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诸子
- 明末清初耶稣会文献
明末清初耶稣会文献
口铎日抄卷之五 537
答大梵天王非天地真主,5:1 537
一、天主主宰万物 537
二、大梵受教于人 537
三、大梵本非实有 537
四、佛教不以大梵为尊 537
答玉皇大帝益非天主,5:1 537
一、“玉皇”的由来 538
二、玉皇乃人修炼而成 538
三、玉皇非天主 538
答耶稣乃造物主降生非释迦可拟万一,5:2,凡二则 538
一、耶稣含有二性 538
二、耶稣是真主之证 538
三、释迦绝非真主 539
答辟佛之力总为世道人心,5:2 539
答造物主生物养人而释氏戒杀之谬,5:3 539
一、释氏戒杀凭轮回谬说 539
二、天教不禁杀生以保人类 540
三、天教不禁杀亦不导杀 540
四、开覆巢刳胎罪在庖牺氏 540
五、从古未有释氏之戒 540
答毋杀人一诫在国法之前而比之加详,5:4 540
答圣水涤罪惟主可赦,5:4 540
一、天主有赦罪之权 541
二、圣水涤罪是主亲定 541
三、佛氏无赦罪之权 541
答灵魂之永苦惨于形受,5:5 541
一、地狱之火能灼神 541
二、灵魂之苦属神苦 541
喻人不知险,5:5 542
一、牛知险途之喻 542
二、世人涉险不如牛 542
论人须向上慕主,5:6 542
一、向日而视者是真凤凰 542
二、向上慕主者为真信徒 542
答守贞为上,5:6 542
一、守贞不会使人类灭绝 543
二、守贞使人类灭绝亦快慰人心 543
论所学三字终身不尽,5:7 543
一、黑 543
二、红 543
三、白 543
论五官之司言最宜谨,5:7,凡三则 544
一、谨守五官 544
二、言最宜谨 544
三、言能污秽人 544
答原祖犯命正显天主全能,5:8,凡三则 544
一、原祖犯命非因其性 544
二、原祖犯命亦显天主全能 545
答人有原罪故克己之功愈崇,5:9 545
答小过不悔由认主不真,5:9 546
答人不知真福故重世福,5:10 546
一、世福如嚼蜡 546
二、婴孩的比喻 546
三、当求真富贵 546
答魔鬼出见人世不脱离其苦,5:10,凡二则 547
一、魔鬼在人世不脱其苦 547
二、魔鬼虽受苦但不甘入地狱 547
论财色之人自绝于主,5:11 547
一、富翁筵客的故事 547
二、富人筵客的喻意 548
三、受教之人与不受教之人 548
论财不宜过营,5:11,凡二则 548
一、贪财犹认邪魔为主 548
二、不必以财为重 548
论积财不施亦不能安享,5:12 548
论水德,5:12 549
一、水之德 549
二、人之德比于水之德 549
论人而不善反蠢于物,5:12 549
答列宿逆行甚微而参宿渐高由于日,5:13,凡二则 550
一、列宿逆行甚微 550
二、参宿渐高由于日行 550
答斗柄四时易向亦由日行,5:13 550
一、斗柄四时易向 550
二、斗柄易向由于日行 550
答度教之学无甚关切故主隐其奇,5:13 551
一、天文之学不必皆知 551
二、养生之理主必显示 551
三、以地之物为喻 551
论圣体之恩增人神力,5:14 551
论人当顺主命而大主予夺具有深意,5:14,凡二则 552
一、人当顺主命 552
二、天主予夺之喻 552
答魔鬼可知已往多不知未来,5:15,凡二则 553
一、能知一定之事 553
二、不能知不一定之事 553
三、可以猜中未来事 553
答原祖初生即字言之始,5:16,凡二则 554
一、文字始于原主 554
二、天主传信于人 554
答古今人寿修短其故有二,5:16 554
一、人之自然 554
二、主之使然 554
答将审判前诸患以当炼罪,5:17 555
论天主爱人人宜爱主,5:18,凡二则 555
一、人受恩多于天神 555
二、人当诚挚爱主 555
