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
《广雅》曰:赤霄,常霄,气与造化俱。(许慎注曰:霄其雾。)
《杂字诂训》曰:霄,摩天赤气也。
《楚辞》曰:若王乔之乘□,载赤□而凌青霄
扬雄《甘泉赋》曰:腾青霄而轶浮景。
孙楚《鹤赋》曰:假使此鸟生自昆仑,长于丹穴,遨游玄圃、缥霄之际。
左思《蜀都赋》曰:干青霄而秀出,舒丹气而为霞。
郭璞《游仙诗》曰:寻仙万余日,今乃见子乔。振载翠霞,解褐披绛霄。
汉
《诗》曰:倬彼□汉,昭回于天。(倬,明也。)
又曰:倬彼□汉,为章于天。
《传》曰:昭公四年,星孛及汉,水祥也。(贾逵解曰:天汉,水也。或曰天河。)
《尔雅》曰: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郭璞注曰:津,汉津也。箕,龙尾,斗,南斗,天汉之津梁。)
《大戴礼》曰:夏小正,秋七月,汉案户。(汉,天河也。案户,言直南北也。)
《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
《史记□天官书》曰:汉者,金之散气,其本曰水。汉,星多则多水,少则旱。(孟康曰:汉,河汉也。水生於金也。)
《汉书》曰:项羽封高帝为汉王。帝不悦。萧何谋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大王王汉,抚其民,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搜神记》曰:谢端少丧父母,为邻人所养,年十七未婚。後感天汉中白水素女,潜为其炊,以备饮食。端後怪而潜候之,得见。言曰:“天哀忍汝孤贫恭顺,使我相为守舍,今既见,便去。”留,不可。
《博物志》曰: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居海者,年年八月有人浮查来,甚大,往反不失期。此人乃多赍粮,乘查去,忽忽不觉昼夜,奄至一处,有城郭居舍。望室中多见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惊问此人何由至此,此人即问为何处,答曰:“君可诣蜀访严君平,则知之。”此人还问严君平,君平曰:“此织女支机石也,某年某日有客星犯斗牛,即此人到天河也。”
《抱朴子》曰:天河从北极分为两头,经于南极,其一经南井中过,其一经东井中过。河者,天之水也,随天而转入地下过。
张衡《灵宪》曰:水精为天汉。
《河图括地象》曰:河精,上为天汉。
《三辅黄图》曰:始皇都咸阳,端门四达,以则紫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河;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物理论》曰:星者,元气之英,水之精也。气发而升,精华上浮,宛转随流,名之曰天河,一曰□汉,众星出焉。
《集林》曰: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织女支机石也。
古诗曰:河汉清且浅,相去讵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傅玄《拟天问》曰:七月七日,牵牛织女时会天河。
唐宋之问《明河篇》曰: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霞
《释名》曰:霞,白□映日光而成赤色,假日之赤光而成也。故字从雨,遐声。
《汉武内传》曰:上元夫人谓西王母曰“阿琼”,有六甲之术,用之可以游景□之宫,登流霞之堂。
《十洲记》曰:昆仑山之上有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烛日,朱霞九光。
王子年《拾遗》曰:燕昭王二年,海人乘霞舟,献龙膏。
又曰:昆山第八层有五色霞。
《抱朴子》曰:咀六气于丹霞。
《楚辞》曰:氵敕正阳而含朝霞。
《河图》曰: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而赫然。
《论衡》曰:河东蒲坂项曼都好道学仙,去三年而反。家问其状,都曰:“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
扬雄《甘泉赋》曰:吸青□之流霞兮,饮若木之露英。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曰:霞驳□蔚,若阴若阳。
魏文帝辞曰:丹霞蔽日,彩虹垂天。
曹子建《洛神赋》曰:远而望之,皎若太阳朝霞。
阮籍《清思赋》曰:厌白玉以为面,霏丹霞以为裳。
左思《蜀都赋》曰:舒丹气而为霞。
陆机《列仙赋》曰:即绛阙于朝霞。
陆机《□赋》曰:外聚紫霞。
郭璞《江赋》曰:抚凌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夭矫。
孙绰《天台山赋》曰:赤城霞起以建标。
张孟阳诗曰:朝霞迎白日,丹气临谷。
郭璞《游仙诗》曰:朝霞升东山,朝日何晃朗。
嵇含《悦晴诗》曰:朝霞炙琼林,夕影映灵芝。
卷九 天部九
风
《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又曰:风以动之。
