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谣谚

何惧王镇恶。故二人常有猜心。
王敬则传引语
古谚闲谭曾廷枚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裴度语
古谚闲谭曾廷枚
度不信术数。不好服食。每语人云。鸡猪鱼蒜。逢着则吃。
生病老死。时至则行。
段成式酉阳杂俎引古语
古谚闲谭曾廷枚
三守庚申三尸伏。七守庚申七尺灭。
佛书引语
古谚闲谭曾廷枚
停囚长智。
赤脚人趁兔。着韡人吃肉。
题书卷后语
古谚闲谭曾廷枚
杜兼字处弘。洹水人。贞元元和间。历濠苏二州刺史。
终河南尹。性豪侈。家聚书万卷。每卷后。必自题云。
清俸写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
题玉箸篆
古谚闲谭曾廷枚
舒元舆题李阳冰玉箸篆词云。斯去千年。冰生唐时。
冰复去矣。后来者谁。后千年有人。谁能待之。后千年无人。
篆止于斯。呜呼主人。为吾宝之。附柳诚悬笔偈云。圆如锥。
錼如凿。不得出。只得却。
莆田石记
古谚闲谭曾廷枚
庆历中。张纬宰莆田。得一石。其文云。石敢当。镇百鬼。
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
后有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今人家用碑石。
书曰石敢当三字。镇于门。亦此风也。
罗池石刻
古谚闲谭曾廷枚
柳子厚龙城录云。罗池北龙城胜地也。役者得白石。
上微辩刻书云。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山左首。福土氓。
制九丑。
本草采萍时日
古谚闲谭曾廷枚
不在山。不在岸。采我之时七月半。选甚瘫风与缓风。
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内下三丸。铁【幞】头上也出汗。
阴阳书
古谚闲谭曾廷枚
乔木先枯。众子必孤。按唐张鷟故宅。有桑高四五丈。
无故枯悴。寻而祖亡。阴阳书所云。此其验也。
李廷珪藏墨诀
古谚闲谭曾廷枚
赠尔乌玉玦。泉清研须洁。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
按墨谱云。廷珪精于制墨。此藏墨诀也。本姓奚。从易水。
徙居南唐。赐国姓。
戏掷笼筹
古谚闲谭曾廷枚
谚云。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亦有所本。朱湾奉使设宴。
戏掷笼筹诗云。一朝权在手。看取令行时。
葬书语
古谚闲谭曾廷枚
葬压龙角。其棺必斲。此书生相郝出俊葬地。
朱雀和鸣。子孙盛荣。
朱雀悲哀。棺中见灰。此英公徐绩卜葬得前繇。张憬藏曰。
非也。乃所谓朱雀悲哀者。后果斲棺焚尸。安龙头。枕龙角。
不三年。自消铄。此张约相崔巽墓。安龙头。枕龙耳。
不三年。万乘至。此崔巽遗言也。后唐明皇微行至墓所。
荀言验。而约不验。
占年
古谚闲谭曾廷枚
三月三。脱了寒衣穿汗衫。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连绵。
夏至五月头。一边吃。一边愁。夏至五月中。白饭满童童。
夏至五月尾。禾黄米价起。
六月六。晒得鸡蛋熟。
六月秋。要到秋。七月秋。不到秋。谓早稻收获时也。
南风吹过北。有钱籴不得。北风吹过南。仓下无然担。
过了七月半。人似铁罗汉。
占雨
古谚闲谭曾廷枚
未雨先雷。到夜不来。未雨先风。来也不凶。
酒肆歌
古谚闲谭曾廷枚
范弇学究有酒肆歌云。吃酒二升。籴麦一斗。磨面五斗。
可饱十口。见过庭录。
打头风
古谚闲谭曾廷枚
风之逆舟。人谓之打头风。古有江喧过云雨。船泊打头风。
