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竹间续话
竹间续话
王友乔倩名迈,字达之,子仁先生寿昌之季嗣也。性富情感。家有婢,艳而荡,乔倩眷之甚。母氏知而嫁之,误适荡子,不安于室,卒沦落风尘。乔倩思不忘怀,因而善愁多病。尝有《金缕曲·题照》云:“恰是霓裳侣,问几时,瑶台岑寂,误来尘土。一片幽怀应有恨,付与清华旧谱。想月夜轻寒院宇,翠袖吟商应更好,听凤篁别有凝心处。只合向,婵娟语。 飞花倘作回风舞,算年来飘零异县,添人凄楚。却恨啼鹃无气力,不替红芳为主。君试看尊前梦雨,散入江烟流澹碧,怕无端吹上新眉妩。空赢得,恨如许。”其钟情怜惜于此婢者深矣!乔倩既厌里居,乃游于汴。久之亦不遂其志,竟抑郁而死。当其将往时,有《凤凰台上忆吹箫》云:“离笛一声,吾今去也,暮烟黯遍江头。算年来心事,尽付东流。孰信多情无益,空赢得、辛苦凝眸,谁怜我,一身憔悴,三载闲愁。 休休,今生已矣,独自去思量,且莫羁留。只家山堪恋,临别登楼。见说梁园春好。更可叹,萍絮飘流。伤心处,天涯孤影,岁月悠悠。”情景凄痛,自是其绝笔之谶兆矣。悲夫!其姐耐轩女士真,亦善诗词,能画。辑乔倩诗词,附刊于《晓斋遗稿》,并撰二十年来同怀回忆录,系以《锁窗寒·哭六弟》云:“汴水云飞,楚天日远,离魂何处?清游未倦,断送俊年如许。望征鸿千丝,萦恨归去,却付东流去。念孤衾病馆,风霜凄咽,有怀诉延伫。最难度,正别浦。灯深群山,雾暮联襟,唤酒仍旧,榕城旧侣。独西风荒草自春,梵梵玉树归尘土,沉吟绕梦池塘,泪洒幽窗雨。”
同治间,吾乡某提学按试某州。其妇手书促归,媵以红袜。学使遽以试事属州牧,移病还闽偕老。一时传为美谈。樊增祥《咏袜胸满江红》下半阕云:“花露洒,香球爇,芳汗透,冰肌贴,话三山旧事,佩纕亲结。书字一缄苏蕙锦,泪痕双寄鄜州月。愿展为,绣被覆鸳鸯,通身热。”即引其事也。
吾闽科甲盛推林氏。明成化时,福州有东西南北林之称,其宅皆在会城。尚有可考者,东林为林瀚,家连浦,所谓“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者;西林为林泮,家在黄巷西林里;南林为林廷选,北林为林廷玉,家在水流湾、北林坊是也,太保林文安公祠今尚在文儒坊尾。四林均同时在朝者。
福清李鹿山先生兄郁,子九人,登科甲者五人。乾隆纪元,巡抚卢焯为立匾。
闽县曾霁峰先生晖春,子元基、元炳、元海、元燮、元澄,皆登科。魏丽泉中丞元烺制五子登科匾旌其闾。先生祖本寒儒,尝与戚属某争坟。地故曾物,争辩莫决。将断诸官而某戚颇有力,预制墓碑先瘗诸地。次日官至掘碑,念为戚某地,遂勒曾起棺改葬焉。后历数十年,两家之科名仕宦皆相埒,惟至曾氏盛时而戚某子孙寥寥矣。先生家在东街孝义巷。
