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常典都察院部

  是年停止建白牌
  是年题准除差巡视五城御史不用陪差外其  余各差俱列名先行题请奉旨着开列正陪方挨序开列正陪各一员具题  又题准都察院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及一  应不公不法事如本院堂官及各道监察御史  有不公不法旷职废事贪淫暴横者令互相纠  举毋得徇私容弊其所纠举并要明具实迹奏  请按问有挟私妄奏者抵罪  又题准河南道用俸深御史题请掌管江南浙  江山东山西陕西五掌道用差过两次御史题  请掌管一年不再注差如无差过两次御史或  差过一次或试御史札委掌管六个月遇差仍  按序注差  是年议准凡遇选期吏部会同吏科河南道封  签掣签  凡出差条约是年题准奉差御史
命下门上即大书回避不见客不收书不受送书办  人役不赴宴会饯送俟领敕三日内即出京信宿不停沿途及入境后私书私  馈俱不接受入境及出巡地方原有额设仪从  执事人役其铺陈俱自行携带所用蔬薪等物  自发公费银两买办若分外旗帜鼓吹结彩铺  毡供应鲜艳品物系地方官献媚取荣及奉差  御史之主文书役家人前站等额外苛索扰驿  累民者督抚访确即题参议处倘督抚徇情隐  讳事发一并治罪里所属官员越境参谒者该  差御史指名题参御史督抚既有互纠之例除  公事会同料理外有宴会结纳彼此馈遗者都  察院及科道查参一并议处  又题准巡视盐茶仓等差俱关钱粮御史差满  之时户兵二部题覆咨院发河南道据咨册查  考如催征钱粮足额溢额号件全完者准与纪  录加级回道管事或催征怠缓钱粮亏额号件  不完照定例题参处分  又题准京畿道用俸深御史题请掌管
  又题准凡巡城事宜缉捕盗贼审理人命盘获  逃人及禁约赌博稽查奸宄并访拿衙蠹恶棍  邪教谣言煽惑人心等犯并寺院坊店等处责  令通行严饬  凡捕盗官兵人等遇该城有杀人劫财事件不  行缉捕者听指实题参  凡奸人潜住
 京师通同边方腹里盗贼探听抚按题参副封传  报消息者责令访拿参究  凡在京积棍代人起灭词讼及在外官员差人  入都夤缘打点者责令严缉指参至无籍奸棍  捏造单款投贴揭帖诬蔑诈骗者听不时拿缉  凡民间词讼系鞭一百责四十板以下之罪竟  行审结若罪重者审明送刑部归结如应题者  竟自具题  凡豪强霸占店市强欺客商者查明指参  凡 京城内平治街道有侵占者五城御史兵马司分  各城地方同步军总尉副尉等清理  凡五城兵马司指挥等官俱系五城御史统辖  其考察甄别考满俱令五城御史开送贤否  凡司坊各官年终甄别称职者举荐不肖者题  参  是年议准巡仓所属方面官四员有司官九员  共应荐一员武职官二十一员应荐一员  是年题准各项钱粮既有考成则例荐举概不  准行如有不肖官员仍听纠参  又题准十库本折各项钱粮既归户部停差御  史巡视  顺治十八年议准停止巡按各差

 都察院部汇考六
皇清二
  康熙元年
大清会典康熙元年
谕推选武职官员着照铨选文官例凡遇选期兵部  会同兵科山东道封签掣签  是年题准凡有钱粮各衙门须将收存并支放  实数详细开送京畿道以凭稽核  康熙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年
谕各御史差遣差回者论其回道日期未差者论其  到任日期差未满撤回及复补者论其缴敕及  补任日期不必照前新旧间开就其中日月深  者在前开列具奏  是年议准凡遇大选急选推升满汉科道官与  吏部司官俱先期议缺疏内同列衔具题又议  准河南道管理事烦满汉掌道御史及汉军协  理御史止有三员料理乏人添设满汉御史各  一员协理其满洲汉军协理河南道御史照例  一年一换汉协理御史用差过两次者协理无  差过两次者或差过一次或试御史札委协理  六个月一换期满更替不再具题  是年题准五城审理事件限二十日完结每月  两次将已未完之案分别开报都察院注销其  未完事件两个月一奏报如限内难结者合呈  明宽限  康熙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四年议准御史稽察各部院衙门河  南道稽察吏部江南道稽察户部浙江道稽察  礼部山东道稽察刑部山西道稽察兵部陕西  道稽察工部月终察明用各该道印信具题  是年题准河南道添设满汉协理御史各一员  俱应停止  康熙五年