坡公诗。卧听三老白事。半夜南风打头。按过云雨亦俗谚。
又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行又被打头风。皆谚语。
乖剌
古谚闲谭曾廷枚
势有不便顺。谓之乖剌。剌音赖。读作刺。非也。
东方朔谓﹑吾强乖剌而无当。杜钦谓﹑陛下无乖剌之心。
今俗骂人曰歪剌。见言鲭。
阗拳谚
古谚闲谭曾廷枚
江淮俗。每作诸戏。必先设阗拳笑面。村野之人。
以腊未作之。不知其所谓也。岁时记云。村人逐除。
今南方为此戏者。必戴假面。作勇力之势。谓之阗拳。
今谚云。阗拳不打笑面。似本此。戏逐除者﹑即今之傩也。
结党连群。通夜达晓。家至门到。责其送迎。
孙兴公常戏为傩。至桓宣武家。
跨灶
古谚闲谭曾廷枚
子胜于父。谓之跨灶。出书言故事。盖灶上有釜故也。
东坡与人书云。令嗣傀玮奇特。着鞭一跃。当撞破烟楼。
种树谚
古谚闲谭曾廷枚
谚云。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七十不制衣。
宋章申公父银青公俞年七十。集亲宾为庆会。有饷柑者。
食之而甘。嘉其种。即令收核。种之后圃。坐人窃笑。
意谓不十年不着子。恐不能待也。后公食柑。十年而终。
不睬
古谚闲谭曾廷枚
不偢睬。俚谚也。不睬亦有出处。北齐后主穆后名舍利。
母名轻霄。后入宫。幸于后主。女侍中陆大姬养以为女。
后遂以陆为母。提婆为家。更不睬轻霄。盖南北朝已有此谚。
南京石上语
古谚闲谭曾廷枚
南京人家。掘得一石。上有可考云。猪拾柴。狗烧火。
野狐扫地请客坐。此不知是何等语也。见侯鲭录。
桃橘谚
古谚闲谭曾廷枚
谚云。头有二毛﹑好种桃。立不踰膝﹑好种橘。见曲洧旧闻。
言桃易实可待。橘实迟不可待。敝乡谚云。杖策插桃桃得食。
扶行栽枣枣难尝。亦此意也。
客作儿
古谚闲谭曾廷枚
江西俚谚。骂人曰客作儿。按陈从易寄荔枝与盛参政诗云。
樱桃有小子。龙眼是凡姿。橄榄为下辈。枇杷客作儿。
盛问其说。云。樱桃味酸。小子也。龙眼无文采。凡姿也。
橄榄初涩后甘。下辈也。枇杷肉少核大。客作儿也。
凡言客作儿者。佣夫也。仆谓斥受雇者为客作。
已见于南北朝。观袁翻谓人曰。邢家小儿。为人客作。
章表此语。自古而然。因知俗谚。皆有所自。
佛顶珠
古谚闲谭曾廷枚
凡纳婢仆。初来时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
言拨之则动。既久曰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
此虽俗谚。实切事情。见陶宗仪辍耕录。
都人语
古谚闲谭曾廷枚
左与言﹑天台名士也。钱唐幕府乐籍。有名姝张秾者。
色艺妙天下。左颇顾之。如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帷云翦水。
滴粉搓酥。皆为秾作。当时都人有对云。晓风残月柳三变。
滴粉搓酥左与言。见玉照新志。
永福古谶
古谚闲谭曾廷枚
永福古谶语曰。天保石移。瑞云来奇。龙爪花红。状元西东。
干道间。福清天保瑞云寺后。石崖横行。啮地成蹊。
永邑东乡石壁松上产龙爪花。其年萧公国果魁天下。
次举黄公定胪唱第一。盖瑞花生处。萧西黄东。各三十五里。
此状元东西之应也。见游宦纪闻。
农谚
古谚闲谭曾廷枚
最喜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卷一百集说
书某氏传
俚语曰谚。
东莱书传
乃逸﹑纵逸自恣也。乃谚也。纵逸则所习者下。
委巷谣谚﹑常诵于口也。
尚书大传
元祀代泰山。贡两伯之乐焉。阳伯之乐。舞株离。其歌声。
比余谣。名曰皙阳。仪伯之乐。舞鼚哉。其歌声比大谣。
名曰南阳。中祀大交霍山。贡两伯之乐焉。夏伯之乐。
舞谩彧。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初虑。羲伯之乐。舞将阳。
