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林广记后集

   汉三杰
张良  萧何  韩信
   西皓
东园公  绮里季  夏黄公  角里先生
   十八侯  【前汉高帝论功定封十八人】
肖何  曹参  张敖  周勃  樊哙  郦商  奚涓  灌婴  传宽  靳歙  王陵  陈武  王吸  薛欧  周昌  丁复  虫达  夏侯婴
   麒麟合十一人  【前汉宣帝图功名于此】
霍光  韩增  魏相  张安世  赵充国  杜延年  苏武  刘德  丙吉  梁丘贺  萧望之
   五侯  【元帝王皇后弟同日封五侯】
平阿侯 【王谭】   成都侯 【王商】   江阳侯 【王立】   曲阳侯 【王根】   商平侯 【王逢时】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后汉显宗追感光武二十八将乃像于此加四人】
邓禹  吴汉  贾复  耿弇  寇怐  岑彭  冯异  朱佑  蔡遵  景丹  盖延  铫期  耿纯  臧宫  马武  刘隆  马成  王梁  陈俊  杜茂  传俊  坚镡  王霸  任光  李忠  万修  邳丹  刘值  王常  李通  窦戎  卓茂
   荀氏八龙  【后汉人荀淑八子并有才名为八龙】
荀俭 【伯慈】   荀绲 【仲慈】   荀靖 【叔慈】   荀焘 【慈光】   荀正 【孟慈】   荀爽 【慈明】   荀肃 【敬慈】   荀 【幼慈】
   党锢三十五人
窦武  刘淑  陈蕃 【○谓三君】
李膺  荀昱  杜密  王巾昜  刘佑  魏朗  赵典  朱瑀 【○谓八俊】
宗慈  巴肃  夏馥  范滂  尹勋  蔡衍  郭林宗  羊陟 【○谓八顾】
张俭  岑晊  刘表  陈翔  孔昱  范康  檀敷  翟发 【○谓八及】
度尚  张邈  王孝  刘儒  秦周  蕃向  胡母班  王章 【○谓八厨】
党锢之名起于汉灵时委政阍寺天下多士遂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之号张俭乡人朱并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以俭为党魁灵帝诏捕之
张俭  檀衍  冯禧  薛兰  褚风  魏元  徐干  张肃 【○谓八俊】
田林  张隐  刘表  薛郁  刘祇  王访  宣靖  绪恭 【○谓八顾】
羸咨  田盘  宋布  疏耽  宣褒  唐龙  薛敦  朱楷 【○谓八及】
   建安七子 【典论曰今之文人也】
孔融 【鲁国人】   陈琳 【广陵人】   王粲 【山阳人】   徐干 【北海人】   阮瑀 【陈留人】   应玚 【汝南人】   刘公干 【东平人】
   晋竹林七贤  【七人常为竹林之游故喜为竹林七贤】
阮籍  嵇康  山涛  刘伶  阮咸  向秀  王戎
   唐瀛洲十八斈士 【唐太宗开文斈馆召名臣为斈十一天下谓之登瀛洲】
房玄龄  杜如晦  虞世南  李元道  李守素  于志宁  苏世长  姚思廉  许敬宗  颜相时  孔颕达  薛元钦  蔡允恭  盖文达  陆德明  褚亮  苏勖  薛收
   凌烟阁二十三人 【唐太宗贞观中图功臣干凌烟阁】
杜如晦  房玄龄  虞世南  魏征  长孙无忌  志元  屈突通  程知节  李靖  尉迟敬德  刘洪基  侯君集  刘政会  萧瑀  长孙顺德  商开山  张公谨  柴绍  张亮  河间王孝恭  唐俭  李绩  秦琼
   竹溪六逸
孔巢父  李白  韩准  裴政  陶沔  张叔明
   饮中八仙
李白  贺知章  李适之  汝阳王琎  苏晋  崔宗之  张旭  焦遂
   香山九老 【九人皆高年不仕者人慕之绘为九老】
