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诸子
- 尸子
尸子
悦尼而来远。(1)
校正:
(1)《尔雅释诂》注。案,“尼”,近也。《韩非子难三》:“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尸子》盖述此言。
先王岂无大鸟怪兽之物哉?然而不私也。(1)
校正:
(1)《文选西京赋》注。
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1)
校正:
(1)《山海经》一注。
徐偃王有筋而无骨。(1)
校正:
(1)《山海经》十七注、《史记秦本纪》集解、《后汉书东夷传》注、《荀子非相篇》注、《文选西征赋》注、《御览》三百七十五。任本“无骨”下有“故曰偃也”四字,按集解云:“骃谓号偃由此,故曰偃也。”四字当是后人因骃语足成之,《后汉》注亦有“故曰偃”三字。
莒君好鬼巫而国亡。(1)
校正:
(1)《水经注》廿六。下云“无知之难,小白奔焉;乐毅攻齐,守险全国”云云,乃郦氏历举莒事,孙本属于《尸子》,误。
天子忘民则灭,诸侯忘民则亡。(1)
校正:
(1)《书钞》九。
娶同姓,以妾为妻,变太子,专罪大夫,擅立国,绝邻好,则幽。改衣服,易礼刑,则放。(1)
校正:
(1)《书钞》四十三。“娶同姓”至“则幽”,陈本《书钞》缺。以《唐类函》七十八所载《书钞》补。“国”误“阙”,据任本改。《荀子王霸篇》:“公侯失礼则幽。”杨倞注云:“幽,囚也。”《春秋传》曰:“晋侯执卫侯,归之于京师,置诸深室。”
好酒忘身。(1)
校正:
(1)《书钞》廿一。按此在《帝王部》,与“糟邱酒池”相属,当谓桀纣也。
障贤者死。(1)
校正:
(1)《书钞》十一。
古有五王之相,秦公身、吴班、孙尢夫人、冉赞、公子麋。(1)
校正:
(1)《陶潜集圣贤群辅录》下云:“乃谓之王,其贵之也。”盖陶氏语。
古者倕为规矩准绳,使天下效焉。(1)
校正:
(1)《御览》七百五十二。“倕”作“创”,“效”作“仿”,据《事物纪原》七改。《一切经音义》廿五引《世本》:“倕作规矩。”《潜夫论赞学篇》亦云:“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
造历者,羲和之子也。(1)
校正:
(1)《御览》十六。《类聚》五作“造历数者,羲和子也”。《广韵廿三锡》作“羲和造历”。《尚书舜典》疏引《世本》云:“容成作历。”《史记历书》索隐云:“《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泠伦造历,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
造冶者,蚩尢也。(1)
校正:
(1)《御览》八百卅三。《广韵卅五马》作“蚩尢造九冶”。
造车者,奚仲也。(1)
校正:
(1)《文选演连珠》注。案《说文》云:“车,夏后时奚仲所造。”《山海经海内经》云:“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郭注:“《世本》云:‘奚仲作车,此言吉光,明其父子共创作意,是以互称之。”
昆吾作陶。(1)
校正:
(1)《御览》八百卅三。《广韵六豪》作“夏桀臣昆吾作陶”。《玉海》九十一作“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按《一切经音义》十八:“《三苍》:‘陶,作瓦家也。舜始为陶。’”《世本》云:“夏臣昆吾。”更增加也。《吕氏春秋君守篇》云:“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鮌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故曰:‘作者忧,因者平。惟彼君道,得命之情。’”
皋陶择羝裘以御之。(1)
校正:
(1)《书钞》一百廿九、《广博物志》卅八。
蒲衣生八年,舜让以天下;周王太子晋生八年,而服师旷。(1)
校正:
(1)《御览》三百八十五。《庄子应帝王》释文引作“蒲衣八岁,舜让以天下”,崔云:“即被衣,王倪之师也。”《后纪》十二注:“年亦作岁,让作逊,避濮安懿王讳也。”
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全,(1)而有四海之心。贤者之生亦然。(2)
校正:
(1)一作“合”。
