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方舆汇编
- 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接龙桥水 在县城北二里下接大岭上连龟峰其水两流至于大江谓之鏁溪沥
流觞曲水池 在县东过大江五里岩窦涌泉流于盘石九曲旋转
甘泉洞 在县南八十里泉出山洞味香甘湛濂诗怪石苍苔老岩边石径幽昔时仙赏处寒涧水东流按县志有甘泉可饮尚书湛若水因以为号仍建甘泉书院
右滩 在县城西南六十里其中多瑰石民环居之
南山钓矶 在县城南三十四里其中多怪鱼西山村畔巨石滨水有苏平衍乡人吴氏钓其上得巨鳌
冷水池 在县城西二十里其水寒
汤泉 在县城北五里广十丈深二尺其水温浴者可以愈疡
东洲 在县城南八十里海中民环居之有乌石在巡检司东洲驿
西洲 与东洲并民居差少
铁船沥 在县城南二里今湮旧志宋景炎间邑人石文光有智勇时邑有外海乡人迎文光自广城驻兵于县因以铁铸一舟置之下郭岁久舟没于沥
云母井 在县城内南二里凤凰台下旧志唐开耀间何仙姑饵云母及北水制之
泉子井 在县城内西南其水清甘注于田泉上旧有亭曰醒心绍熙三年权县许伯凤更创改名广济
鸭潭 按县志旧传有双锦鸭浮游其中今尚有双鲤数尺鳞鬣若锦
增江水 按县志亦曰相江以崔相得名发源铁冈高明二峒经龙门白沙南下过三江口合杨梅澄溪二水趋县北而东抱城而南穿南山豸岭之口而出
散塘洲 按县志洲浮水中属民业洲下流三四里经石滩派分东流曰碧江水遶碧江村至黄埔入于海
大娘湖 按县志邑东南三十里春涨冬涸
百花林水 按县志在邑治西流至蒋村坑头过鲤桥趋豸岭合于增江
庙潭水 按县志在邑治北出杨梅灵山流经庙潭至三江合流于增江
九曲水 按县志邑治东北二十五里在金牛都发源榄溪其流屈曲两旁桔槔数十处引水灌田千亩旋绕而西至大步口入于增江
绥福水 按县志在邑治之西北源自何径诸山出埔尾墟经茅田过陈江遶沙(氵宫)及白冈一支由温涌神山过大墩而入于海一支自石头遶老鸦山入鳄潭放于海
潮 按县志一日而再至朝至曰潮夕至曰汐其涉于增者则自南海虎头门入分为二派一南赴广州一北赴增城平放于东洲沙贝四十里至石滩尾流又十五里至于新溪香山县
七星峰 在县城内昔有七山环列如星今惟仁山武山尚存余皆平于筑城
大北山 在县东一里平远延绵东界牛起湾南北皆田西曰莲峰其高数十丈即旧寨山也元伪千户王一据之元末海贼李祖三卢实善相继劫掠宣差朵罗歹屯守其上率邑人郑荣叟立城堑守十有八年至明洪武肇基始平云
云亭山 在县城北一里一名金鼓角昔人于海隅尝闻金鼓之声故名其下多平田宜稌黍县志金鼓朝阳列八景
插笏山 一名獭窟在县北一里崎海之旁四面皆田设有烽堠旧有西林庵
石岐山 在县西北一里原设有烽堠遥与莲峰相对土燥多石直抵于海其阳为何学士赤松堂
老安山 在县西南半里为县水口冲要西临于海
长洲山 在县西二里四水中海南八景长洲烟雨
贵峰山 本名大尖山在县南四十里按县志高三百余丈为县治之前案其东有野牛径南有小尖峰箬叶岭
寿星塘山 在县南二十里上有黄泗墓其上多松稷寿星之水出焉汇而为星塘西有宋疑冢在坟头冈梅花水出焉其阳为六十陂大岭石溪瀑布出焉又潴为大龙潭自柯水窞至阪道马鞍岭而伏虎冈仙人障出焉越龙衮坑至西坑尾望鹿石三株松岭以抵于碧云峰皆仙灵所宅也
