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明伦汇编
- 官常典将帅部
官常典将帅部
注
每府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兵曹府二人 史二人每队正领兵五十人武德元年改鹰扬郎 将曰军头正四品下鹰击郎将曰府副正五品上 司马曰长史正八品下校尉正六品下旅帅正七 品下废越骑步兵二校尉及察非掾又改军头曰 骠骑将军府副曰车骑将军皆为府诸率府置骠 骑将军五人车骑将军十人二年以车骑将军府 隶骠骑府置十二军分关内诸府皆隶焉每军将 军一人副一人至六年废七年改骠骑将军府为 统军府车骑将军为别将八年复置十二军贞观 十年改统军府曰折冲都尉别将曰果毅都尉军 坊置坊主一人检校户口劝课农桑以本坊五品 勋官为之三辅及近畿州都督府皆置府凡六百 三十三永徽中废长史置司马一人总司兵司骑 二局武后垂拱中以千二百人为上府千人为中 府八百人为下府赤县为赤府畿县为畿府圣历 元年废司马置长史兵曹参军事又有别将一人 从六品下居果毅都尉之次其后分左右各一人 寻废久之复置一人降其品开元初卫士为武士 诸卫折冲果毅别将择有行者为展仗押官右羽 林军十五人左羽林军二十五人衣服同色诸卫 有弩手左右骁卫各八十五人余卫各八十三人左右羽林军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三人从三品掌统北衙禁兵督摄左右厢飞骑仪仗大朝会则周卫阶陛巡幸则夹驰道为内仗凡飞骑番上者配其职有上南衙者大将军承墨白移于金吾引驾仗官与监门奏覆降墨然后乃得入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各一人兼总骑曹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冑曹参军事各一人自仓曹参军以下皆正八品下司阶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上执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长上各十人左右翊卫中郎将府中郎将一人正四品下左右中郎一人左右郎将一人皆正五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上校尉五人旅帅十人队正二十人副队正二十人
注
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 兵曹各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左右翊 中郎将府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仓曹兵曹各 府二人史四人冑曹府史各二人左右龙武军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掌同羽林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冑曹参军事各一人司阶各二人中各三人司戈执戟各五人长上各十人注
景云元年置龙武将军兴元元年六军各置统 军贞元三年龙武军增将军一员有录事一人史 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 曹府二人史四人冑曹府史各二人左右神武军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总衙前射生兵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冑曹参军事各一人司阶各二人中各三人司戈执戟各五人长上各十人
注
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仓曹兵曹胄曹府史皆如 神武军开元二十六年分羽林置左右神武军寻 废至德二年复置左右神策军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二人正三品将军各四人从三品掌卫兵及内外八镇兵护军中尉各一人中护军各一人判官各三人都句判官二人句覆官各一人表奏官各一人支计官各一人孔目官各二人驱使官各二人自长史以下员数如龙武军
注
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贞元二 年神策军置大将军将军十四年置统军品秩同 六军始殿前左右神威军有大将军二人正二品 统军二人从三品将军二人从五品元和初为一 军号天威军八年废以军隶神策有马军步军将 军及指挥使等以马军大将军知军事天复三年 废神策军四年复置神策军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都统副都统行军长史行军司马行军左司马行军右司马判官掌书记行军参谋前军兵马使中军兵马使后军兵马使中军都虞各一人元帅都统招讨使掌征伐兵罢则省都统总诸道兵马不赐旌节
注
高祖起兵置左右领军大都督各总三军及定 京师置左右元帅太原道行军元帅西讨元帅皆 亲王领之天宝末置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 东河北平卢节度使招讨都统之名始于此大历 八年罢天下兵马元帅建中四年以李希烈反置 诸军行营兵马都元帅兴元元年置副都统会昌 中置灵夏六道元帅黄巢之难置诸道行营都都 统天福二年置诸道兵马元帅寻复改曰天下兵 马元帅行军司马掌弼戎政居则习搜狩有役则申战守之法器械粮糒军籍赐予皆专焉
注
武德元年改赞治曰治中太宗即位曰司马下 州亦置焉显庆二年置洛州司马武后大足元年 东都北都雍荆扬益州置左右司马神龙三年省 太极元年雍洛四大都督府增司马一人亦分左 右 辽
辽制设南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各设都统军司详稳司都部署司之属按辽史百官志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 北院大王初名迭剌部夷离堇太祖分北南院太 宗会同元年改夷离堇为大王 知北院大王事