(2)《意林》,《类聚》九十,《御览》四百二、八百九十一、九百十六,《史记陈涉世家》索隐。《事类赋虎赋》注“未成文”上有“虽”字。《海录碎事》七同,任本亦同。“驹”作“生”。《抱朴子清鉴篇》云:“驳子有吞牛之容,鹗鷇有凌鸷之貌。”本此。
仲尼曰:“面貌不足观也。先祖天下不见称也,然而名显天下,闻于四方,其惟学者乎!”(1)
校正:
(1)陈本《书钞》八十三,脱“然而”以上十九字,据原本《书钞礼仪部》补。《韩诗外传》六:“孔子曰:‘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勇力不足惮也,族姓不足称也,宗祖不足道也,而可以闻于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说苑建本篇》“宗祖”作“先祖”。《书钞》引《尸子》,“观”作“见”,“祖”作“视”。据二书改正。
家有千金之玉而不知,犹之贫也,良工治之,则富弇一国;身有至贵而不知,犹之贱也,圣人告之,则贵最天下。(1)
校正:
(1)《御览》四百七十二。一本两“犹”字下并有“谓”字。《韩诗外传》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犹之贫也,良工宰之,则富及子孙。君子学之,则为国用。故动则安百姓,议则延民命。”
孔子曰:“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1)
校正:
(1)《意林》、《御览》六百十六。任本“谋”作“稽”,误。按《金楼子自叙》引此为曾生语,“谋”作“期”。
仲尼志意不立,子路侍,仪服不修;公西华侍,礼不习;子贡侍,辞不辨;宰我侍,亡忽古今;颜回侍,节小物;冉伯牛侍,曰:“吾以夫六子自厉也。”(1)
校正:
(1)《集圣贤群辅录》上、《广博物志》廿。《晏子内篇问上》云:“仲尼居处惰倦,廉隅不正,则季次、原宪侍;气郁而疾,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则颜回、骞雍侍。”与此异。
闵子骞肥,子贡曰:“何肥也?”子骞曰:“吾出见其美车马,则欲之;入闻先王之言,则又思欲之。两心相与战,今先王之言胜,故肥。”(1)
校正:
(1)《御览》三百七十八。任本无“其”字。《天中记》廿一无“思”字。《韩诗外传》二与此略同。《韩非子喻老篇》则云:“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淮南子精神训》同。《原道训》亦云:“子夏心战而臞,得道而肥。”
子夏曰:“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侉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1)
校正:
(1)《荀子大略篇》注。谢氏墉云:“《广韵》:‘侉,痛呼也,安贺切。’宋本作‘銙’,字书无考,今从元刻。”《升庵外集》十七“于”并作“以”。《荀子》云:“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杨倞注:“‘细’当读为‘昔’。”昔席盖昔所践履之言。
仁则人亲之,义则人尊之,智则人用之也。(1)
校正:
(1)《御览》四百十九。《诸子汇函》“义则人尊之”下有“勇则人畏之”句。
树葱韭者,择之则蕃。仁义亦不可不择也。惟善无基,义乃繁滋,敬灾与凶,祸乃不重。(1)
校正:
(1)《意林》。
草木无大小,必待春而后生。人待义而后成。(1)
校正:
(1)《意林》。
十万之军,无将军必大乱。夫义,万事之将也。国之所以立者,义也;人之所以生者,亦义也。(1)
校正:
(1)《御览》二百卅七、四百廿一、《书钞》六十四。《史记司马穰苴传》索隐引云:“十万之师,无将军则乱。”
众以亏形为辱,君子以亏义为辱。(1)
校正:
(1)《文选江文通上建平王书》注。《说苑说丛》云:“君子虽穷,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乱君之禄。尊乎乱世,同乎暴君,君子之耻也。众人以毁形为耻,君子以毁义为辱。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贤者之于义,曰:“贵乎?义乎?”曰:“义。”是故尧以天下与舜。曰:“富乎?义乎?”曰:“义。”是故子罕以不受玉为宝。曰:“生乎?义乎?”曰:“义。”是(1)故务光投水而殪。三者人之所重,而不足以易义。(2)
校正:
(1)原脱。
