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肾王於夜,气合幽冥,故夜行则喘息内从肾出也。
  淫气病肺。
  夜行肾劳,因而喘息,气淫不次,则病肺也。
  有所堕恐,喘出於肝,
  恐生於肝,堕损筋血,因而奔喘,故出於肝也。
  淫气害脾。
  肝木妄淫,害脾土也。
  有所惊恐,喘出於肺,
  惊则心无所依#1,神无所归,气乱胸中,故喘出於肺也。
  淫气伤心。
  惊则神越,故气淫反伤心矣。
  度水跌仆,喘出於肾与骨,
  湿气通肾,骨,肾主之,故度水跌仆,喘出肾骨矣。跌,谓足跌。仆,谓身倒也。跌,音迭;仆,音付。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气有强弱,神有壮懦,故殊状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通达性怀,得其情状,乃为深识,诊契物宜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於胃。
  饱甚胃满,故汗出於胃也。
  惊而夺精,汗出於心。
  惊夺心精,神气浮越,阳内薄之,故汗出於心也。
  持重远行,汗出於肾。
  骨劳气越,肾复过疚,故持重远行,汗出於肾也。
  疾走恐惧,汗出於肝。
  暴役於筋,肝气罢极,故疾走恐惧,汗出於肝也。
  摇体劳苦,汗出於脾。
  摇体劳苦,谓动作施力,非疾走远行也。然动作用力,则谷精四布,脾化水谷,故汗出於脾也。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於过用,此为常也。
  不适其性,而强云为,过即病生,此其常理。五藏受气,盖有常分,用而过耗,是以病生。故下文曰:
  食气入胃,散精於肝#2,淫气於筋。
  肝养筋,故胃散谷精之气入於肝,则浸淫滋养於筋络矣。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於脉。
  浊气,谷气也。心居胃上,故谷气归心,淫溢精微入於脉也。何者?心主脉故。
  脉气流经,经气归於肺,肺朝百脉,输精於皮毛。
  言脉气流运,乃为大经,经气归宗,上朝於肺,肺为华盖,位复居高,治节由之,故受百脉之朝会也。《平人气象论》曰:藏真高於肺,以行荣卫阴阳。由此故肺朝百脉,然乃布化精气,输於皮毛矣。
  毛脉合精,行气於府。
  府,谓气之所聚处也,是谓气海,在两乳问,右日擅中也。
  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气归於权衡。
  膻中之布气者分为三隧:其下者走於气街,上者走於息道,宗气留於海,积於胸中,命日气海也。如是分化,乃四藏安定,三焦平均,中外上下各得其所也。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三世脉法,皆以三寸为寸关尺之分,故中外高下,气绪均平,则气口之脉而成寸也。夫气口者,脉之大要会也,百脉尽朝,故以其分次死生也。
  饮入於胃,游溢精气,上输於脾,
  水饮流下,至於中焦,水化精微,上为云雾,云雾散变,乃注於脾。《灵枢经》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枢#3。此之谓也。
  脾气散精,上归於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气通肾,故调水道,转注下焦,膀胱禀化,乃为波矣。《灵枢经》曰: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於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从是水精布,经气行,筋骨成,血气顺,配合四时寒暑,证符五藏阴阳,睽#4度盈虚,用为常道。度,量也。以,用也。○新校正云:按一本云阴阳动静。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
  阴,谓肾。阳,谓膀胱也。故下文曰:
  表裹当俱写,取之下俞。
  阳独至,谓阳气盛至也。阳独至为阳有余,阴不足则阳邪入,故表裹俱写,取足六俞也。下俞,足俞也。新校正云:详六当为穴字之误也。按府有六俞,藏止五俞,今藏府俱写,不当言六俞,六俞则不能兼藏言,穴俞则藏府兼举。
  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写阳补阴,取之下俞。
  阳气重并,故写阳补阴。
  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娇前卒大,取之下俞。
  踏,谓阳踏脉,在足外踝下。足少阳脉,行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附。然跚前卒大,则少阳之气#5盛也,故取足俞少阳也。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一阳,少阳也。过,谓大过也。以其大过,故踏前卒大焉。
  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
  见太阴之脉伏鼓,则当用心省察之,若是真藏之脉,不当治也。
  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
