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事林广记后集
事林广记后集
汉人南人明经 经疑二问 经义一道
二十三日
蒙古色目人试策一道
汉人南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
二十六日
汉人南人试策一道
【一】会试次年省部依乡试例于二月初一日试第一场初三日第二场初五日试第三埸
【一】
御试三月初七日前期
奏委考试官二员监察御史二员读卷官二员入
殿庭考试每文子○人委怯薛歹一人看守汉人南人试策一道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时务策一道限五百字以上成
【一】选考试官
行省与宣慰司乡试有行台去行省官与行台官一同商议选差如不拘廉访司去行省官与监察御史选差山东河东宣慰司真定东平路同本道廉访司选差上都大都从省部选差在内监察御史在外廉访司官一员监试每差考试官同考试官各一员并于见任并在闲有德望文斈常选官内选差封官一员誊录官一员选廉□文资正官充誊录试卷并行移文字皆用朱笔书写仍湏设法关防旡致容私作弊
省部会试都省选委知贡文同知贡文官各一员考试官四员监察御史二员封誊录对读官监门等官各一员
【一】乡试
行省一十一
河南 陕西 辽阳 四川 甘肃 云南 岭北 征东 江浙 江西 湖广
宣慰司二
河东冀宁路 山东済南路
直隶省部路分试四
真定路
河间路 保定路 顺德路 大名路 广平路 彰德路 卫辉路 怀孟路
东平路
済宁路 曹州 濮州 恩州 冠州 高唐州 泰安州 德州 东昌路
大都路
大都 永宁路
【一】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内
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
蒙古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
大都十五人 上都六人 河东五人 真定等五人 东平等五人 山东四人 辽阳五人 河南五人 陕西五人 甘肃三人 岭北三人 江浙五人 江西三人 湖广三人 四川一人 云南一人 征东一人
色目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
大都十人 上都四人 河东四人 东平等四人 山东五人 真定等五人 河南五人 四川三人 甘肃二人 陕西三人 岭北二人 辽阳二人 云南二人 征东一人 湖广七人 江浙一十人 江西六人
汉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
大都一十人 上都四人 真定等十一人 东平等九人 山东七人 河东七人 河南九人 四川五人 云南二人 甘肃二人 岭北一人 陕西五人 辽阳二人 征东一人
南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
湖广一十八人 江浙二十八人 江西二十二人 河南七人
【一】乡会等试许将礼部韵略外余并不许怀挟文字差搜检怀挟官一员每文子一名差军一名看守军人差廵军
【一】提点擗掠试院差廉干官一员度地安置席舍务令隔远仍自试官入院后常川妨聀监押外门
【一】乡会等试封誊录对读官下吏人于各衙门从便差设
【一】试卷不考格犯
御名
庙讳偏犯者谅及文理纰缪涂注乙五十字以上
【一】誊录所承受试卷并用朱书誊录正文实计涂注乙守数标写对读旡差将朱卷逐旋□考试所如朱卷有涂注乙字亦皆标写字数誊录官书押候考校合格中选人数已定抄录字号索上元卷请监试官知贡文官同考试官对号开拆
【一】文人试卷各人自备三场文卷并草卷各人一十二幅于卷首书三代籍贯年甲前期半月于印卷所投纳置簿收附用印铃缝讫各还文人
【一】就试之日日未出入场黄昏纳卷受卷官送封所撰字号封讫送誊录所
【一】科文既行之后若有各路岁贡及保文儒人等文字到部并令还赴本乡应试
【一】倡优之家及患废疾若犯十恶奸盗之人不许应试
【一】文人于试场内毋得喧哗违者治罪仍殿二文
【一】文人与考试官有五服内亲者自须回避仍令同试官考卷若应避而不自陈者殿一文
【一】乡试会试若有怀挟及令人代作者汉人南人居父母丧服应文者殿二文
【一】国子监斈岁贡生员及伴读出身并依旧制愿试者听中选者于监斈合得资品上从优铨注
【一】别路附籍蒙目色古汉人大都上都有恒产佐经年深者从两都官司依上例推文就试其余去贯者治罪
○皇庆二年十一月钦奉
诏旨惟我
祖宗以神武定天下
世祖皇帝设官分聀征用儒雅崇斈校为育才之设科文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矣朕以眇躬获承丕祚継志述事
祖训是式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文人宜以德行为直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爰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其于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赋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朕将亲策焉具合行事件于后
【一】科场每三岁一度开试文人从本贯官司于路府州县斈及诸色户内推选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结罪保文以礼教遣贡诸路府其或徇私滥文并应文而不文者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体察究治
【一】考试程序
蒙古色目人
第一场经问五条
【大斈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义理精明文辝典雅为中选用朱氏章句集注】
第二场策一道