胡泉 【八十九】   吉盿 【八十八】   张浑 【七十七】   刘真 【八十七】   白居易 【七十四】   郑据 【八十五】   卢真 【八十三】   狄兼谟  卢贞 【二人年未及七十与会而不及□】
   宋至道九老
李昉 【七十一】   李运 【八十】   宋琪 【七十九】   张好问 【八十五】   武允成 【七十九】   僧替宁 【七十八】   魏石 【七十六】   朱昂 【七十】   杨徽之 【七十五】
   □阳五老
毕世长 【九十四】   朱贯 【八十八】   冯平 【八十七】   杜衍 【八十】   王□ 【九十】
   □历四谏
余靖  王素  蔡襄  欧阳修 【仁宗朝】
   元豊耆英十三人  【神宗朝】
文彦慱 【潞国公年七十七】   富弼 【讳国公年七十九】   王拱辰 【年七十】   席汝言 【年七十七】   王尚恭 【年七十六】   赵丙 【年七十五】   刘几 【年七十五】   冯行已 【年七十五】   楚建中 【年七十二】   王诺言 【年七十二】   张问 【年七十】   张焘 【年七十】   司马光 【温国公年六十四时独温公年未七十路公素重其人用唐九老狄兼□故事诸温公入会】
   濂洛六君子 【六君子之斈至朱文公先生集其大成】
周濂溪 【名敦顺字茂叔】   程明道 【名显字伯淳】   程伊川 【名顺字正叔】   邵康节 【名□字尧夫】   张横渠 【名载字子厚】   司马温公 【名光字君实】
   眉山三苏 【神宗朝父子兄弟皆以文行著名谓之三苏】
苏洵 【字明允老泉】   苏轼 【洵之子字子瞻东妙】   苏辙 【轼之弟字子由颕滨】
   中兴四将
刘光世  岳飞  韩世忠  张俊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一览事林全璧卷之三  【后集】

○圣贤类
  先圣事迹
【阙里祖庭记】先贤诞生之夕有二龙绕室五老降庭者五星之精也颜氏之房闻钧天之乐空中有声云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笙镛之音先圣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凡四十九表反首注面月角日准坐如龙蹲立如凤跱望之如什就之如升耳乘珠庭龟脊龙形虎掌胼胁参膺河目海口山脐林背翼臂唇注颜隆鼻阜脥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昌颜均颐辅喉骈齿眉有十二彩目有六十四理其头似尧其颡似舜其颈类皐陶其肩类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先圣遗像
见图
宋高宗御制赞
大哉宣圣 斯文在兹 帝王之式 古今之师
志则春秋 道由忠恕 贤于尧舜 日月其誉
维时载雍 戢此武功 肃昭盛仪 海禹聿崇
  先圣世系家谱
见图
  至圣文宣王庙
见图
  庙宅宏规
先圣庙在兖州仙源县西二里西接鲁城二百余步阙里之旧宅也直外门曰前三门 【仁宗御书门榜之门】 三门之后曰书楼 【藏御赐书】 书楼后御路东西二亭其东曰本朝修庙碑亭其西曰唐封孔子太师碑亭次殿庭门内曰御赞殿次殿曰杏坛杏坛之后即先圣正殿 【仁宗御书飞帛殿榜之殿】 直殿后曰郓国夫人殿后殿东庑曰泗水侯殿西庑曰沂水侯殿祖殿廊西门外曰斉国公殿直殿后曰鲁国大夫人殿自大夫人殿由其东廊以北曰五贤堂祖殿廊东门外曰斎庁斎庁之东廊门外曰客位直斎庁后曰斎堂斎堂后曰宅厅 【孔氏接见宾客之所】 直宅厅后曰家庙自客位东一门直北曰袭封视事厅直厅后曰恩庆堂 【堂乃中丞公典乡郡日侍致政尚书会孔氏内外亲族之所徂徕石守道先生有石甲以纪其事】 堂东北隅曰双挂堂 【皇佑年四十五代孙兄弟同年赐第甞于此会斈故以名之】 诸位皆列于祖殿之后并恩庆堂东西自祖殿之后并诸位旧系 勑修近世监修祖庙者不敢以官钱营饰私居除诸位外祖庙殿庭堂庑共计三百一十六门周灵王二十一年巳酉岁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当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日先圣生周敬王四十一年辛酉岁即鲁哀公十六年当哀公十六年夏四月乙丑日先圣没及宋朝德佑二年丙子岁实一千七百五十八年
