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苌楚斋随笔
苌楚斋随笔
论台州书目
各省府厅州县,前人著述,自以本地人搜罗为易,闻见较详,爱慕綦切,师资实亲。金剑民□□嗣徽,太平人,搜罗台州书籍,积至四百余种,编《鸿远楼所藏台州书目》四卷、《附录》一卷。编中分刊本、钞本二种,甲寅春月排印本。兼载诸人序跋、刊本年月,以示信而有征。非如各省志书《艺文志》,徒列书名,百无一存者所可比拟。虽编辑体例原有不同,真堪为后人所取法矣。
查慎行等论诗语
查初白论诗云:「诗之厚,在意不在词。诗之雄,在气不在貌。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叶松石续之曰:「诗之趣,在真不在奇。诗之妙,在超不在僻。诗之俊,在神不在采。诗之工,在炼不在琢。」陈曼寿复续之曰:「诗之高,在品不在峻。诗之赡,在才不在博。」统观以上诸说,诗岂易言哉!若仅以五字七字为诗,则村妇樵夫,亦可出口成章,奚必出于学人之手哉!
唐殷璠编丹阳集目录
唐丹阳进士殷璠选集《丹阳集》一卷,久无传本。新城王文简公士祯,当日尝百计求之,欲更选其诗,迄未能得,见于王文简公自撰笔记中。顷于常熟宗廷辅子赞所撰《宗月锄遗着八种》中见之,寥寥仅十五页,乃光绪丁巳闰二月家刊本。其果属唐时选本,真伪则不敢知,聊记其目录于后,以待后人考核。延陵二人大理司直包融 登头山题俨公石壁 阮公啸台 酬忠公林亭 送国子张主簿 和陈校书省中玩雪 和崔会稽咏王兵曹厅前涌泉势成中字 赋得岸花临水发 武陵桃源送人监察御史储光羲 述华清宫五首 游茅山五首 杂诗二首 效古二首 猛虎词 射雉词 采莲词 牧童词 田家即事 寄孙山人 酬綦母校书梦游耶溪见赠之作使过弹筝峡作曲阿九人余杭尉丁仙芝 和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 赠朱中书 戏赠姚侍郎 余杭醉歌赠吴山人 京中守岁 渡扬子江长宁公主旧山池 剡溪馆闻笛 越裳贡白雉 江南曲五首缑氏主簿蔡隐丘 石桥琪树 【句】整巾千嶂耸曳履百泉鸣监察御史蔡希周 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赐浴渭南尉蔡希寂 同家兄题渭南王公别业 登福先寺上方然公禅室 陕中作 洛阳客舍逢祖咏留宴 赠张敬微处士张彦雄 诗阙处士张潮 江风行 襄阳行 采莲词 江南行 长干行校书郎张翚 游栖霞寺 绝句吏部常选周瑀 潘司马别业 送潘三入京 临川山行长洲尉谈戭 清溪馆作 【句】清清江潭树日夕增所思句容三人忠王府仓曹参军殷遥 塞上 送友人下第归省 送杜士瞻楚州觐省 友人山亭 春晚山行硖石主簿樊光 南中感怀 【句】巧裁蝉鬓畏风吹尽作蛾眉畏人妬横阳主簿沈如筠 寄张征古 闺怨二首 寄天台司马道士江宁二人右拾遗孙处玄 咏黄莺 失题处士徐延寿 折杨柳
制造局四书白文
上海制造总局旧刊《四书》、《诗经》白文二种,颇便于小儿之诵读,如欲讲解,不妨另用朱子《集注》。然亦须小儿稍明事理,讲解始有益,读时未必即能讲解,转不如径读白文本为简净。但局刊《四书》白文亦未尽善,须照《四书集注》分成段落,每节之下,画一横划,以清眉目,乃为完备。声木之私意如此。
同治癸酉推恩大员老亲
