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缦堂读书记

  七月初十日
  加朱《汉书》、《赵充国辛武贤传》。此卷以赵卒同事西羌,故合作一卷,而于充国传末带叙武贤始末,结之曰子庆忌至大官,更以辛庆忌字子真提行独起,另为一传,此不特以庆忌贤迟其父,而《汉书》中若《张耳陈余传》、《陈平王陵传》、《张苍周昌赵尧任敖传》、《窦婴田纷灌夫传》,皆两传相连,若断若续,盖班氏史法如此也。
  七月十六日
  读《汉书》加朱《赵尹韩张两王传》一卷。班氏言汉世父子为宰相惟韦平两家,王厚斋讥其忘周勃周亚夫父子。予读《王吉传》,吉子骏为御史大夫,居位六岁病卒。翟方进代骏为大夫。数月,薛宣免,遂代为丞相,众人为骏恨不得封侯。骏子祟,平帝时代彭宣为大司空,封扶平侯。《于定国传》,定国为丞相,封西平侯,薨,子永嗣,官至御史大夫。上方欲相之,会永薨。按成帝绥和元年,以何武言,置三公宫,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各置官属,禄比丞相,皆封侯。而其先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虽并号两府而次丞相一等,不得封侯。于永为御史大夫,以成帝阳朔三年;王骏以鸿嘉元年。(于永为大夫二年卒,少府薛宣代之,四月宣为承相,骏代之,五年卒。)俱在何武奏更之前,故不得与韦平媲美也。然汉世自三家外,应数于王父子矣。
  七月十八日
  诿《汉书》,加朱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一卷。《汉书》、《韩延寿传》御史奏延寿在东郡试骑士事,有云五骑为伍,分左右部军假司马,人持幢旁毂。王氏念孙《杂志》云,假司马千人持幢旁毂者,司马千人皆官名,见《百官表》。荀悦《汉纪》作假司马十人非。案此簿当读分左右部翠假司马为一句,千人持幢旁毂为一句。《续汉志》,大将军部下有军假司马,是军假司马四字连文为官名也。本书《百官》、《公卿表》西域都护下有司马侯千人各二人,小颜无注,千人盖即千夫长,此处言千人持幢旁车毂而行也。苟《纪》作十人,盖亦读司马为句,而言别以十人持幢。千人之名,《后汉书》屡见,或《汉纪》十人本千人之误,王氏以军字读句,误矣。(汉印中有校尉左千人,军假司马亦见汉印。)
  七月十九日
  夜点阅《汉书》、《窦婴田蚧灌夫韩安国王恢传》一卷。司马子长深恶武安平津两侯,然两侯皆有佳处,汉武之兴儒学,实以两人为首功。孟坚颇持平情,故《史记》、《魏其武安侯传赞》,右魏其而极贬武安,云武安之贵在日月之际,又云武安负贵而好权,杯酒责望,陷彼两贤,迁怒及人,命亦不延,众庶不载,竟被恶言。而孟坚云,婴不知时变,夫亡术而不逊,蚧负贵而骄溢,凶德参会,待时而发,以魏其灌夫武安三人并论,无所轩轾;其于平津,亦时致美辞,真不愧良史也。至此传删改《史记》处,则皆不如原本,予已于《汉书》眉间行间细评之。
  八月三十日
  加朱《汉书》、《司马相如传》一卷。此卷非取胡刻《文选》李善《注》及《尔雅》、《广雅》、《说文玉篇》诸书细戡,虽读百千遍,亦如不读也。
  十一月十九日
  夜校《武帝纪》。元朔三年昭曰:夫刑罚所以防奸也,内长文所以见爱也,以百姓之未洽于教化,朕嘉与士大夫日新厥业,只而不解,其赦天下。张晏曰:长文,长文德也。晋灼曰:长音长吏之长。其后宋人刘氏昌诗《芦浦笔记》言章子厚家藏古本内长文三字,作而肆赦,盖而误为内,肆赦皆缺偏旁而为长文,诏云其赦天下,意甚明。王氏应麟《困学纪闻》亦言,或云古写本作而肆赦。明人杨氏慎等皆从之,以为于下文尤为贯穿。而宋人无名氏《南窗纪谈》,又述许少伊右丞言江南旧本作而长吏,近时许氏宗彦谓内长文即文无害之意。予案张晏曹魏时人,晋灼晋时人,其注已解作长文。《梁书》刘之遴言鄱阳王得胡卢中《汉书》古本,识者已斥其伪妄,则赵宋时章所藏古本,从何得来?此是后人以意读改,托言古本,以欺于世,宋人之故智也。是时汉武屡诏求贤劝学,此诏虽为赦发,亦以百姓未洽教化,嘉与士夫日新厥业为言,则其意仍主文德。改长文作肆赦,与下赦天下语虽贯,而于诏意反不合,且其语亦太浅。改作长吏,似与上刑罚语相配,而长吏所以见爱,则尤浅直不成句,适成为南宋人文法耳。然内字必是而字之误,观张晋于内字皆无解,显然可知。而长文所以见爱者,即以长文德之意也。小颜据误本内作而字,不能校正,反曲为之说,致文义不通。宋人遂逞其私臆,纷纷妄改,许氏谓即文无害意,尤非。文无害者,见《史汉》、《萧何传》,谓其文深,无人能胜害之也,与此何涉?