清季,里中科甲之盛者,又有闽县叶氏毅庵先生观国,七子科甲,乡人耀之。乾隆间,先生以儒林屡司文炳,尝以清严精审自守。其督滇学时,诸城刘文正公通奉使至,见公,喜曰:“吾见馆阁诸君,一出学差,无不面丰体胖。今君如此清癯,半为校士清勤,半为官厨冷淡,不愧为吾门下士矣。”在粤西时,值乙酉选拔之期,有某生为巨公婿,挟权重人手书。谆谆相托。先生得书,立焚之,不置一辞。榜出,其人竟不与。阖属翕然。在安徽时,年近七旬,虽卷帙繁多,而无一篇不过目者。尝夏夜校阅,尽屏仆从,仅留一僮挥扇而已。其后簪缨之甚⑽,咸谓为先生清廉之报也。
余先高伯祖新甫公讳柏心,道光壬辰科举人。远堂公讳柏荫,道光壬辰恩科进士。秀农公讳柏蔚,道光甲午科举人。高祖蒹秋公讳柏苍,道光庚子恩科举人。高叔祖合亭公讳柏芗,咸丰辛亥恩科举人。时太高祖介平公讳阶三,及林太夫人年俱七十,皆亲见之。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云:“本朝五子登科者,光绪元年乙亥恩科福建侯官郭谷斋观察式昌,长子曾矩与叔事昌,弟曾洵同科中式。祖父远堂中丞方引年归里,一时传为盛事。后乃知中丞昆季五人皆登科仕,观察则与嫡弟元昌等五人先后登科。家门之盛,近代希有。中丞扬历中外,清望交推。观察历典剧部,循声卓著。世德作求,振兴未已也。
校 注
⑴原文作“雅入”,“入”字误,应为“人”。
⑵原文作“各持一挺”,“挺”字误,应为“梃”。
⑶原文作“座偶”,“偶”字误,应为“隅”。
⑷原文作“爱国厚恩”,“爱”字误,应为“受”。
⑸原文作“遗犯”,“遗”字误,应为“遣”。
⑹原文作“藏否人物”,“藏”字误,应为“臧”。
⑺原文作“执友”,“执”字误,应为“挚”。
⑻原文作“河漕二师”,“师”字误,应为“帅”。
⑼原文作“遍舟”,“遍”字误,应为“扁”。
⑽原文作“簪缨之甚”,“甚”字误,应为“盛”。
卷二
李文凤《月山丛谈》称,天下十三省,俗皆有号。福建曰獭,不知所据。
福州别称曰闽中宋曾巩《道山亭记》:福州治侯官,于闽为中,所谓闽中也、曰晋安晋时衣冠士类多避地于此、曰三山城内有乌石、九仙、越王三山、曰榕城以产榕称、曰东冶以越王冶铸名、曰东瓯为古东瓯地。长乐曰吴航吴尝造船于此,故名、曰新宁唐名。连江曰温麻晋康时析温太麻船屯置、曰凤邑山势如飞凤。福清曰玉融以山名、曰福唐唐时县名。古田曰玉田田产玉名。闽清曰梅溪溪多植梅。浦城曰南浦以江淹名。建阳曰建平吴名。松溪曰松源。崇安曰温岭。建宁曰建安吴名、曰建溪旧建州。晋江曰清源泉山有乳泉甘美、曰桐城以植桐名、曰温陵其地寒少名。同安曰大同、曰银城县东西广、南北隘、如银绽。德化曰龙浔以江名。永春曰桃源以溪名。安溪曰清溪以溪清莹名。龙岩曰临漳以水名。长汀曰临汀以汀名、曰平砂取说文之义。上杭曰杭川。武平曰平川。南平曰剑津、曰剑浦、曰镡川、曰龙津。邵武曰昭武、曰邵阳、曰武阳、曰樵川、曰樵阳。泰宁曰杉阳。建宁曰濉江以水名。莆田曰莆阳古谶名。曰莆中。仙游曰清源。福宁曰宁远唐镇名。曰长溪。宁德曰鹤场。福安曰扆山。厦门曰鹭岛。大概或以山名、或以水名、或以场名、兹录其普称之者。