  孔林遗迹
鲁哀公十四年西狩大野叔孙氏子车鉏商获兽以为不祥先圣视之曰麟也胡为来哉拭面泣涕叔孙闻之曰麟见而天告夫子将亡之证也夫子病子贡请见夫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来何晚因叹曰泰山颓乎梁木坏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年七十三岁
孔子没公西赤为之识及掌其殡葬焉葬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封为偃斧之形弟子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先圣冢
孔子葬曲阜城北泗水为之却流茔中不生棘刺草木皆远方徒弟所植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者惟多楷木余则皇览所载枌柞雒离五味毚檀木迄今尚盛
孔子坟西有虚墓五间皆石为之世传孔子没戒门弟子为虚墓后果遭秦皇发冢有白兔出墓中始皇逐之至曲阜西北十八里沟而没鲁人因名曰白兔沟
凡寒食日尊长率内外族人诣祖林自先圣坟而下徧诣诸坟祭享各献楮镪礼毕会食于前厅次日诣防山上斉国公墓会食如上仪又次日长妇以下俱诣
真宗东封回幸阙里顾问先圣坟寝何在子孙导銮舆躬至孔林奠谒毕坐坟此亭宣两地及两制赐茶亭有古碑字多几缺 上命词臣拂藓辨认盘桓久之
真宗车驾幸圣林之日左右奏以夹道林木有碍车辇乞行剪伐 勑令勿剪 上特降辇乘马而进奠于坟所今自林前直趍驻跸亭有车路皆以方石作之
  圣殿灵异
先圣殿前有坛即先圣教授之遗址汉锺离意为鲁相出私财三万修夫子车身入庙拭几席剑履遣男子张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意意安置几前堂下床首有悬瓮背有丹书乃夫子遗瓮人莫敢发意发之得素书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锺离意壁有七张伯怀其一意即召问伯服焉干兴间修殿以瓴甓为坛环植以杏因名曰杏坛
郓国夫人殿昔为先圣燕居之室按论衡及鲁人相传云孔子将亡遗秘曰后世一男子自称秦始皇上我堂踞我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始皇幸鲁观孔子宅至沙丘而崩又按世家孔子卒诸儒讲礼乡饮酒大射于孔子家后代因以为庙藏孔子衣冠琴瑟车书至汉二百余年不绝汉景帝时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金石丝竹之乃不敢坏于壁中得古文经传此其地也
祖庙东南三里有阙废址后立于旧城因名曰阙里后汉董宪裨将屯兵于鲁侵害百姓明帝乃拜鲍永为鲁郡太守永到大破之惟别帅彭丰等不肯下顷之孔子阙里故荆棘自除从讲堂至于里门永异之谓府丞及鲁令曰方今危急而阙里自开得非夫子欲令太守行礼助吾诛道耶乃会众修乡射之礼请丰等共观欲因此擒之豊等亦欲图永乃持牛酒劳享而潜伏兵器永斍手格杀豊
  累朝封谥
   汉
平帝元始元年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
   后魏
孝文太和间改谥曰文宣尼父
   后周
宣帝大象二年追封孔子为邹国公
   唐
则天天授元年十月封孔子为隆
唐高宗干封元年封禅还赠孔子为太师
唐明皇开元二十七年谥孔子为文宣王
   宋