又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又曰:《巽》为风。
又曰:□从龙,风从虎。
又曰:风行地上曰《观》。
《尚书□金》曰: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後,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王亦未敢诮公。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之书,乃得周公请代武王之说。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朕小子其新迎,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又:《舜典》曰: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又:《洪范》曰:休征:曰圣,时风若。咎征:曰蒙,常风若。(孔安国曰:君能通理,则时风顺之。君行蒙暗,则常风顺之。)
《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又曰:终风且а。(终日而风为终风。)
又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又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南风谓之凯风。)
又曰: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礼记□月令》曰:秋行春令,则暖风来至。
又曰:立春之日,东风解冻。
又曰:春行秋令,则人有大疫,飘风暴雨总至。
又曰:夏行春令,则虫蝗为灾,暴风来至。
又曰:前有尘埃,则载鸣鸢。注:鸢鸣则风生。
又《礼运注疏》曰:享帝於郊而风雨节,寒暑时。(五帝主五行,五行之气和而庶征得其序也。)
《左传》曰:楚侵郑,甚雨,楚师多冻,役徒几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注曰:歌者吹律以咏八风。南风音微,故曰不竞。师旷惟歌南北风者,听晋楚之强弱也。)
又曰:僖公十六年春,六退飞过宋都,风也。
又昭公四年:申丰曰:“夫冰以风壮,而以风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藏川池之水,弃而不用,则风不越而杀。”
《尔雅》曰:祭风曰磔。(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以止风,此其象也。)
又曰:南风谓之凯风,(《诗》曰:凯风自南。)东风谓之谷风,(《诗》曰:习习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诗》曰:北风其凉。)西风谓之大泰风。(《诗》曰:泰风有隧。)焚轮谓之颓,(暴风从上下也。)扶摇谓之飙(暴风从下上也。)风与火为(炖炖炽盛之貌),回风为飘(旋风),日出而风为暴,(《诗》曰:终风且暴。)风而雨土为霾,(《诗》曰:终风且霾。)阴而风为а。(《诗》曰:终风且а。)
又曰:四气和为通正,(道平畅也。)谓之景风。(所以致景风也。)
《论语》云:曾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又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又曰:迅雷风烈必变。
《易稽览图》曰:太平时,阴阳和,风雨咸同,海内不偏。地有险易,故风有迟疾。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同也。惟平均乃不鸣条。
《易通卦验》曰:冬至,广莫风至,诛有罪,断大刑。立春,条风至,赦小罪,出稽留。春分,明庶风至,正封疆,修田畴。立夏,清明风至,出币帛,礼诸侯。夏至景风至,辩大将,封有功。立秋,凉风至,报土功,祀四乡。秋分,阊阖风至,解悬垂,琴瑟不张。立冬,不周风至,修宫室,完边城。八风以时,则阴阳变化道成,万物得以育生。王当顺八风,行八政,当八卦也。
京房《易候》曰:何以知圣人隐也?风清明,其来长久不动摇物。此有龙德在下也。
《易纬》曰: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东北风。)春分明庶风至,(东方风。)立夏清明风至,(东南方风。)夏至景风至,(南方风。)立秋凉风至,(西南方风。)秋分阊阖风至,(西方风。)立冬不周风至,(西北方风。)冬至广莫风至,(北方风。又《吕氏春秋》说八风:东北曰焱风。高诱注曰:亦曰融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方曰薰风,南方曰巨风,西方曰飕风,西北方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尚书大传》曰:舜将禅禹,八风循通。
又曰:王者德及皇天,则祥风起。
又曰:成王时,越裳重译而来朝,曰:“久矣,天之无烈风澍雨,意中国有圣人乎?”
