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子


  汪氏原刻收入《湖海楼丛书》,光绪三年浙江书局据以刻为《二十二子》,此次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浙江书局刻本整理。原刻段落均仍旧不改,而加以现代标点。原刻为夹注,现均改为段后注。

  洛阳老庄研究院

  潇雨整理排录

  卷下

  散见诸书文汇辑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1)

  校正:

  (1)《世说排调篇》注、《庄子齐物论》释文。首句任本作“上下四方”,《升庵外集》一作“上下四旁”。按《文子自然篇》:“老子曰:‘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训》同。《庄子庚桑楚篇》释文引《三苍》亦云:“四方上下为宇,往古来今曰宙”。“上下四方”之训皆本《文子》。

  日五色,至阳之精,象君德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1)

  校正:

  (1)《御览》三、《事类赋日赋》注、《路史后纪》七注、《御览》八百七十二引《礼斗威仪》云:“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日五色无主。”宋均曰:“五行之色不主于一也。”此“五色照耀”二句,疑非《尸子》本文。

  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1)

  校正:

  (1)《御览》三、《事类赋》注、《路史后纪》七注、《天中记》一、《海录碎事》一。

  使星司夜,月司时,犹使鸡司晨也。(1)

  校正:

  (1)《类聚》一。《书钞》一百五十引《尸子》云:“使星司夜,使月司使。”又引“天子候”云:“使星司夜,使月司时,犹鸡能司晨也。”“天子”当作“尸子”,“候”亦“使”之误。《文选陆士衡拟今日良宴会》注引:“使鸡伺晨。”《海录碎事》一与《类聚》同。

  虹霓为析翳。(1)校正:

  (1)《文选》《西都赋》注、《荐祢衡表》注。按《尔雅释文》:“蜺为挈贰。”注云:“蜺,雌虹也,见《离骚》。挈贰,其别名,见《尸子》。”疏云:“挈贰,其别名也,文见《尸子》。”是“析翳”当为“挈贰”。孙氏志祖云:“析翳、挈贰,盖一也,声转耳。”

  慧星为欃枪。(1)

  校正:

  (1)《开元占经》五。

  春为忠。东方为春。春,动也。是故鸟兽孕寍,草木华生,万物咸遂,忠之至也。(1)

  校正:

  (1)《类聚》三。“寍”疑“字”。《御览》十九作“鸟兽孕,荣华生,万物遂。”《五行大义》一引云:“东者,动也,震气故动。”《尚书大传》云:“东方者何也?动方也,物之动也。何以谓之春?春出也,物之出也,故曰东方春也。”《汉书律历志》云:“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礼记乡饮酒义》云:“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白虎通五行篇》云:“春之为言偆,偆,动也,位在东方。”《释名》云:“春,蠢也,动而生也。”

  夏为乐。南方为夏。夏,兴也;南,任也。是故万物莫不任兴,蕃殖充盈,乐之至也。(1)

  校正:

  (1)《类聚》三、《御览》廿二。《尚书大传》云:“南方者何也?任方也。任方者,物之方任。何以谓之夏?夏者,假也。假者,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故曰南方夏也。”《律历志》云:“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夏,假也。物假大,乃宣平。”《礼记》云:“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白虎通》云:“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释名》云:“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秋为礼。西方为秋。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礼之至也。(1)

  校正:

  (1)《类聚》三,《御览》廿四、五百廿三。《文选张景阳杂诗》注“莫不”作“草木”,误。《五行大义》一“肃敬”下有“恭庄”二字,“至”作“主”,误。《尚书大传》云:“西方者何也?鲜方也。鲜,讯也。讯者,始入之貌。始入者何以谓之秋?秋也,愁者,物方愁而入也。故曰西方者秋也。”《律历志》云:“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秋,█(左边上米下韦,右边上隹下火)也。物█(左边上米下韦,右边上隹下火)敛,乃成孰。”《礼记》云:“西方者秋,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白虎通》云:“秋之为言愁也,其位西方。”《释名》云:“秋,緧也。緧迫品物,使时成也。”

  冬为信。北方为冬。冬,终也;北,伏方也。是故万物至冬皆伏,贵践若一,美恶不减,信之至也。(1)

  校正:

  (1)《御览》廿七。“减”本作“成”,据《天中记》五、《广博物志》四改。“至”字据《五行大义》一补。“伏方也”,《五行大义》作“伏也”,又引云:“冬,终也,万物至此终藏也。”《广韵二冬》、《史记五帝纪》索隐引云:“北方者,伏方也。”《尚书大传》云:“北方者何也?伏方也,万物之方伏。物之方伏则何以谓之冬?冬者,中也。中也者,万物方藏于中也。故曰北方冬也。”《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阳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冬,终也。物终藏,乃可称。”《礼记》云:“北方者,冬。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白虎通》云:“冬之为言终也,其位在北方。”《释名》云:“冬,终也。物终成也。”又《尚书大传》:“北方,冬也。”下云:“阳盛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故曰:吁吸也者,阴阳之交接,万物之终始。”《尸子》任本“美恶不减”下有“阴阳交接,万物之始生”二句,盖涉《大传》而误。

  昼动而夜息,天之道也。(1)

  校正:

  (1)《文选陶渊明杂诗》注。

  八极之内,有君长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故曰: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昴。(1)

  校正:

  (1)《御览》卅七、《事类赋地赋》注。任本“辟”一作“开”。《山海经中山经》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亦见《管子》《地数篇》、《轻重乙篇》,《吕氏春秋有始览》、《淮南子坠形训》。又《御览》卅六引《河圆括地象》曰:“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又云:“地广,东西二万八千,南北二万六千。有君长之州有九阻,中土之文德及而不治。”

