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常典都察院部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年题准仓粮关系紧要应差满  汉御史各一员稽查  康熙二十六年
上谕大学士明珠王熙宋德宜余国柱学士禅布吴  喇岱额尔赫图色棱格舜拜吴兴祖徐廷玺卢  琦听政之时科道侍班言官自恐失仪心切畏  惧以致条奏者甚少凡启奏官员果有失仪朕  自降旨或其人自为检举科道侍班罢之诚是  且科道官多起自疏远进退周旋未经习朕  欲以其建言为要务虽有小过朕亦不计也其  宣旨于九卿詹事科道此后科道侍班其已之  康熙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康熙二十七年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梁清标学士齐穑舜拜赵山拜  里阿喇密石文桂卢琦近见科道官参人之疏  甚多果有大贪大恶何不早为参奏有等人声  言纠参妄行吓诈希图利己以致各官不能自  安此等吓诈之人许即行首告吏部都察院通  行晓谕康熙二十七年二月二十日上谕大学士伊桑阿学士萨穆哈石文桂近日科道  官无条奏者建言乃科道专职祇在不存私心  耳可传谕科道官有条奏事赴畅春园面奏康  熙二十七年六月十一日  康熙三十一年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学士德珠温保王国昌  近观科道等官竟无条奏者夫设立科道特欲  其有所建白也当言之时应不时具奏可以此  意传与科道官知之康熙三十一年三月二十  九日上谕吏部都察院国家设立言官职司耳目一切吏  治民生得失利弊皆宜殚思毕虑据实直陈近  见满汉科道官员建白甚少殊非朕责望言路  之意嗣后应各矢公忠研求时务凡可以裨益  国家之事悉摅所见奏闻以俟采择但不得怀  挟私情纷更定例剿袭陈言浮泛塞责其有真  知灼见应纠劾者即行参奏亦不得暗受嘱托  代人报复苛责细事希图倾陷尔部即传谕遵  行特谕康熙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康熙三十六年
上谕吏部都察院国家设立都御史及科道官员以  建白为专责所以达下情而祛壅蔽职任至重  使言官果能奉法秉公实心尽职则闾阎疾苦  咸得上闻官吏贪邪皆可厘剔故广开言路为  图治第一要务近时言官条奏参劾章疏寥寥  虽间有入告而深切时政从实直奏者甚少此  岂委任言路之初指乎自今以后凡事关国计  民生及吏治臧否但有确见即应指陈其所言  可行与否裁酌自在朝廷虽言有不当言官亦  不坐罪自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有所为  贪虐不法□交相比附倾轧党援理应纠举之  事务必大破情面据实指参勿得畏怯贵要瞻  徇容隐即朕躬有失亦宜进言朕决不加责其  有怀挟偏私借端倾陷者朕因言察情隐微自  能洞悉凡属言官尚各精白乃心力矢忠谠以  无负朕殷切责望至意尔部院即传谕行特谕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初四日  康熙三十七年
上谕内阁览科道衙门月终注销案件但奏称无违  限之事而事务若干件于几日完结□未开载  此后应将事件数目□完结日期于疏内详列  具奏康熙三十七年五月十七日  康熙三十九年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马齐王熙吴琠熊赐履张英学  士满都邵穆布巢可托舒禄范承烈王九龄曹  鉴伦言官风闻言事向曾准行今各省自督抚  以下典史教职以上将军提镇以下千把总以  上凡官员贤否关系民生利病之事科道官有  风闻者亦准陈奏设若挟私怀怨或彼此扶同  或暗受嘱托妄行纠劾者国家自有定例可会  集满汉掌印不掌印科道官以此谕谕之康熙  三十九年十月初八日  康熙四十年
上谕大学士马齐等朕于科道官员许其风闻入告  者端为广开言路使自督抚以下各官有一切  事务任意妄为及所行贪劣致害民生者皆知  所顾忌而警戒也科道官员纠参不实例有处  分又或言不合理及生事妄奏者外转有之罢  职亦有之至于被参之人具疏回奏止应辨晰  是非不应支离牵引因彼一身被参而举原参  者之父子兄弟亲戚皆受指摘以逞报复则自  此以后孰敢更纠一人顷左必蕃参郭琇郭琇  即将参己之人转行穷诘王材任参高承爵高  承爵即将王材任之父与其亲戚妄意牵连且  如钱钰曾参原为巡抚穆尔赛在任贪婪及后  钱钰授山东巡抚其居官并无胜于穆尔赛之  处他若此类者甚多彭鹏身为言官时亦曾参  人兹为王度昭所劾理应止以切己之事剖晰  奏明乃今讦奏王度昭谓曲庇亲戚而其间所  有夙怨又未指出实据彭鹏虽操守清廉居官  亦善所回奏反复渎陈词气不胜忿激凡在君  上之前不应陈奏之言辄形于章疏粗戾已极  着以严旨传饬之康熙四十年十二月十六日
 都察院部总论
申鉴
  时事第二纂
或问曰州牧刺史监察御史三制孰优曰时制而已曰天下不既定其牧乎曰古诸侯建家国世位权柄存焉于时置诸侯之贤者以牧总其纪纲而已不统其政不御其民今郡县无常权轻不固而州牧秉其权重势异于古非所以强干弱枝也而无益治民之实监察御史斯可也若权时之宜则异论也大学衍义补
  重台谏之任
周礼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 臣按御史之名始见于此然其所职者乃邦国都 鄙之治令以赞冢宰者也汉因秦制而设此官则 专以司纠察之任名虽同而其制则异也通典
唐杜
佑作
