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太玄部
-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反,谓反覆。作,谓作务。反覆作务,则病如是。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阴凝上结,则合以成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4人身清浊亦如是也。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气本乎天者亲上,气本乎地者亲下,各从其类也。上窍,谓耳目鼻口。下窍,谓前阴后阴。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
腠理,谓渗泄之门,故清阳可以散发。五藏为包藏之所,故浊阴可以走之。渗,所禁切。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四支外动,故清阳实之。六府内化,故浊阴归之力。
水为阴,吠为肠。
水寒而静,故为阴。火热而躁,故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气惟散布,故阳为之。味日从形,故阴为之。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形食味,故味归形。气养形,故形归气。精食气,故气#5归精。化生精,故精归化。故下文日:
精食气,形食味,
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故云食之也。
化生精,气生形。
精微之液,惟血化而成,形质之有,资气行营立,故斯二者,各奉生乎。
味伤形,气伤精,
过其节也。
精化为气,气伤於味。
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精血内结,郁为秽腐攻胃,则五味倨然不得入也。女人重身精化,百日皆伤於味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有质,故下流於便写之窍。气无形,故上出於呼吸之门。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阳为气,气厚者为纯阳。阴为味,味厚者为纯阴。故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阴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阳气炎上,故气厚则发热。味薄为阴少,故通泄。气薄为阳少,故汗出。发泄,谓汗出也。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火之壮者,壮已叉衰。火之少者,少已则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少火滋气,故云气食少火。以壮火食气,故气得壮火则耗散。以少火益气,故气得少火则生长。人之阳气壮少亦然。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非惟气味分正阴阳,然辛甘酸苦之中,复有阴阳之殊气尔。何者?辛散甘缓,故发散为阳。酸收苦泄,故涌泄为阴也。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胜则不病,不胜则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是则太过而致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阴病则热,阳病则寒。文异意同。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物极则反,亦犹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也。
寒伤形,热伤气;
寒则卫气不利,故伤形。热则荣气内消,故伤气。虽阴成形,阳化气,一过其节,则形气破荡#6。
气伤痛,形伤肿。
气伤则热结於肉分故痛。形伤则寒薄於皮胜故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先气证而病形,故日气伤形。先形证而病气,故日形伤气。
风胜则动,
风胜则庶物皆摇,故为动。○新校正云:按《左传》曰:风淫末疾。即此义也。
热胜则肿,
热胜则阳气内郁,故洪肿暴作,甚则荣气逆於肉理,聚为瘫脓之肿。
燥胜则乾,
燥胜则津液竭涸,故皮肤乾燥。
寒胜则浮,
寒胜则阴气结於玄府,玄府闭密,阳气内攻,故为浮。
湿胜则濡写。
湿胜则内攻於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和,故大肠传道而注写也。以湿内盛而写,故谓之濡写。○新校正云:按《左传》曰:雨淫腹疾。则其义也。风胜则动至此五句,与《六元正纪大论》文重,彼注颇详。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7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土湿,谓五行之寒暑湿燥风也。然四时之气,土虽寄王,原其所主,则湿属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藏,谓肝心脾肺肾。五气,谓喜怒悲忧恐。然是五气,更伤五藏之和气矣。○新校正云:按《天元纪大论》悲作思。又本篇下文,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玉机真藏论》作悲。诸论不同。皇甫士安《甲乙经精神五藏篇》具有其说。盖言悲者,以悲能胜怒,取五志迭相胜而为言也。举思者,以思为脾之志也。各举之,则义俱不足,两见之,则互相成义也。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喜怒之所生,皆生於气,故云喜怒伤气。寒暑之所胜,皆胜於形,故云寒暑伤形。近取诸几,则如斯矣。细而言者,则热伤於气,寒伤於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怒则气上,喜则气下,故暴卒气上则伤阴,暴卒气下则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厥气,逆也。逆气上行,满於经络,则神气浮越,去离形骸矣。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灵枢经》曰:智者之养生也,铃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然喜怒不常,寒暑过度,天真之气,何可久长。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言伤寒伤暑亦如是。
故曰:冬伤於寒,春必病温;
夫#8伤於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最为杀厉之气,中而即病,故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 暑病。故养生者,必慎伤於邪也。
春伤於风,夏生飧泄;
风中於表,则内应於肝,肝气乘脾,故飧泄。○新校正云:按《生气通天论》云:春伤於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於暑,秋必疢疟;
夏暑已甚,秋热复收。,两热相攻,故为疢疟。疢,瘦也。
秋伤於湿,冬生咳嗽。
秋湿既多,冬水复王,水湿相得,肺气又衰,故冬寒甚则为嗽。○新校正云:按《生气通天论》云:秋伤於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裹,其信然乎?
