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渊源


《天爵堂余笔》:“《三百篇》,诗之祖也。《楚骚》、汉魏乐府、五言古诗,去古不远,六义未乖,所当诵法。唐人之近体兴而诗一大变,然可兼为,不可专考者也。近日无人不诗,无诗不律,无律不七言,即五言绝句亦善作者少,而况古诗乎?”夫至无人不七言律,而谁谓诗不差乎!是言近体七言之易也。乃又曰:“七言律法度贵严,纪律贵整,音调贵响,不易染指。”似反以此为入门之路,宜其终身不窥此道藩篱。是又言七律难于古也,何自相矛盾乃尔。又言难则无所不难,以言易亦无所不易。唐诸大家无作不佳,一会百会,又何分乎彼此?但律诗声调究属近人口气,学者较易着力,固应从此入门,迨有所底,然后切古韵,审方言,着手古风,则自色香俱古,神与貌皆似矣。若率尔为之,其何能佳。

诗中用双叠字,易得懒句。如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鹧”,四字下得最为稳切;如杜少陵“风吹客衣杲杲日,树扰离愁冥冥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又妙不可言矣。予按:维诗上句言所见,下句言所闻。杜诗“风吹”联上句言景,下句言情。“落木”联则上句言时,下句寄怀。王诗虽不似杜诗之有味,而上下闻见自别。若王介甫“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一样意思,便觉无味。

《竹坡诗话》:“乐府以张文昌为第一。”殊不可解。又谓:“柳子厚《别弟宗一诗》结句曰‘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此诗可谓妙绝一世。但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盖前有‘江边’句故耳。当改日‘欲知此后相思梦,望断荆门郢树烟’,如此却是稳当。”子谓:梦中心存目想,又何物不可见?柳诗用“烟”字写出梦中所见者,郢树含烟犹尚模糊,况兄弟哉!此正其化工也。若竹坡所云,则落言诠入理路,更有何味。

《滹南诗话》:“近岁诸公,以作诗自名者甚众。然往往持论太高。开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六朝而下,渐不满意,至宋人殆不齿矣。此固知本之说,然世间万变皆与古不同,何独文章而可以一律限之乎?就使后人所作可到《三百首》,亦不肯悉安于是矣。何者滑稽自喜,出奇巧以相夸人情,固有不能已焉者。宋人之诗,虽大体衰于前古,要亦有以自立,不必尽居其后也,遂鄙薄而不道,不已甚乎!”此说殊平允,但恐作者堕入其间,溺而不返耳。

六朝、唐歌,专重吴音,以吴音读之尤谐律可听。《云溪友议》:“云阳公主降都尉,刘氏内人以陆畅吴音,才思敏捷,为傧相互作酬和,六宫大喜。”此其证也。

作诗者于锺嵘《诗品》、司空图《诗品》、齐己《风骚旨格》、无可《诗式》诸书,以及各家诗话,均不可不读。虽语有是非,而其间之真意亦正可在是是非非中得之也。

古诗转韵,不限四声,乐府平仄间转,而上去亦可转入入声。





●卷八

○名人小传诗品

△荀子
荀子亦曰孙卿子,相传避汉宣讳,改荀为孙。非也,盖古音荀、孙音近,或称荀子,或称孙子,故莫可得正。战国时,与孟子并以“仁义”之说嫉俗愤世,著《性恶》一篇,反孟子“性善”之说。又以十二子为非,作“非十二子”,深为宋儒所疾。然其书仍盛行于世,《汉志》载《赋》十篇,今仅存《礼》、《知》、《云》、《蚕》、《箴》五篇,又《无题》一篇。其音迫促以少和缓之节,然承《风》振《骚》,实为“赋”体之祖也。而《成相篇》三四七言,亦已肇长短句之先矣。托喻比兴,不失诗人之旨。知时将大乱,避居于赵。春申君请之楚,乃赋《小歌》以寄意焉。后为兰陵令,终于楚。《小歌》亦是骚体,或云屈原受学于荀卿,则《离骚》殆本此欤。

△屈原
屈原,楚宗亲,仕怀王,为三闾大夫。同列上官靳妒之,赞毁于王,王乃疏原。及王客死于秦,子襄王嗣立,放原于江南。既心存家国,忧思烦乱,不知所恕,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经也,道也。言己虽放逐,犹怀直道,以讽谏君也。又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明,终不见省,遂赴汩渊自沉而死。王逸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比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亻妾,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人,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其徒宋玉哀之,为赋《招魂》。依《九歌》,赋《九辩》,所以辩屈原之贞固也。“九”者,阳九,以喻君子,故并以“九”名篇焉。楚又有唐勒、景差之属,并以辞赋见称。然其文不传,或曰《大招》,景差所作,亦疑莫能明也。汉时东方朔、贾谊咸祖其意。后王逸集而名之曰《楚辞》云。

