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衍义本草

  地肤子
  蜀州 密州
  味苦,寒,无毒。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使人润泽。一名地葵,一名地麦。生荆州平泽及田野。八月、十月采实,阴乾。
  《图经》曰:地肤子,生荆州平泽及田野,今蜀川、关中近地皆有之。初生薄地五六寸,根形如蒿,茎赤叶青,大似荆芥。三月开黄白花,八月、九月采实,阴乾用。陶隐居谓茎苗可为扫帚者。苏恭云:苗极弱、不能胜举。二说不同,而今医家便以为独扫是也。故苏注云其叶味苦,寒,无毒。主大肠泄泻,止赤白痢,和气,涩肠胃,解恶疮毒。三四月、五月采。
  《药性论》云:地肤子,君。一名益明。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陶隐居云:今田野间亦多,皆取茎苗为扫帚。子微细,入补丸散用,《仙经》不堪用。
  《唐本》注云:地肤子,田野人名为地麦草,叶细茎赤,多出熟田中。苗极弱,不能胜举。今云堪为扫帚,恐人未识之。《别录》云:捣绞取汁,主赤痢,洗目去热,暗雀盲。苗灰,主痢亦善。北人亦名涎衣草。
  《外台秘要方》:治目痛及眯忽中伤,因有热暝者。取地肤子白汁#22注目中。又方:治手足烦疼。地肤草三两,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一剂。
  《肘后方》:治积年久疢腰痛,有时发动。六月、七月取地肤子乾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子母秘录方》:治妊娠患淋,小便数,去少,忽热痛酸索,手足疼烦。地肤子十二两,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杨氏产乳》:疗小便数多,或热痛酸楚,手足烦疼。地肤草三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三服。
  千岁虆
  兖州
  汁味甘,平,无毒。主补五脏,益气,续筋骨,长肌肉,去诸痹。久服轻身不饥,耐老,通神明。一名虆芜。生太山川谷。
  《图经》曰:千岁虆,生太山川谷。作藤生,蔓延木上,叶如葡萄而小。四月摘其茎,汁白而甘。五月开花,七月结实,八月采子,青黑微赤。冬惟凋叶。此即《诗》云葛虆者也。苏恭谓是蘡薁藤,深为误妄。陶隐居、陈藏器说最得之。
  陶隐居云:作藤生,树如葡萄,叶如鬼排#23,蔓延木上、汁白。今俗人方药,都不复识用此,《仙经》数处须之。而远近道俗咸不识此,非甚是异物,正是末研访寻识之尔。《草木疏》云:一名苣菰#24,连蔓而生,子赤可食。《毛诗》云:葛虆。注云:似葛之草也。此藤大者盘薄,故云千岁虆,谓蘡薁者,深是妄言。
  《日华子》云:味甘、酸。止渴,悦色。年多大者佳,茎叶同用,又名蘡薁藤。
  《衍义》曰:千岁虆,唐开元末,访隐民姜抚,已几百岁。召至集贤院。言服常春藤,使白发还鬒,则长生可致。藤生太湖,终南往往有之。帝遣使多取,以赐老臣。诏天下使自求之。擢抚银青光禄大夫,号冲和先生。又言终南山有旱藕,饵之延年,状类葛粉。帝取之作汤饼,赐大臣。右骁骑将军甘守诚曰:常春者千岁虆也,旱藕者杜#25蒙也。方家久不用,抚易名以神之。民间以酒渍藤饮者,多暴死,乃止。抚内惭,请求药牢山,遂逃去。今书之以备世疑。
  景天
  味苦、酸,平,无毒。主大热火疮,身热烦,邪恶气,诸蛊毒,痂疤,寒热风痹,诸不足。花,主女人漏下赤白,轻身明目。久服通神不老。一名戒火,一名火母,一名救火,一名据火,一名慎火。生太山川谷。四月四日、七月七日采,阴乾。
  《图经》曰:景天,生太山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人家多种於中庭,或以盆盛植於屋上,云以辟火,谓之慎火草。春生苗,叶似马齿而大,作层而上,茎极脆弱。夏中开红紫碎花,秋后枯死。
  陶隐居云:今人皆盆盛养之於屋上,云以辟火。叶疗金疮止血,以洗浴小儿,去烦热,惊风。
  《日华子》云:景天,冷。治心烦热狂,赤眼,头痛,寒热,游风丹肿,妇人带下。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慎火草,叶似马齿苋而大。
  《药性论》云:景天,君,有小毒。能治风疹恶疰疮#26,小儿丹毒及治发热惊疾。花能明目。
  《外台秘要方》:治瘾疹。以慎火草一斤,捣绞取汁,傅上热炙,摸之再三,即差。
  《千金方》:治小儿丹发。慎火草生一握,捣绞汁,以拭之□上,日十遍,夜三四遍。《谭氏小儿方》同。
  《杨氏产乳方》:疗姻火丹发,从背起或两胁及两足,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两,捣和如泥,涂之。又方:疗萤火丹从头起,慎火草捣和苦酒涂之。
  《衍义》曰:景天,陶隐居既云,今人皆盆盛,养之於屋上,即知是草药。又言广州城外有一株,云可三四围,呼为慎火木。既曰云,即非亲见也。盖是传闻,亦非误耳,乃陶之轻听也。然极易种,但折生枝置土中,频浇溉,旬日便生根,浓研取汁,涂火心疮,甚验。乾为末,水调,扫游风、赤尰频热者。