  三阴,太阴脾之脉也。五藏脉少,胃气不调,是亦太阴之过也。
  宜治其下俞,补阳写阴。
  以阴气大过故。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
  啸,谓耳中呜,如啸声也。胆及三焦脉皆入耳,故气逆上则耳中呜。○新校正云:详此上明三阳,此言三阴,今此再言少阳,而不及少阴者,疑此一阳乃二阴之误也。又按全元起本此为少阴厥,显知此即二阴也。
  阳并於上,四脉争张,气归於肾,
  心脾肝肺,四脉争张,阳并於上者,是肾气不足,故气归於肾也。
  宜治其经络,写阳补阴。
  阴气足,则阳气不复并於上矣。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一或作二,误也。厥阴,一阴也。上言二阴至则当少阴治,下言厥阴治则当一阴至也。然三坟之经,俗久沦坠,人少披习,字多传写误。瘠,乌玄切,骨节疼也。
  帝曰: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
  新校正云:按《太素》及全元起本云:象心之大浮也。
  太阴藏搏#6,言伏鼓也。二阴传至,肾沉不浮也。
  明前独至之脉状也。○新校正云:详前脱二阴,此无一阴,阙文可知。
  藏气法时论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问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
  以应木也。
  足厥阴少阳主治,
  厥阴,肝脉。少阳,胆脉。肝与胆合,故治同。
  其日甲乙,
  甲乙为木,束方干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甘性和缓。○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肝苦急,是其气有余。
  心主夏,
  以应火也。
  手少阴太阳主治,
  少阴,心脉。太阳,小肠脉。心与小肠合,故治同。
  其日丙丁,
  丙丁为火,南方干也。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酸性收敛。○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心苦缓,是心气虚。脾主长夏,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於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王六月也。
  足太阴阳明主治,  太阴,脾脉。阳明,胃脉。脾与胃合,故治同。
  其日戊己,
  戊己为土,中央干也。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苦性乾燥。
  肺主秋,
  以应金也。
  手太阴阳明主治,
  太阴,肺脉。阳明,大肠脉。肺与大肠合,故治同。
  其日庚辛,
  庚辛为金,西方干也。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苦性宣泄,故肺用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肺气上逆,是其气有余。
  肾主冬,
  以应水也。
  足少阴太阳主治,
  少阴,肾脉。太阳,膀胱脉。肾与膀胱合,故治同。
  其日壬癸,
  壬癸为水,北方干也。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剩理,致津液,通气也。
  辛性津润也。然胜理开,津液达,则肺气下流,肾与肺通,故云通气也。
  病在肝,愈於夏,
  子制其鬼也。余愈同。
  夏不愈,甚於秋,
  子休,鬼复王也。余甚同。
  秋不死,持於冬,
  鬼休而母养,故气执持於父母之乡也。余持同。
  起於春,
  自得其位,故复起。余起同。
  禁当风。
  以风气通於肝,故禁而勿犯。
  肝病者,愈在丙丁,
  丙丁应夏。
  丙丁不愈,加於庚辛,
  庚辛应秋。
  庚辛不死,持於壬癸,
  壬癸应冬。
  起於甲乙。
  应春木也。
  肝病者,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
  木王之时,故爽慧也。金王之时,故加甚也。水王之时,故静退也。余慧甚同,其静小异。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以藏气当散,故以辛发散也。《阴阳应象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也。《平人气象论》曰:藏真散於肝。言其常发散也。
  用辛补之,酸写之。
  辛味散故补,酸味收故写。○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用酸补之,辛写之。自为一义。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
  如肝例也。
  禁温食热衣。
  热则心躁,故禁止之。
  心病者,愈在戊己,
  戊己应长夏也。
  戊己不愈,加於壬癸,
  壬癸应冬。
  壬癸不死,持於甲乙,
  甲乙应春。
  起於丙丁。