  同治戊辰(一八六八)十月初十日
  班氏《答宾戏》云,说难既酋,其身乃囚,秦货既贵,厥宗亦隧。注应劭曰:酋音酋豪之酋,酋雄也。《说难》韩非书篇名。予谓说难既雄,句似无义,班氏此段文,极言策士干进之害。此酋即乃字,《说文》遒迫也,或从酋作遒。《诗》、《大雅》似先公遒矣,《毛传》遒终也,《尔雅》、《释诂》作酋。《释文》酋,郭音遒。是酋遒古相通借。韩非自以进说难而作《说难》,盖迫于进说也,故曰说难之情既迫,而其身乃囚矣,不当读作酋豪也。
  十月十一日
  《汉书》、《礼乐志》载唐山夫人房中歌,其冯冯翼翼之上,有桂华二字。刘氏《刊误》以为上章都荔遂芳育窳桂华十句之篇题是也。然华字与下光行芒章字俱不叶,盖华为英字之误。臣瓒注引《茂陵中书歌》,都鳄桂英,美芳鼓行,都骊即都荔;美芳亦下章篇题之名。此可证桂华当作桂英,其韵方协。
  同治庚午(一八七○)闰十月二十七日
  校正《汉书》两事。一《儒林传》满昌君都下,重君都二字,当是昌字,因文相次而误。君都乃满昌之字,与上文伏理脖君文法正同,故下即连叙昌理二人官位也。一《游侠传》东道它羽公子,它字上脱一赵字,当从《史记》赵他羽公子,是两人。羽姓出郑公子羽,《汉书》、《曹参传》有羽婴。公子乃其人名。《汉书》、《何武传》有杜公子,《儒林传》有大中大夫刘公子,盖皆以字为名,如薛汉字公子比也。
  同治辛未(一八七一)五月二十一日
  阅《汉书》、《百官公卿表》。班氏此表,例亦未能画一。其自三公将军外,有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水衡都尉已十一卿,又加之以三辅,则班氏固不限以九卿也。水衡都尉及三辅秩皆二千石,则班氏固不限以中二千石也。然太子太傅少傅将作大匠詹事大长秋典属国皆二千石,将作等四官皆号列卿,何以不列?是熊氏后汉表兼及诸官,未为违失,可卢一概去之,非也。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五月十三日
  校《汉书》、《地理志》。近日本不暇为此事,以昨检一音,勿见太原郡广武下云河主贾屋山在北,疑河主字有误。因考全谢山王石渠诸家之说,知为句注之误。王说甚博而精,竹汀西庄尚不及也。今日粗毕一卷,惜无钱献之吴卓信两家之书,共相参证耳。
  同治癸酉(一八七三)十月二十五日
  《汉书》汝南郡鲷阳。孟康鲷音纣。自方氏《通雅》据监本作纣红反,始以音纣为误脱二字。钱氏大昕深主之。段氏玉裁喜言合韵,而此字独主钱说。惟卢氏文招据《高帝纪》小颜注音纣为是;王氏引之更引七证以明之;然不过主《后汉书》章怀音《晋书》何超音《左传释文》音《太平御览》音皆作纣,及《玉篇》、《广韵》、《集韵》鲷下皆不收纣红反,又引东韵之与幽韵通叶者十余事。予向主钱段说,谓诸书之音皆因孟音已脱,相沿而误,凡地名异读者,《汉志》诸家所音,不可枚数,皆本其方俗,而要不外双声叠韵之通转。鲷从同声,可转为调,亦可转为投,必不可转为纣。王氏所举,亦惟从与由通,融与由通,居与穹叶,农与猫通,皆双声最近,而无与鲷纣可贴切比例者。今以《周缫传》封子应为郸侯,苏林郸音多,而明监本作多寒反例之,乃信纣下红反二字确是明人妄增,而王氏父子之说皆不可易也。郸侯之郸,《史记》、《周缫传索隐》引苏林音、《汉志》孟康音、《水经注》音、《汉表》小颜音,皆作多。自沈氏绎旃据监本作多寒反,全氏祖望、赵氏一清皆深主之。王氏念孙辨之曰:单声之字,古多转入歌韵及哿个二韵,《说文》驿从单声。而《鲁颂》、《驷篇》有驿有骆,音徒河反。《尔雅》瘴劳也,音丁贺反。《小雅大东篇》哀我惮人,《小明篇》惮我不暇,并音丁佐反。盖邯郸之郸自音郸,而沛郡之郸县,则音多也。其言已极精窍。又云:凡《汉书注》中所引汉魏人音,皆曰某音某,或曰音某某之某,未有曰音某某反者。予因检全部《汉书》,有音某某反者,皆小颜自注语,他人固无是也,益服王氏之精识细心,虽以钱之谨严,段之通博,犹未悟及此也。忆去年周荇农丈曾告予云:顷校《汉书》,得一好事,冈举《周缫传》郸字一条,独明监本作多寒反,而宋本汲本殿本皆误,予时既忘全赵之已有此说,又不忆王氏之言,然亦心疑之。惟语荇丈以单多双声可通转,明板恐未可据,而荇丈不之信。日后晤时,当备告之。
  十一日二十一日