金紫山 在县东南十里伏虎冈北有石泉寒冽不竭按通志天霁则云霞辉映色若金紫
北台山 在县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曰南台山两山相对如台上多莎苹其中梅花之水出焉
香炉山 在县南六十里峰崖幽峻东界白银水西赴海北为南台至横坑南接岭山牛耙石有签筒瀑布出焉下为大井以抵于冲天燕峰其西为沙角径 湖洲山 按县志在县南二十里孤峭临海一名文笔
东林山 一名笔架在县南二十里庙学之前山也
湾月山 在县南二十里又名鹿鸣岭与湖洲山相接群峰森列拥峙县案为一邑大观
鸿鹤岭山 一名鸿鹤尖秀峰插天三面临海
象角山 在县西十里西北临海相传宋时见石室自立于上俗呼佛屋
石门山 在县西十里其中有峒是多松(木畟)东临海
迭石山 在县城西十里其中有峒是多松(木畟)按县志龙自新会圭峰渡海而来石骨嶙峋为县治右弼之障
青姜山 在县西南七里高洁雄伟
乌岩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东抵云梯诸山赴海西介香炉北为千秋岭红旗峒西北抵相合山至于海岩穴幽暗人迹罕至宋末邓光荐避元乱居此
长江山 在县城南三十里有水下注实为众水之源其山高耸南接乌岩众水出焉北合神涌入于海又有相合山峭峻形肖有刘公峰白藤嶂元旧寨山 紫马岭 在县城东五十六里中有天池多芰荷民田环焉又有石牛岭在盐场后有石如牛
蓈尾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其西为濠头北临海烽堠
大圜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南接八廉嶂西为神涌海上有山曰三洲
四岩山 在县东六十里高耸北临海其东曰日角山三面临海
东洲山 在县东七十里海中潮汐湍激舟不可渡曰东洲门其上北海中曰壶头山与东莞县交界海中有大小虎头门以形似名即秀山也
黄道山 在县东二十里西村奇秀高洁宋黄道人修道故址也下有新美斋为乡人黄士成所建
云梯山 在县东七十里又曰烟筒山有石岩深四尺有泉涌如筒俗呼为卢亭井张许二道人尝结庵绝顶今石扁犹存
平田山 在县东八十里临海一名东山
南蓈山 在县治东八十里东北临海近丰阜湖
葫芦门山 在县南八十三里有石立如门林木阴欝行人憩焉又有佛屋门其东北曰东岭北接乌岩其西南曰西岭北接香炉而山益盘蔚西岭之阳有水射出瀑布南注其南有北含山
大芒山 在县南九十里雍陌村势如奔龙昂首睨于巨海
五桂山 在县南八十五里周回二百余里岩壑瀑布可与罗浮诸胜相颃山左有大小花园各产异花其阳产神仙茶俗名五鬼山
棱角山 在县城南二十八里下有龙井中有石如鱼峰曰十二岭峰曰鹰窦峰南野角有石俗曰黄巢藏人往取之得一二古磁器曰丫髻峰昔寨其上曰茅湾峰峰下五眼井冬暖夏寒与温泉相望曰茅湾一峰在县治前
凤凰山 在县城东南一百五十里东界南坑北接官塘冈西为金竹园白蜮石古壑诸峰南赴海其上多产山兰鹤鹃诸花与南山对峙迤逦东驰于海瀑布之水出焉一曰天井湖又东南曰蓝屏山上有石室曰榴花山曰翠眉山皆相望而拱卫者也按县志旧传有仙女池仙果或人见之其阳有尖峰岭石牛岭在香山场后风门凹岭烽堠银涌角峰烽堠鸡拍村银矿今绝翠眉山西临海秋风角山五峰如梅花然故语云梅花飞上秋风角石甑山凤凰东南香山场前蓝屏山上榴花山蓝屏山之南产榴花东南巨海相望而趋南者也
