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太玄部
-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取血者。
脉#8中血满,独异於常,乃气逆之诊,随其左右,有则刺之。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问痛,两臂内痛,
心少阴脉,支别者,循胸出胁。又手心主厥阴之脉,起於胸中,其支别者,亦循胸出胁,下掖三寸,上抵掖下,下循懦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臂行两筋之问。又心少阴之脉,直行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上出掖下,下循腾内后康,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康,抵掌后锐骨之端。又小肠太阳之脉,自臂燸上绕肩甲,交肩上。故病如是。燸,人朱切。
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手心主厥阴之脉,从胸中出属心包,下鬲历络三焦;其支别者,循胸出胁。心少阴之脉,自心系下鬲络小肠。故病如是也。
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
少阴之脉,从心系上侠咽喉,故取舌本下及经脉血也。
其变病,刺邮中血者。
其或呕变,则刺少阴之邮血满者也。手少阴之邮,在掌后脉中,去腕半寸,当小指之后。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痪脚下痛,
脾象土而主肉,故身重肉痿也。痿,谓痿无力也。脾太阴之脉,起於足大指之端,循指内侧,上内踝前康,上踹内,肾少阴之脉,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上揣内,出蝈内康。故病则足不收,行善痪,脚下痛也。故下取少阴。○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善饥#9,肌肉痿。《千金方》云:善饥,足痿不收。《气交变大论》云: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痪。痿,於尼切,湿病也,足不能行也。痪,音系,小儿病,又尺制切。
虚则腹满肠呜,飧泄食不化,
脾太阴脉,从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故病如是。《灵枢经》曰:中气不足,则腹为之善满,肠为之善呜也。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少阴,肾脉也。以前病行善痪脚下痛,故取之而出血。血满者出之。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新校正云:按《千金方》作肩息背痛。
汗出,尸阴股膝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脉经》作膝孪。
脾踹腑足皆痛。
肺#10义气而主喘息。在变动为咳,故病则喘咳逆气也。背为胸中之府,肩#11接近之,故肩背痛也。肺养皮毛,邪盛则心液外泄,故汗出也。肾少阴之脉,从足下上循踹内出胭内康,上股内后康,贯脊属肾络膀胱。今肺病则唇脉受邪,故尸阴股膝牌踹腑足皆痛,故下取少阴也。民,苦刀切。踹,时转切,跟也。腑,胡郎切,经也。
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嗑乾,
气虚少,故不足以报入息也。肺太阴之络,会於耳中,故聋也。肾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今肺虚则肾气不足以上润於哑,故哑乾也。是以下文兼取少阴也。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者,正谓端内侧内踝后之直上,则少阴#12脉也。视左右足脉少阴部分有血满异於常者,即时取之。
肾病者,腹大经肿,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经肿痛。
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肾少阴脉,起於足而上循瑞,复从横骨中,侠齐循腹裹上行而入肺,故腹大经肿而喘咳也。肾病则骨不能用,故身重也。肾邪攻肺,心气内微,心液为汗,故寝汗出也。经既肿矣,汗复津泄,阴凝玄府,阳烁上焦,内热外寒,故憎风也。憎风,谓深恶之也。
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肾少阴豚,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然肾气既虚,心无所制,心气需肺,故痛聚胸中也。足太阳豚,从项下行而至足,肾虚则太阳之气不能盛行於足,故足玲而气逆也。清,谓气清玲。厥,谓气逆也。以清玲气逆,故大腹小腹痛。志不足则神躁扰,故不乐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大腹小腹作大肠小肠。
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几刺之道,虚则补之,实则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谓得道。经络有血,刺而去之,是谓守法。犹当揣形定气,先去血脉,而后乃平有余不足焉。《三部九候论》曰:铃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写之,虚则补之,铃先去其血豚而后调之。此之谓也。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肝性喜急,故食甘物而取其宽缓也。○新校正云:详肝色青至篇末,全元起本在第六卷,王氏移於此。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小豆作麻。
犬肉李韭皆酸。
心性喜缓,故食酸物而取其收敛也。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杳蓝皆苦。
肺喜气逆,故食苦物而取其宣泄也。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蕾皆咸。
究斯宜食,乃调利关机之义也。肾为胃关,脾与胃合,故假咸柔奥以利其关,关利而胃气乃行,胃行而脾气方化,故应脾宜味与众不同也。○新校正云:按上文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此肝心肺肾食宜皆与前文合,独脾食咸宜不用苦,故王氏特注其义。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鹦肉桃葱皆辛。
肾性喜燥,故食辛物而取其津润也。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奕。
皆自然之气也。然辛味苦味,匪唯坚散而已。辛亦能润能散,苦亦能燥能泄,故上文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
之,则其谓苦之燥泄也。又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则其谓辛之濡润也。奕,音软。
毒药攻邪,
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乌兽之类,皆可以松邪养正者也。然辟邪安正,惟毒乃能,以其能然,故通谓之毒药也。○新校正云:按《本草》云: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故云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五果为助,
谓桃、李、杏、栗、枣也。
五畜为益,
谓牛、羊、豕、犬、鹞也。
五菜为充,