同治十三年十月初十日,为孝钦显皇后四旬万寿。穆宗毅皇帝承欢永锡,前数月特谕:京外实任大员,老亲有年逾八十者为人瑞,宜优赉之。时吏部尚书毛昶熙之母姜氏,年八十有二,首拜御书「绛幔延晖」扁额,并玉如意、大卷江紬八丝缎袍褂料之赐,海内外荣之。然其事亦有幸有不幸者。当时先文庄公任江西藩司,先祖妣胡太夫人奉养在署,时年已八十二岁,宜与毛昶熙之母姜氏同邀恩眷矣,乃事竟不然。时刘忠诚公幼失怙恃,不获禄养,时抱隐痛,见先文庄公板舆迎养,不胜欣妬,不欲专折奏请,又不能显违功令,乃用照例题奏本到京。深恐先文庄公不欲,告之曰:「只要到部,与专折奏事一样。」照例题奏本到部,至早须半年出奏,孰意未及半年,穆宗宾天,部遂寝其事。并行文赣抚:现在穆宗已宾天,不便再行出奏。遂使我国家熙朝人(瑞),竟少先祖妣胡太夫人一人。先文庄公曲体刘忠诚公隐痛之诚,亦毫无意见。同官江西时,先文庄公与刘忠诚公同无子息,后先文庄公生声木兄弟五人,刘忠诚公终未生子。光绪丁酉,尉之二兄中江南乡试。刘忠诚公时任江督,有人告之曰:「此乃刘某某之子也。」刘忠诚公闻之不怿,叹曰:「在江西时,我同他一样无子。今他之子已中举,我仍无子,他总算全福人矣。」光绪□□先妣程太夫人弃养于四川督署,四月出殡,回里安葬。出殡之日,成都将军恭问松将军寿亦执绋。先文庄公预定望江楼为百官休息之所。先文庄公并告以先妣程太夫人平日言行,当年如何吃苦,实为内助云云。恭将军并谓:「我之妻跟我吃苦,并未跟我享福一日,我之抱痛,又何如耶。」言之不胜呜咽。皆触境感伤,有不期然而然者。
倪钊撰述
倪钊字勖旃,一字钝葊,号幼迂,无为州人。光绪□□拔贡,补朝考一等,官定远县教谕。性纯好学,喜言宋儒书,平日规行矩步,平心静气,从无急言遽色。受业先文庄公之门,先公佳其品学,期以远大。年八十有六卒,其自挽联语云:「鹤化恨今迟,八六年戴发归泉,碑碣犹题清处士;鹃啼悲路迥,三千里忠魂绕阙,衣冠不改旧遗民。」宣统辛亥,正值广文重游泮水之年,以国变不欲复行,可谓不负师训,为我朝之完人矣。撰《幼迂诗钞》四卷、《续诗钞》四卷、《文集》二卷、《钝葊琐录》四卷、《日下记游》一卷、《广高士传》二卷。
四部丛刊
上海商务印书馆于己未编辑影印《四部丛刊》三百廿三种,八千五百四十八卷,二千一百册。内有宋本三十九种,影宋写本十六种,金本二种,元本十八种,影元写本五种,元写本一种,明活字本八种,明写本六种,校本十八种,日本、高丽旧刻本八种,释、道藏本二种。创议于戊午,告成于壬戌。所有海内外藏书家宋元善本,无不钩致囊括,一网打尽,开未有之宏博,集善本之精华,洵属千古之盛事,宇内之巨观,空前绝后,有一无二者。初印时,虑赏音者稀,预计只印五百部,工价纸墨,照此匀算。不意购者纷至,以致加无可加。以一千五百部为限,订购仍形踊跃,一时无法应付。直至戊辰重印,复增入聊城杨勤悫公以增海源阁藏宋元善本,为初印本所无,益增美备矣。
陆游挟妓为妾
陆放翁之妻唐氏工诗词,见逐于母夫人,妾驿卒女亦工诗词,见逐于王夫人,予已录入卷一内,不谓放翁仍有一妾,亦能诗词。放翁初客于蜀,挟一妓归,蓄之别室,率数日一往。偶以病少疏,妓颇疑之,放翁作词自解,妓即韵答之云:「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便春愁满纸。多应念得脱空经,是那个先生教底。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呪你。」云云。当时谤放翁者,谓其挟一蜀尼以归,实即此妓。后去留虽无可考,亦可见放翁闺房之内能诗词者三人,皆不克终身作伴侣,诚恨事也。
论晋献公
晋献公雄才大略,其生平作事,专与姬姓为仇。灭耿、霍、魏、虞、虢五国,及伐骊戎,皆姬姓也。娶于贾,娶于戎,娶于骊戎,又皆姬姓也。其无所顾忌,甘冒不韪,实由于灭桓庄之族,为厉之阶。虞公亲见其殄灭同姓诸国,如拾草芥,犹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昏谬若此,虽用宫之奇、百里奚,亦未能保守其国,何况贪贿违谏,引狼入室哉!
