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苌楚斋三笔
苌楚斋三笔
南宋谢翱撰述
南宋浦城谢皋羽□□翱号晞发子,撰《晞发集》十卷、《晞发遗集》二卷、《遗集补》一卷,附《天地间集》一卷、《西台恸哭记(注)》一卷、《冬青引(注)》一卷,□□□□陆大业编刊本。收入《四库》,即是此本。《四库提要》称其志概特高,卓然可传,诗文亦桀骜兀傲有奇气,一扫宋季之庸音,云云。声木谨案:皋羽撰述,实不止此,其见于明□□宋□□公濂《宋学士文集》者,又有手钞《诗》八卷、《杂文》廿卷、《唐补传》一卷、《南史补帝纪赞》一卷、《楚辞芳草图谱》一卷、《宋铙歌》、《鼓吹曲》、《骑吹曲》各一卷、《睦州山水人物古迹记》一卷、《浦阳先民传》一卷、《天地间集》五卷、《东坡夜雨句图》一卷、《浙东西游录》九卷。仿《秦楚之际月表》作《独行传》,及《左氏传续辨》、《历代诗谱》,皆未完。所选唐韦柳诸家诗及东都五体诗,不在集中。明檇李李君实玺丞日华《六研斋笔记》云:「谢皋羽嗜佳山水,雁(门)[山]鼎湖,蛟门候涛,沃州天姥,望霞碧鸡,四明、金华洞天搜奇抉秘,所至即造游录,持以夸人,有《浙东西游录》九卷。又慨朋友道丧,合同志姓名,作《许剑录》。」云云。惜今皆不传。《天地间集》五卷,所录皆南宋故臣遗老之诗,佚为一卷。凡文天祥等拾柒人,诗仅廿首,已不足一卷之数,《知不足斋丛书》中有刊本。《西台恸哭记注》一卷、《冬青引注》一卷,为明张丁所注。我朝余姚黄黎洲副宪宗羲生当明季,目睹宗社为墟,痛心疾首,莫可挽救。其身世颇与皋羽相似,以是爱好其诗文甚笃。其文章志节,能令异代之人铸金呼佛如此,其能感人者深矣。
王懋竑朱子年谱
宋儒之学,以朱子为集大成。我朝崇尚理学,文庙中,特升位于十哲之次。而生平最为研究朱子之书者,厥惟宝应王予中太史懋竑所撰之《朱子年谱》四卷、《附录》二卷,□□□□自刊本,浙江书局有重刊本,海内称为善本,即《四库提要》亦嘉其精密。太史所撰,见于杭州钱东生□□林《文献征存录》者,仍有《白田草堂存稿》廿四卷、《续集》□卷、《别集》□卷、《朱子文集注》□卷、《朱子语录注》□卷、《读经记疑》□卷、《读史记疑》四卷、《偶阅杂钞》□卷。晚出者仍有《读书记疑》十六卷,同治壬申春月,其族玄孙补帆中丞凯泰福州抚署刊本。声木谨案:朱子《文集》、《语录》,最为人心世道之防,实为布帛菽粟,人生不可一日离也。自南宋元明至国朝,陆百余年,从无有人为之注释者。太史深于朱子之学,所注必有可观,惜乎他书已刊,此二种独无传本。宝应朱止泉茂才泽澐,尝与太史相切磋,亦潜心朱子学术,积数十年之久,所得益精,撰《朱子圣学考略》十卷、《止泉文集》八卷、《朱子诲人编》□卷、《三学辨》□卷、《先儒辟佛考》□卷、《阳明晚年定论辨》□卷、《吏治集览》□卷、《师表集览》□卷,书目亦见《文献征存录》。茂才晚年编有《选读朱子文集目录》一卷、《朱子语类选目》一卷,序虽见于《止泉文集》中,岁久散佚。嘉庆庚辰仲夏,其孙男毓贤,弟子卢生昶,忽得茂才手稿于其门人某君后人家,光绪丁酉五月,娄县姚壮之广文之烜等排印本。当时仅印有贰百部,是以世不多见。仍有《朱子分类文选》□卷,咸丰壬子,华亭韩禄卿孝廉应升为之刊行。当时仅刷印数十部,遭粤匪之乱板毁。