论圣体为灵魂之粮,5:18 556
一、梅瑟的神迹 556
二、梅瑟神迹的象征 556
论领圣体之后须力行善功,5:19 557
析水火冷热之理,5:19 557
论愚人难于不言,5:19 557
论人入迷途主亟提醒,5:20 558
一、牧童寻羊的故事 558
二、故事的内涵 558
论怀主宠佑宜防险途,5:20 558
一、当翼翼奉持藏宝之瓶 558
二、当谨守以防宠佑顿失 558
论人不行善功难免主谴,5:20 559
一、懒惰的仆人 559
二、人当行善报主恩 559
答月体明暗之殊,5:21,凡二则 559
答金星有弦望晦朔,5:21 560
口铎日抄卷之六 561
答圣教孝敬父母存亡皆然,6:23,凡二则 561
一、圣教教人孝敬父母 561
二、讹言的起因释疑 561
答辟释氏之邪为忠于所事,6:24,凡二则 562
一、辟释氏之因 562
二、不容释氏之因 562
论上主好谦恶傲,6:24 563
论天神祗一傲念辄受重罚,6:25 563
一、天神因傲受罚 563
二、人不可傲然自满 563
论德贵谦,6:25 563
论以苦报主须存真爱,6:25,凡三则 564
一、爱主之心能克难 564
二、爱主之心皆有功 564
释‘仁’字之义,6:26 564
一、“仁”的意思 565
二、爱主当爱人 565
论时日有用毋负主赐,6:26 565
一、主生之物都有用 565
二、立功之机不可失 565
答默想工夫期于行,6:26 565
一、默想是养灵性之粮 565
二、默想的内容 565
三、默想是为了行动 566
答四德为万德之宗,6:27 566
一、一事而四德备 566
二、四德为万德之宗 567
论奉教不在多言,6:27 567
一、奉教不在多言 567
二、谈道只是口说 567
三、教导人者须先行道 567
论不灵之物尚顺主命而人反逆,6:28,凡二则 567
一、不灵之物顺主命 567
二、人当诚心呼求主 567
三、凡物都应顺主命 567
四、人当顺主命 568
五、逆主命之哀 568
答人之七情宜以爱德为主,6:28 568
一、人有七情非罪 568
二、用情失当为罪 568
三、爱德可以中节诸情 568
四、爱的作用 568
答七情由灵魂而发而死后之情有所蔽而不全,6:28,凡二则 568
一、七情由灵魂而发 568
二、死后情有所蔽 568
答主怒非怒,6:29 569
答天地未足称才,6:29 569
一、天地非可称才 569
二、天地之用不可称才 569
三、以书写为喻 569
论色念易萌须用刚克,6:29,凡二则 570
一、人须用刚克色念 570
二、西邦王子只好魔的故事 570
论魔诱善人倍力于恶人,6:30 570
一、魔诱善人倍于恶人 570
二、魔诱人的故事 571
喻良友如镜,6:30 571
论魔鬼纪过天神纪功,6:30,凡二则 571
一、魔鬼记人之过 571
二、天神记人之功 571
喻奉教若治田,6:31 572
一、奉教若治田 572
二、不用功者难免地狱之火 572
论人宜热心向主,6:31,凡三则 572
一、天主喜火燃 572
二、用燃火比喻热心 573
三、用蜡比喻德行 573
四、主更喜热心之人 573
答为善不拘根器,6:32 573
论人须佩服主言,6:32 574
一、天主当面与人言 574
二、天主之人听主言 574
三、听而遵行者可得常生 574
四、没有真听天主之言者 574
五、当佩服主言而常存之 574
论冕旒瞻礼,6:33 574
答教中工夫乐而非苦,6:33 575
一、苦与乐辩证 575
二、人之所为的苦与乐 575
三、士与农的苦与乐 575
四、爱主之人不苦 575
五、不善之人无乐 576
论人祈善终仰赖圣母,6:34 576
一、善终可补毕生之不善 576
二、毕生为善亦须谨慎 576
三、人恒于厥终致蹶 576
四、学天主之道是学死 576
五、善终之法 576
