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论须慎不慎
  凡脚气之病,极须慎房室、羊肉、牛肉、鱼、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糜、猪、鸡、鹅、鸭。有方用鲤鱼头,此等并切禁,不得犯之。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酱豉、葱、韭、薤、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诸生果子、酸酢之食,犯者皆不可瘥。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矣。
  论善能治者几日可瘥
  凡脚气病,枉死者众。略而言之,有三种:一觉之伤晚,二骄狠恣傲,三狐疑不决。此三种,正当枉死之色。故世间诚无良医,虽有良医,而病人有性灵堪受入者,更复鲜少。故虽有麒骥,而不遇伯乐;虽有尼父,而人莫之师。其为枉横亦犹此也。今有病者,有受入性依法,使余治之,不过十日,可得永瘥矣。若无受入性者,亦不须为治,纵令治之,恐无瘥日也。非但脚气,诸病皆然。良药善言,触目可致,不可使人必服。法为信者施,不为疑者说。
  论灸法
  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虽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觉得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於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
  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膝两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
  凡灸八处:第一风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两臂直下,舒十指掩着两髀,便点,当手中央指头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壮,多亦任人。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
  第二伏兔穴,令病人累夫端坐,以病人手夫掩横膝上,夫下傍与曲膝头齐,上傍侧夫际当中央是。灸百壮,亦可五十壮。
  第三犊鼻穴,在膝头盖骨上际,外骨边平处,以手按之得节解则是。一云在膝头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动脚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壮,可至百壮。
  第四膝眼穴,在膝头骨下两傍陷者宛宛中是。
  第五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经骨外是。一云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长短大小,当以病人手夫度取。灸之百壮。
  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陉骨外是。灸之百壮。
  第七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一云附经骨外是。灸之百壮。
  第八绝骨穴,在脚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是。
  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则灸一脚,病两脚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多两脚。又一方云: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者,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虽轻不可减百壮。不瘥,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一说灸绝骨最要。人有患此脚弱不即治,及入腹,腹肿大,上气,於是乃须大法灸,随诸输及诸管关节腹背尽灸之,并服八风散,往往得瘥者。诸管输节解法,并在别卷中。觉病入腹,若病人不堪痛,不能尽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诸穴,及两脚诸穴,亦有得好瘥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夫有两种,有三指为一夫者,此脚弱灸以四指为一夫也,亦依支法存旧法。梁丘、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阴、伏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输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上,所以不取其法。气不上#3 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须灸之。其足十趾去指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冲。极下气有效。其足十趾端名曰气端。日灸三壮,并大神要,其八冲可日灸七壮,气下即止。病者非深相委悉,慎勿为人灸之。慎之慎之。凡灸八冲,须小作艾炷。