其歌声比大谣。名曰朱于。秋祀柳谷华山。贡两伯之乐焉。
秋伯之乐。舞蔡俶。其歌声比小谣。名曰苓落。和伯之乐。
舞玄鹤。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归来。幽都弘山祀。
贡两伯之乐焉。冬伯之乐。舞齐落。曰缦缦。并论八音四会。
诗毛氏传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诗毛氏传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诗郑氏笺
我心忧君之行如此。故歌谣以写我忧矣。
诗毛氏传
歌者﹑比于琴瑟也。徒歌曰谣。徒击鼓曰咢。
韩诗章句
有章句曰歌。无章曲曰谣。
朱子诗集传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
各言其情者也。
礼记
谚﹑俗语也。
左传
童龀之子。未有念虑之感。而会成嬉戏之言。似若有冯者。
其言或中或否。博览之士。能惧思人之人。兼而志之。
以为鉴戒。以为将来之验。有益于世教。
左传
谚﹑俗言也。
左传
童龀之子。未有念虑之感。不解自为文辞。而群聚集会。
成此嬉游遨戏之言。其言韵而有理。似若有神冯之者。
其言或中或否。不可常用。博览之士。及能惧思之人。
兼而志之。以为鉴戒。以为将来之验。有益于世教。
故书传时有采用之者。
左传
徒歌谓之谣。言无乐而空歌。其声逍遥然也。
尔雅
徒歌谓之谣。
尔雅
谣﹑谓无丝之类﹑独歌之。
尔雅
谣﹑声消遥也。
广雅
谚﹑传也。
说文解字
谣﹑徒歌。从言﹑肉声。
说文解字
缶部。谣﹑从缶﹑肉声。然则此亦当曰肉声无疑。
肉声则在第三部。故繇即由字。音转入第二部。
故谣﹑谣﹑繇﹑傜皆读如遥。谣谣﹑古今字也。
谣行而谣废矣。凡经传多经改窜。仅有存者。
如汉五行志女童谣曰。【楌】弧萁服。篇韵皆曰。谣﹑与周切。
从也。此古音古义。
说文义证
徒歌也者。艺文类聚引作独歌谓之谣。一切经音义二十。
尔雅﹑徒歌为谣。说文﹑独歌也。又十五。说文﹑独歌也。
尔雅﹑徒歌为谣。徒﹑空也。馥谓独歌﹑谓一人空歌。
犹徒歌也。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注云。徒歌曰谣。
尚书大传。其歌声比余谣。注云。徒歌谓之谣。释乐。
徒歌谓之谣。孙炎曰。声消摇也。诗。园有桃。我歌且谣。
传云。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馥案。
传意合乐者﹑谓有五声八音也。徒歌者﹑空歌也。
徒﹑如尔雅暴虎徒搏﹑冯河徒涉之徒。大射仪。
仆人正徒相太师。注云。徒﹑空手也。襄二十五年左传。
齐师徒归。注云。徒﹑空也。正义引论语。不可徒行。
徒﹑犹空也。谓无车空行也。又案﹑晋语辨妖祥于谣。韦注。
行歌曰谣。丙之辰。【楌】弧箕服之类是也。汉书叙传。
考遘愍以行谣。宋书乐志。周衰。有秦青者善讴。
而薛谈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而辞归。青饯之于郊。
乃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薜谈遂留不去。
以卒其业。又有韩娥者。东之齐。至雝门。匮粮。
乃鬻歌假食。既而去。余响绕梁。三日不绝。
故雝门之人善歌哭。效韩娥之遗声。卫人王豹。处淇川。
善讴。河西之民皆化之。齐人绵驹。居高唐。善歌。
齐之右地。亦传其业。前汉有虞公者善歌。能令梁上尘起。
若斯之类。并徒歌也。尔雅曰。徒歌曰谣。
馥案﹑此则以道路行歌为徒歌矣。徐锴曰。
案今说文本皆言徒也。当言徒歌。必脱误也。
馥案徐所谓徒也者。本是从也。戴侗曰。
徐本说文无谣字。谣﹑徒歌也。从言肉。唐本曰。谣﹑从也。
