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太清部
- 天原发微
天原发微
星变。
五纬行度,与七政互相表裹。分布四方,用告祸福。故曰:彝伦失序,则星辰乱行。岁星一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岁而周天。荧惑日行三十三分度之一,三十三岁而周天。镇星日行二十八分度之一,二十八岁而周天。太白日行八分度之一,八岁而周天。辰星日行一度,一岁而周天。是五纬所行之度数,与二十八宿共为天体。一有差舛,则在.天为水旱,在人为殃咎,在国为兴亡。人能修德以禳之,则庶乎获免。不然,积毫芒而成寻丈,可不畏哉。今略具星变于后云。
彗星之变。
《公羊传》曰:有星孛于大辰者,彗也。何休曰:邪乱之气,扫故置新之象。纬书曰:其形长丈,彗有五色。色苍,侯王破;赤,强国恣;白,兵大作。愚尝详砍其变矣。鲁文公时,彗在北斗,后楚以夷狄深入诸夏。春秋齐侯禳彗。晏子曰:不可。是天教民,民将流亡。始皇十五年间,彗四见,长或竟天,遂兼六国,攘四夷,死人如麻。汉元光五年七月,彗东入太微,至幸臣五十余日,致中常侍赵忠奸乱之应。汉哀建平二年三月,彗出牵牛七十余日,卒贻王莽篡国之祸。宋景定甲子,彗出柳宿,律中葵宾为鹑火之次,妖焰贯于半天七十余日。惟秘书郎又疏曰:彗犯柳宿,着见尤异,政涂宥府,此端门次辅之星。今以孔光崔烈而变为彗,甘泉法从此,文昌华盖之星。今以元积贡禹而变为彗,给舍台谏司过之星。今以呜凤化寒蝉,仗马喂莓豆而变为彗,又有大彗者在焉。为商君相业而尚功利,为介甫擅权而谓天变不足畏。切中时病矣。惜#32言未及行,不及十稔,国随以灭。悲夫。
蚩尤为旗之变。
类彗后曲象旗,黄上白下,荧惑之精。见则王者征伐四方。
天狗堕地之变。
状如大流星,有声如雷,望如火光,炎炎中天。坠地类狗。其下圆,如数顷田处。上锐,千里破军杀将。孟曰:亦太白之精。
太白经天数,有盈缩之变。
盈缩者,日方南,太白居南;日方北,太白居北。为赢,侯王不宁,用兵进吉退凶。日方南,太白居北;日方北,太白居南。为缩,侯主有忧,用兵退吉进凶。又,太白在南,岁星在北,名日牝牡,年谷大熟。当出不出,当入不入,不破国铃亡国。经天者,日阳也。日出则星亡,昼见午上为经天。与日争明,是为乱纪。天下革,民更主,人民流亡。强者弱,小者强。女主昌莽地皇,时在太微中,烛地如月光。太微,天子庭也。是年大兵入天子庭。至渐台,斩莽首。愚曰:是二星者,不铃远引。庚午秋,天狗星堕。未几,大将砠。己丑夏,太白经天。明年白波浪起,并前甲子彗三大异星。予年七十,皆目所亲睹,故特书之。
太白主兵,荧惑主内乱。月主刑,其变有三。三者失度,有乱臣贼子,伏尸流血之兵。
枉矢星之变。
物莫直於矢直,而枉操矢者,邪人也。昔项羽救巨鹿,枉矢西流,遂坑秦#33屠咸阳,以乱伐乱。
星聚为祟之变。
水木火三合东井。占曰:外有兵与丧,五#34星入舆鬼。木火金合,虚如连珠,皆为死丧。三星在斗,戮将死相。火金水三星合秒,金水合於东井,皆为白衣之会。汉文帝时,天子四衣白衣,临邸第者,此也。唐天宝中,五星聚箕尾。占曰:有德庆,无德殃。至德中,木火金水聚鹑首,从岁星也。木火阳主中邦,金水阴主外邦,阴与阳合,中外相连以兵。以此见五星之聚,有吉有凶,不可拘#35一。
流星之变。
汉元延中日哺时,有流星头大如缶,长十余丈,赤白从日下东南去。或大如盂,或如鸡子,耀耀如雨,下至昏止。其占为天子失势,后王莽篡国。建武中,小流星百枚以上,或西南东北四面行。其占为小民流徙,后应征公孙迷民流。流星大如杯,从织女西行,后光烈皇后崩。流星出文昌,将相色白光烛地,长可四丈,摇如龙蛇形。已而,王商自杀。
《晋志》曰:天#36使也,星大者使大,.小者使小。自上而下日流,自下而升日飞。大日奔,亦流也。声隆隆者,怒之象。小星流者,庶.民之象。大如月者,人主之象。天星尽摇,民劳之象□。
附耳星之变。
西毕大星旁小星,附耳掺动,有谗乱在侧。
天谗星之变。
又曰:卷舌六星在北,主口舌以知佞谗。卷舌上一星,日天谗。
搀枪桔彗之变。
四星状异,殃一破国危君。余殃为旱凶饥暴疾。
荧惑之精为变。
