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越缦堂读书记
越缦堂读书记
同治辛未(一八七一)八月初五日
夜校注《后汉书》郑康成传。惠氏引《高士传》。言墓在高密城西北五十里砺阜,五十当是十五之误。唐史承节所撰《郑公碑》,言在高密县城西北一十五里砺阜山之原是也。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二月十一日
夜又大风,校《后汉书》蔡邕仲长统两传。邕著《释诲》中速速方毂,夭夭是加,后人因此疑《诗》之天天是栋,当作夭夭是栋。章怀注方毂为并毂,而夭夭无训。案陆氏《释文》蔌蔌方谷,本无有字,以作方有谷者为非。惠氏士奇谓方毂定出齐鲁诗。阮氏元谓速毂字所传本异,而以毛作谷为借字,当依章怀训方毂为垃毂。近人保山吴氏树声以段懋堂谓钱塘张宾鹤言亲见《蜀石经》作夭夭是栋,遂驳段氏斥蜀本为误之武断,而以毛作天夭为误。谓夭夭者少盛也,夭夭是栋,言民之壮盛者皆被残破,所谓民今之无禄也。毛《传》谓君天之在位栋之,既以君释天矣,在位二字非横添乎?郑《笺》谓天以荐瘥天杀之,王者之政,又复栋破之,既以天之荐瘥释天夭矣,王者之政四字,非横添乎?其说甚辩。慈铭案蔡氏本习鲁诗,所传本容有不同。蔌蔽方谷,《释文》本无有字,今作方有谷,自为衍文。至《释诲》此节,云华离蒂而萎,条去干而枯,女冶容而淫,士背道而辜,人毁其满,神疾其邪,利端始萌,害渐亦牙。速速方毅,夭夭是加,欲丰其屋,乃其家。玩其上下文义,所解当与韩毛谊同。(韩诗同毛,见章怀注。)皆谓小人方逞其得志,而天罚已加,方字与是字对,毂乃谷之误,速乃蔌之借。方谷者,谓方食禄也。速速不必定以夭夭重字为对,古人文皆如是。若如吴说,以天天为壮盛,则何以云夭夭是加乎?天夭是栋者,谓天既天之,而是复栋之也。毛以在位释是字,郑以王者之政释是字,皆不得谓之横添。段氏阮氏以蔡传夭夭为讹字是也。
同治癸酉(一八七三)十一月十八日
校《后汉书》。是日检《张敏传》、《仲长统传》,一切二字,《蔡邕传》所载三互法事,注皆不明。惠氏取小颜说,以一切为权宜。予记近人有详辨之者。因遍翻所有书不得,忽扰之甚,至于倾几碎盘,流汗录指,读书健忘,其苦如是,亦可笑矣。
十一月二十日
《后汉书》、《蔡邕传》,邕上疏有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之语,不言其后有子否也。其女文姬传谓曹操愍邕无嗣。案《晋书》、《羊祜传》,祜为蔡邕外孙,讨吴有功,当晋爵土,请以封舅子蔡袭,遂封袭关内侯。是邕有孙,昔人已有言之者。今案《世说》、《轻诋篇》注引《蔡充别传》曰,充祖睦,蔡邕孙也。则邕孙不止一人,尤为明证。充司徒谟之父,《晋书》作克,附见谟传。(邕女文姬。人尽知之。其一女适上党太守泰山羊衙,生女为司马师夫人。晋武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居弘训宫,称弘训太后,殁谥景献皇后,追尊母蔡氏为济阳县君。谥曰穆,即枯之母也,祜传称其贤行,较文姬焉生色矣。)
同治甲戊(一八七四)九月二十日