【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
汉人南人
第一场明经
经疑二问
【大斈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巳意结□限三百字以上】
经义一道
【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朱氏程氏为主已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
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
【古赋诏诰用古体章表参用古体四六】
第三场策一道
【经史时务内出题时务不矜华藻惟述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一】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
【一】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两榜并同
【一】所在官司迟悮开试日期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紏弹治罪
【一】流官子孙荫叙并依旧制愿试中选者优升一等
【一】在官未入流品之人愿试者听若中选已有九品以上资级比附一高加一等注授若旡品级止依试例从优铨注
【一】乡试所并其余条目命中书省议行
于戱经明行修庶得真儒之用风移俗易益臻至治之隆咨多方体子至意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回避讳字例
延佑元年 中书省咨江浙省备国子监翰林院集贤院呈今行贡文例合回避
庙讳
御名犯者不考各路州县儒斈月试亦合回避
太祖应天启运圣武皇帝 铁木真
太宗英文皇帝 窝阔台
睿宗仁圣景襄皇帝 雷
定宗简平皇帝 贵由
宪宗木一日肃皇帝 蒙哥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忽必烈
裕宗文惠明孝皇帝 真金
顺宗昭圣衍孝皇帝 荅剌麻八剌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 铁穆耳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海山
仁宗皇帝 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皇帝 硕德八剌
今上皇帝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之七 【后集】
○文籍类 【经 子 史】
经史述作
上古之世结绳而治自龙马负图伏羲视河图而画八卦神龟授书大禹因洛书而阐九畴文籍之生盖始诸此河图洛书实出于天六经则出于圣人之手其后诸子百家之书十七史纪传之作与夫文人才士之所纪着第第相因前作后述上下四千年间见诸载籍者浩如也然皆有所本始今考其制作之原各以序列于左使来者有考焉是亦记闻之一助也
河图
龙马出于孟河高八尺五寸长颈骼上有翼旁有垂尾圣人在位天不爱地道不爱宝龙马出焉
见图
洛书
尧沉璧于洛玄龟负书出焉背上赤文朱字 【书注云】天锡禹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皆九
见图
河图
见图
【晦庵曰】河图之数一与六居北二与七居南三与八居东四与九居西五与十居中盖其为数不过一阴一阳一奇一偶以两其五行而巳阳数奇故一三五七九属天阴数偶故二四六八十属地天数五地数五各以类相求五位之相得然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谓各有合也积五奇为二十五积五偶为三十是为五十有五之数
洛书
见图
【邵康节曰】圆者星也河图之数方者土也洛书之文
【蔡】【元定曰】洛书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正龟背之象也关子明邵康节皆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惟刘牧意见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其易置图书并旡明验但谓伏羲兼取图书则为可疑其实天地之理一而已图象圆圆者天也书象方方者地也图数十偶赢而奇乏全数也书数九奇赢而偶乏変数也
伏羲八卦图
见图
干 三 连
坤 六 断
震 仰 盂
艮 覆 椀
离 中 虚
坎 中 满
兊 上 鈌
巽 下 短
大禹九畴图
见图
九畴本河图之数一合九而为十二合八而为十三合七而为十四合六而为十河图以虚数相合而为四十九畴则以实数相合而为五十自然之数也
文籍本末
千文
南史文斈传周兴嗣传云武帝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敕兴嗣与陆倕各制等碑及成俱奏帝以兴嗣所制自题及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每奏帝称善赐金帛刘禹锡嘉话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一片纸杂碎叙帝召兴嗣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次进上须发皆白赏赐甚厚国朝宝训太宗甞行草千文赐李至至请模刻太宗曰千文乃梁武得锺繇破碑非垂世立教之道
孝经 【唐明皇注】
按书序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之宅以广其居壁中得所藏古文孝经凡十有八章共一千九百单三字
论语 【何晏集觧】