《大戴礼》曰:正月时有浚风,浚者大也;大风,南风也。何大於南风也?曰合冰必於北风,解冰必於南风,故大之也。
《礼稽命征》曰:出号令,合民心,则祥风至。
《礼说》曰:风,萌也,养物成功,所以八风象八卦也。(《礼纬》同。)
《礼斗威仪》曰:人君政颂平则祥风至。宋均注曰:“即景风也。”
《春秋考异邮》曰:八风杀生以节翱翔。距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者,达生也,(距犹起也。自冬至後四十五日而立春,此风应其方而来,生万物。)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迎惠。(春分之侯,言庶众也,阳以施惠之恩德迎众庶而生之。)四十五日清明风至,精芒挫收。(立夏之後也。挫犹止也。时荠麦之属秀出已备,故挫止其锋芒,收之使成实。)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强也,强以成之。(夏至之候也。强言万物强盛也。)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者,寒以闭也。(立秋之候也。闭,收也。言阴寒收成万物也。)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者,当寒天收也。(秋收之候也。阊阖,盛也。时盛收物盖藏之,阊或为当。)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者,不交也,阴阳未合化也。(立冬候也。未合化,言消息纯,坤无阳也。《月令》曰:天地不通而闭塞成冬也。)四十五日广莫风至,广莫者,精大满也。(冬至之候也。言冬物无见者,风精大满美无偏。)风之为言萌也。其立字,虫动於几中者为风。(虫动於几,言阳气无不周也。明昆虫之属得阳乃生,遇阴则死,故风为阴中之阳者也。)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怒为风。
《春秋繁露》曰:恩及金石则凉风出;王者与臣无礼,身不肃敬则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风。风者,木之气,其音角,故应。
《孝经援神契》曰:德至八方则祥风至。
《史记》曰:项王围汉王三匝,於是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楚军大乱,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又曰:蚩尤氏能征风召雨,与黄帝争强,灭之中冀。
又曰:庶女者,齐之寡妇,养姑。姑女利母财而杀母,以告寡妇,妇不能自解。以冤告天,而大风袭於齐殿。
又曰:荆轲入秦,燕太子丹送别易水上,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汉书》曰:燕王都蓟,大风拔宫中树七围已上十六枚,坏城楼。後王诛。
又曰:高祖过沛,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魏志□管辂传》曰:辂过清河倪太守。时大旱,辂言:“树上已有少女征风,树间又有阴鸟和鸣,其雨应至矣。”果如其言。
《晋书》曰:永和元年,大风拔柳树百余枚,若风从八方来者。时王敦害刁协、周ダ等,故风从横拔树,非一处也。
又曰:贾谧家数有妖异,飘风吹其朝服上数百尺,大蛇出被中,後果及祸。
《晋阳秋》曰:袁宏为东郡守,谢安执宏手授扇,宏曰:“谨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
《宋书》曰:明帝猜虑,肥体,憎风,夏月常著小皮衣,拜左右二人为司风令史,风起方面,辄先启闻。
又曰:宗悫,字元,征士炳兄子也。少时问悫所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前秦录》曰:术士盖钦,符坚召至长安,因宴会,以其惑众,将诛之。酒酣,将执钦,钦化为旋风飞去。
《前凉录》曰:永嘉五年,抱罕令严羌妾产一龙一鹫。鹫寻飞去,龙十五日雷雨迎之。大风吹拔张掖郡大树,经宿还立。
《赵录》曰:石勒时忽有旋风下属地,隐隐雷声,良久,视之,见大石。
《神仙传》曰:老子将去周而出关,以升昆仑。关令尹喜占风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见老子。老子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下,以长生之事授之。
又曰:葛玄行过神庙,乘车不下,须臾有大回风逐玄,埃尘涨天。玄大怒,曰:“小邪敢尔!”即举手指风,风便止。
《益都耆旧传》曰:蜀杨由善风□占候,文学令丰持鸡酒以奉由。时有客不言,客去,丰起欲取鸡酒。由止之曰:“向风吹削柿,当有持鸡酒来者,度是二人。”丰曰:“实在外,须客去乃取尔。”
王子年《拾遗记》曰:伏羲坐於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又曰:昆山有四面风,又有祛尘之风,若衣服尘污,风至吹衣则净。
又曰:瀛洲时有香风,泠然而来,张袖受之,则历纪不歇,着肌肤必软滑。
《十洲记》曰:南海中有炎洲,洲上有风生兽,形似狗,青色,状如狸。以铁椎锻其头数十下乃死。张口向风,须臾即起。
《风土记》曰:南中六月则有东南长风,风六月止,俗号黄雀长风。时海鱼变为黄雀,因为名也。
庾仲雍《湘州记》曰:零陵山有石燕,遇风雨则飞,雨止还,化为石。
《交州记》曰:风山在九真郡,风门在山顶,上常有风。
又曰:风母出九德县,风母似猿,见人若惭而屈颈;若打杀之,得风还活。
《南越志》曰: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未至时,三日鸡犬为之不鸣,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国以为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