大抵南朝自刘宋以后,不甚讲考据。范蔚宗《后汉书》足称良史,又承武子家法,最重郑学,而《后汉书》中有三事之失,关于学术不浅。郑君传不举其所注《周礼》而载其《孝经》,致历齐及唐,辩论不决,此一失也。《儒林传序》称《熹平石经》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致古今聚讼,此二失也。《卫宏传》言宏作《毛诗》序,致宋以后人集矢《小序》,此三失也。卫宏作序之说,后人虽为辨之,谓是宏别作一书,非指《小序》,然终无以关人之口。且汉人解经,亦渺有名序者。
光绪乙亥(一八七五)五月二十五日
《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注》引《代本》曰,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御览引世本作蛋,古无蛋字。)也。又引《代本》曰,廪君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婴此即相宜,云(疑当作子。)与女俱生,宜将去,(御览引世本宜将上有弗字,惠氏栋谓去即弃字。)盐神受缕而婴之,糜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也。又传文自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至麋君于是君乎盐城凡二百有二字,章怀注云此已上并见《代本》。所云《代本》即《世本》,章怀避丈宗讳改之也。惠氏补注言《御览》引《世本》文,大略相同。《世本》有传有记,又有别录,见《新唐书艺文志》,此当是传记或别录之文,盖奉载有四裔事也。自来辑《世本》者,自明及国朝吴氏雷氏孙氏,皆不之及。嘉庆中江都秦氏嘉谟据洪氏论孙辑本,更延顾千里氏补订孜正,较旧增十之六七,褒然成帙,而此尚见遣,盖不知《代本》之即《世本》也。记之以见读书之难。
光绪辛巳(一八八一)十月十四日
◎后汉书补表(清钱大昭)
夜阅钱可庐《后汉书补表》,凡八卷。首曰诸侯王表,次曰王子侯表,次曰功臣侯表,次曰外戚恩泽侯表,次曰宦者侯表,次曰公卿表。其书考订精密,多驳熊表之误。然东京之司隶校尉,职任綦重,阳尹以下七郡守,皆其所属,实不可以不表。钱氏置此而表河南尹,盖谨守班表之例,不敢出入。连平练童子恕撰《后汉公卿表》,乃列司隶而舍河南尹,毛生甫亟称之,然二官究宜并列也。
同治己巳(一八六九)十一月二十日
终日校正钱晦之所补《后汉公卿表》,其谬误盖不胜指。以大将军与度辽将军并列一格,在司空之下,尤为乖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度辽将军任为边将,秩二千石,与刺史太守相更代,不敢望九卿,高下杂糅,几昧官制。又光武时军中所置大将军如吴汉杜茂景丹,皆草创权置,实不过一将之任,与西京霍光王凤之为大将军,及永元后窦宪等之为大将军,爵秩权任,尊卑悬绝,而一概列之。钱氏讥熊表不明体例,而所表实未大胜熊氏。又表中诸人所迁徙之官,或有不列于表者,自宜书明徙何职,而亦但书曰迁,令人莫可寻究。其余官爵回互,举罢舛漏,层见叠出,疑是未定之本。而其子同人等遽以付刻,嘉定秦氏又不知校勘,误字甚多。予尝谓史表如王侯封嗣,无甚关系,惟公卿为治乱所出,深裨考证,而作者草草为可惜耳。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五月初八日
