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心气通於舌。
  舌者,心之窍,心精气通焉。
  舌和则知五味矣。
  辛、甘、酸、苦、咸为五味,心和则舌和,舌和则能知五味。
  肾气通於耳。
  耳者,肾之窍,肾精气通焉。
  耳和则知五音矣。
  官、商、角、征、羽为五音,肾和则耳和,耳和则能知五音。
  五藏不和,则九窍不通。
  五藏不和者,邪气不得外泄,故九窍壅塞不通。
  六府不和,则留结为瘫。
  六府,阳气也,阳气不得内通,故停留结聚,以为瘫疽。
  邪在六府,则阳脉不和。
  六府属阳,肌肉上为阳脉,邪气游於六府,则肌肉上之脉不和。
  阳脉不和,则气留之。
  阳为气,主外,肌肉上脉不和,则邪气停留於皮肤而不散。
  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邪气停留,则阳脉偏盛。
  邪在五藏,则阴脉不和。
  五藏属阴,肌肉下为阴脉,邪气在於五藏,则肌肉下脉不和。
  阴脉不和,则血留之。
  阴为血,主内,肌肉下脉不和,则血邪停留於肉理。
  血留之,则阴脉盛矣。
  血邪一留,则阴脉偏盛。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荣也,故日隔#5。
  隔,拒也。内格则外脉不得入,所以偏阴独盛,则阳气不得荣,名日隔拒。
  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荣也,故曰关。
  关,闭也。外关则内脉不得出,所以偏阳独盛,则阴气不得荣也,名日关。
  阴阳俱盛,不得相荣也,故日关隔#6。
  内外不相济,是为关隔。人之所有者,气血也。气为阳,血为阴,或俱盛,或俱虚,或更盛,或更虚,皆为病也。
  经言气独行於五藏,不荣於六府者,何也?
  问气独运行於五藏,而不行於六府如何。
  然: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
  答气之流行,有如水焉,不舍昼夜,曾无止息。
  故阴脉荣於五藏。
  五藏属阴,故阴豚居於五藏。
  阳脉荣於六府。
  六府属阳,故阳咏居於六府。
  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
  气血如环之循还,莫知其纪极。
  终而复始。
  一日一夜,气血终於肝,明日艮时复始於肺。
  其不覆溢。
  诸阴不足,阳入乘之,为覆。又入尺为覆。诸阳不足,阴出乘之,为溢。又上鱼为溢。今阴阳各安其常,无覆溢之患。
  人气内温於藏府。
  阴阳之气既不覆溢,则人之气,内能使藏府温和。
  外溢#7於胜理。
  胜理者,毛孔及文理也,外能使胜理濡润滑澴。
  藏府度数第六十首
  三十八难曰:
  藏唯有五,府独有六,何也?
  一藏配以一府,藏虽有五藏,府却有六府如何。
  然: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
  所啄府独有六者,三焦亦是一府。
  有原气之别焉。
  原气见前篇。三焦合气於肾,肾为元气之正,三焦为元气之别。
  主持诸气。
  擅中为气海,处上焦。又气海穴在脐下二寸,处下焦。主维持一身之气。
  有名而无形。
  三焦止是筋膜,寄附於胃上中下口,有三焦之名,无三焦之正形。
  其经属手少阳。
  其经脉属手少阳经。
  此外府也。
  三焦无内府,惟有经脉,名手少阳,故云外府也。
  故言府有六焉。
  惟因三焦亦是一府,所以言有六府。
  三十九难日:
  经言府有五。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藏有六者,何也?
  肝、心、脾、肺、肾、命门如何。
  然:六府者,正.有五府也。
  添三焦为六府,其实则正五府。
  然:五藏亦有六藏者,谓肾有两藏也。
  五藏有六藏者,肾藏外有命门,奏成六藏。
  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详见於三十六难篇。
  其气与肾通。
  命门之气,与肾气相通。
  故言藏有六也。
  外有命门,所以言有六藏也。
  府有五者,何也?
