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注


  四方上下,左右前後,荧[火惑]之处安在!

〔夫四方上下,左右前後,有阴阳向背之宜,有国从事者,不可不知,又萤[火惑],天之法星,所居灾眚,吉凶尤着。故曰:虽有明天子,必察荧[火惑]之所在,故亦须知也。〕

  有主问。

〔主於问者,须辨三才之道。〕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

〔九窍运为,心之所使;五官动作,君之所命。〕

  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

〔赏善罪非,为政之大经也。〕

  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

〔与者应彼所求,求者应而无得,应求则取施不妄得应,则行之无怠。循性而动,何劳之有?〕

  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

〔因求而与,悦莫大焉!虽无玉帛,劝同赏矣!然因逆理,祸莫速焉!因之循理,固能长久者也。〕

  有主因。

〔主於因者,贵於循理。〕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

〔周谓遍知物理,於理不周,故群臣乱也。〕

  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

〔家,犹业也。群臣既乱,故所业者无常,而内外闭塞,触途多碍,何如知所开乎!〕

  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开闭,即捭阖也。既不用捭阖之理,不见为善之源也。〕

  有主周。

〔主於周者,在於遍知物理。〕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

〔用天下之目视,故曰:长视。用天下之耳听,故曰:飞耳。用天下之心虑,故曰:树明者也。〕

  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闇变更。

〔言用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故千里之外,隐微之中,莫不玄览。既察隐微,故为奸之徒,绝邪於心胸,故曰:莫不闇变更也。〕

  有主恭。

〔主於恭者,在於聪明文思。〕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

〔实既副名,所以安全。〕

  名实相生,反相为情。

〔循名而为实,因实而生名,名实不亏,则情在其中。〕

  故曰:名当则生於实,实立自生於理。

〔名当自生於实,实立自生於理。〕

  理生於名实之德,

〔无理不当,则名实之德自生也。〕

  德生於和,和生於当。

〔有德必和,能和自当。〕

  有主名。

〔主於名者,在於称实。〕

  〈转丸〉、〈胠乱〉二篇皆亡。

〔或有〈庄周.胠箧〉而充次第者。按鬼谷之书,崇尚计谋,祖述圣智,而〈庄周.胠箧〉乃以圣人为大盗之资,圣法为桀跖之失,乱天下者,圣人之由也。盖欲纵圣弃智,驱一代於混茫之中,殊非此书之意,盖无取焉。或曰:〈转丸〉、〈胠箧〉者,本经〈中经〉是也。〕

〔《鬼谷子》卷下〕

〔本经阴符〕七篇

〔阴符者,私志於内,物应於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盛神法五龙〉

〔五龙,五行之龙也。龙则变化无穷,神则阴阳不测,故盛神之道,法五龙也。〕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

〔五气,五藏之气也,谓神魂魄精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为之长;心能舍容,故为之舍;德能制邪,故为之人。然养事之宜,归之於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无名,天地之始。故曰:道者,天地之始也。道始所生者一,故曰:一其纪也。言天道混成,阴阳陶铸,万物以之造化,天地以生成,包容弘厚,莫见其形,至於化育之气,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状貌诘,不可以名字寻。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是以谓之神灵。〕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神明禀道而生,故曰:道者,神明之源也。化端不一,有时不化,故曰:一其化端也。循理有成谓之德,五气各能循理,则成功可致,故曰:德养五气也。一者,无为而自然者也。心能无为,其术自生,故曰:心能得一,乃有其术也。〕

  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化

〔心气合自然之道,乃能生术,术之有道由舍,则神乃为之使。〕

  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

〔十二者,谓目见色,耳闻声,鼻受香,口知味,身觉触,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故曰:十二舍也。气候由之出入,故曰:气之门户也。唯心之所操秉,故曰:心之总摄也。凡此皆受之於天,不亏其素,故曰:真人。真人者,体同於天,故曰:与天为一也。〕

  而知之者,内修链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

〔内修链,谓假学而知之者也。然圣人虽圣,犹假学而知,假学即非自然,故曰:以类知之也。〕

  故人与生一,出於化物。

〔言人相与生在天地之间,其得一耳!既出之後,随物而化,故有不同也。〕

  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於心术,术必有不通。

〔窍谓孔窍也。言之事类,在於九窍,然窍之所疑,必与术相通,若乃心无其术,术必不通也。〕

  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

〔心术能通,五气自养。然养五气者,务令来归舍,神既来舍,自然随理而化也。〕

  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於身谓之真人。

〔言能化者,在於全五气。神其一长者,言能齐一志思而君长之,神既一长,故能静和而养气,气既养,德必和焉。四者,志、思、神、德也。四者能不衰,则四边威势,无有不为常存而舍之,则神道变化,自归於身,神化归身,可谓真人。〕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一者,无为也。言真人养产万类,怀抱天心,施德养育,皆以无为为之,故曰:执一而产养万类。至於志意思虑,运行威势,莫非自然,循理而动,故曰:无为以包也。然通达此道,其唯善为士乎!既能盛神,然後乃可养志者也。〕〈养志法灵龟〉