北院太师
北院太保
北院司徒
北院司空
北院郎君
北院都统军司掌北院从军之政令
北院统军使
北院副统军使
北院统军都监
北院详稳司掌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
北院详稳
北院都监
北院将军
北院小将军
北院都部署司掌北院部族军民之事
北院都部署
北院副部署
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
南院大王
知南院大王事
南院太师
南院太保天庆八年省南院太保
南院司徒
南院司空
南院郎君
南院都统军司掌南院从军之政令
南院统军使
南院副统军使
南院统军都监
南院详稳司掌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
南院详稳
南院都监
南院将军
南院小将军
南院都部署司掌南院部族军民之事
南院都部署
南院副部署
宋
宋制内设侍卫亲军及环卫官以领护卫外设大都督府并总管钤辖诸军都统制等以总戎政按宋史职官志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掌马军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侍卫扈从及大礼宿卫所掌如殿前司官所领马军自龙卫而下有左右四厢都指挥龙卫左右厢各有都指挥使每军有都指挥使都虞候每指挥有指挥使副使指挥使每都有军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勾押官各以其职隶于马军司政和四年诏以马军都指挥使马军副都指挥使在正任观察使之上马军都虞候在正任防御使之上中兴复置主管侍卫马军司一员其属有干办公事准备差遣点检医药饭食各一员掌出戍建康差主管机宜文字一员掌马军之政令凡出入扈卫守宿以奉上开收阅习转补以励下如殿前司凡各籍核其在亡过则以法绳之有巡防敕应则纠率差拨龙卫四厢隶焉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掌步军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侍卫扈从及大礼宿卫如殿前司所领步军自神卫而下左右四厢都指挥使左右厢各有都指挥使每军有都指挥使都虞候每指挥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都有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候承勾押官各以其职隶千步军司政和四年诏以步军都指挥使步军副都指挥使在正任防御使之上中兴后置主管侍卫步军司一员其属有干办公事二员准备差遣点检医药饭食各一员掌步军之政令凡出入扈卫守宿以奉上开收阅习转补以励下如殿前司凡名籍校其在亡过则以法绳之有巡防敕应则纠率差拨押卫四厢隶焉环卫官
左右金吾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郎将左右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左右骁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左右武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屯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卫官军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监门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千牛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郎将诸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并为环卫官无定员皆命宗室为之亦为武臣之赠典大将军以下又为武官责降散官政和中改武臣官制而环卫如故盖虽有四十八阶别无所领故也靖康元年诏以武安军节度使钱景臻等为左金吾卫上将军保信军节度使刘敷等为右金吾卫上将军用御史中丞陈过庭言遵艺祖开宝初罢王彦超武行德等归环卫故事也其禁兵分隶殿前及侍卫两司所称十二卫将军皆空官无实中兴多不除授隆兴中始命学士洪遵等讨论典故复置十六卫号环卫官其法节度使则领左右金吾卫上将军承宣使则领左右卫上将军在内则兼带在外则不带正任为上将军遥郡为大将军正亲兄弟子孙试充又诏祖宗诸后自明肃至钦慈诸后及后妃嫔御之家各具本宗堪充诸卫官以名衔闻又诏三卫郎为三卫侍郎又诏博士并差文臣崇宁四年二月置五年正月罢大都督府 都督府 长史 左右司马 录事参军 司户司法 司士 司理 文学参军 助教大都督及长史掌司牧尹(亲王为节度则大都督领之庶姓为节度则长史领之端拱初越王为威武军节度福州大都督府长史淳化五年吴王为淮南节度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翰林学士张洎草制再表援引典故宰相言越王已为长史上曰业已差异日有除并改正之至道后因移镇遂为大都督)
关则置知府事一人
同
次府
通判一人
京朝
官充
司马不厘