  何藏既有六,何绿府有五。
  然:五藏各一府。
  一藏配以一府,五藏共五府。
  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属於五藏。
  三焦亦属一府,止配心包络为藏,却不与五藏相关。
  故言府有五焉。
  惟三焦非正府,所以言有五府。
  四十难曰:
  经言肝主色。
  肝,木也。木之华萼,敷布五色。
  心主臭。
  心,火也。火之化物,五臭出焉。人五臭,心独主之。
  脾主味。
  脾主甘,甘受味,故主味。
  肺主声。
  肺,金也。金方之有声,故五音皆出於肺。
  肾主液。
  五液皆出於水,肾主水,故主液。
  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
  肺主声,鼻属肺,不能听声音,而反知香臭。
  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
  肾主液,耳属肾,不为津液,而反能闻声。
  其意何也?
  鼻耳如何。
  然:肺者,西方金也。
  肺属西方庚辛金。
  金生於巳。
  金长生在巳。
  巳者,南方火也。
  南方巳午未,巳正南方火。
  火者心。
  南方火在藏为心。
  心主臭。
  心所主,在五臭。
  故令鼻知香臭。
  鼻属肺,肺金生於心火之位,故能别心火所主之臭。
  肾者,北方水也。
  肾属北方壬癸水。
  水生於申。
  水长生在申。
  申者,西方金。
  西方申酉戌,申正金临官之地。
  金者肺。
  西方金,在藏为肺。
  肺主声。
  肺所主在声。
  故令耳闻声。
  耳属肾,肾水生於肺金之位,故令耳能闻声。
  四十一难曰:
  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肝独有两叶,而所应何在。
  然:肝者,束方木也。
  肝属束方甲乙木。
  木者,春也。
  春乃木发生之时。
  万物始生,其尚幼小。
  根黄牙甲萌动之始,其尚幼小而未入。
  意无所亲。
  万物初生,挺然独立,无可亲近。
  去太阴尚近。
  十二经相注,足厥阴远#9复注手太阴,故去太阴尚近。
  离太阳不远。
  足厥阴少阳木,生手太阳少阴火,故离太阳不远。
  犹有两心。
  注於太阴,有畏金之心,而生乎太阳,有生火之心。
  故有两叶。
  因有两心,故有两叶。
  亦应木叶也。
  肝叶水应木叶。
  四十二难曰:
  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人肠胃长短数,受水谷多少数,各许几多。
  然:胃大一尺五寸。
  胃,围也,围受水谷也。大计一尺五寸。
  径五寸。
  径计五寸。
  长二尺六寸。
  长计二尺六寸。
  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
  一横一屈,受水谷三斗五升。
  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其青中常行#10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为传送过小肠。
  小肠大二寸半。
  肠,畅也,通畅胃气,去滓秽也。少肠大计二寸半。
  径八分分之少半。
  径计八分半。
  长三丈二尺。
  长计三丈二尺。
  受谷二斗四升。
  受胃中谷计二斗四升。
  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
  水计六升三合半。
  回肠大四寸。
  大肠一名回肠,以其回曲,因以名之。大计四寸。
  径一寸半。
  径计一寸半。
  长二丈一尺。
  长计二丈一尺。
  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水谷自胃三斗五升,传入小肠,则谷剩四斗#11水少八升六合合之少半;又传入大肠,水谷之数比之在胃各喊一斗#12至此则水分入膀胱;谷传入肛门也。
  广肠大四#13寸。
  广肠者,肢肠也,一名肛门。大计四寸。
  径二寸半。
  径计二寸半。
  长二尺八寸。
  长二尺八寸。
  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受大肠之谷而传出,计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
  总计胃、小肠、大肠、广肠,共计五丈八尺四寸。
  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14。
  总计肠胃水谷之数。
  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再总言长短水谷数。
  肝重四斤四两。
  肝,干也。於体状有枝干也,计四斤四两重。
  左三叶,右四叶。
  左三叶,属甲属阳,右四叶,属乙属阴。
  凡七叶。
  肝足厥阴,配足少阳,少阳之数剧於七,故有七叶。
  主藏魂。
  注见三十四难。
  心重十二两。
  心计十二两重。
  中有七孔三毛。
  上智人心有七窍,又言九窍三毛;中智人心有五窍二毛;下智人心有三窍一毛;常人心有二窍无毛;愚人心有一窍;大愚人心有一窍甚小;又一生为人痴惑之辈,其人虽有心而无窍,故神出入无门,难成色果。
  盛精汁三合。
  贮盛精汁三合。
  主藏神。
  注见三十四难。
  脾重二斤三两。