御史之名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
非今任也战国时亦有御史秦赵渑池之会各命书其事又淳于髡谓齐王曰御史在前则皆记事之职也至秦汉为□察之任所居之署汉谓之御史府亦谓之御史大夫寺亦谓之宪台后汉以来谓之御史台亦谓之兰台寺隋及唐皆曰御史台龙朔二年改为宪台咸亨元年复旧门北辟主阴杀也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臣按御史台即今都察院是也前代有中书省而 御史台之职专掌□察不得与之并列我朝罢中 书省而以政权分属六部而都察院之设品级与 六部同其权视前代尤重云唐制御史大夫一人中丞二人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大事奏裁小事专达凡有弹劾御史以白大夫 臣按御史大夫即今左右都御史之职中丞即今 左右副佥都御史之职唐有三院今并其二于察 院祖宗设都御史六员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 提督各道凡事之不公不法者皆在所理其属有 十三道各设监察御史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 湖广曰山东曰河南曰山西曰陕西曰广东曰广 西曰四川曰云南曰贵州分掌其各布政司事其 京卫并直隶府卫则分隶焉御史之职在纠劾百 司照刷文卷问拟刑名巡按郡县是则朝廷耳目 之任所以振肃纪纲而防邪革弊者也六部之职 各有攸司而都察院惟所见闻不系职司皆得以 纠察焉御史大夫李承嘉尝召诸御史责曰近日御史言事不咨大夫礼乎御史萧至忠曰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 臣按今六部官属皆书其部如吏部属则曰吏部 文选清吏司兵部属则曰兵部武选清吏司之类 是也惟都察院则书其道而不系于都察院焉是 亦唐人之意也武后以法制群下许谏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 胡寅曰武后使谏官御史以风闻言事其兴奸慝 来谗谮害忠良伤公道之符契乎朝廷者众正之 原是非所仰以决谮诉所望以明毁誉所赖以公 人心服与不服一在是焉彼风闻者得于道听涂 说或两怒溢恶岂皆真实遽然按之以施刑罚其 差失多矣既以风闻多不审谛被言者又泯默被 罪不得申理而冤结无告伤平明之政亦甚矣 臣按后世台谏风闻言事始此前此未有也有之 始自武氏宋人因按以为故事而说者遂以此为 委任台谏之专嗟乎此岂治朝盛德之事哉夫泛 论事情风闻可也若乃讦人阴私不究其实而辄 加以恶声是岂忠厚诚实之道哉夫有是实而后 可加以是名有是罪而后可施以是刑苟不察其 有无虚实一闻人言即形之奏牍置于宪典呜呼 莫须有何以服天下哉我祖宗着为宪纲许御史 纠劾百司不公不法事须要明着年月指陈实迹 不许虚文泛言搜求细事盖恐言事者假此以报 复私雠中伤善类污蔑正人深合圣人至诚治天 下之旨睿宗时侍御史杨孚弹纠不避权贵权贵毁之上曰鹰搏狡兔须急救之不尔必反为所噬御史惩奸慝亦然苟非人主保卫之则必为奸慝所噬矣 臣按睿宗此言可以为世主任用风宪之法肃宗在灵武时武臣崛兴无法度大将管崇嗣背阙坐笑语喧纵监察御史李勉劾其不恭帝叹曰吾有李勉朝廷始尊穆宗时夏州节度使李佑拜大金吾违诏进马侍御史温造劾之佑曰吾夜入蔡州擒吴元济未尝心动今日胆落于温御史矣 臣按御史之设所以为朝廷非为其人也既授之 以是职必假之以是权彼持其权以举厥职则人 知所严惮而不敢为恶其为朝廷之益大矣唐人 有言御史为天子之耳目宸居之堂陛未有耳目 聪明堂陛峻正而天子不尊者也天子尊未有奸 臣贼子而不灭也奸臣贼子灭矣可以自朝廷至 于海隅荡荡然何所不理哉观于此言则知古人 设官之意宋制御史入台满十旬无章疏者有辱台之罚 臣按宋朝切责御史以举其职其严如此盖惟恐 其不言也上之所以责之于其下者必欲其言如 此居是职者虽欲缄默不言不可得矣石介曰君有佚豫失德悖乱亡道荒政咈谏废忠慢贤御史府得以谏责之相有依违顺旨蔽上罔下贪宠忘谏专福作威御史府得以纠绳之将有凶悍不顺恃武肆害玩兵弃战暴刑毒民御史府得以弹劾之君至尊也相与将至贵也且得谏责纠劾之余可知也曾肇曰御史责人者也将相大臣非其人百官有司失其职天下之有败法乱纪服谗搜慝者御史皆得以责之然则御史独无责乎居其位有所不知知之有所不言言之有所不行行之而君子病焉小人幸焉御史之责也 臣按宋二臣之言可见御史责任之重且难如此 为御史者必如二臣所言然后为能举其职不然 则于是职有愧矣由是观之则凡其在任之日所 以形于言论见之章疏者乃其职分之所当为非 好为是以求名也
 都察院部名臣列传一
  汉
  周昌
按汉书本传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苛昌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昌为职志苛为客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苛为御史大夫昌为中尉汉三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出去而使苛守荥阳城楚破荥阳城欲令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亨苛汉王于是拜昌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六年与萧曹等俱封为汾阴侯苛子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