△贾谊
谊,洛阳人,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文帝初,立河南守,吴公冶平为天下最,徵为廷尉,乃为言于帝,召为博士,年方二十余。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皆如人意所出,并以为能文,帝说之。岁迁至太中大夫,谊感激,思所以振,乃草具仪法,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其后更定诸法令,议以列侯就国,其说皆发之于谊。帝议以谊任公卿,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以谓年少初学,纷乱诸事,不宜用。帝乃出谊为长沙王傅。既失意,渡湘水,乃为赋以吊屈原。又仿《骚》作《惜誓》一篇,因以自喻。居长沙三年,有鹏止于坐隅,又长沙地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中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吉凶同域”。又曰“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于已”。则以喻灌、绛之属虽谐毁之,殊无损于谊也。后岁余,帝思谊,徵入,见于宣室,问以鬼神之事,谊具道所本,夜半帝为前席,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为梁怀王太傅。数问以得失。未几,梁王堕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谊文章、经济为西汉第一。骚、赋,辞清而理哀,亦宋玉、景差之流也。然不能随时以为屈伸,卒伊郁牢愁,夭其天年,惜哉!谊本传未言有《惜誓》之作。《惜誓》有“予年老而日衰兮”之句,考其时谊年犹未三十,虽词人寄意之言,良不至此。或谓屈原所作。然乎,岂其然乎。

△东方朔
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滑稽之雄也。武帝初即位,朔上书有“臣读文武之书二十二万言,可以仕矣”云云,文字多不逊,帝独伟之。初待诏公车,奉薄未得省见,乃给绉朱儒,因以见帝,得自陈。使待韶金马门。朔善射覆隐语,对答变诈,锋出莫能穷。上以为常侍郎,迁太中大夫。帝虽爱幸,亦第以俳优畜之,卒不得大用。始设《客难》,后扬子云草《大玄》,作《解嘲》,学者争慕效之。其体不尊,同于游戏。又作《七谏》。“七”者,少阳之数也。追悯屈原,故作此辞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枚乘《七发》、传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驷《七依》、曹植《七启》、张协《七命》、梁束《七序》,皆此之类。虽韵文其体,则迥异于《七谏》矣。朔文辞奇伟,词锋竞起,割肉自责,据地放歌。诳朱儒,榜舍人,虽或失之谐诙,其谏起上林,面劾董偃,正言岳岳,则有足多矣。诫子之义,包道、德两篇,大隐居市,藏身之智具焉。曼倩别传,颇多神怪,汉武叹其岁星,刘向次之《列仙》,事未可知也。顾以雄主当前,能脱然无累,傲睨其间者,其亦犹龙矣乎。

△严忌
严忌,会稽人,本姓庄,一云字夫子,与司马相如俱好词赋。初仕吴,亦以文辩著名。及吴王谋为逆,知不可说,乃去之。客游于梁,梁孝王甚奇重之。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斐然作辞,叹而述之。目曰《哀时命》,其辞纡回悱恻,间或托诸神仙,大率牢落不偶,故借屈原以舒愁,非第哀之已也。子助,武帝时郡举贤良,对策最善,擢为大夫,颇见任用,出为会稽太守。三年计最,因留侍中。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坐淮南王反,弃市。《汉书》与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王褒、贾捐之并传。鲜克令终,惟子云弃编,子渊作颂、名高齐、蜀,即非身死鼎烹,亦夭病随之,而篇章寥落,不可得见。今存者,独子渊一人耳。

△王褒
褒字子渊,蜀人也。宣帝时,欲修《武帝故事》,颇好诗歌,兴协律之事。于是益州刺史王襄闻褒有俊才,请与相见,使褒作中和乐选,好事者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久之,上闻益州刺史因奏褒有轶才,乃徵褒待诏。数从幸宫馆,为歌颂。顷之,擢为谏议大夫,其后侍太子疾,太子喜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未几,帝使褒至益州,祀金马碧鸡于道,病死,上悯惜之。褒文辞采密,意主规讽,然辞长于理,声偶渐阶,乃西京文体之一变也。《九怀》之作,未臻婉妙,转不若《髯文》、《僮约》为谐放可喜耳。

