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明伦汇编
- 官常典翰林院部
官常典翰林院部
皇上升座满汉掌院学士分列
御座两旁满读讲学士引诸进士以次入
见选中者立
御座右选毕一甲进士三人亦引
见毕退次日本衙门以选中诸进士并一甲进士 籍贯及乡试会试 殿试名次与所习本经开明进呈
御览得
旨后交内阁钦遵
上谕分别读满汉书具本启奏
凡教习庶吉士本衙门以满汉掌院学士职名 移送吏部具题钦点
凡庶吉士应给书籍本衙门题请颁发其纸札 笔墨酒米器用等项俱行文该衙门支给 凡庶吉士读书二年满汉教习学士题请考试 散馆内阁题请试期其应用试卷行文礼部移 取用本衙门印弥封至期满汉教习学士开列 庶吉士名单分班引 见毕同赴体仁阁下候考鸿胪寺官引庶吉士等 行三跪九叩头礼吏部官散卷内阁满汉学士 捧题分授满汉教习学士随分授庶吉士等试 毕吏部官收卷教习学士本日转奏俟钦定名次分别除授编修检讨科道部属等官鼎甲 虽已经授职亦同引 见考试
凡
廷试愿就教职举人岁贡生等试卷钤翰林院印 掌院学士读讲学士同吏礼二部堂官出题公 阅侍读以下检讨以上官分阅 凡本衙门满官员缺掌院学士由吏部开列题 补读讲学士以下由吏部以应升官拟正陪题 补 凡本衙门汉官员缺除学士由吏部开列题补 外读讲学士读讲及国子监祭酒司业俱由本 衙门会同詹事府以应升官职名咨送吏部题 补 凡翰林官提督学政顺治初直隶江南江北三 差自读讲学士庶子以下论资差遣 凡汉官奉差如遇升转仍照例咨吏部题补惟 提督学政俟差满日升转 凡出使外国顺治初朝鲜用满官安南琉球用 汉官 凡承行衙门一应事务收发书籍往来文移俱 满汉典簿孔目职掌 凡校对翻译奏章一应文史俱满待诏职掌校 对缮写一应文史俱汉待诏职掌 凡翻译缮写章奏一应文史俱笔帖式职掌 凡本衙门满洲汉军官员值习射之期每月两 次在本衙门习射听兵部官稽察 凡缮写编纂书籍请
旨移咨国子监考取善书监生缮写
世祖章皇帝顺治二年
大清会典听政仪顺治二年覆准每日奏事时令翰 林科员同启奏官齐进侍班记注 二年裁翰林院以翰林官分属内三院
顺治四年
大清会典顺治四年会试同考官差庶吉士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凡本衙门汉官降补别衙门复回者顺治 九年题定以现补官品为序 顺治十一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一年题准江南江北二差改为学 道顺天学政仍差翰林官一员自侍读以下照 资拟正陪具题 顺治十二年
大清会典凡
日讲官顺治十二年定满讲官二员汉讲官五员 顺治十四年大清会典顺治十四年定增满汉讲官八员
顺治十五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五年复置翰林院设满汉掌院学 士各一员兼礼部侍郎衔汉侍读学士侍讲学 士各三员汉侍读侍讲各三员修撰编修检讨 庶吉士俱无定员满汉典簿各一员满待诏四 员汉待诏二员满汉孔目各一员满文笔帖式 八员满汉文笔帖式八员 顺治十六年
大清会典凡翰林官给假顺治十六年题准掌院学 士以下检讨以上有请假省亲终养迁葬告病 者俱令自行陈奏 会试同考官差庶吉士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八年复裁翰林院
康熙三年
大清会典凡直省文乡试主考官康熙三年题准不 拘省分通行差遣凡武会试主考官康熙三年 后专用学士 康熙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七年题准凡封赠
诰敕文按品刊刻文式停止撰拟
康熙八年
大清会典凡
诏康熙八年定满督抚处用翰林院笔帖式 康熙九年大清会典康熙九年仍置翰林院员额与顺治十五 年同增设满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各 三员裁满待诏二员增设满文笔帖式八员汉 军笔帖式八员 是年置
起居注馆于
太和门外西廊
在雍
和门南
每月满汉记注官各一员
侍直事毕以本日应记之事用满汉文记注初 设满记注官四员汉记注官八员俱以 日讲官兼之专设满文主事一员满汉文主事二 员汉军主事一员满文笔帖式四员满汉文笔 帖式四员汉军笔帖式四员 凡文武会试九年后读讲学士亦得充主考官 康熙九年定凡翰林院官给假俱由吏部具题 康熙十年大清会典康熙十年定满讲官自内阁学士翰林院 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少 詹事及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 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官内由内 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读讲学士升任者俱 得开列汉讲官自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少詹事国子 监祭酒及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 官内由翰林官升任者俱得开列由本衙门题 请以原衔充补 又定讲官俱兼
