼毒
味辛,平,有大毒。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胁下积癖,恶疮鼠瘘疽蚀,鬼精蛊#40毒,杀飞鸟走兽。一名续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二月、八月采根,阴乾。陈而沉水者良。大豆为之使,恶麦句姜。
陶隐居云:秦亭在陇西,亦出宕昌。乃言止有数亩地生,蝮蛇食其根,故为难得。亦用太山者,今用出汉中及建平。云与防葵同根类,但置水中沉者便是狼毒,浮者则防葵。俗用稀,亦难得,是疗腹内要药尔。
《唐本》注云:此物与防葵都不同类,生处又别。狼毒今出秦州、成州,秦亭故在二州之界,其太山、汉中亦不闻有。但秦陇寒地,元无蝮蛇。复云数亩地生,蝮蛇食其根,谬矣。
今按:别本注云:与麻黄、橘皮、吴茱萸、半夏、枳实为六陈也。又按狼毒,叶似商陆及大黄,茎、叶上有毛,根皮黄,肉白。以实重者为良,轻者力劣。秦亭在陇西,奉高乃太山下县。亦出宕昌及汉中、建平。旧经陶云:与防葵同根,以置水中,浮者即是防葵,沉者即是狼毒,此不足为信。假使防葵秋冬采者坚实,得水皆沉;狼毒春夏采者轻虚,得水乃浮尔。按此与防葵全别,生处不同,故不可为比类。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根似玄参,浮虚者为劣也。
《药性论》云:狼毒,使,味苦、辛,有毒。治痰饮症瘕,亦杀鼠。
《图经》曰:狼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今陕西州郡及辽、石州亦有之。苗叶似商陆及大黄,茎、叶上有毛,四月开花,八月结实,根皮黄,肉白。二月、八月采,阴乾。以陈而沉水者良。葛洪治心腹相连常胀痛者。用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如桐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再一丸,至六日又三丸,自一至三常服即瘥。《千金》疗恶疾。以狼毒、秦艽分两等,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二,常服之差。
《圣惠方》:治乾癣,积年生痂,搔之黄水出,每逢阴雨即痒。用狼毒末涂之。
《集效方》:治脏腑内一切虫病。川狼毒杵末,每服一大钱,用饧一皂子大,沙糖少许,以水同化,临卧空腹服之。服时先吃微紧,食药一服,来日早取下虫,效。
豨音喜莶音杴
味苦,寒,有小毒。主热□,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多则令人吐。
《唐本》注云:叶似酸浆而狭长,花黄白色。一名火莶。田野皆识之。
今按:《别本》注云:三月、四月采苗叶,暴乾。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高二尺许,子青黄,夏采叶用,所在下湿地有之。
《图经》曰:豨莶,俗呼火杴草。《本经》不着所出州郡,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似芥菜而狭长,文粗。茎高三二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结实,颇似鹤虱。夏采叶,暴乾用。近世多有单服者,云甚益元气。蜀人服之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叶,去根、茎、花、实,净洗,暴乾。入甑中,层层洒酒与蜜,蒸之又暴,如此九过则已。气味极香美,熬,捣筛,蜜丸,服之。云: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诸州所说,皆云性寒,有小毒,与《本经》意同。惟文州、高邮军云性热,无毒。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之。用去粗茎,留枝、叶、花、实,蒸暴。两说不同,岂单用叶乃寒而有毒;并枝、花、实则热而无毒乎?抑系二#41地所产而然邪?
成讷云:江陵府节度使,进□莶丸方:臣有弟誁,年三十二中风,床枕五年,百医不差。有道人锺针者,因睹此患曰:可饵□莶丸必愈。其药多生沃壤,高三尺许,节叶相对,其叶当夏五月已来收,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温水洗泥土,摘其叶及枝头。凡九蒸九暴,不必火燥,但取蒸为度。仍熬捣为末,丸如桐子大,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忽加#42,不得忧虑,是药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复故。五千丸,当复丁壮。臣依法修合,与誁服,果如其言。锺针又言:此药与本草所述功效相异,盖出处盛在江东,彼土人呼猪为豨,呼臭为莶气,缘此药如猪莶气,故以为名。但经蒸暴,莶气自泯,每当服后,须吃饭三五匙压之。五月五日采者佳。奉宣付医院详录。
张咏云:知益州进豨莶丸表:臣因换龙兴观,掘得一碑,内说修养气卫,并药方二件。依方差人访问采觅,其草颇有异,金棱银线,素根紫荄,对节而生。蜀号火炊,茎、叶颇同苍耳。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吃至百服,眼目轻明。即至千服,髭鬓乌黑,筋力校健,效验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罗守一,曾因中风坠马,失音不语。臣与十服,其病立痊。又和尚智严,年七十,忽患偏风,口眼喎邪,时时吐涎。臣与十服尽,亦便得瘥。今合一百剂,差职员史元奏进。
马鞭草主下部□疮。
陶隐居云:村墟陌甚多。茎似细辛,花紫色,叶微似蓬蒿也。
《唐本》注云:苗似狼牙及茺蔚,抽三四穗,紫花,似车前,穗类鞭鞘#43,故名马鞭,都不似蓬蒿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马鞭草,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若云似马鞭鞘,亦未近之。其节生紫花,如马鞭节。
禹锡等按:《蜀本》云:味苦,微寒,无毒。又《图经》云:生湿地。花白色,抽三四穗,以七月、八月采苗,日乾。所在皆有之。
《药性论》云:马鞭草亦可单用。味苦,有毒。生捣水煎去滓,成煎如饴。空心酒服一匕。主破腹中恶血皆下,杀虫良。
《日华子》云:味辛,凉,无毒。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似益母草,茎圆,并叶用。