《后汉公卿表》中致误之故,盖由拘于班例,不敢出入。然西京武帝始命卫青以大司马冠大将军,位次丞相。其后霍光为之,权侔人主,而班尚在丞相之下,(观霍光传奏昌邑王事可知。)非东京比。(袁绍拜太尉时,曹操为大将军,绍耻班在操下,让位赵岐。操惧,乃以大将军让绍,自为司空。)西京度辽将军始于范明友以卫尉兼拜,其任颇重,故班氏俱入第四格将军之列。(班表只标列将军。)东京度辽则有专秩比太守,此史表当随时变易者也。
五月初九日
◎续后汉书(宋萧常)
阅萧常《续后汉书》。萧氏学识未精,不能知陈氏作书之意,其所采亦不出原书及注,而于吴魏人事,务从刊落,曹氏尤为简略。其以陈登袁涣邴原陆续四人为未尝忘汉,拔冠列传,在诸葛忠武之前。然陈袁犹为有说。邴陆既未与昭烈交,而邴仕曹氏,累居右职,陆仕孙吴,官至将军,强为汉臣,殊非史体。其未附音义四卷,颇兼订陈氏之误,亦有可采,而音诂多疏,间附议论,且自明其书法,尤近迂腐。惟其大恬自正,文笔亦洁,其法班氏,以论为赞,亦颇能自抒所见。如《昭烈吴后赞》,讥昭烈事势与晋文公在秦时异,不得援怀赢为口实,以法正为逢君之恶,而以赵云不肯娶赵范之嫂相形。诸葛赞全载广汉张拭之论,以不能谏立吴后,且为之持节册诏,又不赂辅后主行三年之丧,且未瑜年而改元,为诚有余而学不足。崔林赞讥其议驳鲁相秩祀孔子之请,以为蔑师侮圣,与唐归崇敬之请东面祀孔子,其妄正同。而举宋艺祖不拜相国寺浮屠像,独至国学北面再拜,为足垂法百王。王肃赞讥其请号汉献为皇而不帝,以为妄贬旧君,曲学阿世,为无忌惮之小人。皆义正词严,有裨名教。它若以赵云通达治体,于关张诸将中为最优。以魏延之请由褒中出子午谷攻关中为奇策,必可得志,而武乡不用为失事会。以华歆之牵后坏壁,郗虑之奏收孔融,为死党于操,皆名德自居,而枭獍其行。以锺繇陈群之议复肉刑,为助操杀人。以辛毗之为袁谭使曹操,而陈说二康之必亡,为卖主以图己进身之基。以东京为亡于贾谢。以司马温公称荀或为仁,其谬同于花史。皆识断独优,多前人所未及。《四库提要》举其《昭烈纪》所云封陆城侯,与陈志云封陆城亭侯异,不知其所本,则萧氏于《音义》首一条,已据《汉书》、《王子侯表》言之甚明。案班表中山靖王子贞封陆城侯,固无亭字;而《地理志》中山国下有陆成县,则贞之为亭侯、县侯,固未可定,萧氏去之是也。(顾亭林钱竹汀皆据西京无亭侯之说。)封陆城侯者为昭烈之先世,《提要》不分晰言之,几似为昭烈之封矣。
同治辛未(一八七一)四月十五日
◎三国志(晋陈寿)
阅《吴志》大略毕。承柞固称良史,然其意务简洁,故裁制有余,文采不足。当时人物,不减秦汉之际,乃子长作《史记》,声色百倍,承祚此书,合然无华,范蔚宗《后汉书》较为胜矣。《晋书南北朝史》又专务文藻,而笔力不及,宜马班之高视千古也。
三国时,魏既屡兴大狱;吴孙皓之残刑以逞,所诛名臣,如贺邵王蕃楼玄等尤多。少帝之诛诸葛恪滕胤,皆逆臣专制,又当别论。惟大帝号称贤主,而太子和被废之际,群臣以直谏受诛者,如吾粲朱据张休屈晃张纯等十数人,被流者顾谭顾承姚信等又数人,而陈正陈象至加族诛,吁,何其酷哉!自古宫闱之衅,未有至此者也。独刘氏立国四十三年,仅一黄皓以弄权闻,然亦无所陷害。昭烈惟诛刘封彭秉,后主时惟诛刘琰杨仪,四人皆以罪死。其夷族者惟魏延,则以杨仪等文致其反状也。然则先主孔明之治蜀,有万非魏吴所及者,作法于厚而国祚不延,天厌汉德久矣,论古者于此有深喟耳!