隋大业末,荧惑逆行入南斗,色赤如血光,芒震耀长七八尺。后杨玄感反,天下大乱。唐长寿中,荧惑犯。五诸侯浑仪尚献甫奏,臣命在金,五诸侯太史位,火克金,臣将死矣。武后曰:为禳之。迁水衡都尉,水生金,又去太史位,卿无忧矣。是秋,献甫卒。
太白之精为变。
六贼星,太白之精也。出正南,去地可六丈。大而赤,形如彗,芒九角。天狗亦太白也,主兵。
赦星.o
星长三丈余,出北斗魁南,抵轩辕而灭。占日有赦。填星之精为变。咸汉星填之,精也。出正北,去地可六丈。大而赤中青,青中赤。表下有三彗从横,又名五残。星出正东,状类辰,去地可六丈,大而黄。
狼角之变。
九游星东有大星日狼,变色则多盗贼。
贯索。
贱人之牢也。又日连索。连营天牢,主禁强暴。九星皆明,狱烦。七星明,大赦。动斧钻#37用。
归邪之变。
如星非星,如云非云。归蛇出,爻有归国者。其占亦有吉凶。已上并《天文志》所载。
星变关时否泰。
星一也,其形其色,其常其变,其时其分,各有取舍。其占不同,惟严子陵足以当客星之占,陈仲弓足以应德星之聚。宿骑箕尾而傅说生,星陨中营而葛亮死,吉人君子未尝不与天象相关也。客星又有变者,形大如瓜,色有青白者,不为大水,则为大饥。气白起天苑西南者,则牛马死伤,又何其不祥也。春秋时,彗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杀君三十六,亡国二十五,诸侯奔走,不保社稷者,不可胜数。《传》曰:夜有星无云而天雨者,谓之天泣。其故何也?盖不忍君子小人之倒植,而痛苍生之罹其祸也。天象岂虚应哉!.是以古之隐德之士,所以夜观天象,昼察人事,而为之隐忧也。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欧阳子曰:此圣人极论天人之际也。《春秋》虽书日食星变,孔子未尝道其所以然。曰:天地鬼神不可知,为其可知者人而已。日中铃反,盛衰叉复。天,吾不知;吾见其亏盈於物者矣。草木之成者,变而衰落之;物之下者,进而流行之。地,吾不知;吾见其变流於物者矣。人之责满者多祸,其守约者多福。鬼神,吾不知。吾见人之祸福者矣。天地鬼神不可知其心,则因其着於物以测之。故据其进之可见者以为言,日亏盈,日变流,日祸福。若人则可知者,故直言其情,日好恶。其知与不知,异辞也。参而会之,与人无以异也。以其不可知,故当尊而远之。以其与人无以异,则修吾人事而已。未有人心说而天意怒,未有人理逆而天道顺者。呜呼,圣人没,异端起。秦汉以来,学者惑於灾异久矣。天文五行之说,不胜其几也。予之所迷,不得不异乎《春秋》也。欧公以人之可知者一,对天地鬼神之不可知者三。一者尽,则三者在。其中君子何如哉?修身俟命而已。
天原发微卷之八竟
#1『听』,原作『德』,据《四库全书》本改。
#2『肉』,原作『闪』,据《四库全书》本改。
#3『青州』,原作『州青』,据《四库全书》本改。
#4『赵分』,《四库全书》本作『今赵分』。
#5『度十五』,原作『二十五』,据《四库全书》本改。
#6『晋魏分』,《四库全书》本作『今晋魏分』。
#7『秦分』,《四库全书》本作『今秦分』。
#8『周分』,《四库全书》本作『今周分』。
#9『楚分』,《四库全书》本作『今楚分』。
#10『韩分』,《四库全书》本作『今韩分』。
#11『宋分』,《四库全书》本作『今宋分』。
#12『见』,原作『死』,据《四库全书》本改。
#13『又』,原作『天』,据《四库全书》本改。
#14『起』,《四库全书》本作『启』。
#15#16#17『翌』,《四库全书》本均作『翼』。
#18『矩』,《四库全书》本作『拒』。
#19原脱『章祝,巫官也』五字,据《四库全书》本补。
#20原脱『东』字,据《四库全书》本补。
#21『许』,《四库全书》本作『游』。
#22『弧』,《四库全书》本作『孤星』。
#23『之』,原作『七』,据《四库全书》本改。
#24『天田』,《四库全书》本作『天田星』。
#25『水府』,《四库全书》本作『水府星』。
#26『罗堰』,《四库全书》本作『罗堰星』。
#27『四渎』,《四库全书》本作『四渎星』。
#28『斗』,《四库全书》本作『斗星』。
#29『官』,《四库全书》本作『宫』。
#30『吉』,原作『古』,据《四库全书》本改。
#31『格滓』,《四库全书》本作『格泽』;『咎』,原作『客』,据《四库全书》本改。
#32『惜』,原作『借h据《四库全书》本改。