  八极为局。(1)

  校正:

  (1)《文选左太冲杂诗》注。

  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圆折者有珠。清水有(1)黄金,龙渊有(2)玉英。(3)

  校正:

  (1)一作“出”。

  (2)一作“生”。

  (3)《类聚》八,《御览》五十八、七十、八百三、八百五,《文选蜀都赋》、《吴都赋》、《文赋》、《颜延年赠王太常诗》注,《山海经》注一、二。《穆天子传》二注“渊”作“泉”。《玉篇玉部》“瑛”字注云:“美石,似玉。《尸子》龙渊,玉光也;水精,谓之玉瑛也。”《淮南子坠形训》云:“水圆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清水有黄金,龙渊有玉英。土地各以其类生。”

  朔方之寒,冰厚六尺,木皮三寸。北极左右有不释之冰。(1)

  校正:

  (1)《初学记》三两引“冰”,一作“地冻”,与《广志》相涉而误。《书钞》一百五十六,《御览》卅四,《淮南子坠形训》云:“北方有不释之冰。”《汉书晁错传》云:“胡貉之地,木皮三寸,冰厚六尺。”

  寒,凝冰裂地。(1)

  校正:

  (1)《文选上林赋》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云:“是故阴阳之会,冬合北方而物动于下,夏合南方而物动于上。上下之大动皆在日至之后。为寒则凝冰裂地,为热则焦沙烂石。气之精至于是。”

  荆者非无东西也,而谓之南,其南者多也。(1)

  校正:

  (1)《文选魏都赋》注。

  傅岩在北海之洲。(1)

  校正:

  (1)《书说命》正义、《史记殷本纪》集解。《墨子尚贤下》云:“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

  赤县州者,实为昆仑之墟。其东则卤水岛山,左右蓬莱。(1)玉红之草生焉,食其一实而醉卧,三百岁而后寤。(2)

  校正:

  (1)文有脱误。

  (2)《御览》卅八、四百九十七。《论衡难岁篇》云:“邹衍论之,以为九州之内,五千里竟,合为一州,在东南位,名曰赤县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作“中国名曰赤县神州”。此所称赤县州与邹衍说不同。

  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阁、帝王录。(1)

  校正:

  (1)《初学记》五,《御览》卅九、一百八十四、一百八十五。

  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1)

  校正:

  (1)《类聚》八十、《御览》八百七十。《路史前纪》五注引云:“遂人察辰心而出火。”又《发挥》一论“遂人改火”云:“昔者遂人氏作观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别五木以改火。”《风俗通皇霸篇》引含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热,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故曰燧人也。”《论语阳货篇》“钻燧改火”,马融注曰:“《周书》:‘月令有更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1)

  校正:

  (1)《广韵九鱼》、《初学记》廿二、《御览》八百卅三、《书钞》十、《路史前纪》五。

  虙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1)伏羲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2)

  校正:

  (1)《广韵廿九叶》、《御览》八百卅二、《书钞》十、《路史后纪》一。《汉书律历志》下云:“帝太昊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尚书序》孔颖达疏云:“古者以圣德伏物,教人取牺牲,故曰伏牺。字或作虙牺。”《汉书古今人表》作“宓羲”,颜师古注云:“‘宓’本亦作‘虙’。”

  (2)《书钞》一百五十三。《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御览》七十八引《春秋内事》云:“伏羲氏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文应瑞,凡二十四消息祸福,以制吉凶。”《风俗通皇霸篇》引含文嘉云:“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也。”

  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谓之神。(1)

  校正:

  (1)一作“故谓之神雨”,一作“故曰神雨”,并误。《类聚》二,《御览》十八、百七十二,《路史后纪》三注、《余论》一,《事类赋雨赋》注。《书钞》十七引“立四时之制”,一百五十三“制”作“序”,《天中记》四又作“节”,并即此“正四时之制”。

  神农氏夫负妻戴,以治天下。尧曰:“联之比神农,犹旦与昏也。”(1)

  校正:

  (1)《御览》七十八。《路史后纪》三“治”作“有”,末句作“犹民之于晁旦也”。《升庵外集》卅七、《绎史》四作“犹昏之仰旦也”。

  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岂每世贤哉!牧民易也。(1)

  校正:

  (1)《御览》七十八。《路史后纪》四云:“尸子之言,记为孔子。”《吕氏春秋慎势篇》云:“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此云“七十世”,未知孰是。

  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1)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2)

  校正:

  (1)一作“不计而耦”,误。

  (2)《御览》七十九、三百六十五,《天中记》十一。《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贤主之求有道之士,无不以也;有道之士求贤主,无不行也。相得然后乐。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为殚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欢乐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故黄帝立四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高诱注:“黄帝使人四面出求贤人,得之,立以为佐,故曰立四面也。”《臣轨同体章》云:“轩辕氏有四臣,以察四方。故《尸子》云:‘黄帝四目。’”“目”字疑误。《魏志》黄初六年注《魏略》载诏曰:“昔轩辕建四面之号。”

  黄帝斩蚩尢于中冀。(1)

  校正:

  (1)《事物纪原》十。《逸周书尝麦解》云:“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尢于宇少昊。蚩尢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尢,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

  四夷之民,有贯匈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尝致之。(1)

  校正:

  (1)《山海经》六注。《路史后纪》五注:“肱”作“股”,“尝”作“皆”。案“肱”当作“股”。《竹书纪年》云:“黄帝五十九年,贯匈氏来宾,长股氏来宾。”《山海经海外西经》:“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贯匈国见《海外南经》,深目国见《海外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