  茵蔯蒿
  味苦,平、微寒,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乾。
  《图经》曰:江宁府又有一种茵蔯,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蔯,乃有数种。本草论之,但有茵蔯蒿,而无山茵蔯。本草注云:茵蔯蒿叶似蓬蒿而紧细。今京下北地用为山茵蔯者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蔯疗脑#27,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诸家议论,谓家茵蔯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蔯蒿复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为山苜陈,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
  《药性论》云:茵蔯蒿,使,味苦、辛,有小毒。治眼目通身黄,小便赤。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似蓬蒿而叶紧细,茎,冬不死,春又生。惟入疗黄疸用。《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蔯乃云此,恐是误尔。
  陈藏器云:茵蔯本功外,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虽蒿类,苗细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蔯,后加蒿字也。今又详:此非菜中茵蔯也。
  《日华子》云:石茵蔯,味苦,凉,无毒。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疼;瘴疟,女人症瘕,并闷损乏绝。又名茵蔯蒿、山茵蔯。本出和州及南山,岭上皆有。
  雷公云:凡使,须用叶有八角者,采得阴乾,去根细锉用,勿令犯火。
  《千金方》:治遍身风痒,生疮疥。茵蔯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立瘥。
  《食医心镜》:茵蔯,主除大热,黄疸,伤寒头痛,风热瘴疠,利小便。切煮羹,生食之亦宜。
  《衍义》曰:茵蔯蒿,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者,身面悉黄,用之极效。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蔯、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然此药以茵蔯蒿为本,故书之。
  杜若
  味辛,微温,无毒。主胸胁下逆气,温中,风入脑户,头痛肿,多涕相出,眩倒目□□莫郎切,止痛,除口臭气。久服益精,明目,轻身,令人不忘。一名杜蘅,一名杜莲,一名白莲,一名白苓#28,一名若芝。生武陵川泽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暴乾。得辛夷、细辛良,恶柴胡、前胡。
  《图经》曰:杜若,生武陵川泽及冤句,今江湖多有之。叶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辛味,子如豆蔻。二月、八月采根暴乾用。谨按:此草一名杜蘅,而中品自有杜蘅条。杜蘅,《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广#29雅》所谓楚蘅者也。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叶似姜而有文理,根似高良姜而细,味辛香。又绝似旋复根,殆欲相乱,叶小异尔。《楚辞》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此者一名杜蘅,今复别有杜蘅,不相似。
  雷公云:凡使,勿用鸭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凡修事,采得后,刀刮上黄赤皮了,细锉,用三重绢作袋盛,阴乾。临使以蜜浸一夜,至明漉出用。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蔻。今出硖州、岭南者好。
  沙参
  归州 淄州
  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识美,一名文希。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暴乾。恶防己,反藜芦。