蜀汉张桓侯等列入祀典
季汉镇东将军、追谥顺平侯赵云,字子龙,墓在大邑县城东三里银屏山,光绪十七年五月,由先文庄公奏请,列入祀典,由该地方官春秋致祭。张桓侯墓在阆中县□□山,已于嘉庆廿年,由前任川督常明奏请,列入祀典。云阳县乐温山旧有张桓侯庙,光绪十年,前任川督平远丁文诚公宝桢奏请颁赐匾额,随奉朱笔圈出「威显」封号,钦此。光绪二十年,复经先文庄公奏请,列入祀典,由该地方官春秋致祭,云云。语见先文庄公奏议。声木谨案:季汉昭烈帝,虽确为前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其立国后于曹孙,亡国先于曹孙,不特壤地褊小,偏安西蜀已也,晋代诸史,皆本以正统归之。温公虽正人,实为司马家儿,故以魏承汉后,以为本族光荣,遂启后人争辨之端,温公不能辞其责。当时曹孙用人,虽多才能,未若昭烈佐辅,如诸葛武侯、关忠义公、张桓侯、赵顺平侯等,尽皆圣贤之资。以此相较,畔若天渊,后人之右昭烈,未尝不由于此。若昭烈之佐,尽如荀彧、贾诩、张昭、周瑜诸人,后人未必争以正统归之也。
曾国藩夜课
湘乡曾文正公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云:「料理官事,摘由备查一也,圈点京报二也,注解《搢绅》三也。此三者,夜间之功课,亦留心庶事之一法也。」云云。声木谨案:合肥李文忠公鸿章,晚年以大学士住京之时,每日京报一本,必从头自尾,逐字细看一遍,寒暑无间,然后安寝。一室内,偶有仆人误燃双烛者,时腿足行履已不便,虽至远,必自起灭其一。先文庄公闻其每晚看京报从无间断,谓其善于做官,且甚服其俭德。
云南石类
雍正七年正月廿五日,满洲鄂□□公尔泰,奏进云南石一疏中有云:「臣查云南石头,尽有各色者,虽纹质欠细,亦尚光润。但匠人甚拙,除盘碟等件,并不能制别器。臣现差人采取,谨先附进三台石伍块,系白色,橡子石伍块,近宜兴窑色,象皮石叁块,微黄色,松花石贰块,有云色。以上各石,俱系武定府和曲州所产。此外各属仍有玛瑙石,系红白二色,翡翠石,系碧绿色,姑绒石,系淡肉红色,俱可作小文具,价值甚贱。臣当陆续附折赉进,合并声明。」云云。声木谨案:据□□所奏,云南本产石之区,以僻在天南,无人闻见。世间所传流之大理石,特其一端,且恐即系原奏中之松花石也。
排印御制诗文集
晋江余晋珊中丞联沅,于光绪庚子半年之间,由江苏苏松太兵备道升任浙江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抚,我朝之似此不次擢用者实不多觏。闻其尝语人云:「国朝列祖列宗御制诗文集,向例武英殿藏板,久已焚毁。光绪十余年间,德宗景皇帝命以活字板摆印多部,分各衙门校对,官员有出赀印刷者。余以校勘未卒业即出京,遂至今未得。」云云。声木谨案:我朝列圣相承,天纵聪明,无不精通《六艺》。所撰诗文集中,多载一朝掌故,出自天家自述,决非草野传闻所能比拟万壹,当如日月经天,亘万古而不废。坊间流行御制诗文集极多,原板虽毁于火,当时印本必多,故能风行遐迩,家置一编。德宗景皇帝排印之本,草野故未见,亦未之闻。当时有此一段掌故,亦考古者所宜知。中丞曾司校对,言之尤确,实非凿空者可比也。
伊江笔录