(2)《御览》四百廿一、《天中记》六。任本首句作“贤者之于天下”,“殪”作“没”。《淮南子精神训》云:“晏子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殖华可止以义,而不可县以利;君子义死,而不可以富贵畱也;义为,而不可以死亡恐也。彼则直为义耳,而尚犹不拘于物,又况无为者矣。尧不以有天下为贵,故授舜;公子札不以有国为尊,故让位;子罕不以玉为富,故不受宝;务光不以生害义,故自投于渊。由此观之,至贵不待爵,至富不待财。天下至大矣,而以与他人;身至亲矣,而弃之渊外,此其余无足利矣。”
义必利。虽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犹谓义之必利也。(1)
校正:
(1)《文选》《非有先生论》注、《运命论》注。
箕子胥余漆体而为厉,披发佯狂,以此免也。(1)
校正:
(1)《文选非有先生论》注。《庄子大宗师》释文云:“司马云:‘胥余,箕子名也。见《尸子》。’崔同。又云:‘《尸子》曰:箕子胥余漆身为厉,披发佯狂。’或云:‘《尸子》曰:比干也,胥余,其名。’”
莒国有名焦原者,广数寻,长五十步,临百仞之溪,莒国莫敢近也。有以勇见莒子者,独却行齐(1)踵焉。莒国莫之敢近已,独齐踵焉,所以服莒国也。(2)夫义之为焦原也,亦高矣。是故贤者之于义也,必且齐踵焉,此所以服一世也。(3)
校正:
(1)一作“跻”。
(2)《思玄》注作“所以称于世”,即下此“所以服一世也”。
(3)《御览》四百廿一。《文选》《魏都赋》注、《思玄赋》注,又《长笛赋》“临万仞之溪”注:“‘百仞’作‘万仞’。”《后汉书张衡传》注。《初学记》八“有以勇”句作“有道士见于莒子”,盖误。
中黄伯曰:“余左执太行之獶,而右搏雕虎,惟象之未与,吾心试焉。”(1)有力者,则又愿为牛,(2)欲与象斗以自试。今二三子以为义矣,(3)将恶乎试之?夫贫穷,太行之獶也;疏贱者,义之雕虎也。而吾日遇之,亦足以试矣。(4)
校正:
(1)一作“惟象之未试,吾或焉”。
(2)一作“惟象未与,吾试愿为牛”。
(3)一作“自谓天下之义人也”。
(4)《后汉书》《张衡传》注、《袁绍传》注,《文选》《西京赋》、《蜀都赋》、《思玄赋》、《七命》、《袁绍檄豫州》注,《山海经》六注、《御览》三百八十六、八百九十一、《元和姓纂》一。《淮南子缪称训》云:“中行穆伯,手搏虎。”疑即“中黄伯”。
人谓孟贲曰:“生乎?勇乎?”曰:“勇。”“贵乎?勇乎?”曰:“勇。”“富乎?勇乎?”曰:“勇。”三者人之所难,而皆不足以易勇,此其所以能摄三军、服猛兽故也。(1)
校正:
(1)《御览》四百卅七、《汉书东方朔传》注。《天中记》廿七无“故”字,按《吕氏春秋知士篇》云:“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句法与此同,当从《御览》,有“故”字是。
孟贲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兕。(1)
校正:
(1)《史记袁盎传》索隐。《御览》四百卅七引《新序》曰:“勇士一呼,三军皆辟易,士之诚也。夫勇士孟贲,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至其死矣,头身断绝。夫不用仁而用武,当时虽快身,必无后。是以孔子勤勤行仁。”《庄子秋水篇》云:“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
飞廉、恶来,力角犀兕,勇搏熊犀也。(1)
校正:
(1)《御览》三百八十六。《史记秦本纪》云:“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晏子春秋谏上》云:“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
田成子问勇,颜歜聚之答也不敬。田子之仆填剑曰:“更言则生,不更则死。”歜聚曰:“以死为有智,今吾生是也。(1)是吾所以惧汝,而反以惧我。”(2)
校正:
(1)文有脱误。
(2)《御览》四百卅七。“田成子”、“颜歜聚”即《左传》哀廿七年“陈成子”、“颜涿聚”也。“填剑”未详,孙本改“填”为“抚”。
圣人畜仁而不主仁,畜知而不主知,畜勇而不主勇。昔齐桓公胁于鲁君,而献地百里;句践胁于会稽,而身官之三年;(1)赵襄子胁于智伯,而以颜为愧。(2)其卒桓公臣鲁君,句践灭吴,襄子以智伯为戮。此谓勇而能怯者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