  《图经》曰:今出淄、齐、潞#30、随州,而江、淮、荆、湖州郡或有之。苗长一二尺以来,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开紫花,根如葵根,筋许大,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二月、八月采根,暴乾。古方亦单用。葛洪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白汗出欲死者,捣筛末,酒服方寸匕,立差。
  《药性论》云:沙参,臣。能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此沙参并人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参名。又有紫参,正名牡蒙,在中品。
  《唐本》注云:紫参、牡蒙,各是一物,非异名也。今沙参出华州为善。
  《日华子》云:补虚,止惊烦,益心肺,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
  徐长卿
  泗州 淄州
  味辛,温,无毒。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益气延年。一名鬼督邮。生太山山谷及陇西。三月采。
  《图经》曰:徐长卿,生太山山谷及陇西,今淄、齐、淮、泗间亦有之。三月生青苗,叶似小桑,两两相当,而有光润。七八月着子,似萝摩而小。
  陶隐居云:鬼督邮之名甚多。今俗用徐长卿者,其根正如细辛,小短扁尔,气亦相似。今狗脊散用鬼督邮,当取其强悍宜腰脚,所以知是徐长卿,而非鬼箭、赤箭。
  《唐本》注云:此药叶似柳,两叶相当,有光泽,所在川泽有之。根如细辛,微粗长,而有臊#31气。今俗用代鬼督邮,非也。鬼督邮别有本条在下。
  雷公云:凡采得,粗将#32,拌少蜜令通#33,用瓮器皿盛,蒸三伏时,日乾用。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苗似小麦,两叶相对,三月苗青,七月、八月着子,似萝摩子而小,九月苗黄,十月凋。生下湿川泽之间,今所在有之,八月采,日乾。
  石龙刍
  味苦,微寒,微温,无毒。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鬼疰恶毒,补内虚不足,痞满,身无润泽,出汗,除茎中热痛,杀鬼疰恶毒气。久服补虚羸,轻身,耳目聪明,延年。一名龙须,一名草续断,一名龙珠,一名龙华,一名悬莞,一名草毒。九节多味者良,生梁州山谷湿地。五月、七月采茎,暴乾。
  陶隐居云:茎青细相连,实赤,今出近道水石处,似东阳龙须以作席者,但多节尔。
  陈藏器云:按龙须作席,弥败有垢者,取方尺煮汁服之。主淋及小便卒不通。今出汾州,亦处处有之。
  《唐本》注云:《别录》云,一名方宾。主疗蛔虫及不消食尔。
  今按:《别本》注:《别录》云:微温,今之服用能除热,盖不温也。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茎如诞,丛生,俗名龙须草。今人以为席,所在有之。八月、九月采根,暴乾。
  云实
  瀛州
  味辛、苦,温,无毒。主泄痢肠澼,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止痛,除寒热,消渴。花,主见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杀精物,下水。烧之致鬼。久服轻身通神明,益寿。一名员实,一名云英,一名天豆。生河间川谷。十月采,暴乾。
  《图经》曰:云实,生河间川谷。高五六尺,叶如槐而狭长,枝上有刺。苗名臭草,又名羊石子草。花黄白色,实若麻子大,黄黑色,俗名马豆。十月采,暴乾用。今三月、四月采苗,五月、六月采实,实过时即枯落。治疟药中多用之。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子细如葶苈而小黑,其实亦类莨菪。烧之致鬼,未见其法术。
  《唐本》注云:云实大如黍及大麻子等,黄黑似豆,故名天豆。丛生泽傍,高五六尺。叶如细槐,亦如苜蓿。枝间微刺。俗谓苗为草云母。陶云似葶苈,非也。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粗捣,相对拌浑颗豫#34实,蒸一日后出用。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叶似细槐,花黄白,其荚如大豆,实青黄色,大若麻子。今所在平泽中有。五月、六月采实。
  王不留行
  成德军 河中府
  味苦、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止心烦,鼻衄,痈疽恶疮瘘乳,妇人难产。久服轻身,耐老增寿。生太山山谷,二月、八月采。
  《图经》曰:王不留行,生太山山谷,今江浙及并河近处皆有之。苗茎俱青,高七八寸已来。根色黄如荠根,叶尖如小匙头,亦有似槐叶者。四月开花,黄紫色,随茎而生,如菘子状,又似猪蓝花。五月内采苗茎,晒乾用。俗间亦谓之剪金草。河北生者,叶圆花红,与此小别。张仲景治金疮,八物王不留行散,小疮粉其中,大疮但服之,产妇亦服。《正元广利方》疗诸风痉,有王不留行汤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