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清-陈鑫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後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於此而已矣。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後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
◎头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眼   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耳
  耳听身后兼左右。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鼻、口
  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为中界。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项
  项竖直不可硬。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手
  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手上领转圈,手指之画圈与胳膊之缠劲,是一股劲,不可视为两段。
  手虚虚笼住。  劲运到指肚头。
  眼看中指甲,中指与鼻准相照。
  中指以鼻准为的,用缠丝劲自肩缠到手,中气行到中指头方为运足。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柔住劲,不可稍留硬气。
  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
  手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

◎拳
  去时撒手,着人成拳。
  拳力如风又如雷。
  一击如雷之霹雳一声,不及掩耳。
  捶由后向前击如山上之雷,迅不及防,其进比鸟飞还迅。
  近身屈肘用努力,去远何能不展肱?
  用周身全力用拿劲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劲由后脚根越腿肚,顺脊上行串至肩臂,转过由胳膊背面运至手背,故拿住劲打有力。然虽劲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至于击人则视人之远近,远则展开胳膊可以及人,近则胳膊不能展开,故用屈肘合捶打,极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击者即跌倒,方为上乘。盖远击易,近击难,故得多下功夫才能如是。
  内劲由丹田下过裆后,再由长强逆行到百会,降下至肩,前进运至捶,周身精神俱聚于捶,方有力。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在拳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腹
  腰劲算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劲。
  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住,上下全神,实有面盖背气象。久用其功,到是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亦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
  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腰
  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腰上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劲磁下不可软。
  腰劲下去,腰是上下交关处,不下则上体气浮,足不稳。
  腰劲要下去,下去要劲,两膝撑开,裆合住,要圆要虚,自然下体又虚又灵又稳当,摇撼不动。
  腰一扭转,则上体自然扭转,与下体体照,是腰为上下体之枢纽。
  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腰劲下不去,不能气归丹田;气不归到丹田,则中极、会阴失于轻浮,因而胸中横气填塞饱满,即背后陶道、身柱、灵台左右,横气亦皆填塞充足,而前后胥滞涩矣。盖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则裆劲轻浮,足底不稳,上体亦不空灵。
  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管键枢纽。

◎脊、背
  脊骨是左右身之关键。
  内外转徐徐(缠皆内向外),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背用中气贯住。
  背折舒开,顶劲、裆劲足。

◎裆与臀
  肾襄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裆要圆,圆则稳。
  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裆固不得不开,然会阴要虚,小肚要实。
  裆撑圆,虚虚合住。……(停势时左右足)缠丝劲法,从足趾自内而外上行斜缠至腿根,以及会阴,……合不到会阴,则无裆劲,且不能撑圆,此缠丝劲之不可离也。
  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
  裆尤要虚,虚则回转皆灵。
  浊气下降,合住裆劲。
  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
  后臀翻起,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中间裆开圆,要虚,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劲。
  两尻骨臀肉向上泛起来,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软胁下为腰,腰劲算不下,则膝与足无力。尻骨、环跳、里边骨向里合,不合则两大腿失之散。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此不会下腰劲、裆劲,以致身不自主。
  裆劲、腰劲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劲,则足底无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
◎足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演手捶势: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足稳则身不可摇。
  前后左右用劲匀停,自然立得稳。
  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
  实足脚底前后皆要用力平实踏住地,涌泉穴要虚。
  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
  肾藏志,以足从志,亦顺着转圈。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足大趾待手气直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之中。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
  劲虽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点灵气从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云手:二足更迭转,机不停留,左足横开一步,右足随之虽亦横开一步,然右足将至左足边,复自上转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见运行无直步。每左足开步,右足随之皆如是。……如右手顺转一圈,前半圈中气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自外回来,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左手亦然。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指,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左足亦然。
  足踏出:如前有深渊,说回即收回,至虚至灵。
  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失螺丝缠劲。
  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不蹬则已,蹬之必令敌跌倒。
  至于足,左来则左摆,右来则右摆;踢以御前,蹬以御后,举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敌之侵我下体者,足之为功居多,足之为用大矣哉!
  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处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运动之枢纽也。……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骨节
  骨节松开。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周身一齐合住劲,且周身骨节各处与各处自相呼应而合,如手与足是也。
  说合则周身一齐扣合住方佳,至于周身骨节,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处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样合住。
  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上下、左右、前后,运转停势时亦各呼应对齐,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
  骨节齐鸣。
◎葛手论集录
  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贴,中权后劲。
  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乾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两手转来似螺纹,一上一下甚平均,全凭太极真消息,四两拨动八千斤。
  中气贯足,切忌先进,浅尝带引,静以待动。
  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内以诚心商榷,外以柔顺之气引人之进,是以刚气伏于柔中也。
  我之交敌,纯以团和气引之使进。
  不可使硬气,亦不可太软,折其中而已。
  又半引半进,带引带进,即引即进,以引为进,阴阳一齐并用,此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非阴阳合德,不能心机一动手即到,快莫快于此。  其半引半进之法,肘以上引之使进,手以下劲往前进,胳膊背面为阳,里面为阴,则是阳引阴进之法,非互为其根不能。
  手用引劲引开敌人之手,须用缠丝劲引之,令其立脚不稳。
  伸中寓屈何人晓,屈内寓伸识者希。
  徐徐引进人莫晓,渐渐停留意自深,右实左虚藏戛击,上提下打寓纵擒。
  先引后进人谁识,太极循环一圈圆。
  引进落空最为先。
  敌以手来,我以手引,即引即打,非既引之后而后击之,于此足证阴阳互为其根之实。
  引进之劲说不完,一阴一阳手内看,欲抑先扬真实理,击人不在着先鞭。
  两人手交,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居形胜。
  来宜听真,去贵神速。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
  力贵迅发,机贵神速,一迟即失败,一迅疾即得势。
  进如疾风吹人,电光猛闪,愈速愈好。
  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
  势如手推山岳,欲令倾倒,……顶劲领好,腰劲下好,裆劲撑圆,足底用力踏地,膀力用到掌上,周身力气俱注于左右手掌上,推时力贵神速,纵不能推倒,亦可令其后退数步。
  人来感我,不肯轻放过我;我之感人,岂肯轻放过人?势必至用全身力和欲推倒山岳之势以推。
  此身有力须合并,更须留心脊背间。
  炼就金刚太极尊,浑身合下力千斤。
  然非徒以气大为之,而实以中正元气运转催迫,令其不得不倒退,且以引进击搏之术,行于手足之中,又使不能前近吾身。
  心手眼足一气,敌被我擒预定。
  柔中寓刚,人所难防。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陡然一转人不晓。
  转引转击,……一片神行。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太和元气,浑然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