  应夏火也。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亦休王之义也。
  心欲奕,急食咸以奥之,
  以藏气好更,故以咸柔奥也。《平人气象论》曰:藏真通於心。言其常欲柔奥也。
  用咸补之,甘写之。
  咸补,取其柔更。甘写,取其舒缓。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温湿及饱,并伤脾气,故禁止之。
  脾病者,愈在庚辛,
  应秋气也。
  庚辛不愈,加於甲乙,
  应春气也。
  甲乙不死,持於丙丁,
  应夏气也。
  起於戊己。
  应长夏也。
  脾病者,日映慧,日出甚,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日出作平旦。虽日出与平旦时等,按前文言木王之时,皆云平旦,而不云日出,盖日出於冬夏之期有早晚,不若平日一之为得也。
  下哺静。
  土王则爽慧,木克则增甚,金扶则静退,亦休王之义也。一本或云日中持者,谬也。爰五藏之病,皆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由是故皆有问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甘性和缓,顺其静也。
  用苦写之,甘补之。
  苦写,取其坚燥。甘补,取其安缓。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长夏,起於秋,
  例如肝也。
  禁寒饮食寒衣。
  肺恶寒气,故衣食禁之。《灵枢经》曰:形寒寒饮则伤肺。饮尚伤肺,其食甚焉。肺不独恶寒,亦畏热也。
  肺病者,愈在壬癸,
  应冬水也。
  壬癸不愈,加於丙丁,
  应夏火也。
  丙丁不死,持於戊己,
  长夏土也。
  起於庚辛。
  应秋金也。
  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
  金王则慧,水王则静,火王则甚。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以酸性收敛故也。
  用酸补之,辛写之。
  酸收敛,故补。辛发散,故写。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长夏,长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
  例如肝也。
  禁犯悴烘热食温炙衣。
  肾性恶燥,故此禁之。○新校正云:按别本炸作悴。青对切。焕,乌来切。烦热也。
  肾病者,愈在甲乙,
  应春木也。
  甲乙不愈,甚於戊己,
  长夏土也。
  戊己不死,持於庚辛,
  应秋金也。
  起於壬癸。
  应冬水也。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哺静。
  水王则慧,土王则甚,金王则静。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苦性坚燥也。
  用苦补之,咸写之。
  苦补,取其坚也。咸写,取其奥也,奥,湿土制也。故用写之。
  夫邪气之客於身也,以胜相加,
  邪者,不正之自。风寒暑湿饥饱劳逸,皆是邪也,非唯鬼毒疫疠也。
  至其所生而愈,
  谓至己所生也。
  至其所不胜而甚,
  谓至克己之气也。
  至於所生而持,
  谓至生己之气也。
  自得其位而起。
  居所主处,谓自得其位也。
  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问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五藏之脉者,谓肝弦、心钧、肺浮、肾营、脾代,如是则可言死生间甚矣。《三部九侯论》曰:铃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此之谓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肝#7厥阴脉,自足而上,环阴器,抵少腹,又上贯肝鬲,布胁肋,故两胁下痛引少腹也。其气实则善怒。《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
  虚则目吭吭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肝厥阴脉,自胁肋循喉咙,入顽颗,连目系。胆少阳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毗后,故病如是也。.恐,谓恐惧,魂不安也。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
  经,谓经脉也。非其络病,故取其经也。取厥阴以治肝气,取少阳以调气逆也。故下文曰:
  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
  肝厥阴脉,自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於巅,故头痛。胆少阳脉,支别者,从耳中出走耳前;又支别者,加颊车。又厥阴之脉,支别者,从目系下颊裹,故耳聋不聪颊肿也。是以上文兼取少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