燕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昌及高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莫能得上以留侯策止而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心知其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即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是岁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赵尧为符玺御史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所以然尧进请间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我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者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昌其人坚忍伉直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严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召昌谓曰吾固欲烦公公强为我相赵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赵相  儿宽
按汉书本传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鉏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以射策为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宽为人温良有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时张汤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还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郄矣掾史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史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以为掾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儿宽上曰吾固闻之久矣汤由是乡学以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掾举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迁左内史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襁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及议欲放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足以封泰山上奇其书以问宽宽对曰陛下躬发圣德统楫群元宗祀天地荐礼百神精神所乡征兆必报天地并应符瑞昭明其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节也然享荐之义不着于经以为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祇祗戒精专以接神明总百官之职各称事宜而为之节文唯圣主所由制定其当非群臣之所能列今将举大事优游数年使群臣得人自尽终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上然之乃自制仪采儒术以文焉既成将用事拜宽为御史大夫从东封泰山还登明堂宽上寿曰臣闻三代改制属象相因间者圣统废绝陛下发愤合指天地祖立明堂辟雍宗祀泰山六律五声幽赞圣意神乐四合各有方象以承嘉祀为万世法天下幸甚将建大元本瑞登告岱宗发祉闿门以候景至癸亥宗祀日宣重光上元甲子肃邕永亨光辉充塞天文粲然见象日昭报降符应臣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制曰敬举君之觞后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汉兴未改正朔宜可正上乃诏宽与迁等共定汉太初历语在律历志初梁相褚大通五经为博士时宽为弟子及御史大夫缺征褚大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儿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宽为御史大夫以称意任职故久无有所匡谏于上官属易之居位九岁以官卒  韩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