  《汉书》、《五行志》水不润下一条,引京房《易传》云:颛事有知,诛罚绝理。(晋宋志皆作颛事者加诛罚绝理,有知乃者,加之字误也,此谓执事者诛罚过当,绝理句尚有脱字耳,续志误同。)大败不解,兹谓皆阴。解舍也。王者于大败诛首恶,赦其众,不则皆函阴气,厥水流入国邑。(续志晋宋志兹请皆阴下即接厥水句,无解舍至皆函阴气二十字。案上文兹谓狂,厥灾,水流杀人;又兹谓追非,厥水寒杀人;又兹谓不理,厥水,五谷不收;皆与此文法一例。解舍也等二十字,乃大败二句之注,不知何时混入正文。上文归狱不解注引张晏曰,解止也,此处解字与上异义,故注曰解舍也,盖亦师古所引旧注而传写失其名耳。又皆函阴气下有师古函读与含同八字小注,案上以皆函阴气释皆阴二字,故师古以函同含释之。然皆阴二字不成文义,疑本当作函阴,故旧注既以皆函阴气释函阴字,师古复以含释函字也。全书中师古并释旧注者虽所在多有,此则函字当本是正文,非注文耳。)惜此段脱误衍文甚多,《续志》及《晋宋志》亦同其误,不得尽正之。
  同治甲戌(一八七四)十月二十九日
  《汉书》、《食货志》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句。官首者,武功爵之第五级也。)先除,(句。先除上疑当有秉铎二字,秉铎者武功爵之第六级,谓爵秉铎者必先除吏也。但史记文亦如此。索隐读试补吏先除为句,俱属之官首。)千夫如五大夫。(千夫者,武功爵之第七级,五大夫者旧二十等爵之第九级。五大夫得复卒一人,千夫如五大夫,亦得免陪役。下文言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千夫,(自民多至此为一句),徵发之土益鲜。于是除千夫五大夫为吏不欲者,出马。足见复役者优于补吏,以为吏多得罪谪也。)师古注皆误。
  《汉志》臣瓒注,引《茂陵中书》武功爵第十级曰政戾庶长,《史记》、《集解》亦引瓒注作左庶长。左庶长与旧二十等爵之第十级正同,此既别置其名,不应相混,而政戾二字,又不可解。王伯厚《小学钳珠》引《汉志》亦作政戾庶长盖其误久矣。
  光绪乙亥(一八七五)六月十一日
  《汉书》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汲本》、《五行志》、《外戚传》俱作涎字不误。钱氏泰吉谓吴免状所藏宋本亦作涎,惟《监本》、《评林本》及今官本俱作涎涎。案《玉台新咏》作燕燕尾殿殿,殿与涎《广韵集韵》俱同在三十二霰堂练切电纽下,是同音假借之字。后来俗本《玉台新咏》乃依误本《汉书》改作涎涎矣。
  七月十四日
  终日阅《汉书》。《地理志》会稽郡鄞下有镇亭,即今之天台山也。又云有越天门山,即今之南田岛也,明时为昌国卫。天台大山,不容自晋以前名不见于史志。盖镇亭天台皆音之相转。《大清一统志》云,镇亭山在奉化县西南一百里,山极高大,南自天台,西连四明,盖已明知为即天台山,而不敢质言之。观《文选注》引支遁《天台山铭》及《名山略记》,知天台之名,起于道佛之书。东晋风流,崇尚释老,铺叙山水,精蓝名刹,点饰为工,于是天台既名,而沃洲天姥之号,日以纷衍,无复知有镇亭者矣。
  十一月初四日
  《汉志》余暨萧山,潘水所出,东入海;又上虞柯水东入海,《水经注》谓潘水即浦阳江之别名,柯水疑即上虞江。盖道元未到东南,亦必确稽其地,知尔时永兴上虞,实已无此两水,故指两江以为疑辞。浦阳江宋以后谓之钱清江,今俗谓之西小江也。上虞江宋以后谓之曹娥江,今俗谓之东小江也。然二江皆源出乌伤(今义乌。)山中,由诸暨至萧山之义桥,并汇钱塘江水,而其流始大。曹娥江亦即所分之东流,汉末以后,皆谓之浦阳江,非两水也。萧山即在今萧山县治城内,安得谓浦阳江出此乎?使班氏果以潘水当浦阳江,则何不系之乌伤诸暨乎?盖古水多湮,不可考矣。
  十一月初五日
  夜读《汉志》,至敦煌郡效谷县下注师古曰本渔泽障也,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云云,窃疑此非小颜所能言,文义亦不类其他注,当是班氏自注语而误为颜注也。因检钱氏《考异》王氏《商榷》则皆如予说,而胡氏《禹贡锥指》已无言之,深叹诸先生学识绝人,而予此境亦不易到也,读书甘苦自得之言,索解人亦甚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