△刘向
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议大夫。献颂、赋凡数十篇,以铸伪黄金事,被劾,当死。兄阳城侯安民入国户,半赎其罪,宣帝亦奇其材,得腧冬减死论。会初立《谷梁》、《春秋》,复拜为郎中,迁散骑常侍。元帝时,以萧望之、周堪荐,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复坐免为庶人。成帝即位,更名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领护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时王氏用事,外戚贵盛,尝谓陈汤曰:“灾异如此,而外戚日盛,其渐必危。刘氏身为宗室遗老,吾而不言孰当言者?”遂连上封事极谏,言多痛切。天子召见向,意深善之,不能用也,以为中垒校尉。年七十二卒。卒后十三岁,而王氏代汉。与屈原并系社稷轻重,忠精感慨,发于志诚。故《九叹》质余于文,情见乎辞。方之二王,斯为高古。少子歆,字子骏,比于王莽,设图谶作符命,封红休侯。莽纂位,歆为国师。甄寻之变,为莽所杀,亲党连及,死者数百人。歆善文学,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词赋流传止三数篇,然《遂初》、《甘泉》,父子堪媲美也。

△淮南小山
小山,淮南客也,昔淮南王刘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小雅》、《大雅》也。《列仙傅》:“小山乃八公中之一人,悯伤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云,役使百人,似若仙者。虽身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章其志。辞采佚丽,实师《九歌》。汉人《楚辞》,自当以此为首屈。即参之宋玉、景差之间,亦足并驾方轨也已”。

△王逸
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也。天初中,举上计吏,为校书郎,著《楚辞章句》及《九思》行于世。然辞藻音节实不逮古人远甚。其杂文二十一篇,汉诗百二十三篇,今止存《琴思楚歌》一篇。文帝时,赵王等自伤怨,作歌往往同乎骚体。其后有息夫躬之《绝命辞》,梁竦之《悼骚文》并著见《汉书》。而扬雄独为《反离骚》以自广,文皆可诵,《楚辞》不录,盖寓褒贬于章句间。譬之薰获之臭。不可以同器也。然证之书传,淮南小山,彼何人哉?

诗有三义:曰“比”、曰“兴”、曰“赋”。“比”者,以物比事也。“兴”者,因物起兴也。“赋”者,敷陈事物也。昔禹分九州,铸九鼎,随赋定贡,非必尽敛所有也。欲以知诸侯四方之事物民风,故岁一敷陈焉,此其义也。少时读《子虚》、《长杨》、《两京》、《二都》,敷陈方物,窃怪之,未以为好也。继而顾名思义,始得其体。夫既曰“赋”矣,则“比”、“兴”固无与也。六朝、唐赋乃与古戾。古者,诗赋同科,赋即诗也。即《离骚》、《九歌》、颂、箴、铭、诛亦无非诗也,一短章,一长歌而已。汉兴,承战国苟、屈、宋、景之后,率以词、赋、颂、箴、铭、诔相尚。间多韵文,如《七发》、《说难》、《龟策》、《易林》、序传之属,其最著者也。故诗篇寥落,盖“四诗。《雅颂》之外,惟《国风》采自里巷,所以观诸侯之民风良窳也。五言自《古诗十九首》作,而后有苏李《河梁》始稍稍为之,至汉末乃大盛。于是诗、赋、楚辞、颂、箴、铭、诔诸体分矣。今者就诗言诗,诗之外非所及,故略不复详,而两汉诗传者人各三数篇,今列之于后,将以见诗之逗变云尔。

△枚乘
乘,字叔,淮阴人也。为吴王濞郎中,与邹阳、严忌、司马文园齐名,以词赋称。吴王怨望,谋为乱,乘奏书力谏,不听。汉平七国,景帝召拜为弘农都尉,以病去官,复游梁。辞赋称最,孝王薨,归老淮阴。武帝自为太子时,慕其名,及即位,以安车薄轮徵乘,道死。篇章散佚,传者惟《谏吴王书》、《七发》两篇。孽子阜字少孺,初事梁,遇罪,会赦,上书自陈。武帝拜为郎,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以故得蝶黩贵幸。比东方朔、郭舍人为赋捷而多,相如迟工故少,而善于阜,皋亦自谓不如也。文百余篇今皆不传,《古诗十九首》体格颇非一致,间有似建安之后者,然词清而润,丽而有则,又非黄初诸子所及,《文选》不著姓名,内“西北有高楼”九首,或云是枚乘所作,存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