六合,谓十二经脉之合也。《灵枢经》曰:太阴阳明为一合,少阴太阳为一合,厥阴少阳为一合。手足之豚各三,则为六合也。手厥阴,则心包络#10豚也。《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问,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属骨者,为骨相连属处。表裹者,诸阳经脉皆为表,诸阴经豚皆为裹。○新校正云:详帝日至信其然乎,全元起本及《太素》在上古圣人之教也上。
岐伯对曰:束方生风,
阳气上腾,散为风也。风者,天之号令,风为教始,故生自束方。
风生木,
风鼓木荣,则风生木也。
木生酸,
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曲直作酸。
酸生肝,
生,谓生长也。几味之酸者,皆先生长於肝。
肝生筋,
肝之精气,生养筋也。
筋生心,
《阴阳书》曰:木生火。然肝之木气,内养筋已,乃生心火。
肝主目。
目见日明,类齐同也。
其在天为玄,
玄,谓玄冥,言天色高远,尚未盛明也。
在人为道,
道,谓道化,以道而化,人则归从。在地为化。化,谓造化也。庶类时育,皆造化者也。
化生五味,
万物生,五味具,皆变化为母,而使生成也。
道生智,
智从正化而有,故日道生智。
玄生神。
玄冥之内,神处其中,故日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
飞扬鼓折#11,风之用也,然发而周远,无所不通,信乎神化而能尔。
在地为木,
柔软曲直,木之性也。○新校正云:详其在天至为木,与《天元纪大论》同,注颇异。
在体为筋,
束络连缀,而为力也。
在藏为肝,
其神,魂也。《道经义》曰:魂居肝,魂静则至道不乱。
在色为苍,
苍,谓薄青色,象木色也。
在音为角,
角,谓木音,调而直也。《乐记》曰:角乱则忧,其民怨。
在声为呼,
呼,谓叫呼,亦谓之啸。
在变动为握,
握,所以牵就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握忧喊咳栗五者,改志而有名,日变动也。
在窍为目,
目,所以司见形色也。
在味为酸,
酸,可用收敛也。
在志为怒。
怒,所以禁非也。
怒伤肝,
怒伤肝者,虽志为怒,甚则.自伤。
悲胜怒;
悲胜怒者,悲则肺金并於肝木,故胜#13怒也。《宣明五藏#14气篇》曰:精气并於肺则悲。○新校正云:详五志云怒喜思忧恐,悲当云忧,今变忧为悲者,盖以患忧而不解则伤意,悲哀而动中则伤魂,故不云忧也。
风伤筋,
风胜则筋络拘急。○新校正云:按《五运行大论》曰:风伤肝。
燥胜风;
燥为金气,故胜木风。
酸伤筋,
酸伤筋者,过节也。
辛胜酸。
辛胜酸者,辛,金味,故胜木酸也。
南方生热,
阳气炎烁故生热。
热生火,
钻燧改火,惟热是生。
火生苦,
几#15物之味苦者,皆火气之所生#16也。《尚书洪范》曰:炎上作苦。
苦生心,
几味之苦者,皆先生长於心。
心生血,
心之精气,生养血也。
血生脾,
《阴阳书》曰:火生土。然心火之气,内养血已,乃生脾土。○新校正云:按《太素》血作脉。
心主舌。
心别是非,舌以言事,故主舌。
其在天为热,
暄暑炽燠,热之用也。
在地为火,
炎上翕绝,火之性也。赭,许极切。
在体为脉,
通行荣卫而养血也。
在藏为心,
其神神也。《道经义》曰:神处心。神守则血气流通。
在色为赤,
象火也。
在音为征,
征谓火音,和而美也。《乐记》曰:征乱则哀,其事勤。在声为笑,笑,喜声也。
在变动为忧,
忧可以成务。○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心之忧,在心变动,肺之忧,在肺之志。是则肺主於秋,忧为正也。而心主於夏,变而生忧也。
在窍为舌,.
舌,所以司辨五味也。《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开窍於耳。寻其为窍,则舌义便乖,以其主味,故云舌也。
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在味为苦者,苦,可用燥泄也。在志为喜者,喜,所以和乐也。
喜伤心,
虽志为喜,甚则自伤。
恐胜喜;
恐则肾水并於心火,故胜喜也。《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於肾则恐。
热伤气,
热胜则喘息促急
寒胜热;
寒为水气,故胜火热。
苦伤气,
以火生也。○新校正云:详此篇论所伤之旨,其例有三,束方云风伤筋,酸伤筋,中央云湿伤肉,甘伤肉,是自伤者也;南方云热伤气,苦伤气,北方云寒伤血,咸伤#17血,是伤已所胜;西方云热伤皮毛,是被胜伤已,辛伤皮毛,是自伤者也。几此五方所伤,有此三例不同。《太素》则俱云自伤。
咸胜苦。
咸,水味,故胜火苦。
中央生湿,
阳气盛薄,阴气固升,升薄相合,故生湿也。《易义》曰:阳上薄阴,阴能固之,然后蒸而为雨。明湿生於固阴之气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六月四阳二阴,合蒸以生湿气也。
湿生土,
土湿则固,明湿生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四阳二阴,合而为湿,蒸腐万物成土也。
土生甘,
凡物之味甘者,皆土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稼穑作甘。
甘生脾,
甘生脾者,凡味之甘者,皆先生长於脾。
脾生肉,
脾生肉者,脾之精气,生养肉也。
肉生肺,
肉生肺者,《阴阳书》曰:土生金。然脾土之气,内养肉已,乃生肺金。
脾主口。
脾受水谷,口纳五味,故主口。
其在天为湿,
雾露云雨,湿之用也。
在地为土,
安静稼穑,土之德也。
在体为肉,
覆裹筋骨,充其形也。
在藏为脾,
其神意也。《道经义》曰:意托脾,意宁则智无散越。
在色为黄,
象土色也。
在音为宫,
官,谓土音,大而和也。《乐记》曰:官乱则荒,其君骄。
在声为歌,
歌,叹声也。
在变动为喊,
喊,谓喊噫,胃寒所生。○新校正云:详王谓喊为喊噫,噫,非喊也。按杨上善云:喊,气溯.也。秽,乙劣切。噫,乌界切。
在窍为口,
口,所以司纳水谷。
在味为甘,
甘,可用宽缓也。
在志为思。
思,所以知远也。
思伤脾,
虽志为思,甚则自伤。
怒胜思;
怒则不思,胜可知矣。
湿伤肉,
脾主肉而恶湿,故湿胜则肉伤。
风胜湿;
风为木气j故胜土湿。
甘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