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太玄部
- 山海经
山海经
又东十里曰騩山。音巍。其上有美枣,其阴有□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未详。滽滽之水出焉,音容。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土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九水所聚,故曰九都。是山也,五曲,曲回五重。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吉犹善也。其状如人而虎尾,或作口尾#3。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太逢神动天地气也。言其有灵爽能兴云雨也。夏口,口口口口萯口之下,天大风,晦冥,孔甲迷口,口口口口#4。见《吕氏春秋》也。
凡萯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太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副谓破羊骨砾之以祭也。见《周礼》音悃愊之情。婴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鸡瘗之,糈用徐。
《中次四经》厘山之首音狸。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未闻也。泠或作涂。
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石。音耎。今雁门山中出礝石,白者如冰,半中有赤色者。有兽焉,其状如貉而人目,貉或作□古字。其名曰□。音银,或作麋。号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言亦出水中。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搜。音搜。茅搜,今之蒨草也。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兽焉,名曰□,音苍颉之颉。其状如獳犬而有鳞,其毛如负鬣。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谷,多徐石。其上多□琈之玉。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栖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状如樗,其叶如桐而荚实,其名曰茇,可以毒鱼。茇一作艾。
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今在上洛县南。其上多漆,其下多□。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名日葶□,亭宁,订聍二音。可以毒鱼。
又西三百里曰壮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其兽多□牛、羬羊。鸟多赤惊。音闭。即鷩雉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此二山者,洛间也。洛水今出上洛县冢岭山。《河图》曰;玄扈洛汭。谓此间也。
凡厘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状皆人面兽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言直祈祷。以彩衣之。以彩饰鸡。
《中次五经》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或作苟林山。无草木,多怪石。怪石似玉也。《书》曰:铅松,怪石也。
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谷柞,草多□芫。□,山蓟也。芫华,中药。其阳多□琈之玉,木多槐;其阴有谷,曰机谷,多□鸟,音如钳釱之釱。其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其音如录,食之已垫。未闻。
又东三百里曰县斸之山。音如斤斸之冲。无草木,多文石。
又东三百里曰葱聋之山。无草木,多□石。未详。
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药、□冬。《本草经》曰:□冬,一名满冬。今符门,俗作耳。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阴多苍玉,其阳有井,冬有水而夏竭。
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椿木,似樗树,材中车辕。吴人呼椿音輴车,或曰輶车。其草多芃。
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垩。
又东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锡。
又东十里曰历山。其木多槐,其阳多玉。
又东十里曰口山#5。多苍玉,其兽多麖。似鹿而小,黑色。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又东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谷柞,无石。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多砺石,赤铜。龙余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
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谷柞、棘,其草多藷藇蕙、蕙,香草也。多寇脱。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零佳人植而日灌之,以为树也。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旋玉。石次玉者也。孙卿曰:旋瑶珠不知佩。音旋。
又东十二里曰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河图》曰:苍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出此水中也。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首山□也,其祠用徐、黑牺、太牢之具糵酿、以糵作醴酒也。于舞、千口万舞置鼓,击之以舞。婴用一璧。尸水,合天地,天神之所凭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一牝羊,献血,以血祭也。刉犹到也。《周礼》曰:刉咡奉犬牲。婴用吉玉,彩之,又加以缯彩之饰也。飨之。劝强之也。特牲馈食礼曰:执奠,祝飨是也。
《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在济北谷城县西,黄石公石在此山下,张良取以合葬尔。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为螫虫之长。实为蜂蜜之庐。言群蜂之所含集,蜜亦蜂名。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禳亦祭名,谓禳却恶气也。
西十里曰缟羝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西十里曰廆山,音如瓖口之瓖#6其阴多□琈之玉。其西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其中有鸟焉,状如山鸡而长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铃要二音。其鸣自呼,服之不眯。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
又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谢水出焉,音谢。而东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阴,而东流注于谷水。
又西三十里曰娄涿之山。无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陂水出于其阴,世谓之百答水。而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涧水出于其阴,《书》曰:伊洛瀍涧。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麋石,炉丹。皆未闻。
又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世谓之纻麻涧。而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碧绿。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今荥阳密县亦有密山,疑非也。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乌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无草木。