望门山 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起自北岭延袤二十里如旗至海门突起群岫东南为九星大洋内包乡都外泊艘舰渔樵猬集
南蕉山 与凤凰山对峙绝顶有泉清澈不竭曰龙潭前有三军岩旧志宋末有陈媪者据险率众为乱因名其子曰勇子后降于元
飞驼山 即大榄山在县北七十里山势蜿蜒中开屏嶂左为露霞峰下有开元梅花诸泉
浮虚山 在县城西北七十里大海中随波上下因名旧有元兴寺
永泰山 在县东北海中一百里大海之东曰三角大海之西曰坡头皆护浮虚
百富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广而腴故名又西北十里诸山曰圆榄曰小榄曰聚平曰大塔民环居之
黄杨山 在县西南四十二里其木多黄杨宋末邓光荐挈家避此其阳有赤坎冈张世杰所葬地有赤坎村大人岭烽堠又西南六十里曰荔枝山其木多荔枝因名又西南十里曰龙归岩山县志云宋有结庵者今湮曰大小托山又东北八十里曰马鞍山县志云形势雄峻为郡治案山乌洲山古镇山俱海中西接新会 高城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高峻森列迭岫层峦周回如城郭元末民避寇居之
九星洲山 九峰分峙多石岩石屋灵草石上溜水甘美为番船往来所汲曰天塘水
金星山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大海中二峰相峙如门有石屿如珠
大小横琴山 在县城南二百里大海中大吉山在其东小吉山在其西下有双女坑旧志樵夫见二女溪上就视之化双鲤元末海寇王一据之明洪武二十八年寇平诏虚其地
三灶山 三石如灶与横琴相对南接牂牁大洋地平坦多稌黍本宋黄字上下二围元海寇刘进据之明初寇平复入黄梁都有田三百余顷皆极膏腴编民粮差后居民吴进深通番为乱洪武二十六年都指挥花茂奏歼渠魁悉迁余党其田永不许耕又南一百里曰九澳山又南二百五十里曰井澳山一名仙女澳
锡坑山 在县城南二百八十里大海中多麖鹿又南曰马盾山曰南亭山
知洲屿 在县南大海中接于东莞诸洲曰小湖曰大小磨刀曰罗洲曰白椒曰芒洲曰散洲曰白藤曰鸬鹚曰九星曰桑洲曰赤洲曰担竿曰竹洲曰粉洲曰大淋曰小淋曰文湾曰连湾曰三门曰浪泊曰倒触曰宿聚曰鬼啸曰皋兰曰鹿胫曰潭洲曰鸡笼曰王鱼曰丫洲曰箔洲曰挛洲曰游鱼皆星列焉其下多鱼蟹多虾蚝多(虫雷)螺
仁山 按县志在城内其阳为县治上有书院其阴为仕学台其左曰丰乐园今台园久废其北曰庆寿山城跨其上前有无量寺东南曰丰山昔仅培塿近民居已平西曰武山城垣跨之上为战台今毁其三平于筑城时是谓七星峰
笔架山 按县志在县南一里三峰耸秀中峰特出其上后易名东林黄经构山海斋诵读其易名东林与西林对
凤山 按县志即小榄山去县北七十里峰峦秀峙纡而西指蕴灵盘结有泉石之美山下有翁陔园
零丁山 下有零丁洋
深井山 按县志即仙女澳也亦名井澳在横琴下宋端宗御舟尝至此景炎二年十二月帝舟入海至仙女澳丙寅风大作舟败几溺帝惊悸得疾尝一却元兵于此
澳山 按县志山之东南西对横琴水中曰外十字门其民皆岛彝也今迁
石岐海 在县城西北一里北接浮虚南入牂牁其中海物惟错
浮虚海 在县北十里会石岐南入于牂牁黄经诗西北潮宗派东南合沓潮长风随入夜吹作雪翻飘按县志在分流上源势若滔天号为巨浸