  脾,俾也。在胃之下,俾助胃气,主受#15水谷也,计三斤#16三两重。
  扁广三寸。
  扁大计三寸。
  长五寸。
  长计五寸。
  有散膏半斤。
  有散脂膏计半斤。
  主裹血,温五藏。
  主包裹血以温五藏。
  主藏意。
  注见三十四难。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
  肺,勃也。其气勃郁也,计三斤三两重,六大叶二小叶。
  凡八叶。
  金居於酉,酉是八门,八叶之应,法於此。
  主藏魄。
  注见三十四难。
  肾有两枚。
  肾,引也。引水气灌注诸豚也。肾有两枚,在腰对於脐。
  重一斤一两。
  计一斤一两重。
  主藏志。
  注见三十四难。
  胆在肝之短叶#17问。
  胆,敢也,言其有胆气,果敢也。生在肝两小叶问。
  重三两三铢。
  胆计三两三铢重。
  盛精汁三合。
  贮盛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一#18两。
  胃计二斤一两重。
  纡曲屈伸。
  纡回屈曲,伸舒於藏。
  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注见前段。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
  小肠计二斤十四两。
  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o
  注见前段。
  左回迭积十六曲。
  自左胁边萦回,重迭积累有十六次曲转。
  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注见前段。
  大肠重二斤十一一两。
  大肠计二斤十一一两重。
  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
  注见前段。
  当齐右回十六曲。
  当脐右边回转,十六次屈曲。
  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注见前段。
  膀胱重九两二铢。
  膀,横也;胱,广也。体短而横广也。又名胞。胞,靴也。靴,虚空也,以虚承水液焉。其九两二铢重。
  纵#19广九寸。
  大计九寸。
  盛溺九升九合。
  贮盛九升九合溺。
  口广二寸半。
  口大计二寸半。
  唇至齿长九分。
  口唇至牙齿长九分。
  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会厌为咽喉,水谷下时,厌按呼吸也。口至会厌深计三寸半,大可容五合。
  舌重十两#20。
  舌,光也,舒涩#21言语也。计十两重。
  长七寸。
  长计七寸。
  广二寸半。
  二寸半大。
  咽门重十两#22,
  咽,咽也,能咽物也。又谓#23之哑,言气之流通既#24要之处也,咽主地气,计十两重。
  广二寸半。
  二寸半大。
  至胃长一尺六寸。
  咽门至胃一尺六寸。
  喉咙重十二两#25。
  喉咙空虚,言其中空虚,可以通气息焉。喉咙,肺之系也,呼吸道路,喉主天气。重十二两。
  广二寸。
  二寸大。
  长一尺二寸,九节。
  计长一尺二寸,九节。
  肛门重十二两。
  肛,釭,言其处似车釭形,故日肛门,即广肠也,又名肢肠。计十二两重。
  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注见前段。
  四十三难曰:
  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人不饮食,七日外方死如何。
  然:胃中常存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人无根株,饮食为命。胃为水谷之海,以所受水谷,常存留三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囿。
  囿,凤也。平和之人,日再至囿者,两次登厕。
  一行二升半。
  一次登厕,去水谷二升半。
  日中五升。
  日中再登厕,又去二升半,共五升。
  七日。
  七日之内。
  五七。
  七个五升。
  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
  每足#26登厕去五升,则七日去尽三斗五升水谷矣。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平人七日不饮食而死者,皆由於水谷津液皆尽,故死。
  四十四难日:
  七冲门何在?
  冲者,通也,出也,藏府气通出之所也。七冲门户在何去处。
  然:唇为飞门。
  唇属脾,飞动也。言唇受水谷,转入於内。
  齿为户门。
  口齿,心气之所出也,在心为志,出口为言,故齿为心之门户。亦取摧伏五谷,传入於内也。
  胃为贲门。
  贵者,鬲也,胃气之所出也。胃出谷气,胃#27传於肺,肺在鬲上,故为贵门。
  会厌为吸门。
  会厌为五藏音声之门户。又见四十一难。
  大仓下口为幽门。
  大仓者,胃也。胃之下口在齐下三寸,既幽隐之处,故为幽门。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
  会者,合也。大肠小肠合会之处,分阑水谷精血,各有所归,故日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