〔志者察是非,龟者知吉凶,故曰: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

〔言以心气不达,故须养志以求通也。〕

  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志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此明纵欲者,不能养气志,故所思不达者也。〕

  故心气一,则欲不偟;欲不偟,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

〔比明寡欲者,能养其志,故思理达矣。〕

  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於胸中。

〔和通则莫不调畅,故乱气自消。〕

  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

〔心通则一身泰,职明则天下平。〕

  将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将欲用之於人,谓之养志之术用人也。养志则气盛,不养则气衰。盛衰既形,则其所安所能可知矣。然则善於养志者,其唯寡欲乎!〕

  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

〔此明丧神,始於志不养也。〕

  神丧则彷佛,彷佛则参会不一。

〔彷佛,不精明之貌;参会,谓志、心、神三者之交会也。神不精明,则多违错,故参会不得其一。〕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安者,谓少欲而心安也。威势既不分散,神明常来固守,如此则威精分势,震动物也。上分谓散亡也;下分谓我有其威,而能动彼,故曰:乃能分也。〕〈实意法螣蛇〉

〔意委曲,蛇能屈伸,故实意法螣蛇也。〕

  实意者,气之虑也。

〔意实则气平,气平则虑审,故曰:实意者,气之虑。〕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

〔智不可乱,故能成其计谋;功不可间,故能宁其邦国。〕

  意虑定则心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则凝。

〔心安则物无为而顺理,不思而玄览,故虽心之所不错,神自得之,得之则无不成矣。凝者,成也。〕

  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

〔寄谓客寄,言气非真,但客寄耳。故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如此则言皆胸臆,无复由心矣。〕

  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

〔言心术诚明而不亏,真一守固而不化,然後待人接物,彼必输诚尽意。智者虑能,明者献策,上下同心,故能交会也;用天下之耳听,故物候可知矣。〕

  计谋者,存亡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

〔计得则存,失计则亡,故曰: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合物,则听者不为己,听不审着,听既不审,候岂得哉!乖候而谋,非失而何?计既失矣。意何所恃,惟有虚伪,无复诚实,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故曰:必在心术始也。〕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大虚待,神往来。

〔言欲求安心之道,必寂澹无为,如此则五脏安静,六腑通和,精神魂魄,各守所司,澹然不动,则可以内视无形、反听无声,志虑定,太虚至,神明千万,往来归於己也。〕

  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

〔唯神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知於不知,见於不见,岂待出户牖闚之,然後知见哉!固以不见而命,不行而至也。〕

  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於无方,而神宿矣。

〔道无思也,无为也。然则道知者,岂用知而知哉。以其无知,故能通神明。应於无方,而神来舍。宿,犹舍也。〕〈分威法伏熊〉

〔精虚动物谓之威,发近震远谓之分。熊之搏击,必先伏而後动,故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

〔覆犹衣被也。震神明衣被,然後其职可分也。〕

  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

〔言致神之道,必须静意固志,自归其舍,则神之威覆隆盛矣。舍者,志意之宅也。〕

  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外威既盛,则内志坚实。表里相副,谁敢当之,物不能当之,物不能当,则我之威分矣。威分动,则物皆肃然,畏其人之若天也。〕

  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珠。

〔言威势既盛,人物肃然,是我实有而彼虚无,故能以我实取彼虚,以我有取彼无。取之也,动必相应,犹称珠以成镒,二十四铢为镒者也。〕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言威分势震物犹风,故能动必有随、唱必有和。但挠其指,以名呼之,则群物毕至。然後徐徐以次观其余众,犹性安之,各令得所,於是风以动之,变以化之,犹泥之在钧,群器之形自见,如此则天下乐推而不厌,谁能间之也。〕

  审於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

〔言审识唱和之理,故能有间必知,我既知间,亦既见间即能间,故能明於动变,而威可分者。〕

  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

〔既能养志伏意,视之其间,则变动之术可成矣。〕

  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谓自知志意固实者,此可以自养也;能行礼让於己者,乃可以养人也。如此则神存於内,兵亡於外,乃可为之形势也。〕〈散势法鸷鸟〉

〔势散而後物服,犹鸟击禽获,故散势法鸷鸟也。〕

  散势者,神之使也。

〔势由神发,故势者,神之使。〕

  用之必循间而动。

〔无间则势不行,故用之必循间而动。〕

  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

〔言威敬内盛,行之又因间而发,则势自然而散矣。〕

  夫散势者,心虚志溢。

〔心虚则物无不包,志溢则事无不决,所以能散其势。〕

  意失威势,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

〔志意衰微而失势,精神挫衄而不专,则言疏外而谲变。〕

  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长短。

〔知其志意隆替,然後可为之度数。度数既立,乃後揣说之图其事也。必尽圆方之理,变短长之用也。〕

  无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势分矣。

〔散不得间,则势不行。故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得间,势自分矣。〕

  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

〔五气内精,然後可以外察虚实之理,不失则间必可知。有间必知,故能不失分散之实也。〕

  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计谋者,志意之所成,故随其志意,必知其计谋也。〕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神不肃察,所以势败。〕〈转圆法猛兽〉

〔言圣智之不穷,若转圆之无止。转圆之无止,犹兽威无尽,故转圆法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