论圣枝瞻礼,6:34 577
一、圣枝瞻礼的由来 577
二、圣枝瞻礼的含义 577
三、司铎的感叹 577
论人涤罪宜洗以泪,6:35 577
一、罪三媒由于爱肉身 577
二、人身犹马宜加之鞭 578
三、人当以泪洗罪 578
论人获罪毋诿之不可赦毋恃为可赦,6:35 578
一、罪中加罪的念头 578
二、罪中加罪的原因 578
三、茹答斯与伯多禄之鉴 578
论领圣体宜谦、宜洁、宜相爱,6:35 578
一、耶稣濯宗徒之足 578
二、耶稣教人以谦 578
三、耶稣教人以净 579
四、耶稣教人相爱 579
五、树木的比喻 579
论圣体不敢领且不敢不领,6:36 579
论祷以免祸亦惟其可,6:36 580
一、耶稣的祈祷 580
二、人的祈祷 580
论伤主受难宜默想数端,6:37,凡二则 580
一、对主受难的伤痛 580
二、对主受难的默想 580
论圣架有上下左右之义,6:37 581
一、上者之义 581
二、下者之义 581
三、左右者之义 581
论致主受难由人七情,6:38 581
一、致主受难不在恶党 581
二、致主受难由人七情 582
论万物皆知认主人尤当感激,6:38 582
一、万物皆知认主 582
二、人亦当认主 582
论敬畏为爱慕之仆,6:39 583
答取法贵上,6:39 583
一、射箭中的之法 583
二、人当取法于上 583
答天主爱人有七恩非父母可并,6:39 584
一、主之爱人有七项 584
二、父母欲子为善而不能 584
三、主爱人而不强 584
答天主化成天地,6:40 584
论光荣圣架瞻礼,6:41,凡六则 585
一、圣架瞻礼的来历 585
二、圣架瞻礼之义 585
三、圣架之利益 585
论居下者必上,6:42 586
论主要经有五,6:42 586
论人性之光有二,6:42 587
论谦德弗可及,6:42 587
论人心皆当为圣神之堂,6:43,凡二则 588
一、立外堂有三 588
二、建内堂有三 588
三、镇内堂以石 589
论圣母之恩,6:43,凡二则 589
一、圣母之恩 589
二、天梯的异象 589
三、圣母的作用 589
论效法圣母贞德为切,6:44 590
论天主无所不在,6:45,凡二则 590
一、天主在天堂 590
二、天主在地狱 590
三、世间国君的类此 590
四、国君与天主的比较 590
口铎日抄卷之七 592
喻信德为进修之根,7:46,凡二则 592
一、信德为进修之根 592
二、真信与不疑之别 592
责不孝敬之罪,7:47 593
论奉教有三功,7:47 593
一、孝于主 593
二、慈于人 593
三、严于己 593
论勤奉圣母之验,7:47 593
论谦忍之德,7:48 594
论圣母常怀天主人当仿效,7:48 594
一、圣母尝怀天主 594
二、当仿效圣母之所怀 595
喻圣人为凡民之师,7:49 595
一、鸟之凡圣 595
二、人之凡圣 595
论慕主心切始得见主,7:49 596
一、复活瞻礼由来 596
二、复活瞻礼喻意 596
论孝敬其先须存道意,7:50 596
一、中邦的传统祭奠 596
二、教友中人的祭奠 597
三、张令公的祭奠 597
四、李友的祭奠 597
论耐苦始猎真福,7:50,凡二则 597
一、苦与福的联系 597
二、苦与福的转化 598
论圣徒之德,7:51 598
一、雅歌伯的言行 598
二、当以雅歌伯自励 598
论人重世赏而轻天赏,7:52 598
论主将升天何以为献,7:52 599
一、贫民敬国主的故事 599
二、吾辈当以眼泪敬主 599
答有财者进天国之难,7:52 599
一、有财者进天国之难 599
二、主佑有财者承教 599
叹以奉教勖兄弟而己则否,7:53 600
论圣神降临,7:53,凡二则 600
一、圣神降临故事 600
二、圣神降临之义 600
三、圣神妙义 601