裴松之《注》博采异闻,而多所折衷,在诸史注中为最善,注家亦绝少此体。朱弁《曲洧旧闻》称苏子瞻尝谓刘壮舆曰:《三国志》注中好事甚多,道原欲修之而不果,君不可辞也。壮舆曰:端明何不为之?东坡曰:某虽工于语言,也不是当行家。后南宋人萧常撰《后汉书》,以蜀为正统,其所采事皆不出注中也。
咸丰己未(一八五九)二月初三日
阅《三国志》辛毗杨阜高堂隆徐邈胡质王昶王基王凌毋邱俭诸葛诞邓艾锺曾传。升平为曹魏大儒,立朝正直,亦有古人臣风,而劝明帝改正朔,用地正建丑,以青龙五年春三月为景初元年夏四月,此与唐武后之改用周正建子,新莽之改用商正建丑,先后何异。承祚讥其意遇其通,于传中略见其事,不详载议论,可谓有识。王子师为汉末忠臣之最,杀身湛族,仅遗兄子晨与凌二人,而彦云尽忠于魏,复灭其嗣,此天道之不可知者。
咸丰辛酉(一八六一)三月十四日
阅《三国志》魏三少帝纪。高贵乡公经术文章,咸有师法,留心政事,常以夏少康为念,真三代后不多见之令主。其决计讨司马昭,亦不失为英雄。后人见其败死,谓之寡谋轻举,为鲁昭公之续。不知楚庄王之讨斗椒,叔孙昭子之讨竖牛,卫献公之讨宁喜,汉桓帝之讨梁冀;即同时若吴景帝之讨孙琳,后世若宋文帝之讨徐傅谢晦,周武帝之讨宇文护,皆冒险奋发,卒底于成。事机之会,间不容发,勇决速断,固除乱之首务矣。后世人君,狃于鲁昭高贵之事,因循容忍,以酿大祸者,不知凡几,可胜慨哉!高贵自言政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耶,二语慷慨激烈,千载下读之犹有生气。元魏孝庄帝谓宁与高贵乡公同日而死,不与常道乡公同日而生,二君英武,异代同符,其皆不免,则天也。观《齐王纪》中历载其通《论语》,通《尚书经》,通《礼记》,皆遣使以太牢祀孔子颜渊;高贵养老乞言,亲行古礼,以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皆穆然有东汉之风,令人起敬。操尚权诈,丕尚词章,皆不重儒,而二君乃有此事,不可谓非高堂叔平等之功也。观《高贵纪》所载太后追废之诏,丑辞诬诋,令人发指。以贤如髦而致斯惨酷,操之余殃甚矣。其时儒学重臣,若王祥王沈高柔裴秀卢毓辈,皆坐视此变,附和贼臣,经术之害,固有甚于匡张孔马者焉。
三月十五日
阅《魏志》、《蜀志》。陈氏本无《魏书》、《蜀书》、《吴书》之名,概题为志,后人误以标目。刻十七史廿一史者遂皆沿之,流俗所当正者也。
同治丙寅(一八六六)七月十九日
阅《吴志》兼读《后汉书》。汉儒之学,至康成而极盛,然由此骤衰。盖三方鼎峙,戎马纷纭,精庐不存,学侣四散。蜀限一隅,无可言矣。魏之大儒推王子雍,吴之大儒推虞仲翔,皆著书教授,门徒甚盛。肃之《圣证》,务难康成;翻之解经,又好违郑。时惟乐安孙叔然,独宗高密,称为大儒,著述群经,与肃措柱。又《魏志王基传》云:散骑常侍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盖亦中流中之一奎。其余则崔季,《传》称从郑玄学,姜伯约《传》称好郑氏学,仅一二见而己。邴原龙腹,夙有高名,与郑同郡,而孙宾石讽其往学,辄有违言。《蜀志》、《李撰传》云:撰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皆依准贾马,异于郑玄;与王氏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指归多同,足见当时风会所趋,大抵如是。盖日中则昃,月盈则缺,自然之理,无容疑也。《后汉书》、《郑康成传》言基为其门人,近儒钱氏大听谓基卒于魏元帝景元二年,据碑云年七十二,溯其生在汉灵帝初平元年庚午,康成以建安五年庚辰卒,其时基仅十一岁,不得在弟子之列。陈氏景云谓基传不云尝师郑氏,盖私淑郑氏,非亲受业者也。高贵乡公临学讲经,独右郑氏,黜退王义,遂为司马氏所忌,旋致变殡。而侍中小同,先罹酰酷,学术所趋,世变系之,深可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