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藏
- 诗集
- 古谣谚
古谣谚
由是诸坐谣言征者悉拜议郎。宦官怨之。遂诬陷耽。死狱中。
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上封事曰。
夫司隶校尉﹑诸州刺史﹑所以督察奸枉﹑分别白黑者也。
五年制书议遣八使。又令三公谣言奏事。
是时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忧悸失色。未详斯议。
所因寝息。昔刘向奏曰。夫执狐疑之计者。开群枉之门。
养不断之虑者。来谗邪之口。今始闻善政。旋复变易。
足令海内。测度朝政。宜追定八使。纠举非法。更选忠清。
平章赏罚。三公岁尽。差其殿最。
使吏知奉公之福﹑营私之祸。则众灾之原。庶可塞矣。
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
滂奉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
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
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
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出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戳。吏不能诘。
后汉书李合传
和帝分遣使者﹑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三国志魏武帝纪注
灵帝诏书﹑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
免罢之。三公倾邪。皆希世见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
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知不可匡正。
遂不复献言。
晋书天文志
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荧惑降为童儿。
歌谣嬉戏。吉凶之应。随其众告。
晋书乐志
凡乐章古辞。今之存者。
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子﹑白头吟之属也。
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
宋书乐志
夫喜怒哀乐之情。好得恶失之性。不学而能。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怒则争斗。喜则咏歌。
夫哥者﹑固乐之始也。尔雅曰。徒歌曰谣。
宋书戴法兴传
废帝即位。未亲万机。凡诏敕施为。悉决法兴之手。
尚书中事无大小专断之。帝所爱幸阉人华愿儿。有盛宠。
赐与金帛无【笄】。法兴常加裁减。愿儿甚恨之。
帝常使愿儿出入市里。察听风谣。而道路之言。
谓法兴为真天子。帝为【赝】天子。愿儿因此告帝曰。外间云。
宫中有两天子。官是一人。戴法兴是一人。
魏书崔浩传
初﹑姚兴死之前岁也。太史奏。荧惑在匏瓜星中。
一夜忽然亡失。不知所在。或谓下入危亡之国。
将为童谣妖言。太宗闻之大惊。乃召诸硕儒十余人。
令与史官求其所诣。浩对曰。案春秋左氏传说。神降于莘。
其至之日。各以其物祭也。请以日辰推之。庚午之夕。
辛未之朝。天有阴云。荧惑之亡。当在此二日之内。
庚之与未。皆主于秦。辛为西夷。今姚兴据咸阳。
是荧惑入秦矣。诸人皆作色曰。天上失星。安能知其所诣。
而妄说无征之言。浩笑而不应。后八十余日。
荧惑果出于东井。留守盘旋。童谣讹言。国内諠扰。
于是诸人皆服。曰﹑非所及也。
魏书礼志
晋博士许猛解三验曰。案黍离麦秀之歌。小雅曰。君子作歌。
惟以告哀。魏诗曰。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若斯之类。
岂可谓之金石之乐哉。是以徒歌谓之谣。徒吹谓之和。记曰。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毛谓之乐。
北史崔挺传
崔挺拜光州刺史。风化大行。及车驾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
复还州。及散骑常侍张彝巡行风俗。谓曰。彝受使巡方。
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隋书经籍
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
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
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
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德涂说。靡不毕纪。