务旧制凡都督州建官如上南渡后以现任宰相充都督次有同都督有督视军马多执政为之虽名称略同然掌总诸路军马督护诸将非旧制比也初绍兴二年吕颐浩首以左仆射出都督江淮两浙荆湖诸军事置司镇江其后赵鼎张浚汤思退皆以宰相兼之颐浩还朝孟庾始以参知政事为权同都督代后落权字赵鼎先以知枢密院事为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其后与浚并相并带兼都督诸路军马入衔未几浚独被旨江上视师置都督行府行移文字并依三省体式其召赴行在以其事分隶三省枢密院思退初以左相出都督时杨存中即以太傅宁远军节度使同都督思退不行就以杨存中充都督非宰执而为都督自存中始三十一年叶义问以知枢密院事督视江淮荆襄军马明年汪澈以参知政事湖北京西路都督视军马执政为督视于是见焉王之望辞同都督有曰朝廷于两淮前以二大将为招抚使后以二从臣为宣谕使忧其不相统摄则以宰相为都督欲事权归一也此可以见朝廷开府之意凡签厅文字并依尚书左右司枢密院检详房体式设属谘议军事参谋参议并以从官充书写机宜文字干办官准备差遣前后员数不一开禧用兵或以签枢督视或以元枢代之或以参知政事督视四川军马然皆未有底绩而罢总管钤辖司总掌治军旅屯戍营房守御之政令凡将兵隶属官训练教阅赏罚之事皆掌之守臣带提举兵马巡检都监及提辖兵甲者掌统治军旅训练教阅以督捕盗贼而肃清治境凡诸营各籍赏罚之事皆掌之崇宁四年蔡京奏京畿四辅置辅郡屏卫京师以颍川府为南辅襄邑县升为拱州为东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以太中大夫以上知州置副总管钤辖各一员知州为都总管余依三路帅臣法从之大观三年诏东南帅府总管依三路都总管法靖康元年诏四道副总管并通差文武臣其诸路将官掌统所隶禁旅以行阵队伍金鼓旗帜弓矢击刺之法而教习训练之别其武艺强者待次迁补以激劝士卒凡兵仗器甲之数廪禄犒设赏罚约束之禁令皆掌焉副将为之贰若屯戍防边则受帅司节制遇寇敌则审其战守应援之事若师有功则具馘数籍用命而旌赏之路分都监掌本路禁旅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以肃清所部州府以下都监皆掌其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资浅者为监押绍圣三年诏诸路将副序位在路分都监之下大观三年诏帅府无路分钤辖望都无路分都监者许置一员其余添置处任满不差人宣和二年虔州添置都监一员建炎初分置帅府以诸路帅臣兼要郡守臣带兵马钤辖次要郡带兵马都监并以武臣为之副称副总管副钤辖副都监许以便宜行军马事辟置僚属依帅臣法屯兵皆有等差遇朝廷起兵则副总管为帅副钤辖都监各以兵从听其节制其后益泸夔广桂五州牧又皆以都钤辖为称四年诏建康府江州路又置副都总管一员于见置帅司处驻札绍兴三年诏要郡次要郡守臣罢带兵职其逐路副总管依旧格改充路分都监为一路掌兵之官其各州钤辖或省或置不一又有逐路兵马都监兵马监押掌烟火公事捉捕盗贼淳熙十六年诏诸路训练钤辖并须年六十以下曾经从军有才武人充绍熙元年指挥杂流出身之人不得过路分州钤诸州军兵马都监独员处专注才武及曾任主兵官之人庆元中诏总管下至副将等年七十以上许自陈与宫观差遣初守臣罢带兵职惟江西赣州以多盗仍带江西兵马钤辖其后武臣为路钤者亦无尺籍伍符每岁诸州按阅特存故事间有得旨葺治军器或训练禁军则仍带入衔诸军都统制副都统制统制统领旧制出师征讨诸将不相统一则拔一人为都统制以总之未为官称也建炎初置御营司擢王渊为都统制名官自此始其后神武五军及川陕宣抚司都督府枢密院皆置绍兴十一年三大将兵罢诸军皆冠以御前二字擢其偏裨为御前统领官以统制御前军马入衔秩高者为御前诸军都统制且令仍旧驻札以屯驻州名冠军额之上其后兴元江陵建康镇江府兴金鄂江池州及平江许浦水军皆除都统制恩数略视三衙权任在帅臣右官卑者称副都统制设属有计议机宜干办公事准备差遣省置不一次有副都统制干道三年帝谕辅臣欲今后江上诸军各置副都统一员兼领军事岂惟储帅亦使三将顾忌不敢专擅因言都副统制礼有隆杀且为条约上曰如此他日不致争权越礼遂行之然其后都副鲜有并除者初渡江后大军又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其下有正将准备将训练官部将队将等名皆偏裨也旧制准备将而上皆主帅升差仍先申枢密院审察干道七年诏训练官部队将而下许军中径差申朝廷照会绍熙间诏诸军升差统制至准备将者主帅解发三人赴总领所选一名诸将不以为便庆元三年诏主帅选择总领所或屯军处守臣审核保明申枢密院太祖干德元年夏四月禁泾原邠庆等州补蕃人为边镇将按宋史太祖本纪云云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上御崇政殿转改诸军将校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兵志迁补之制自殿前侍卫马步军校每遇大礼后各以次迁谓之转员转员至军都指挥使又迁则遥领刺史又迁为厢都指挥使遥领团练使员溢即从上罢军职为正团练使刺史之本任或有他州总管钤辖其老疾若过失者为御前忠佐马军都军头副军头隶军头司其黜则为外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凡军主关以军都指挥使递迁余阙以诸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行首军使副行首副兵马使十将递迁凡将校一军营止补十人其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都虞候指挥使营主其一即阙其三殿前左右班都虞候遥领剌史即与捧日军都指挥使通以次迁捧日龙卫厢都指挥使仍遥领团练使若员溢即为正刺史补外他如诸军例递迁凡列校转补有司先阙是跃上下马次出指二十步掩一目试之左右各五占数为见物武艺弓射五斗弩一石五斗枪刀手稍练负罪不至徒年未高或虽年高而无疾精力不耗者并取之凡诸军转员后取殿前指挥使长入祗候填行门取东西班长入祗候殿侍诸班直充诸班押班诸军将校者皆亲阅前一日命入内都知或押班一人勾当御药院内侍一人同军头引见司较定弓弩斗力标志之凡弓弩艺等者人占其一至日引见弓弩列置殿前命取一以射军头引见司专视喝箭以奏如喝失当即奏改正入内都知或押班同勾当御药院内侍殿上察视如引见司不觉举亦奏改正枪刀手竭胜负若喝不以实并引见司失觉举并劾其罪太平兴国九年上诣崇政殿转改诸军将校自军都指挥使以下员僚以上皆按名籍验劳绩而升陟之凡数日而毕内外感悦乃谓宰臣等曰朕迁转军员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若不自谨饬则其下不畏惮虽有一夫之勇亦何所用真宗天禧元年以御前忠佐受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