起居注衔
员额详见
起居注馆
满汉讲官由翰林院詹事府
坊局各官开列题请以原衔充补(
满讲官以通满汉文者开
列)
康熙十一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一年增设满文笔帖式十四员满 汉文笔帖式十员 起居注馆增设满文笔帖式四员满汉文笔帖式 二员 康熙十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二年增设满
日讲起居注官一员汉
日讲起居注官二员
康熙十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四年题准复原官者仍序原资原 俸 康熙十六年
上谕日讲官起居注侍读学士牛钮尔考中进士正 宜黾勉学问之时抑且年富力强自当大有进 益诵读之功固不可废躬行实践尤为至要务 时勤职业也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日上谕翰林院掌院学士喇沙里陈廷敬侍读学士叶 方蔼侍讲学士张英卿等进讲启导一一悉备 皆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之道朕虽不敏罔不孜 孜询之每讲之时必专意以听但学问无穷不 在徒言要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益于所学卿等 仍愈加直言毋有隐讳以助朕好学进修之意 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大清会典凡
经筵讲官是年
谕满洲小九卿内有由翰林官升转者一并开列 是年增设满 日讲官起居注官一员
康熙十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七年
谕凡日讲讲章停止岁终汇写止具本奏
闻
康熙十八年
大清会典凡记注官侍班遇
皇上御干清门听政各衙门官员奏事时记注官立 于西□上廊柱旁 是年
谕内阁启奏折本时记注官亦令侍班
又题准启奏折本时记注官较常立处少近前 立以便详听九卿詹事科道启奏会议事亦近 前侍班如内阁官于 内殿启奏则立于□扇外之右在
殿内室则立于内□扇外之西
皇上御瀛台听政记注官立于左□下启奏折本时 亦于□下少近前立皇上升殿视朝赐宴赐食记注官列于右翼在一等 侍卫第一班之末 凡有事
坛
庙谒
陵
耕籍
视学
大阅
校射
迎劳凯旋及
驻跸南苑
巡幸搜狩记注官皆扈从
皇上御保和殿视祝版记注官侍班立于殿门外之 西一等侍卫之末 经筵文武
殿试读卷皆侍班
凡外藩王台吉等及直省督抚提镇等
朝见
陛辞
赐宴赐食该衙门知会记注馆该直官侍班记注 凡各衙门官员奉特召面谕本官录
谕旨及奏对之辞送记注馆进呈
御览后记注
凡满汉大臣亡故
遣官奠茶酒该管官员知会该直官记注
凡记注册籍书明日月及该直官姓名每月满 汉文各一册岁终汇封用翰林院印贮大柜题 明送内阁公验封锁会同内阁学士送入内阁 大库收藏 凡应用纸札笔墨器用及册柜锁钥等项俱于 该衙门支取 凡遇
册封颁
诏应差本馆主事笔帖式开送礼部
是年纂修明史本衙门题请总裁官奉
旨自大学士以下检讨以上通行开列具题
是年议准顺天学政于侍读侍讲谕德洗马内 论俸拟正陪送吏部具题 康熙十九年
上谕吏部朕万几之暇留心经史虽逊志时敏夙夜 孜孜而研究阐发良资讲幄之功日讲起居注 各官俱以学行优长简备顾问讲解明晰奉职 勤劳所纂讲义典确精详深裨治理侍读学士 张英供奉内廷日侍左右恪恭匪懈勤慎可嘉 高士奇杜讷学问淹通居职勤慎供奉有年应 授为翰林官尔部俱一并从优议叙具奏以后 着益殚心职业佐助典学以副朕崇儒重道稽 古右文至意特谕康熙十九年四月初八日上谕翰林院掌院学士库勒纳等卿等日侍讲筵夙 夜匪懈启沃之暇每以朕书为请朕万几余闲 时取古人墨迹临摹虽好慕不衰实未窥其堂 奥何可示人卿等既为文学侍从之臣即有成 就德业之责故因所请辄以颁赐朕意其悉之 康熙十九年六月二十七日 康熙二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年增设汉
日讲官起居注官八员
康熙二十一年
大清会典凡
诏康熙二十一年定不拘满汉督抚俱用典簿待 诏孔目及笔帖式 康熙二十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二年
谕凡
日讲于奏事前进
讲
又
谕斋戒日期照例停讲如不亲诣行礼则祭日仍进 讲 是年出使安南兼差满汉官由本衙门开列各 官职名移送礼部题请钦点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三年议准提督顺天学政将侍 读侍讲谕德洗马通行开列送吏部具题江南 浙江学政改用翰林官于侍读侍讲谕德洗马 中允赞善内开列职名送吏部具题 康熙二十四年
上谕吏部国家设立翰林衙门原以储养人材习 文学以备顾问编纂之用必淹贯经史博极群 书方克谙练体裁洞晰今古敷词命意典赡宏 通悉登著作之林用佐右文之治始为称职今 将翰林各官特行考试朕亲加详阅分别次第 以示劝惩徐干学韩菼孙岳颁归允肃乔莱学 问优长文章古雅宜加奖励作何赏赉着议奏 彭孙遹等文学亦通着照旧供职益勤研究以 底精纯周之麟崔如岳庞垲钱中谐颜光猷李 元振费之逵李复泌刘果实刘芳□文理荒□ 未体式难胜厥任除李元振刘芳□已经降 调其余俱着对品调用尔部即遵谕行特谕康 熙二十四年二月初七日 康熙三十三年