  论服汤药色目
  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有异耳。若脉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应瘥;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木四两;若脉浮大紧转□,宜作竹沥汤;若病人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人脉多是因虚而得之;若大虚短气力乏,可其间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若病人脉浮大而紧□,此是三品之中最恶脉也。或沉细而□者,此脉正与浮大而紧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亦不异,当消息以意耳。其形尚可,而手脚未容至弱,数日之中,气上即便命终。如此之脉,往往有人得之,无一存者,急服竹沥汤,日服一剂,切要汤势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无汤也。此汤竹汁多服之。若不极热,辄停在胸心,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也。若已服三剂竹沥汤,病及脉势未折,而苦胀满,可以大鳖甲汤下之。汤势尽而不得下,可以圆药助汤令下。下后更服竹沥汤,趣令脉势折,气息料理便停,服三十二物八风散佳。凡初得病便摩野葛膏,日再,顽痹脚弱都愈乃止。若服竹沥汤,脉势折如未病时,气力转胜,脚故未能行,体力充足,然后渐微行步。病重者,瘥后半年始能扶人行耳。既觉脉及体内瘥,但当勤服八风散,勿以脚未能行轻加余治,余治未必全得益,更生诸恶,失此诸治也。猥人边亦勿行野葛膏。有人闻竹沥汤,云恐伤腰脚者,即勿与治,宜知此法,此皆人无受入性,不可与医故也。不为疑者说,此之谓也。竹沥汤有三首,轻者服前方,重者以次第服后方。此风毒乃相注易病人,宜将空缺服小金牙散,以少许涂鼻孔、耳门。病困人及新亡人喜易人,强健人宜将服之,亦以涂耳鼻,乃可临近亡人,及视疾者,绛囊带一方寸匕,男左女右臂上,此散毒,服宜从少为始。金牙散方见别卷。病人惟宜饮赤小豆饮,冬服侧子金牙酒。续命汤治风毒,病初得似时行毒病,而脉浮缓,终不变□,此不治,或数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识人,或发黄,或发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烂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续命汤一剂,须服葛根汤、麻黄汤下之。若故不折,更与续命汤两三剂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汤势相接,不可使半日阙汤,即便杀人。续命汤方见别卷。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二竟
  #1宜深:此二字原倒,据影宋刻本乙正。
  #2治: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3上: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风毒脚气方
  汤液第二方
  第一竹沥汤,治两脚痹弱或转筋,皮肉不仁,腹胀起如肿,按之不陷,心中恶,不欲食,或患冷方:
  竹沥五升 甘草 秦艽 葛根 黄苓 麻黄 防己 细辛 桂心 乾姜各一两 防风 升麻各一两半 茯苓三两#1 附子二枚 杏仁五十枚
  右十五味,□咀,以水七升,合竹沥,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千金翼方》无茯苓、杏仁,有白术一两。
  第二大竹沥汤,治卒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痹孪急,风经五脏,恍惚恚怒无常,手足不随方:
  竹沥一斗四升 独活 芍药 防风 茵芋 甘草 白术 葛根 细辛 黄苓 芎藭各二两 桂心 防己 人参 石膏 麻黄各一两 生姜 茯苓各三两 乌头一枚
  右十九味,□咀,以竹沥煮取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状相当即服。
  第三竹沥汤,治风毒入人五内,短气,心下烦热,手足烦疼,四肢不举,皮肉不仁,口噤不能语方:
  竹沥一斗九升 防风 茯苓 秦艽各三两 当归 黄苓《千金翼》作芍药 人参 芎藭《千金翼》作防己 细辛 桂心 甘草 升麻《千金翼》作通草 麻黄 白术各二两 附子二枚 蜀椒一两 葛根五两 生姜八两
  右十八味,□咀,以竹沥煮取四升,分五服,初得病即须摩膏,日再,痹定止。《千金翼》无麻黄、蜀椒、生姜。
  麻黄汤,治恶风毒气,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气冲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当即服此第一服,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麻黄一两 大枣二+枚 茯苓三两 杏仁三+枚 防风 白术 当归 升麻 芎藭 芍药 黄苓 桂心 麦门冬 甘草各二两
  右十四味,□咀,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见风。
  第二服独活汤方:
  独活四两 乾地黄三两 生姜五两 葛根 桂心 甘草 芍药 麻黄各二两
  右八味,□咀,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煎,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脚弱,特忌食瓠子、蕺菜,犯之一世治不愈。
  第三服兼补厚朴汤,并治诸气咳嗽,逆气呕吐方:
  厚朴 芎藭 桂心 乾地黄 芍药 当归 人参各二两 黄耆 甘草各三两 吴茱萸二升 半夏七两 生姜一斤
  右十二味,□咀,以水二斗,煮猪蹄一具,取汁一斗二升,去上肥,内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
  第四服风引独活汤兼补方:
  独活四两 茯苓 甘草各三两 升麻一两半 人参 桂心 防风 芍药 当归 黄耆 乾姜 附子各二两 大豆二升
  右十三味,□咀,以水九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进服。
  防风汤#2;治脚痹,并治毒气上冲心胸,呕逆宿癖,积气疝气,一病相当即服之方:
  防风 麻黄 芎藭 人参 芍药 当归 茯苓 半夏 甘草 橘皮各一两 鳖甲 生姜 桂心各二两 杏仁一两半 赤小豆一升 贝子 乌梅各五枚 大枣二+枚 吴茱萸五合 犀角 羚羊角各半两 薤白十四枚
  右二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尽。一方用水一斗二升,间食糜。一方半夏三两,随时用。
  独活汤,治脚痹方:
  独活四两 当归 防风 茯苓 芍药 黄耆 葛根 人参 甘草各二两 大豆二升 附子一枚 乾姜三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清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越婢汤,治风痹脚弱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升 白术四两 大附子一枚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掠去沫,入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胡洽方》只五味,若恶风者加附子一枚,多淡水者加白术四两。
  治脚弱神验方:
  防己 蜀椒 细辛 桂心 麻黄 石膏 独活 防风 黄苓 茵芋 葛根 芎藭 芍药 甘草各一两 生姜 茯苓各二两 乌头二枚
  右十七味,□咀,以竹沥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令一日一夜服尽。其间可常作赤小豆饮。有人脚弱,先服常用竹沥汤四剂,未觉,增损作此方,后觉得力。又云:脉沉细□,风在内者,作此汤也。
  风引汤,治两脚疼痹肿,或不仁,拘急不得行方:
  麻黄 石膏 独活 茯苓各二两 吴茱萸 附子 秦艽 细辛 桂心 人参 防风 芎藭 防己 甘草各一两 乾姜一两半 白术三两 杏仁六+枚
  右十七味,□咀,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大鳖甲汤,治脚弱风毒,挛痹气上,及伤寒恶风、温毒、山水痹气、热毒,四肢痹弱方:
  鳖甲二两 防风 麻黄 白术 石膏 知母 升麻 茯苓 橘皮 芎藭 杏仁 人参 半夏 当归 芍药 萎蕤 甘草 麦门冬各一两 羚羊角六铢 大黄一两半 犀角 青木香 雄黄各半两 大枣十枚 贝齿 乌头各七枚 生姜三两 薤白十四枚 麝香三铢 赤小豆三合 吴茱萸五合
  右三十一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六服,相去十里久,得下止。一方用大黄半两,畏下可止用六铢。一方用羚羊角半两,毒盛可用十八铢。《胡洽》有山茱萸半升,为三十二味。《千金翼》无知母、升麻、橘皮、芎藭、人参、当归、萎蕤。
  小鳖甲汤治身体虚胀如微肿,胸心痞满,有气,壮热,小腹厚重,两脚弱方:
  鳖甲 黄苓 升麻 麻黄 羚羊角 桂心 杏仁各三两 前胡四两 乌梅二+枚 薤白三十枚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此常用。若体强壮,欲须利者,加大黄二两。
  风缓汤,治脚弱,举体痹不仁,热毒气入脏,胸中满塞不通,食即呕吐方:
  半夏一升 大枣 乌梅二+枚 桂心 鳖甲 升麻 橘皮 枳实 甘草 吴茱萸 大黄各一两 生姜 石膏各六两 贝齿七枚 独活 麻黄 犀角各三两,一方用羚羊角
  右十七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不瘥,至三剂必瘥。
  治脚气初发,从足起至膝经骨肿疼者方:
  取婢麻叶切,捣蒸,薄裹之,日二三易,即消。蟀麻子似牛婢虫,故名蜱麻也。若冬月无蜱麻,取蒴藋根捣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热,及热封裹肿上,如前法,日二即消。亦治不仁顽痹。此方非汤,不当见此,然以前后三方俱出苏长史,更不分出。
  若肿已入陛,至小腹胀,小便沥少者方:
  取乌特牛尿一升,二服#3,日二,取消乃止。《千金翼》云:羸瘦人,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浮结乃服之。
  若肿已消,仍有此候者,急服此汤方:苏长史方,神验。
  麻黄 射干 人参 茯苓 防己 前胡 枳实各二两 半夏 犀角 羚羊角 青木香 橘皮 杏仁 升麻各一两 生姜五两 独活三两 吴茱萸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