论圣神七恩,7:54,凡二则 601
一、人生两途 601
二、两途的不同后果 601
三、圣神七恩 602
四、七罪之首曰验傲 602
五、圣神之恩在谦卑 602
六、圣神七恩的能力 602
七、人当孜孜以求向上 603
论告解不速由中不热,7:55 603
论过贵速改,7:55 603
答天主降生以共见闻者为征,7:56,凡十一则 603
一、天主降生非失其尊 603
二、人未见不足疑其无 604
三、天主降生之证 604
答耶稣为真天主不可姑称为圣,7:58 605
一、若翰的见证 606
二、耶稣的自证 606
三、古圣的论证 606
答圣教东来不始自今日,7:59 606
一、唐贞观年间圣教传入 606
二、唐建中年间立碑 606
三、明天启年间重现此碑 607
答降生有像于昭事为尤切,7:59 607
一、天主降生于西汉之末 607
二、先贤戒惧未降生之天主 607
三、天主降生使人戒惧警惕 607
四、对中邦人的批评 607
答佛老之教为僭妄依傍而不可并容,7:60,凡二则 607
一、佛老之教不可与天教并存 607
二、佛老之说也不可与天教附容 608
答释教专事明心为误人第一义,7:60 608
一、心明之说不合理 608
二、空寂不能使心明 608
三、心明不能诫克 609
四、诫克比心明更重要 609
五、明心与中邦修身不同 609
答瞻礼痛解为圣教极重之功,7:61 609
一、真心敬拜是升天正路 609
二、敬拜不可自设己意 609
论审判时升天多寡之数,7:61,凡二则 609
一、升天下地各分其半 609
二、下地多于升天 610
三、升天多于下地 610
四、愿天主加佑万民 610
答人无死罪即望升天国,7:62 610
一、无罪即可升天 610
二、天庭地位各有不同 610
答听主默启亦人之功,7:62 611
论道意以淡薄为尚,7:62 611
论进会之规,7:63 611
一、入会前期的规矩 611
二、入会后期的规矩 612
论神病需医宜念家人,7:63 612
一、形药与神药 612
二、形病需医 612
三、神病更需医 612
论人鲜认主宜实指示,7:64 613
一、古代主微服访查赏善罚恶 613
二、天主降世为人赏罚劝惩 613
三、圣体之礼亦主降临其中 613
四、当将主指示于人 613
论人遇诞日祈毋负主恩,7:64 613
一、诞日先谢主 613
二、人当尽本分 614
论劝人为善亦且益己,7:65 614
喻灵魂重而肉躯轻,7:65 614
答多读何苦多行,7:66 615
论致命不易当存是志,7:66 615
一、致命固不易 615
二、致命获真福 615
喻诲人以言不如以身,7:66 615
一、形之哀矜 616
二、神之哀矜 616
三、身教胜于言教 616
论主罚一方有善亦可蒙赦,7:67 616
喻取众美以成德,7:67 616
口铎日抄卷之八 617
答圣教宜严,8:68 617
一、教规如医嘱 617
二、神有二等 617
三、正神为圣教所尊 617
四、已死之人不可崇祷 618
答神有正伪而城隍之神为错奉,8:68,凡三则 618
一、不可礼拜城隍 618
二、礼奉城隍正道 618
答佛、老之非,8:69,凡二则 618
一、佛老之经不可用 618
二、佛老是冒僭叛臣 619
答关壮缪未为大忠而崇祀之非正,8:70,凡二则 619
一、不可崇祀关羽 619
二、不可以神礼奉人师 619
三、只可奉拜古之大圣 620
四、崇祀关羽之妄 620
答天主实有灵明之权而非虚理,8:71 621
一、理只是虚位之称 621
二、天主有灵明之权 621
论人之灵性宜涤旧更新,8:72 621
一、新人与旧人解 621
二、人当除旧更新 621
论圣人灵迹,8:72 622
喻天国之赏先后如一,8:73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