会城旧有城门七,各门皆有瓮城,重关皆东向。曰南门、曰北门、曰东门、曰西门、曰水部门、曰汤门、曰井楼门。水关四,曰南水关、曰西水关、曰北水关、曰汤水关。西南二闸,舟楫随潮汐往来,百货所通,城中河道周折萦回于民居前后。北水关若开通壅塞,西湖小舟亦可径入内河。惟汤水关,则但以蓄泄潦水而已。明董崇相有云:“省城水法,龙腰东北诸山之水,汇于溪,送入汤水关。龙腰西北诸山之水,汇于湖,送入北水关,此二送龙水也,最妙。”
文藻山有双抛桥,石刻“合潮流水河步”六字。按:城内河道通潮分二派。东南曰⑴水部门入,经虎节河而西,西南自西水关入,经观音桥至文藻山河,俱会于双抛桥。西水又自观音桥而南,经常丰仓前,至澳门桥,与东潮合。东潮又自津门楼,经安泰桥与西潮合。二潮吐吞,缭绕若带。亦会城一奇也。双抛之名亦以此。又城外入城之水亦二派:一西水关引西禅浦江潮,凡三十六曲,至柳桥以达西河;一水关闸,引南台河潮,自河口直渎凡三十六曲,由水关入城,东西环合,是城内之水皆合潮也。
南城昔有沟道二:一为七星沟,沟九曲七渟,泄城中之浊水,由重闉曲出,西达于濠,相传以为主通省之财运,为宋皇祐三年大筑城时所砌。一为三元沟,引海潮,穴南城根而注入府学之泮池。形家以有关通省之文风,为明洪武间筑南城时所凿。同治六年,先光禄公因督修南城之便,细寻旧址修复。沿沟竖立六碑,以资认识。今城撤碑废,两沟亦无从知悉之者。
俗有七星八斗十六斛之称。七星者,七星井也。宋提刑苏舜元所凿。今南街登俊里口、旧还珠门外,尚存其一,名第二福井。其余或淤塞、或为阛阓所侵。斗斛之置、大抵与七星井同时,皆为压制南离,消弭大患设也。今悉废。
府前街旧有郡守李拔题“十闽首郡坊”,坊左右有井二:东曰青龙泉,西曰白龙泉。明正德间郡守王子言所凿,今志未载。
蔡君谟守福州,于龙腰山取水烹茶,手书“苔泉”二字。乌石山邻霄台东有鸦浴池,泉清而甘美,甚旱不涸,楷书镌“鸦浴池”三字。孟屏庵先生有诗云:“百丈崖前片石悬,浴鸦池上水溅溅。不须陆羽茶经记,也算人间第一泉。”今泉池迹俱存,乡之人多取水于山之西南老鸦壑,或以为即鸦浴池也。
福州温泉脉,自汤门迄水部门外皆是。昔人称有六处,及十五处者。实不止此。今汤房林立,前之“六一”、“万安”两泉已成陈旧矣。汤门有八角井者,治疥最佳。人谓其汤终不更换,盖汤极热、而硫黄气又极烈,能杀诸虫也。名曰古迹,未知即谢在杭《五杂俎》所谓杀狗泉否?
乡人谓鼓楼为龙头,双门为龙鼻,九仙、乌石二塔为龙角,到任桥东西二河为龙须,越山之半跨城外者为龙腰,而南台又有龙井、龙潭,白龙、乌龙二江之称,则福州固一龙地矣。龙地不出天子,亦当为帝王都,此王氏福王之建位欤!