大清会典康熙五年题准巡盐除长芦差近不议外  两淮两浙河东御史以到任日为始扣至九个  月即行报满都察院预为题差新差御史照定  期赴任接征不得一日空悬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六年题准盐差御史遇闰月之年令  连闰在任十三个月算一年差满考核近差扣  至十一个月报满远差扣至十个月报满如无  闰之年仍旧照例遵行  康熙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七年题准巡视盐课各带番译满汉  文笔帖式一员  是年议准巡盐御史将地方官员贤者举荐不  肖者题参以示劝惩长芦所辖方面官三十七  员应荐一员有司官三百四十四员应荐五员  河东所辖方面官三十九员应荐一员有司官  二百四十四员应荐三员两淮所辖方面官四  十五员应荐二员有司官三百一十七员应荐  五员两浙所辖方面官二十七员应荐一员有  司官一百五十七员应荐二员如无堪荐官员  停其荐举  是年题准河南道既照俸深者掌管其五道亦  照俸深者题请掌管一年五城亦照俸深者具  题差遣仍以六个月一换若掌五道御史有缺  将五城御史及在衙门御史内论俸掌管道事  又题准停止河南道会同吏兵二部议缺掣签  之例  又题准凡在京各衙门文卷俱于每年八月内  送刷  又题准停差巡仓御史
  是年议准巡视盐课于六部郎中员外郎及监  察御史内每处选择贤能满汉官各一员差遣  是年题准本章既有该道御史并番译满汉文  都事查阅停其另差掌科御史  是年议准停差茶马御史其事宜归并甘肃巡  抚兼理  康熙八年
大清会典康熙八年议准出差巡盐有举劾地方官  员贤否及察拿恶棍之责应停六部官员差遣  仍差御史  康熙九年
上谕都察院左都御史明珠国家朝仪大体所在贵  于整齐严肃不止系堂陛之观瞻亦以见臣心  之敬肆诸王大臣有逾越班行交相接语或轻  佻嬉笑礼不逾阶而相与言又况其甚乎尔衙  门监察御史侍班切近见而不纠岂真目未之  睹皆缘畏事徇情所以如此都察院职任重大  朕躬有失尚尔指陈王及诸臣乃不参奏揆之  事理实所未协今后有失仪者毋得容隐康熙  九年八月初四日上谕大学士巴泰索额图李霨魏裔介学士哲尔肯  哈占达都色黑马朗古张凤仪靳辅陈敳永朕  近日披览章疏于科道官条奏有合于事理裨  益政治者虚怀听纳不惮见之施行其所言无  益不可行者非剿袭陈言则浮泛塞责尔诸臣  宁有不知今后有言关政理切实可行者照常  票拟朕亲加裁夺其或不可行者若悉下部议  既属无益徒令章奏繁多恐反致应行政务有  所稽违尔等可详酌事理以不准行拟旨朕仍  审择而执其中古之圣帝贤王虽迩言是察亦  无稽勿听用言致治之道盖当如此康熙九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  康熙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年题准五掌道御史关系会推会  议审理刑名等事其员缺将差过一次及未差  御史挨俸具题一年一换  又题准满监察御史不分三品四品一体令其  掌印  又题准办买草豆米面颜料绸缎布匹等项户  部会同稽察御史公议定价  又题准部院应用各项夫匠俱行文都察院转  行五城取用  是年议准巡盐御史不拘满汉每处止差一员  是年题准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巡视盐课添带  满文笔帖式一员  又题准巡盐御史有原定驻札衙门催征钱粮  整理盐法除秤掣盐斤地方仍旧秤掣外其循  例出巡通行停止  康熙十一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一年议准停差巡盐御史稽察题  报事宜归并巡抚两淮归并安徽巡抚两浙归  并浙江巡抚长芦归并直隶巡抚山东运司归  并山东巡抚河东归并山西巡抚  康熙十二年