孔子弟子记诸善言凡二十篇成于曾子有子之门人有斉论又有鲁论又有古论斉论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孔子鲁人故谓之鲁论鲁语又谓之论语共一万五千九百一十六字
孟子 【赵歧注并序】
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记其师弟子难疑荅问为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大抵皆言仁义道德辟杨墨之异端明夫子之正斈孟子邹人也名轲故谓之邹书轲书又谓之孟子共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周易 【王□注】
自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文王重三爻为六爻推八卦为六十四卦后夫子作十翼凡更三圣而成书其书言吉凶作咎悔吝之象可以占卜故秦人焚书而易以卜筮之书独全其经十翼者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也其书画于伏羲谓之羲经羲易文王作卦辝周公作爻辝谓之周易其书分上下经共二万四千一百丹七字
六十四卦緫栝歌
易卦八八六十四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与小畜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及临观噬嗑贵剥复妄大畜颐 大过而后坎离継 咸恒遯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觧损益 夬姤萃升困井革 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次及兊涣节 中孚小过既済来 未済终焉緫包括
尚书 【孔安国序并传注】
旧有百篇起于三坟载伏羲神农黄帝之事自孔子删去断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所存四十九篇虞书五篇谓之五典夏商周之书皆训诰誓命之文秦人焚书孔子以此书藏于屋壁至鲁共王坏孔子旧宅因得所藏之书皆科斗文字文世能知者済南伏生口以传授二十五篇孔安国考其文义定五十八篇并序五十九篇末二篇乃秦鲁书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共二万五千七百字
毛诗 【郑康成注】
古者有釆诗之官天子廵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其诗盖出妇人女子小夫贱隶之口如今田野里巷歌咏之意大抵皆美剌时事托物见意多鸟兽草木之名有风赋比兴雅颂六义国风大雅小雅三颂初有三千余篇孔子删录凡三百一十一篇后亡六篇故艺文志云三百五篇论语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邪者盖言其大数也毛苌训诂故谓之毛诗共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
周礼 【郑康成注】
周成王时周公所作谓之六典盖其书有六官天官家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禁冬官司空掌邦土每官其属六十共三百六十官是书专言周官之职掌百工技艺纤悉皆具惟冬官考工记专言车舆等制或云冬官乃秦火后汉儒所纂起于周故谓之周礼共四万五千八百六字
礼记 【郑康成注】
多言冠昏丧祭乡射燕享等礼故谓之礼记今其书四十九篇非出一人之手中庸则出于孔子之孙子思王制则出于汉儒剌六经而为之缁衣则公孙尼子制月令则出于秦人吕不韦皆因秦火散亡难以稽考今之记出于二戴 【大戴德小戴圣】 故谓之戴经共九万九千二十字
春秋 【杜预注】
纪周末十二诸侯二百四十二年之行事周衰天子不能任赏罚之权故孔子褒善贬恶尊王黜伯内夏外夷可笔则笔可削则削以匹夫代天子赏罚其书编年月日时错文春秋二时以名其书时有获麟之瑞孔子以麟出非时见伤而绝笔于此故谓之麟经共一万八千字
三传
【左氏】或以为左丘明者非北单姓左名未闻鲁人受经于仲尼为经作传
公羊名高斉人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
【谷梁】名赤鲁人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
又有所谓【五传】者乃上三传并邹氏传郏氏传是也
国语 【郑玄训注】
乃左氏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邦国成败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逆顺之数以为国语凡五十一篇其文不主于经故号外传包罗天地探测祸福发启幽微章表善恶昭然甚明与经艺并陈非特诸子之伦也
家语 【王肃注】
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家藏之书皆圣人实事之迹五帝之德三王之盛冠昏丧祭刑政狱讼山川物类与夫门弟子之荅问而成书皆类乎论语凡四十四篇
尔雅 【郭璞注】
周公所作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凡二十篇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緫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辖斈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可以慱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莫近于雅
离骚 【朱文公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