从言从肉。肉﹑亦声。谣﹑徒歌也。
馥据此知本书别有谣为徒歌。谣训从玉篇广韵并同本书。
繇﹑随从也。从言肉者﹑当为肉声。徐锴以声字为误。
非也。谣﹑古读若由。与肉声近。当有声字。唐本云。
肉亦声。不应有亦字。
说文解字
谚﹑传谚也。从言﹑彦声。
说文解字
谚传叠韵。传言者﹑古语也。古字从十口。识前言。
凡经传所称之谚。无非前代故训。而宋人作注。
乃以俗语俗论当之。误矣。玄应引此下。有谓传世常言也。
盖庾俨默住。按此与尚书乃逸乃喭。论语由也喭。
皆训拑菈者各字。卫包改尚书之喭为谚。大误。
说文义证
一切经音义二十引尔雅。徒歌为谣。说文﹑独歌也。
又十五云。说文。谣﹑独歌也。尔雅。徒歌为谣是也。
徒﹑空也。戴侗云。徐本说文无谣字。谣﹑徒歌也。
唐本。谣﹑从也。谣﹑徒歌也。
说文长笺
传言者﹑一时民风土著论议也。故从彦言。若鄙俚淫僻之词。
何谚之有。观彦言而可以知寓教语文矣。或作喭。
盖唁吊之喭改作也。与谚远矣。
古音附录
李寻传。繇﹑俗。则繇与谣通。
古音考附录
夫歌本韵语也。但古今音不同。不知古引以今音读。
则龃龉弗谐﹑非韵矣。
毛诗古音考自序
左国易象。离骚除词。秦碑汉赋。以至上古歌谣箴铭赞诵。
往往韵与诗合。实古音之证也。或谓三百篇﹑诗辞之祖。
后有作者。规而韵之耳。不知魏晋之世。古音颇存。
至隋唐澌尽矣。唐宋名儒。博学好古。间用古韵。
以炫异耀奇。则诚有之。若读垤为侄。以与日韵。尧诫也。
读明为芒。以与良韵。皋陶歌也。是皆前于诗者。夫又何放。
且读皮为婆。宋役人讴也。读丘为欺。齐婴儿语也。
读户为甫。楚民间谣也。读裘为基。鲁朱儒谑也。读作为诅。
蜀百姓辞也。读口为苦。汉白渠诵也。又家姑读也。
秦夫人之占。怀回读也。鲁声伯之梦。祈斤读也。
晋灭虢之征。瓜孤读也。卫良夫之噪。彼其闾巷赞毁之间。
梦寐卜筮之顷。何暇屑屑仿真。若后世吟诗者之限韵耶。
汉书五行志
传曰。言之不从。是谓不艾。时则有诗妖。言之不从。
从﹑顺也。是谓不乂。乂﹑治也。言上号令。不顺民心。
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
汉书艺文志
小说者流。其源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道德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有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之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
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五行志
谚﹑俗所传言也。
后汉书郅寿传
圣王辟四门。开四聪。立敢谏之旗。听歌谣于路。
后汉书羊续传
羊续为南阳太守。当入郡界。乃羸服间行。侍童子一人。
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
后汉书刘陶传
司徒东海陈耽以忠正称。历位三司。光和五年。
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
时太尉许戫﹑司空张济﹑承望内官。受取货贿。
其宦者子弟宾客。虽贪污秽浊。皆不敢问。
而虚纠边远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吏人诣阙陈诉。
纠与议郎曹操上言。公卿所举。率党其私。
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其言忠切。帝以让戫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