上谕吏部国家设立言官专司耳目凡政治得失民  生利弊必须详切条陈直言无隐斯为称职若  但敷衍虚文浮冗剿袭或以不急之务草率塞  责非朕广开言路之意今将科道官亲加考试  其留用各员着益加勉励殚心尽职以副委任  内石文郁范时起何名扬才庸无文不称言职  着革职尔部即遵谕行特谕康熙十二年八月  十二日大清会典康熙十二年
谕监试御史奏章兼书满汉字着带笔帖式
  是年议准各省刑名事件分道御史与掌道管  理一同稽核  是年题准掌河南道满御史亦论俸次请旨掌管二年一换  是年议准巡城满洲汉军御史亦照例六个月  更换一次  又议准京畿道差满汉御史俱六个月更换一  次  又议准巡抚事务殷繁盐差势难兼理仍差御  史巡视  是年题准凡盐差随带笔帖式一员
  又题准旧差报满日遴遣承差迎接新任及衙  役出入署中俱行严禁各差御史不许额外多  带家人到任后亦不许诸人妄行出入衙署其  四差驻札多在冲津过往亲朋官长往来交际  概行停止  又题准鼓厅系伸理冤枉之事令满汉御史各  一员论俸题差六个月一换汉军监察御史应  入满御史内论俸差遣所收词状各该任内完  结有卷案可查者限二十日无卷案可查者限  十日完结令河南道按日稽查具题其议结事  件俱造满汉清册存案  又题准失火致伤人命者杖一百交该城照律  发落  康熙十五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五年题准巡城满洲汉军汉御史  俱一年一次更差  又题准寺庙庵观内有妇女违禁烧香行走者  责令查拿  康熙十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六年
谕凡各衙门审理事件须速为完结照注销钦件例  定限每月造册赴都察院稽察  又题准内而部院外而督抚具题并科抄事件  俱造册移送都察院并六道以便稽察  是年议准巡盐四差御史有不病商民查出盐  务隐匿情弊多得课银以济国赋者回道考核  得实从优议叙  又议准习汉文满洲御史及汉御史巡盐不必  差笔帖式随往不习汉文满洲御史仍带满汉  文笔帖式一员  康熙十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七年议准各省关系三法司具题  事件一揭送都察院一揭送该道以便移会公  议至别项具题事止送都察院及河南道各一  揭以便稽察  康熙十八年
上谕九卿詹事科道自古设立台省原系朝廷耳目  之官上之则匡过陈善下之则激浊扬清务求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乃称厥职近见直言谠论  者不过几人徇私好名者不可胜数朕自临御  以来略知此情每期言路诸臣化其偏私实陈  得失辅登上理顷有以风闻请者试约略论之  如今之章奏已见施行者虽不明言为风闻何  尝不是风闻今若开风闻之条使言事者果能  奉公无私知之既确言之当理即当敷陈何必  名为风闻方入告也傥生事之小人恃为可以  风闻但知己之好恶必致擅作威福以行其私  彼言之者既无确见听之者安能问其是非故  曰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正所以诫言  之无据谋之自专也况天下之大臣民之众导  之以理晓之以法待臣下须宽仁有容不因细  