上谕内阁进士选取庶吉士教习读书所以造育人 材备他日之用司教习者理宜严加督课使之 勤勉向学此番考试庶吉士观其所学甚劣较 曩时庶吉士迥然不及此皆傅继祖等教习怠 弛下专心致志之所致也傅继祖等下吏部严 察具奏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 康熙三十四年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王熙张玉书学士温保 戴通沈图宋柱李楠顾藻陆葇徐嘉炎翰林官 专委以文章之事撰拟文字外更无他务自是 以后凡碑文祭文其撰拟之姓名并奉有俞允 之旨及申饬之旨者皆书于册三奉俞允之旨 三奉申饬之旨者具以闻康熙三十四年三月 初二日 康熙四十四年
上谕扈从内阁吏部翰林侍读徐倬年逾八十学问 渊博可特授侍郎衔以示奖进儒臣之意尔等 会同议奏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初六日
翰林院部总论
论衡
别通篇
或曰通人之官兰台令史职校书定字比夫太史太祝职在文书无典民之用不可施设是以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委积不绁大用于世曰此不继周世通览之人邹衍之徒孙卿之辈受时王之宠尊显于世董仲舒虽无鼎足之位知在公卿之上周监二代汉监周秦然则兰台之官国所监得失也以心如丸卵为体内藏眸子如豆为身光明令史虽微典国道藏通人所由进博士之官儒生所由兴也委积不绁岂圣国微遇之哉殆以书未定而职未毕也申鉴
时事第二纂
古者天子诸侯有事必告于庙朝有二史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动为春秋言为尚书君举必记臧否成败无不存焉下及士庶等各有异咸在载籍或欲显而不得或欲隐而名章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故先王重之以嗣赏罚以辅法教宜于令者官以其日各书其尽则集之于尚书若史官使掌典其事不书诡常为善恶则书言行足以为法式则书立功事则书兵戎动众则书四夷朝献则书皇后贵人太子拜立则书公主大臣拜免则书福淫祸乱则书祥瑞灾异则书先帝故事有起居注日用动静之节必书焉宜复其式内史掌之以纪内事白虎通 谏诤篇
王法立史记事者以为臣下之仪样人之所取法则也动则当应礼是以必有记过之史礼玉藻曰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保傅曰王失度则史书之士诵之三公进读之是以天子不得为非故史之义不书则死所以谓之史何明王者使为之也通典 史官
史官肇自黄帝有之自后显着夏太史终古商太史高势周则曰大史小史内史外史而诸侯之国亦置其官又春秋国语引周志及郑书似当时记事各有其职秦有太史令胡母敬至汉武始置太史公以司马谈为之卒其子迁嗣卒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其修撰之职以他官领之于是太史之官唯知占候而已自汉以前职在太史当王莽时改置柱下五史记疏言行盖效古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自后汉以后至于有隋中间唯魏明太和中史职隶中书其余悉多隶秘书大唐武德初因隋旧制史官属秘书省著作局至贞观三年闰十二月移史馆于门下省比宰相监修自是著作局始罢史职及大明宫初成置史馆于门下省之南其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或卑品而有才者亦直焉开元二十五年宰臣李林甫监史以中书地切枢密记事者宜其附近史馆谏议大夫尹焙遂奏移于中书省北其地本尚药内药院 起居
周官有左右史记其言事盖今起居之本汉武帝有禁中起居后汉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则汉起居注在宫中为女史之任又王莽时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事侍傍记其言行此又起居之职自魏至晋起居注则著作掌之其后起居皆近侍之臣录记也录其言行与其勋代历代有其职而无其官后魏始置其起居令史每行幸宴会则在御左右记录帝言及宴宾客训答后又别置修起居注二人以他官领之北齐有起居省后周有外史掌书王言及动作之事以为国志即起居之职又有著作二人掌缀国录则起居注著作之任自此而分也至隋初以吏部散官及校书正字有叙述之才者掌起居之职以纳言统之至炀帝以为古有内史外史今著作如外史矣宜置起居官以掌其内乃于内史省置起居舍人二员次内史舍人下大唐贞观二年省起居舍人移其职于门下置起居郎二人显庆中复于中书省置起居舍人遂与起居郎分掌左右龙朔三年改为左右史咸亨元年复旧天授元年又为左右史神龙初复旧每皇帝御殿则对立于殿左郎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