国朝言掌故专书,惟闽县王文勤公庆云所撰之《石渠余记》六卷最为风行。钱塘吴仲云制府振棫,撰有《养吉斋丛录》廿六卷、《余录》十卷、卷帙甚富,光绪廿二年十月家刊本。惜当时印行不多,颇为罕见。光绪末年,其孙子修学使庆坻复为之印行,坊间始有传本。声木谨案:昭文吴槐江制府熊光,撰有《伊江笔录上编》一卷、《下编》一卷,体例与王、吴两家同,其家向未刊布。光绪□□年,广州广雅书局为之付梓,印行不多,书板即遭焚毁。是以《广雅书局丛书》经史子集四部中,独少此种,可见流行不多。据其卷首墓志所载,制府仍撰有《春明杂录》一卷、《崶溪杂录》一卷、《诗集》十二卷,亦从未见各家书目著录,是亦未刊矣。
尚书表注
金婺州金仁山编修履祥,生于南宋季世,恭宗德佑初,召授史馆编修,不赴,入元,隐居教授以终。所撰《尚书表注》二卷,《通志堂经解》、《金华丛书》均有刊本。推编修当日著述之意,实系论文,并非解经。全书皆白文,正句画段,而于每页之上下左右,皆以细字标识,略为诠解,语意亦为论文而作,决非解经文字。只有评选古文有此体裁,解经实无此格。《四库全书》重其人品,列入解经之中。且称其于在注经之家,别为一体,实所未喻。
张云璈等名斋
钱塘张仲雅明府云璈,生平诗学陈简斋殿撰沆、赵云菘观察翼,合二人字中「简」「松」二字以名其堂,因以名集。钱塘顾伴檠明府澍,生平诗学袁随园明府枚,字学梁山舟学士同书,亦合二人字中「随」「山」二字,名其斋曰随山书屋,亦因以名集。语见《随山书屋诗存》四卷序中。
平步青称名之异
山阴平景孙观察步青撰杂记十种,名《霞外攟屑》,十二卷,为生平撰述《香雪崦丛书丙集》本。为文集名《樵隐昔寱》,廿卷,为《香雪崦丛书丁集》本。观察既名步青,书中自称均云「庸按」,不云「青按」、「步青按」。全书既无序跋,亦无原名更名之说,是真不可解。或原系他人撰述,其子孙借刻,未及更改,其故不可知矣。
书名补缺
明三原王端毅公恕字宗贯,号介庵,晚号石渠老人,所撰《端毅公集》,嘉靖三十一年秋月,家刊写字本。内计《文集》二卷、《文续集》二卷、《南溪笔录》、《羣贤诗话前集》一卷、《后集》一卷、《续集》一卷、《玩易意见》二卷、《石渠意见》四卷、《拾遗》二卷、《补阙》一卷。书名《拾遗》者多,名《补缺》者仅见此种。
北宋王益柔阅通鉴
北宋司马温公修《资治通鉴》,历拾玖年始成,当时同修者,实皆学问淹通,文章尔雅,深明撰述体裁,遂为千古绝作。然温公尝语人曰:「自吾为《资治通鉴》,人多欲求观,读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能阅之终篇者,惟王胜之耳。」云云。语见《宋史·王益柔传》,益柔字胜之。声木谨案:据此,则同时人撰述,欲同时人见重甚难,此所以赖有后世之扬子云也。
左氏博议
俗传南宋吕成公初婚,一月不出,乃撰《左氏博议》二十五卷,《四库提要》辨之详矣。不谓明归有光《震川集》中小简已言之,是明时已有此等俗说。《左氏博议》全属论体,实为史论之一种,《四库》列入经部,其或书以人重欤。
三笔卷十
大院君捉放原委
东观汉记
草茅一得
明秦良玉女将始末
撰述不求人序
今列女传
通鉴前编书释氏生
天禄琳琅书目
师友言行记
夷齐祠
刘坤一遗集
隋文选楼
苏松太赋重
皇朝掌故
畴人传四编
北宋梁灏捌拾贰岁中状元
六朝别体字