事而即黜之所以体群工也用人则随才器使  无求全责备之心盖以人材有不齐也若关天  下之重朋党徇私之情皆国家可参可言之大  事不但科道而已有志之臣民概可以言之何  在区区风闻之言能敛戢奸贪之志气哉治国  家者在有治人不患无治法尔康熙十八年八  月二十六日上谕九卿科道今将科道两衙门本章情弊无益国  计民生之处一一讲究卿等必有至公之众论  以佐朕意卿等但有所见即直言不可隐讳自  古设立科道原系朝廷耳目之官务求知无不  言言无不尽方称其职今每见直言谠论者不  过几人徇私好名者不可胜数即如科道条陈  一事部议妥确奉旨准行又有科道官言其不  可者今日之所谓是明日又转而为非朝更夕  改部院至于督抚有司不知今日之事或行二  三日而即更或行数月而即更茫无成宪难取  信于天下岂治道至理哉举其大概如举才能  一事是因人材不一有能理繁者有有操守者  有练习其事者自古选贤任能治之大道与论  俸不同其法未尝不善即世祖皇帝时亦曾有谕常行选择之条偶有徇私作弊  之人将不肖寡廉者荐之因一人而其法遂坏  自朕亲政以来如盐差关差数行更换以后条  陈不知又改几次也又如户部销筭钱粮一事  因督抚所报不合时价故部议驳回而科道辄  有言者以为督抚地方大臣断无虚估价值肥  己行私凡有销算皆不应驳查及部议径准督  抚之销算不行再驳则科道又以督抚冒破钱  粮一束草原价若干开销若干一石豆原价若  干开销若干不特草豆为然凡马匹等项事事  皆有虚冒部中不行详查概听督抚开销以徇  情面由此观之部议不行驳回则以为徇督抚  之私情驳回则以为督抚地方大臣不宜疑其  有所虚冒又恐衙役往来骚扰生事或应驳不  应驳何者为是两说俱无定论是皆大者余悉  难述康熙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康熙十九年
上谕九卿科道官内升外转原以示劝惩也今见才  优者犹知惮于外转其或才力不及不称言职  之人安于外转道员者甚多是但以示劝非所  以示惩也故令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务期得当  魏象枢等奏称恐天下不肖之辈不识朝廷慎  重道员之意疑为厌薄言路之端等语迩年以  来姚文然李之芳施维翰等内升未久即任以  大僚督抚亦因其克尽言职才能素着之故也  此无论天下智愚不肖当亦知朝廷无厌薄言  路之意矣其外转者或系素无建白或系□于  事理或系任臆妄言或系才力不及原非因其  条奏而外转也又称近年外转之科道□无贪  污溺职之一人而五部郎中俸深升道如范永  茂高恒豫卢元培程汝璞等赃私累累劣迹彰  彰者不知凡几等语科道外转者岂□无溺职  之一人乎五部俸深升道员者甚多岂尽系贪  劣之人乎如陈丹赤等优者匿而不言独举范  永茂等四人不辨贤否而概言之可乎魏象枢  去岁七月内曾于朕前面奏科道官所行皆系  徇私有负朝廷耳目之任罪皆应死今甫数月  复言历年外转者□无溺职之一人前后参差  何其速耶尔等所奏理不宜批答因注语内有  以存国体之语故令诸臣知之至若外转科道  以小品官员用遂至有伤国体朕殊不解故特  谕诸臣示以朕意康熙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上谕吏部言官职司耳目必学识优长练达政务乃  克胜任近以科臣孙缵条奏行取考选应加考  试因将见任科道各官俱行亲试观其才品以  昭澄叙姚缔虞王曰温李迥条奏详明可称言  职并张鹏等俱着留任其益加勉励殚心职业  以副任用傅廷俊和盐鼎孙缵才识庸常不称  言职俱着降三级调用不准以加级纪录抵销  尔部即遵谕行特谕康熙十九年十月二十日大清会典康熙十九年题准每年差满汉御史各一  员稽察钱局照鼓厅例具题差遣至各关差解  送铜斤崇文门监督会同御史查验  康熙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