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掌道方慝。以诏辟忌。
以知地俗。而职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
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通鉴
汉孝平皇帝纪下。元始四年二月。遣太仆王恽等八人。
各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五年夏四月。
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还。言天下风俗齐同。
作为郡国造歌谣颂功德。凡三万言。
国语
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
国语
行歌曰谣。
国语
谚﹑俗之善谣也。
东朝录
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上亲择二十四人为采访使。以观风谣。
给事华亭徐思勉亦与焉。
汉官仪
三公听采长史臧否。人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举谣言者也。
顷者举谣言。掾属令史都会殿上。主者大言州郡行状。
云何善者﹑同声称之。不善者﹑默尔衔枚。
汉碑录文
君讳熊。字猛阳。广陵海西人也。吏民爱若慈父。畏若神明。
相与采摭谣言。刊石旌【】。
史通
盖语曰。不作无益害有益。至如史氏所书。固当以正为主。
是以虞帝思理。夏后失御。尚书载其元首禽荒之歌。
郑庄至孝。晋献不明。春秋录其大隧狐裘之什。其理谠而切。
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
史通
寻夫战国已前。其言皆可讽咏。非但笔削所致。
良用体质素美。何以核诸。至如鹑贲鸲鹆。童竖之谣也。
山木辅车。时俗之谚也。皤腹弃甲。城者之讴也。原田是谋。
舆人之诵也。斯皆刍词鄙句。犹能温润若此。
况乎束带立朝之士。加以多闻博古之说者哉。则知时人出言。
史官入记。虽有讨论润色。终不失其梗概者也。
史通
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盖周之季也。由幽王之惑褒姒。鲁之逐也。由稠父之违子家。
然则【楌】弧箕服。章于宣厉之年。征褰与襦。显自文成之世。
恶名早着。天孽难逃。
史通
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所以晋楚方言。
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空同子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惟君子而后知乐。空同子曰。声言直。音言曲。乐言律。
直者﹑单而粗者也。曲者﹑方而文者也。律者﹑比而谐者也。
人人能谣。如今里巷之词曲。不学而能之。疾徐高下。
皆板眼。所谓知音也。及问其出某吕某律。孰宫孰商。
则不知也。故曰。惟君子而后知乐。
农田余话
世俗占候雨晴。惟甲子﹑壬子﹑甲申﹑甲寅四日颇可凭。
此外俗说占测水旱丰歉。未甚可稽。伯翔陆先生。
尝着田家五行志若千卷。专述田家俗谈。
为农家占候一家之书。率多可验。
长者言
捏造歌谣。不惟不当作。亦不当听。徒损心术。长浮风耳。
若一听之。则清净心田中。亦下一不净种子矣。
困学纪闻
曹氏论诗云。诗之作本于人情。自生民以来则然。
太始天皇之策。包羲罔罟之章。葛天之八阕。康衢之民谣。
困学鸡闻
崔骃西巡颂曰。唐虞之世。樵夫牧竖。击辕中韶。感于和也。
班固集﹑击辕相杵。亦是乐也。曹子建书﹑击辕之歌。
有应风雅。柳子厚云﹑击辕拊缶。宋景文云﹑壤翁辕童。
皆本于崔班。
古今事物考
孟子曰。天下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是讴在禹已有之也。
列子曰。尧微服游康衢。闻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
丹铅总录
尔雅曰。徒歌曰谣。说文。谣作谣。注云。谣从肉言。
今案徒歌者。谓不用丝竹相和也。肉言歌者。人声也。
出自胸臆。故曰肉言。童子歌曰童谣。以其言出自胸臆。
不由人教也。晋孟嘉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唐人谓徒歌曰肉声。即说文肉言之义也。
丹铅杂录
古文自变隶。其法已错乱。后转为楷字愈讹。殆不可考。
如云有口为吴。无口为天。吴字本从口从矢。非从天也。
后世谬从楷法言之。予尝戏谓吴元济之乱。
童谣有小儿天上口之谶。又如董卓为千里艹﹑十日卜。
王恭为黄头小人。皆今世俗字。非古文也。
史为童谣乃荧惑星为小儿造谣。审如此。荧惑亦不识古文乎。
苏易简云。神不能神随时之态。
书传正误
古年有谚语。有谣语。有谶语。有谐语。有讥语。有讔语。
语意不同。其迹易混。谚语如大学故谚﹑孟子夏谚是也。
谣语如【楌】弧箕服﹑实亡周国之类是也。
谶语如亡秦者胡﹑刘氏复起﹑李氏当王之类是也。
谐语如优孟讽漆城﹑优旃谏葬马之类是也。
讥语如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之类是也。