真宗加夫子号为玄圣文宣王
大中祥符元年加谥曰至圣文宣王勑追封叔梁纥为斉国公勑追封颜氏为鲁国太夫人封伯鱼母官氏为郓国夫人
徽宗崇宁元年勑孔鲤封泗水侯孔伋封沂水侯
  圣裔袭封
   汉
高祖自淮南还过鲁祀孔子封九代孙孔滕为奉嗣君
元帝尊奉孔子之后诏赐孔霸爵关内侯号褒成君
   后汉
明帝东狩会孔氏男女赐十九代孙孔僖褒成侯
章帝东狩还幸鲁赐孔氏男女束帛仍赐褒成侯
孝安帝幸阙里会孔氏亲属诸生赐褒成侯
   魏
文帝诏邑百户奉孔子祀封二十一代孙孔羡崇圣侯
   后魏
显祖诏孔氏四人颜氏二人为官又一人封崇圣侯
□帝延兴三年封崇圣大夫太和九年改封崇圣侯
   北斉
文宣帝天保九年受东魏禅即位诏崇圣侯改为恭圣侯
   隋
炀帝大业四年诏立孔子后为绍圣侯
   唐
太宗贞观十一年给户二十奉享先圣庙封褒圣侯
玄宗幸孔子宅赐每代一人氶袭兼赐一子官
穆宗元和十五年诏文宣王家与一子官
武宗会昌五年诏文宣王后与一子官
宣宗大和元年诏文宣王后与一子官
僖宗干封二年诏文宣王后与一子官
   宋
太宗因四十四代孙孔宜入觐特与袭封文宣公
至道间四十五代孙孔延世上殿袭封文宣公
仁宗勑改封文宣王四十五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
哲宗元符元年勑四十七代孙孔若虚袭封奉宣公
徽宗崇宁五年勑四十八代孙孔端友白身除承奉郎袭封衍圣公
  历代褒典
   汉
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祠孔子
元帝初元中诏曰其令太师褒成君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祀孔子
   后汉
光武建武五年幸阙里使大司空以太牢祀孔子
明帝永平十五年幸阙里以太牢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章帝元和二年幸鲁祀孔子及赐孔氏男女金帛
孝安延光五年过鲁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西晋
武帝太始二年诏鲁国四时三牲以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后魏
显祖皇兴二年遣中书令兼太常高允以太牢祀孔子
   北斉
显祖武定八年下鲁郡以时治修庙宇详复祭秩使牢饩备礼钦飨
   唐
高宗干封元年遣使以太牢祭孔子
玄宗开元十三年幸孔子宅遣使以太牢祭其墓复给近墓五户令天下州县立庙赐百户充春秋享奠因广大本庙
   宋
太祖建隆三年赐御制赞曰王泽下衰文武将坠尼父挺生河海标异祖述尧舜有德无位哲人其萎凤鸟不至
太宗朝因孔子四十四代孙孔宜入觐顾问孔氏历世数具以实对 上谓左右曰家世有如此者诏特迁孔氏四十四代孙赞善大夫袭封文宣公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诏免本家租税先是历代以圣贤之后不预庸调周显德中遣使均田遂抑编户至是乃与特免
至道三年四十五代孙孔延世上殿询以家门故事授曲阜令袭封文宣公面赐束帛中金器物及赐御书经书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驾至兖州曲阜县谒先圣庙其文宣王伯叔兄弟子侄并许陪位十一月一日幸祖庙宰臣及亲王以下文武百官各立班殿庭孔氏子孙预焉初有司定仪肃揖而巳 上特展拜百官皆拜帝敛衽北面式瞻粹容嘉叹庙宇立殿西序召孔氏子孙抚谕周至赐四十四代孙孔延渥五人同斈究出身面奉旨许造酒以供祭祀诏加谥至圣文宣王祝文特进名庙内制度未完典礼因兹改正更给十户以奉茔域仍差官以太牢致祭宣赐孔氏银三百两帛三百疋俵赐诸房又赐田百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