谓葵、蕾、蓬、葱、韭也。○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气谓阳化,味日阴施,气味合和,则补益精气矣。《阴阳应象大论》日: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又日: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由是则补精益气,其义可知。○新校正云:按孙思邈云: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精顺五气以为灵也,若食气相恶,则伤精也。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调,则损形也。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后制药以防命,气味温补以存精形。此之谓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也。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奕,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用五味而调五藏,配肝以甘,心以酸,脾以咸,肺以苦,肾以辛者,各随其宜,欲缓欲收欲奥欲泄欲散欲坚而为用,非以相生相养而为义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七竟
#1依:顾本作『倚』。
#2肝:原作『肺』,据顾本改。
#3枢:顾本作『柜』。
#4睽:顾本作『揆』。
#5气:原作『前』,据顾本改。
#6搏:顾本作『搏』。下『搏』字仿此。
#7肝:原作『脾』,据顾本改。
#8脉:原作『脸』,据顾本改。
#9饥:原作『肌』,据顾本改。
#10肺:顾本作『形』。
#11肩:原作『有』,据顾本改。
#12阴:原脱,据顾本补。
经名: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为先秦着作,撰人不详,唐王冰注释,宋林亿等校正。五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本:明顾从德仿宋刻本,简称顾本。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八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宣明五气篇
五味所入:酸入肝,
肝合木而味酸也。
辛入肺,
肺合金而味辛也。
苦入心,
心合火而味苦也。
咸入肾,
肾合水而味咸也。
甘入脾,
脾合土而味甘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又云:淡入胃。
是谓五入。
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1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五气所病:心为噫,
象火炎上,姻随焰出,心不受秽,故噫出之。
肺为咳,
象金坚劲,扣之有声,邪击於肺,故为咳也。咳,苦盖切。
肝为语,
象木枝条,而形支别,语宜委曲,故出於肝。
脾为吞,
象土包容,物归於内,翕如皆受,故为吞也。翕,音吸。
肾为欠为嚏,
象水下流,上生云雾,气郁於胃,故欠生焉。太阳之气和利而满於心,出於鼻则生嚏。嚏,音帝。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以为水谷之海,肾与为关,关闭不利,则气逆而上行也。以包容水谷,性喜受寒,寒谷相薄,故为哕也。寒盛则哕起,热盛则恐生,何者?胃热则肾气微弱,故为恐也。下文曰:精气并於肾则恐也。哕,呼会切,鸟声也。
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
大肠为传道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受盛之气既虚,传道之司不禁,故为泄利也。下焦为分注之所,气窒不写,则溢而为水。窒,陂栗切。
膀胱不利为□,不约为遗溺,
膀胱为津液之府,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脉实,约下焦而不通,则不得小便;足三焦脉虚,不约下焦,则遗溺也。《灵枢经》曰: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虚则遗溺。
胆为怒,
中正次断,无私无偏,其性刚次,故为怒也。《六节藏象论》曰:几十一藏取央於胆也。
是谓五病。五精所并:精气并於心则喜,
精气,谓火之精气也。肺虚而心精并之,则为喜。《灵枢经》曰: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为肺神,明心火并於肺金也。
并於肺则悲,
肝虚而肺气并之,则为悲。《灵枢经》曰: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为肝神,明肺金并於肝木也。
并於肝则忧,
脾虚而肝气并之,则为忧。《灵枢经》曰: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为脾神,明肝木并於脾土也。
并於脾则畏,
本经云饥也。肾虚而脾气并之,则为畏。畏,为畏惧也。《灵枢经》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为肾神,明脾土并於肾水也。
并於肾则恐,
心虚而肾气并之,则为恐。《灵枢经》曰:休惕思虑则伤神。神为心主,明肾水并於心火也。休惕惊惧也。此皆正气不足,而胜气并之,乃为是矣。故下文曰:
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五藏所恶:心恶热,
热则脉渍浊。
肺恶寒,肝恶风,
肺恶寒者,寒则气留滞。肝恶风者,风则筋燥急也。
脾恶湿,
湿则肉痿肿。
肾恶燥,
燥则精竭涸。○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若今则云肺恶燥,今此肺恶寒,肾恶燥者,燥在於秋寒之始也,寒在於冬燥之终也。肺在於秋,以肺恶寒之甚,故言其终,肾在於冬,肾恶不甚,故言其始也。
是谓五恶。五藏化液;心为汗,
泄於皮也。
肺为涕,肝为,
肺为涕者,润於鼻窍也。肝为者,注於眼目也。
脾为涎,肾为唾,
脾为涎者,溢於唇口也。肾为唾者,生於牙齿也。
是谓五液。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病,谓力少不自胜也。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咸先走肾。此云走血者,肾合三焦,血脉虽属肝心,而为中焦之道,故咸入而走血也。苦走心,此云走骨者,水火相济,骨气通於心也。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是皆为行其气速,故不欲多食。多食则病甚,故病者无多食也。
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新校正云:按《太素》五禁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名此为五裁。杨上善云:口嗜而饮食之不可多也,爻自裁之,命日五裁。
五病所发:阴病发於骨,阳病发於血,阴病发於肉,
骨肉阴静,故阳气从之。血豚阳动,故阴气乘之。
阳病发於冬,阴病发於夏,
夏阳气盛,故阴病发於夏。冬阴气盛,故阳病发於冬。各随其少也。
是谓五发。五邪所乱:邪入於阳则狂勺邪入於阴则痹,
邪居於阳豚之中,则四支热盛,故为狂。邪入於阴豚之内,则六经凝泣而不通,故为痹。泣,音涩。
搏阳则为巅疾,
邪内搏於阳,则脉流薄疾,故为上巅之疾。
搏阴则为□,
邪内搏於阴,则脉不流,故令瘠不能言。○新校正云:按《难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巢元方云:邪入於阴则为癫。《脉经》云: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孙思邈云:邪入於阳则为狂,邪入於阴则为血痹,邪入於阳传则为癫痉,邪入於阴传则为痛瘠。全元起云:邪已入阴,复传於阳,邪气盛,府藏受邪,使其气不饥,荣气不复周身,邪与正气相击,发动为癫疾。邪已入阳,阳今复传於阴,藏府受邪,故不能言,是胜正也。诸家之论不同,今具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