讔语日麦曲庚癸之类是也。杨升庵作古今谚古今谣似矣。
然谚中杂谣杂于谚也。谣中杂谶。
如论语比考谶﹑天监志公诗谶﹑陆法和书谶﹑谶而杂语谣也。
似当厘正。各从其类为六语。
日知录
疆御多怼。即上章所云疆御之臣也。其心多所怼疾。
而独窥人主之情。深居禁中。而好闻外事。
则假流言以中伤之。若二叔之流言以间周公是也。
夫不根之言。何地蔑有。以斛律光之旧将。
而有百升明月之谣。以裴度之元勋。而有坦腹小儿之诵。
所谓流言以对者也。如此则寇贼生乎内。而怨诅兴乎下矣。
却宛之难进胙。莫不谤令尹。所谓侯作侯祝者也。
孔氏疏采苓曰。谗言之起。由君数问小事于小人也。
可不慎哉。
陔余丛考
汉人谚语。多七字成句。大率以第四字与第七字协韵。
此亦一礼也。俱就其人姓氏之韵。而以品题语协之。
亦一时风气然也。
论衡
性自然。气自成。与夫童谣口自言无以异也。当童之谣也。
不知所授。口自言之。口自言。文自成。或为之也。
青箱杂记
谣谶之语。在洪范五行。谓之诗妖。言不从之罚。
前世多有之。而近世亦有焉。
杨氏万里独醒杂志序
古者有亡书。无亡言。南人之言。孔子取之。夏谚之言。
晏子诵焉。南北异地。夏周殊时。而其言犹传。
未必垂之策书也。口传焉而已。虽然书又可废乎。
书存则人诵。人诵则言存。言存则书可亡而不亡矣。
书与言其交相存者欤。
逌旃琐言
古有采风之使。正观其所尚。将以反正。端士细。振民风。
今闻小有才者。口肆雌黄。形变白黑。其可怪也。
至如近郡有云。某人伞。某人铲。某人辇。某人扁。
妄肆讥评。殊无忌惮。风靡俗偷。
御史提学﹑有观风督教之责。其尚重惩之哉。
公余日钞
村社占年之说。自古有之。如雨旱验生草。如麻麦验雪。
往往无爽。有不待求之天文书者。盖耆旧之在乡井。阅世久。
历时多。观化广。见事熟。必有所试而云。言非孟浪也。
钝吟杂录
春秋左氏传﹑国语所载歌谣。皆诗也。但不协于弦奏。
不施于礼。诗人所不收。后人撰诗集。乃并取之。
然未为失也。
钝吟杂录
严沧浪云。有一句之歌。注云。汉书枹鼓不鸣﹑董少年。
又汉童谣。千乘万骑上北邙。案汉书。董少平不作董少年。
鸣平是韵。二句之歌也。又云。侯非侯。王非王。
千乘万骑上北邙。是三句。不是一句。
潜确类书
张衡云。荧惑为执法之星。其精为风伯之师。
或儿童歌谣嬉戏。
拾遗记
何休木讷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
及远年古谚。历代图籍。莫不咸诵也。
语言谈
言有下流之言。如暴弃谤伤之类是已。有市井之言。
如炎凉货利之类是已。有荒唐之言。如浮游不根之类是已。
然刍荛之言。狂夫之言。又君子所德而察者。刍荛与狂夫。
非下流市井之谓也。有理寓焉。如孺子之歌。夏谚之类是已。
阮氏常生恒言录序
嘉定钱竹汀先生恒言录。首尾完善。家君因以授常生。
且诲曰。学者实事求是。一物不知。当引为己耻。
常生谨受卒业。因思北海郑君。网罗众家。括囊大典。
至其笺诗愿言则嚏。则曰。俗人嚏云人道我。
注礼夏后氏以楬豆。则曰。齐人谓无发为秃楬。盖楬即【疬】。
而嚏则今人犹然。自服子慎通俗之文不传。此道几于绝响。
非先生孰克成之。
抱朴子内篇
狂夫童谣。圣人所择。刍荛之言。或不可遗。采崶采菲。
无以下体。
抱朴子外篇
古人询于刍荛。博采童谣。狂夫之言。犹在择焉。
文心雕龙
又蚕蟹鄙谚。狸首淫哇。苟可箴戒。载于礼典。
故知谐辞讔言。亦无弃矣。
文心雕龙
谚者﹑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廛路浅言。
有实无华。邹穆公云。囊漏储中。皆其类也。太誓曰。
古人有言。牝鸡无晨。大雅云。人亦有言。惟忧用老。
并上古遗谚。诗书所引者也。至于陈琳谏辞称掩目捕雀。
潘岳哀辞称掌珠伉俪。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夫文辞鄙俚。
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况踰于此。岂可忽哉。
离骚
谣诼﹑犹毁谮也。
刘歆与杨雄索方言书
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
求代语童谣歌戏。
阮籍乐论
歌谣者﹑咏先王之德。俯仰者﹑习先王之容。
元氏稹乐府古题序
操﹑引﹑谣﹑讴﹑歌﹑曲﹑词﹑调﹑八名而又别。
其在琴瑟者为操﹑引。采民甿者为讴﹑谣。
备曲度者总谓之歌﹑曲﹑词﹑调。斯皆由乐以定词。
非选词以配乐也。
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九名。
盖选词以定乐。非由乐以定词也。
刘敞论灾变疏
臣伏以圣王。所甚畏事者莫如天。所甚听用者莫如民。
是故观天意于灾祥。察民情于谣俗。因灾祥以求治之得失。
原谣俗以知政之善否。诚少留意。则皆灿然矣。
前古贤圣之君。莫不循此以导其下。忠信之臣。
莫不缘此以讽此上。上下相饬。而自天佑之。
东坡集
孙卿子有韵语者。其言鄙近。多云成相。莫晓其义。
前汉艺文志诗赋类中。有成相杂词十一篇。
则成相者﹑盖言讴谣之名乎。疑所谓邻有丧舂不相者。
又乐记云。治乱以相辅也。亦恐由此得名。当更细考之。
朱子文集
凡言风者﹑皆民间歌谣。采诗者得之。而圣人因以为乐。
以见风化流行。沦肌浃髓。而发于声气者如此。其谓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