会城南面,山有回案:横山第一、天宁山第二、高盖山第三、方山第四。水环束有九条:到任桥第一、安泰桥第二、九仙桥第三、洗马桥第四、虎策桥第五、沙合桥第六、万寿桥第七、江南桥第八、乌龙江第九。今山或凿,水或塞,命脉之说,形胜之言,可弗论矣。
潘光斗《闽琐记》云:桥亭驿铺,取名有绝佳者,如漳州之舟霞驿、汀州之画眉铺、永安之姊妹桥、晋江之鹧鸪铺、惠安之枫亭、皆可入诗。按闽县之绿榕桥、侯官之宜秋桥、取名亦佳。
康熙二十一年总督少保姚公启圣以平海余力,招绅士庄振徽大修洪山桥。二十三年桥成,择福州有福寿乡耆先行,而后听民众来往。时林日光家居,年满八十,寿跻重宴,夫妇齐眉。一门四代,少保礼聘偶行,观者如堵,亦一时盛事也。日光,福清籍,居省城保定巷。
江南桥未造时,有上下二渡。今之上渡、下渡,所以名也。宋有陈者,居上渡,乐善好施,有子七人、孙二十八人、曾孙六十五人、元孙一百三十人,而多士⑵。时里中童谣云:“萤尾星、江南陈”,谓其入城夜归,灯炬如萤星也。
浦城渔梁山,古记以为天下名山之一。其地盛寒。有谚云:“无衣无裳,莫过渔梁。”按:宋蒋之奇有“无衣无褐者,何以过渔梁”之句,谚即本此。
吾闽多佳山水,崇安武夷、宁德霍童、罗源太姥⑶,其最著也。福州石鼓、永泰方广、连江百洞、福清福庐、将乐玉华洞、皆以风景胜。此外,永安栟榈,峰崦岩岫不可胜数,李忠定公目为小武夷。邵武熙春山,亦宜人游览也。福清石竹山、仙游九鲤湖,皆以祈梦灵验著名。
鼓山万松湾,风景佳绝。中有半山亭,杨雪菽⑷先生题联云:“万松剌天,一径通骑;孤月出岭,四山皆禽。”写景如绘,题者多不及之,人误为陈沧趣作。
陈惕园先生言,武夷须岁游,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为昔人游记所未道。
会城谚有“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三山藏”者,罗山在法海寺内、冶山即泉山、闽山在光禄坊也。“三山现”者,乌石、九仙、越王也。“三山看不见”者,芝山、在芝涧、灵山传在井楼门祝家酒肆旁,有灵山境、钟山在大中寺也。其实藏者、看不见者,均乌石、九仙、越王三山之支。而城内又有丁戊山又名嵩山、王墓山又名云步山、文藻山实名云左山,林文忠公有《云左山房诗钞》,山藏巷内,不只九山已也。
相传闾山在万寿桥下,潮落则浩瀚有声。
豹头山,旧在南城外,有石昂然,亦一奇也。傍有宿猿洞,怪石森耸,藤萝荫翳,为乌石之胜景。传有隐者,蓄一猿同宿洞中,故名。宋郎中湛俞解官栖隐,有二十五咏。洞中有荔枝,名“洞中红”,见蔡襄谱。旧时此地荒废,修葺后,堪资游憩。乡人祀猴王其中。洞外石壁三面,俱有题刻。南面宋程师孟篆“宿猿洞”三大字,及“会宿四绝句”。西面刻师孟赠湛一绝句,及正旦酬唱三律,而末者姓名与诗半刓,不可辨。北面刻饯仲谟及功德二绝句,皆程笔也。刻手精工,先辈文采风流,宛然如见。其诗载在《乌石山志》石刻中,山上枫叶极佳,前辈多有诗咏之。
《五杂俎》云:闽中水帘数处,皆无声。盖岩腰凹,而水喷空,则为水帘,自不能奔号也。水帘奇于瀑布。吾闽四山皆瀑也。今按:闽之瀑布以古田龙亭为最大,仙游九鲤湖次之。水帘则无有双髻山龙潭之壮观者。龙潭悬岩夹立,飞流七十丈,潭前石屏高丈许。《名胜志》载:从浩溪涉上有半练,又上有帘梁,水帘喷注其中,有白气如虹,随人叫呼而出,声止亦灭。自此而上,峭壁夹天,西有龙门水注下,可二十丈,广杀十之六,为第三龙。龙潭无径可上,就东石壁二百余步,至第二龙潭,两壁愈高,几及千尺,瀑正向西,日光射之,白练如带,飞下四五十丈,下注潭,口可二丈,深不可测。潭前旧有石屏,龙怒而碎之。自此峭壁直上如削,欲上第一潭,不可得。按:董崇相先生有《龙潭游记》,后游之者绝少。