达摩所传衣钵
国朝藏书宏富诸家
苌楚斋三笔卷十
庐江刘声木十枝撰
大院君捉放原委
光绪八年,朝鲜国大院君李昰应主谋变乱,突于六月间围逼王宫,王妃被难,大臣被戕,日本使馆亦受扰害,实为党恶首祸,罪不容诛。合肥李文忠公鸿章,以居母丧回里,合肥张靖达公树声,署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传电谋之文忠。是时外舅同邑吴武壮公长庆防海登州,急檄武壮东渡。武壮自登州率师叁千,并同邑丁雨亭军门汝昌、南徐马眉叔观察建忠等同往。用一日夜,径抵仁川,直入朝鲜都城,拏获乱党壹百余人。殄厥渠魁,赦其胁从,旬日之间,祸乱悉平,人心大定。日本海军迟一日至,顿兵海口,错愕不能发。武壮以祸变由大院君而起,伪为纳交以诱之。大院君果来答拜,武壮即使人监视行营,用兵轮解交天津。旋奉上谕,以「朝鲜国王于李昰应谊属尊亲,若竟置之重典,转令该国王无以自处,是用特沛恩施,姑从宽减,李昰应着免其治罪,安置直隶保定府地方,永不准回国。仍着直隶总督优给廪饩,严其防闲。以弭该国祸乱之端,即以维该国王伦纪之变。钦此。」云云。嗣后礼部奏,接据朝鲜国王来咨,吁恳准令李昰应归国。复奉上谕:「李昰应以宗属至亲,积威震主,谋危宗社,罪无可逭,所请将李昰应释回之处,着无庸议,嗣后不得再行渎请。钦此。」云云。是当时情形,上谕已十分明白,无庸置喙。靖达且以是役调度有方,得赏加太子少保衔。武壮率军回,至金州而殁,复蒙优恤。良由恭忠亲王久秉国钧,庙堂之上主持得人,故能内外相衔,恩威并济,消弭祸患,海宇澄清如此。未几,文忠以丁母忧,奉旨夺情起复,赏假期满,复回直隶总督本任。恭忠亲王为谏臣所讦,谪出军机。醇贤亲王以德宗景皇帝本生父资格,当时虽无太上皇之名,确有太上皇之实,代为秉政。以李昰应事正与己同,首以此举为不然,大为震怒。尤以监禁朝鲜国王本生父大院君李昰应,为挫辱朝鲜国王、太上皇为非礼,力谋翻案。复经文忠力劝苦求,始已。李昰应以监禁保定府□□□□年,久已相安无事,无故纵之回国,致使前功尽弃,复召光绪甲午朝鲜国第二次之乱,李昰应仍复主持其事。先文庄公当日闻文忠言,深悉其中原委,后每言及此事,未尝不太息痛恨也。
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原本壹百肆拾叁卷,汉明帝时,诏班固等同撰。至献帝时,杨彪复有所增补,实熹平中始成书。自唐以来,久已散佚。国朝钱塘姚鲁斯侍御之骃掇拾残文,仅得捌卷,刊入《捌家后汉书补逸》贰拾贰卷中。乾隆间,四库馆臣又从《永乐大典》所载补辑成书,编为贰拾肆卷。较之侍御辑本,约增拾之伍陆,然较之原本,不过拾分之贰叁。桐城姚伯山太守柬之任大定府知府,于道光□年,得一北宋刊本。全书共伍拾册,太守所得肆拾捌册,中缺两册。初拟进呈内府,未果,旋毁于咸丰□年桐城失守。此等北宋刊旧籍中之瓌宝,当时未能影原本重刊,以致毁于粤贼,深为可惜。太守研求经史,撰述甚富,夙从桐城姚郎中受古文法,予已录入自撰之《桐城文学渊源考》及《撰述考》中。其藏书甚富,且多善本,为外间所未及知,予亦录入自撰《藏书纪事诗补遗》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