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拳学

  第十九章 八卦拳先后天八卦合一图解
  起点练法,仍照前者法则习之,但预知先后天合一之理,内外卦归于一之式。二者判别,且能使先天为后天之体,后天为先天之用。无先天则后天无根本,无后天则先天不成全。其理虽有先天为之本,然无外式之形,只能行无然自然之道,不能习之以全体也。若使之先天健全,即借后天有形式之身,以行有为变化之道,则能补全先天之气也。但拳术未习熟时,似乎有分顺伸逆缩,判而为二之意。其实是先天后天气力不符,故有分而为二之理。且以拳术之理,分而言之为先天后天,合而言之,则为浑然一气。今以先天而言则为拳中无形之劲,谓之性。性即身中无形之八卦也,亦谓之先天。以后天而言,自有身形阴阳开合伸缩,生出四象。四象者,各有阴阳谓之情。情者,手足身体旋转动作,即成有形之八卦也(拳之八式),谓之后天。此是先后天分言,谓之开也。合而言之,人心即天理,天理即人心。意者心之所发,身体四稍是意之所指挥也,则拳中之气,身体手足听其指挥,循着次序渐渐习去,自始至终无有乖戾之气,则能尽性矣。尽其性则能复其未发意之初心,但拳术初练时,四体之作用不能尽合于力,力不能尽合于气,气不能尽合于意,似乎拳中伸缩有二式之别,若得其所以然,练习先后合一之理,惟其三害且莫犯,谨守九要而不失,则四体身形随意指挥,故能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浑然天理,此时是先后天八卦合一之体也。
  第二十章 八卦拳阳火阴符形式
  阳火阴符之理(即拳中之明劲暗劲也),始终两段工夫。一进阳火(拳中之明劲也)一运阴符(即拳中之暗劲也),进阳火者,阴中返阳,进其刚健之德,所以复先天也;运阴符者阳中用阴,运其柔顺之德,所以养先天也。进阳火必进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方是阳炎之功尽(拳中明劲中正之至也);运阴符,必运至于六阴纯全,柔顺之至,方是阴符之功毕(拳中暗和之至也) 阳火阴符,功力俱到,刚柔相当,建顺兼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一气,浑然天理,圆陀陀(气无缺也),光灼灼(神气足也),净倮倮(无杂气也),赤洒洒(气无拘也),圣胎完成,一粒金丹宝珠悬于太虚空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动;常应常静,常静常应。本良知良能面目复还先天,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也,再加向上工夫,炼神还虚,打破虚空脱出真身,永久不坏,所谓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进于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矣。近日深得斯理者,吾友尚云祥,其庶几乎。
  第二十一章 八卦拳练神还虚形式
  拳术之道,有功用之理,有神化之理。上言阳火阴符,是功用;此言炼神还虚,是为妙用。妙用之功,其法何在?仍不外乎八卦拳之式求之,故开合动静,起落进退,生克变化,以臻无穷之妙,亦不离八卦,八卦不离四象,四象不离两仪,两仪不离一气,一气自虚无兆质矣。所以练神还虚之式者,与前所习之形式无异矣。惟手足身体外形不要着力,俱随意而行之,然身体亦并非全不有力,其劲不过极力往回缩去,意在蓄神耳。外形身体手足,俱以意运用之。行之已久,身体气力,化之似觉有若无,实若虚之意,每逢静中动时,伸缩往来飞腾变化,如入无人之境,而身体气力自觉无动,是不知己之动,而静则不知有彼也。夫若是,则能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至拳无拳,意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练神还虚,神化不测之妙道得矣。吾友张玉魁先生于炼神还虚之道,可臻精诣,环顾宇内,其合继张先生而起者乎,予日望之矣。
  第二十二章 八卦拳神化之功借天地之气候形式法
  闻之吾师程先生曰:“得天地之清者为之精(精者,虚也),得地气之宁者为之灵(灵者,实也) 二者皆得方为神化之功”。学人欲练神化之功者,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天时者,一年之中有阴阳二气,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一气分为三候,共七十二候。练时,阳日起点往左旋,阴日起点往右转。大略言之,一日一换方向;详细言之。一时一换方向。此为天时也。地利者,须择山林茂盛之地,或寺观庄严之处或房屋洁净之区,此谓地利也。此理练法是借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照临,得五行之秀美,而能与太虚同体是为上乘神化之功也。且神化功用之实象者,则神之清秀,精之坚固,形色纯正,光润和美,身之利便,心之灵通,法之奥妙,其理渊渊如渊,而静深不可测,其气浩浩如天,而广大不可量。如此是拳术精微奥妙神化之形容也。如不知择地利借天时气候方向,只可用气力之功而习之,然久之功纯,亦能变化不已。不过是气力之所为耳,惟其不知天时,地利,故心中不能得着天地之灵秀也。大约天地间,凡物之美者,皆得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孕育,而能成为至善之物也。拳术之道亦莫不然。譬之在大圣贤,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为一体也。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其理既与圣道相合,学者胡不勉力而行之哉。
  注:[]号内的文字为根据吴章淮所写的《八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