#33『秦』,原作『奉』,据《四库全书》本改。
#34『五』,原作『王』,据《四库全书》本改。
#35『拘』,原作『枸』,据《四库全书》本改。
#36『天』,原作『尺』,据《四库全书》本改。
#37『钻』,《四库全书》本作『镀』。
天原发微卷之九
鲁斋鲍云龙景翔编着虚谷方回万里校正
少阴
《春秋传》晋侯问伯瑕曰:何谓辰?对曰:日月之会是谓辰。辰,时也。愚谓:自十一月至十月,子至亥也。言日月聚会有时,故以辰言之。在天为二十八宿,举目可见,故以星言之。但其流行於四时八节,有气无形。散布於太空,似有形而无可执着者,皆辰为之也。
邵子曰:辰是那天上星,分为十二段底即十二辰,天壤也。
日月星辰#1自是四件,此说辰者,谓一辰各有几度。谓如日月宿於角几度月即所宿处是辰。故曰:日月所会谓之辰。为相氏曰:若指星体而言,谓之星。日月会於其星,则名宿名辰名次名房名合。若不据会宿,则指星体而言星也。《尚书精义》曰:天极谓之北辰,五纬有辰星,又有十二次,日辰。
又曰:辰数十二,日月交会谓之辰。辰,天之体也,无物之气也。
张氏曰:辰,十二从地数也。无物之气不可见,因日月之会而见。以不可见故为阴,天之阴者,天之体。天之所以立也,从地数者天之地也。
又曰:阴中之阴,辰也,天壤也。气一而已,主之者乾也。
辰者无物之气,天之体。故日天壤,辰之於天是也。辰者,天之体。土者,地之体。辰者,无物之气不可见。以星观焉,知其廓然太虚能容物也。土者,有形之物可见。以山观焉,益知其能负物也。土为大物,辰为太虚,日月星辰托焉。辰虽不可见,天昼夜常见,故不用之一,用之所宗也。
又曰:辰至日为生,日至辰为用。盖顺为生而逆为用。
辰至日者,言天左行为顺,布气生物。日至辰者,言日右行为逆,变气用时。故时可逆推,物又顺成。子云曰:巡乘六甲,与斗相逢,言天日之相应也。
又曰:星为日余,辰为月余。
日为阳精,天之灵魂。月为阴精,天之气魄。星为阳之余精,辰为阴之余气。故星者天之神,辰者天之体。日月在天,如人之真心命门,阴阳之本也。五星如人五脏,诸星如人支骸精血。辰之於天,则人之体魄是也。
又曰:天有日月星辰与天为五。地有五行,金木水火与地为五。辰阳中阴不可变,故一日十二辰,不可见也。
辰者,天之体。辰之於天,犹土之於地。天主用,有神焉?辰不可以尽天,非若土即可以尽地。辰之外别名天,土即所以为地也。汉上曰:月生於日之所照,众星被耀,因水转光。三辰同形,阴阳相配,其体则辰也。
又曰:天以一而变四.。四者有体,而一者无体。
张氏曰:日月星辰,以成天体。四成则太极之体,退藏於四者之问而不可见。所以日月星辰与天而五,除日月星辰则无天。四者有体,所以成形。一者无体,退藏於密。言五者,必归之天。言十者,必归之地。五当无极,十当为有之#2极。亦曰:除#3一而无四也。天之体数四,不用者一。天辰不见者,辰为天体,而不可见也。其色苍苍,其形浑浑,四者之中,惟日月星柴然可见。是知五者存一以为体,故用四。四又存一以为体,故用三。如此,则五为无体之一,以况自然。辰为不用之一,以况道。《太玄》以一元统三方,曰天地人。亦此意也。一时止三月,一月止三十日,皆去其辰数。一时本四月也,止用三。一月本四十日也,止用三十。皆去其辰之一,三用一不用。天有三辰,天三地四,天兼地之余,地有四行。分而用七。所以天辰不见,地水#4常潜。
朱子曰:空无星处谓之辰。
愚按:《易》系言天数五,邵子言天象者四。四自何来,本於一阴一阳而已。一阳分为二,则有太阳少阳之象,是为日星。一阴分为二,则有太阴少阴之象,是为月辰。日月星辰,所以为天之四象,缺一不可。今邵子既谓辰为天体,朱子又谓辰是无星处而不动。如此,则一辰而分两用。既为少阴,又为天体。可乎?曰:非也。天数本有五,一为无极,四□为四象。四象之中,又体一而用三。少阴反为体,而日月星所由丽也。其曰:辰空无星者,辰本浑沦无逵不可窥度,是为体之极。圣人因其日月所会之处,而以辰名之尔。故无体之中,无象不包。其不动,而在北为极星之枢者,则曰北辰。然则少阴为辰,固为天体。而北辰居天体之中,又为十有二辰之主也。故以辰辨方,曰十二次。以辰兼星土,曰十二野。以辰兼十二子十二岁,十有二月系焉,皆辰也。举宇宙之闲,洪纤高下,莫不各囿於其中矣。详见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