又西百里曰长石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晋永康元年,襄阳郡上呜石,似玉色青撞之声闻七八里。今零陵泉陵县永正乡有呜石二所,其一状如鼓,俗因名为石鼓,即此类也。
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无草木,多瑶碧。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其西有林焉,名曰潘冢。音番。谷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今谷水出谷阳谷,东北至谷城县入洛河其中多珚玉。未闻也。珚音因。
又西五十里曰弃山。其木多樗,多□木。今蜀中有□木,七八月中吐穗,穗成,如有盐粉着状,可以酢羹。音备。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铁,多萧。萧蒿。见《尔雅》。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修辟之鱼,状如□□,蛙属也。而白喙,其音如鸱,食之已白癣。
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无草木,多垩。潐水出焉,音谯。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柟,多竹箭;其兽多□牛,羬羊;其鸟多赤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桃林今弘农湖县阙乡南谷中是也。饶野马、山羊、山牛。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
又西九十里曰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其草多藷藇,多苦莘,其状如橚,即揪字也。其实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疟。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门水出焉,而一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玄□,黑砥石生水中。□姑之水出于其阴,□音藉而东流注于门水。其上多铜。门水至于河,七一百九十里入雒水。
凡缟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岳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六月亦岁之中。如诸岳之祠法,则天下安宁。
《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与或作舆,下同。其上有石焉,名日帝台之棋,帝台,神人名。棋谓博棋也。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祷祀,百神则用此石。服之不蛊。有草焉,其状如蓍,赤叶而本丛生,名曰夙条,可以为簳。中箭竿也。
东三百里曰鼓锺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举觞燕会则於此山,因名为鼓锺山。有草焉,方茎而黄叶,圆叶而三成叶三重也。其名曰鸟酸,可以为毒,为治。其上多砺,其下多砥。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音遥,或无之山字。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胥成。言叶相重也;亦音遥。其华黄,其实如菟丘,菟丘,菟丝也。见《尔雅》。服之媚於人。为人所爱也。《传》曰:人服媚之如是,一名荒夫草。
又东二十里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即豚字。赤若丹火,善骂。好骂人。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圆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字,生也。《易》曰:女子贞,不字。有草焉,圆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服之不瘿。
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音鞭。方茎而葵状,服者不□。食不噎也。
又东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放,或作效,又作牧。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苍玉。有木焉,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好呼唤也。其名曰文文。
又东五十七里曰大□之山。多□琈之玉,多麋玉。未详。有草焉,其状叶如榆,方茎而苍伤,其名曰牛伤,犹言牛棘。其根苍文,服者不厥.厌,逆气病。可斗荆兵。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令吴兴阳羡县有君山,山上有池,水中有三足大眼龟,鳖龟三足者,名宝出《尔鸦》。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
又东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叶、赤华,华而不实。初生先作穗,却着叶,花生穗间其名曰嘉荣,服之者不霆。不畏雷霆霹雳也。音廷搏之廷。来需之水出于其阳,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鯩鱼,音伦。黑文,其状如鲋,会者不睡。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洛,多鰧鱼,音腾。状如鳜,居逵,鳜鱼犬目,大口,细辨,有斑彩。逵水中之穴道交通者,鳜音刿。仓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瘘。瘘,痈属也。中多有虫。《淮南子》曰:鸡头已瘘。音漏。
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今在河南阳城西,俗名秦室。百草木成囷。未详。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言树校交错,相重五出,有象衢路也。《离骚》曰:靡萍九衢。黄华,黑实,服者不怒。其上多玉,比山巅亦有白玉膏,得服之即得仙道,世人不能上也。《诗含神雾》云。其下多铁。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鱼,状如□维未详。□音侜。而长距,足白而对,未详。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
又东三十里曰泰室之山。即中撇嵩山也。今在阳城县西。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栯木,音郁。服者不妬,有草焉,其状如□,□似葪也。白华黑实,泽如蘡薁,盲子滑泽。其名曰□草,服之不昧。上多美石。次玉者也。启母化为石而生启在此山。见《淮南子》。
又北三十里曰讲山。其上多玉,多柘,多栢。有木焉,名曰帝屋,叶状如椒,反伤赤实,反伤,刺下勾也。可以御凶。
又北三十里曰婴梁之山。上多苍玉,錞于玄石。言苍玉依黑石而生也,或曰:錞于,乐器名,形似蜼头。
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者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言此中出蛇,故以名之。上多少辛。细辛也。
又东四十里曰少陉之山。有草焉,名曰□草,音刚。叶状如葵而赤茎,白华,实如蘡薁,食之不愚。言益人智。器难之水出焉,或作嚣。而北流注于役水。或作侵。
又东南十里曰太山。别有东小太山,今在朱虚县,汶水所出,疑此非也。有草焉,名曰梨,其叶状如荻荻,亦蒿也。音狄。而赤华,可以已疽。太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没水。承水出于其阴,而东北流注于没。世谓之靖涧水。
又东二十里曰末山。上多赤金。末水出焉,北流注于没。《水经》作沫。
又东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铁。役水出焉,北注于河。
又东三十五里曰敏山。上有木焉,其状如刻,白华而赤实,名曰葪音计。栢,服者不寒。令人耐寒。其阳多□琈之玉。
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今荣阳密县有大騩山,騩因沟水所出。音归。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音狼。服之不夭,言尽寿也,或作芺。可以为腹疾。为治也,一作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