《图经》曰:马鞭草,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衡山、庐山、江淮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似狼牙,亦类益母而茎圆,高二三尺。抽三四穗子,七月、八月采苗叶,日乾用。味甘、苦,微寒,有小毒。或云子亦通用,古方多用之。葛氏治卒大腹水病。用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厚,以粉和丸。一服二三大豆许,加四五豆,神良。
《圣惠方》:治白癞。用马鞭草,不限多少为末。每服食前,用荆芥、薄荷汤调下一钱匕。又方:治妇人月水滞涩不快,通结成瘕块,肋胀大欲死。用马鞭草根、苗五斤,锉细,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别於冷器中熬成膏。每食前温酒调下半匙。
《外台秘要》:治蠼螋尿。马鞭草烂捣以封之,乾复更易差。
《千金方》:食鱼鲙及生肉,在胸膈不化,必成症瘕。捣马鞭草汁饮之一升,生姜水亦得,即消。又方:治喉痹,躁肿连颊,吐气数者,名马喉痹。马鞭草一握勿见风,截去两头,捣取汁服之。
《集验方》:治男子阴肿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捣马鞭草涂之。
苎根
寒。主小儿赤丹。其渍苎汁,疗渴。
陶隐居云:即今绩苎尔。又有山苎亦相似,可入用也。
《唐本》注云:《别录》云:根,安胎,贴热丹毒肿有效。沤苎汁,主消渴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苎,破血,渍苎与产妇温服之。将苎麻与产妇枕之,止血晕。产后腹痛,以苎安腹上则止。蚕咬人毒入肉,取苎汁饮之。今以苎近蚕种,则蚕不生也。
禹锡等按:《蜀本》注云:苗高丈已来,南人剥其皮为布,二月、八月采。江左山南皆有之。
《药性论》云:苎麻根,使,味甘,平。主怀妊安胎。
《日华子》云:味甘,滑冷,无毒。治心膈热,漏胎下血,产前后心烦闷,天行热疾,大渴大狂,服金石药人心热,罯毒箭蛇虫咬。
《图经》曰:苎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闽、蜀、江、浙多有之。其皮可绩布。苗高七八尺。叶如楮叶,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间着细穗青花。其根黄白而轻虚,二月、八月采。又有一种山苎亦相似。谨按陆机《草木疏》云:苎,一科数十茎,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须藏#44种。刑、杨间岁三刈,官令诸园种之,岁再刈,便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处自脱,得裹如筋者煮之,用缉。今江浙、闽中尚复如此。孕妇胎损方所须。又主白丹。浓煮水浴之,日三四差。韦宙疗痈疽发背,初觉未成脓者。以苎根、叶熟捣傅上,日夜数易之,肿消则差矣。
《圣惠方》:治妊娠胎动欲堕,腹痛不可忍者。用苎根二两锉,银五两,酒一盏,水一大盏#45同煎,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作二服。
《外台秘要》:《备急》治白丹。苎根三斤,小豆四升,以水二斗,煮以浴三四遍,浸洗妙。
《肘后方》:丹者,恶毒之疮,五色无常。苎根三斤,水三斗煮浴。每日涂之。又方:胎动不安。取苎根如足大指者一尺,□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
《斗门方》:治五种淋。用苎麻根两茎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取半碗。频服即通。大妙。
《梅师方》:治诸痈疽发背,或发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速消方:捣苎根傅之,数易。又方:治妊娠忽下黄汁如胶,或如小豆汁。苎根切二升,去黑皮,以银一斤,水九升,煎取四升。每服入酒半升或一升煎药,取一升,分作二服。
《衍义》曰:苎根,如荨麻。花如白杨而长,成穗生,每一朵,凡数十穗,青白色。
白头翁
味苦,温,无毒、有毒。主温疟狂易音羊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瘕#46疮。鼻衄。一名野丈人,一名明#47王使者,一名楫#48何草。生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陶隐居云:处处有。近根处有白茸,状似人白头,故以为名。方用亦疗毒痢。
《唐本》注云: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仅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今言近根有白茸,陶似不识。太常所贮蔓生者,乃是女萎。其白头翁根,甚疗毒痢,似续断而扁。
今按:《别本》注云:今处处有。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也。又今验此草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近根者有白茸,旧经陶注则未述其茎、叶,唐注又云:叶似芍药,实大如鸡子,白毛寸余,此皆误矣。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有细毛,不滑泽,花蕊黄。今所在有之,二月采花,四月采实,八月采根,皆日乾。
《药性论》云:白头翁,使,味甘、苦,有小毒。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齿痛,主项下瘤疬。又云:胡王使者,味苦,有毒。主百骨节痛,豚实为使。
《日华子》云:得酒良。治一切风气,及暖腰膝,明目,消赘子。功用同上,茎、叶同用之。
《图经》曰:白头翁,生嵩山山谷,今近京州郡皆有之。正月生苗作丛,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端,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根紫色,深如蔓菁。二月、三月开紫花,黄蕊,五月、六月结实。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七月、八月采根,阴乾用。今俗医用合补下药,服之大暖#49,亦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