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为第一种善颂善祷之词,不意竟有成为事实者。宜兴储□□明府方庆,康熙丁未进士,丁巳复荐举博学宏词,官清源县知县。妻徐氏贤而有才,生子五人。长右文,□□丁巳举人。次大文,□□辛丑会元,二甲进士,入翰林。三在文,□□己丑二甲第三名进士,入翰林。四郁文,五雄文,均□□辛丑进士。兄弟三人同榜进士,亦科第中所罕有。侯官曾霁峯州牧晖春子五人,先后皆登甲乙科,魏俪泉中丞□□以「五子登科」扁旌之。□□范鸣龢、范子瑊胞兄弟,道光丙午,同年举人,复相继成进士。光绪间,丹徒丁立钧、丁立瀛、丁立干,以适堂兄弟三人同时入词馆,丁立中举人。江安傅增□、傅增湘、传增堉胞兄弟三人,亦同时入词馆,傅增浚举人。武强贺涛、贺沅胞兄弟,光绪□□同年举人,□□复同年进士。建德周学海、周学铭,光绪□□,同中进士。周学熙,光绪□□举人。周学辉,光绪□□举人。均我朝登科记中之佳话也。
吴荣光撰述
南海吴荷屋中丞荣光,在嘉道间,政事、文学、收藏,内颇彪炳,所撰之书,流传甚少。《石云山人全集》四十二卷,道光二十一年三月,筠清馆自刊本。内分《诗集》二十一卷、《续》一卷、《试帖》一卷、《筠清馆诗余》一卷、《词选》一卷,书付其女尚憙,《诗选》六卷,书付其子尚忠、尚志、婿叶应新,皆系自选己作,无他人诗词也,《文集》五卷,末一卷为书画题跋,《奏议》六卷。外有《筠清馆金文》五卷,道光□□□□月自刊本,杨守敬翻刊本。《辛丑销夏记》五卷,道光□□□□月自刊本,叶德晖有翻刊本。《历代名人年谱》十卷,道光□□□□月自刊本,光绪□□北京正文斋书坊翻刊本。《吾学录初编》廿四卷,此书检查极便,流行甚广,各省书局均有翻刊本。《帖镜》□□卷,前人笔记有误作《帖鉴》者,中丞文集卷三有《帖镜自序》一篇,可知原作《帖镜》。此书集帖学之大成,为帖学之龟鉴,千古绝无仅有之书。相传吴县潘文勤公祖荫,于圆明园之变,失其原稿于海淀。海内无第二副本,深可痛惜。据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仁和王子展观察存善《宋拓绛帖目录后序》云:「光绪戊子,存善权知南海县事,因公至佛山,访吴伯荣中丞故宅,曾得见《帖镜》稿本。书凡十六册,网罗囊括,既博且精。荏苒廿年,事如春梦,即《帖镜》一书,今亦不知在何处。彷佛记其体例,写此目录,以饷同志。」云云。据此,则《帖镜》原稿,未遭海淀之失。但筠清馆碑帖字画,已由上海贾人程秉铨等,到佛山贩卖殆尽,终未见此书之出,想已为他人购去。购者得此宝物,绝不口说,徒令人增慨念耳。
张佚七女能诗
太原张佚字拱端,侨居吴中,生有七女,皆工诗词,所适亦皆吴人。长女名学雅,字古什,撰有《绣余集》十卷。次女名学□,字□□,撰有□□□□□。三女名学仪,字古容,撰有《滋兰集》□卷。四女名学典,字古政,撰有《花樵倡和集》□卷。四五女孪生,五女名学象,字凌仙,撰有《砚隐集》□卷。六女名学圣,字古诚,撰有《瑶草集》□卷。七女名学贤,字古明,撰有《华林集》□卷。其诗虽未必超妙,能传于世,然修饰字句,亦颇费工夫,洵属难能可贵矣。中惟次女诗无传,余均录入《江苏诗征》。七女皆能诗,亦闺阁中之佳话也。
论宋太宗
宋太祖烛影摇红一事,草野喧传,数百年不息,意谓太祖之崩,由于太宗之弒。虽《四库全书提要》辨明此事,仅见于宋释文莹《湘山野录》,李焘引入《通鉴长编》,遂启千古之疑窦。然宋蔡绦《铁围山丛(话)[谈]》中,言宋太祖纳花蕊夫人,颇嬖之,为宋太宗射死。宋王定国《闻见录》亦载其事,但作「金花夫人」。蔡绦虽非正人,然为蔡京之子,又预直中禁,于朝廷故实,知之为详。其人既非草野下士,其言自异于齐东野语,况又见王定国《闻见录》,是当时实有其事,实有其人,毫无疑义。当宋太祖在位,与太宗虽谊属兄弟,义犹君臣。岂有人臣射死君妃之理,亦无有弟射死兄妾之理,则当日太宗之骄纵跋扈情形,原不在操莽之下。盖以母后有言,兄终弟及,故敢肆行无忌若此。史言宋太祖欲迁都长安,太宗力持不可,且请早日还汴。太祖被逼,不得行其志,则履霜坚冰,有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大权旁落,虽父子、兄弟、夫妇,亦变生肘腋,吁,可畏已!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诚不诬也。
* 论春秋齐姜女
春秋之时,美女多出于齐,信乎「彼美孟姜,洵美且都」,「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岂其取妻,必齐之姜」也。《诗经君子偕老》三章,以美宣姜,《硕人》四章,以美庄姜,果如所言,虽妲己、妹喜、王嫱、西施,不足道矣。然淫妇亦出于齐,所谓冶容诲淫,大国无礼者是已。卫宣公烝于夷姜,卫公子顽烝于宣姜,公子朝通于襄公夫人宣姜,齐襄公通于文姜,鲁公子庆父通于哀姜,鲁叔孙侨如通于穆姜,晋献公烝于齐姜,齐庄公通于东郭姜,向姜不安于莒室,是春秋时之淫行,以姜氏为最多。尚有一事,更属骇人闻听。据《左传》所言,卫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云云。宣姜本齐女,卫宣公为其子伋娶之,闻其美,因自娶之,不闻齐人发一言以为讨。及卫宣公薨,宣姜初未闻有淫行,齐人乃母家,正宜助以守柏舟之节,如共姜故事。乃不此之务,转令卫宣公庶子烝于后母,宣姜不可,又复强之。真不知其是何居心,于齐果有何利益,则非后人所能揣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