迭石海 在县西五十里旁有巨石其中多鱼蟹
东洲门海 在县东海滨二山若门潮汐悍急
象角头海 在县西二十里西接鲟鱑巨沥北连大榄其势汪洋舟不可舣按县志晴则水光接天往来晏然
金紫泉 在县东十里味甘冽与岩溜相去百余武又十一里金竹泉味较金紫差冽
黄婆泉 在县南二里许味清冽
零丁洋 在县东一百七十里海中其上有山其下潮汐迅急按通志宋文天祥诗零丁洋里叹零丁即此
金星洋 在县东海中有石屿如星故名
九星洋 在县东南海中有九岛如星新志番舶往来之冲
梅花水 在县南十里源于罗汉诸山旁多梅花
白银水 在县南八十里旁有树其色如银西北合梅花水入于海
宫花水 在县东三十里源于长江山按县志灌溉得能一都之田岁旱无患
横坑水 在县南五十里入北台海鲟龙水西出又西合梅花水
蚬涌 在沙冈头巷源于釜冲入于壕环遶学宫按县志宋端平中县令梁益谦决以导田自县东襟带环绕
银涌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有石如龟每潮生触石浪白如银
天井湖 按县志在县东恭常都下栅村自南山竹门泻出下溪二丈许其水清澈岁旱乡人取湖水至旱福场祈雨立应
石溪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源于凤凰山
金斗湾 在县南二十五里多海物珍异
冷池 在县南三十里大芒山下阔丈余深三四尺味甘而冷
热池 在县南三十五里鸡拍村田蓢中阔四丈余深五尺潮长则没潮退则见其色黄浊恒热如汤
大龙潭 在县东南釜冲后山岁雩辄应旧志云中有灵物出入岁旱投祭文祷之以物顷刻雨又有小龙潭在南北台山下旧志云岁旱乡人宰白鹅以祭
龙井 在县南龙舟山旧志云天然石甃地涌源泉上有石若鱼相传有龙出没其中又南沙冈头曰白水井始凿时其水出色白又西曰义济井旧传邑少井宋时乡人郑度凿此以利邑人
溥惠井 在县集真堂东
潘家井 在县西五十里潘家村其水清冽流溉民田又西二里曰兔毫井又北七里曰卢亭井在烟筒山中
满水井 在县东南注灌田二十余亩按县志佛仔屋下泉涌不息味清美
茅湾井 在县南泉发五眼北注灌田二百亩
冬盈井 在文庙西春夏则减秋冬则盈
港口 按县志在石岐上流水小而浅潮平可济汐涸则难乃北鄙之咽喉也正德间为寄庄豪右所筑今通之
分流海 按县志在港口上流东注于东洲门北通于广
倒流海 按县志在浮虚之上其中巨岭激水湍急回流深险
小黄圃海 按县志众水辐辏水寇之冲旧置巡检司民稍安堵今宜专哨镇守以握其冲
第一角海 按县志在县南海门浅隘南抵大洋乃县南之咽喉也明初都指挥花茂防寇于此民呼曰花夫人马头
乌沙海 按县志在三灶东成化中番船侵扰岁令官军千人防之
春坎坑 按县志西北合梅花水长江水北出又北合神涌水入于海
旱福场 按县志在县东九十里恭常都下栅村石牛潭侧乡人以石为坛或岁旱于天井湖取水至场用水牛一只燃火四旁迫之牛狂触场中于是地损水动祈雨立应
大井 按县志在县西北仁厚街
沙井 按县志在西门内武山下其泉自石中出甘美可爱
象乳泉 按县志在县南十里飞鹅山之北味甘冽僧慧融掬之而甘因辟焉
万年井 在莲峰麓今涸
瀵水井 在北山村
大井 按县志在龙眼都濠兔村与潘家村相对四面澄澈岁旱灌溉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